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简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论析

发布时间:2015-08-25 09:11


  [论文摘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由独立的机构、人员、课程予以保证的单独系统,不太关心实际生活的具体情况。结合现实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崭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它以人为本,结合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和在人的相互交往中,结合时代特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现实生活

  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是指以人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化”是一种过程,一种趋势,一种发展。生活化与抽象化相对应。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的实质是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关注人、服务人、发展人。本文试图在思考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弊端的基础上,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路径。
  一、脱离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

  (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生活实际
  “过去,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度泛政治化,一度目标过高,内容太空,方法单一,效果不好。”事实告诉我们,不论是理想信念教育也好,还是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也好,仅仅传授知识和在政治上提出要求是不行的。还应重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等因素的培养。也就是说,要密切联系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不仅要重视日常生活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应重视非日常生活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特别重视在日常生活世界开发非智力因素,没有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培育,便不可能达到由知到行的转化,更不可能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为,恰恰是日常生活世界的心理活动、恋爱婚姻、工作学习、人际交往、个人发展、文化娱乐等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由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泛政治化的误区在于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活世界的随意性、经验性、常识性、自由性、情感性、直接性、反复性、零碎性、松散性、多重性。其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盛行假、大、空,败坏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声誉,丢掉我党优良的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使人们怀疑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机,进而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抗体”,不再相信思想政治教育。泛政治化的实质是以虚假的说教,对政治信念的背叛,而不是真正对政治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加强针对性、实效性和现实性,必须走出泛政治化的误区,把教育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发掘丰富的教育资源。
  (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发挥人的积极性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和客体有明确的定位,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与受教育者的客体地位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教育的等级关系明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截然分离,教育者的地位具有神圣性,其意志具有不可违背性,受教育者处于被动、依附地位,其主体性受到压抑。主体性的缺失在教育方法上的表现是,教育手段的灌输式、教训式和训诫式。在教育过程中表现为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它的实质是,忽略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中开展的,不懂得没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就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不知道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教育者引导、帮助、促进下,受教育者能动地改造主观世界,使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获得发展的活动。也就是说,不明白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的有效性有赖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表现出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两者之间是交互主体的关系即主体间的关系。
  (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在不和谐
  结合现实生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才具有和谐的特点。和谐的立足点是对人生存危机的化解,是努力解决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的诸多矛盾的对立和冲突。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冲突是物质生产活动中矛盾的反映,只有在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中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我们往往丢失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性。和谐性的丢失在非日常生活世界,造成政治、经济、文化、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顾此失彼,丧失协调性,不能内生出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方法。在日常生活世界,对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虚置,无视人在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原发性本真诉求,无视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本身的需要,看不见在日常生活世界里,有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也不能利用好这种资源。和谐性丢失不仅在非日常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各自的领域存在,而且在非日常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之间也存在和谐性丢失。其表现为,要么是过分强大的非日常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么是过分强大的日常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前者容易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泛政治化,后者容易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泛生活化。总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在不和谐,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承担起引导人超越生活、直面生活的苦难、在生活世界生成人的生命意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路径

  (一)结合人的生产活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生产是历史的起点和发源地,历史本质上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生产既可以分为物质产品的生产和社会关系的生产两个方面,也可以分为人的生产和物的生产两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不研究人们的社会存在,不能不研究人们的生产,尤其是物质资料的生产。马克思认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联系人们的生产实际才能理解人们的思想,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才有扎实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制定、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效果的评价等都应从人们的生产实际出发,才能找到出路。仅仅停留在精神领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性、现实性,只能是空想。人的思想政治是受工业现状、商业现状、农业现状、交往状况等实际生活促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真谛不在思想领域,也不在教育领域或其他领域,而在生产领域。思想政治教育不等同于开会、发文件、制定规范、谈话、讲座、甚至训人,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放在物质生产中才能说明本身。


  (二)在人的发展变化过程中,结合生活实际
  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现实生活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提出的思想政治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发展变化的动态实际,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思想矛盾,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过程。也就是说,在这个动态过程中,把一定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政治素质。在教育过程的不同阶段,目标要清晰,内容要明确,实施与评估要和人的认知与品德形成规律相适应,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在现实生活对人的熏陶、感染和渗透的过程中,自然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把理性的教育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氛围,把抽象的理念寓于具体问题的解决中,不要简单地告诉受教育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而是让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作用,以及与他人的关系,对善恶作出评价,以自己的积极行动反过来影响和改善生活世界。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过程,就是指对人的精神家园进行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自我建构和与他者共同建构的过程,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现实生活的本真状态。因此,对过程的丧失,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丧失。
  (三)在人的相互交往中,结合现实生活
  人的本质在相互的交往中生成。在交往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对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的教育方式的克服,就是对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的超越,就是不同主体间在相互交往和作用而形成的、理解沟通的教育运行方式。同时,也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设和执行之间的差异,主体之间在交往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目标进行意义重组、再创,达到相互理解,建构新的意义。交往不同于“灌输”,“灌输”是对人的漠视,它把受教育者演变为单子式主体,遗忘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活世界里实现对人的精神积极观照,在主体间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进入共同的认知领域,把认知内化为自身的心智图式。具体过程是,思想观念、价值意识首先要内化为教育者自身的意义结构,然后才在教育的交往实践中进行解释和述说,在述说和解释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受教育者之间、教育者之间进行精神能量交换,内化为各自的知识和能力。这个过程的实质就是交往,也就是说,“我们希望通过教育帮助学生们在相互之间、学生和环境之间做到同情、理解和公平,正是基于这种希望我们才努力帮助学生学习。”可见,交往就是沟通、对话和理解。
  (四)以人为本,结合现实生活
  生活世界是人的世界,人本身是生活世界的根本和主体。以人为本,从人的价值方面看,人的价值具有本位性,在人的生活世界相对于物来说,人的价值是最高的。从社会历史观的角度来看,人是历史的主体,人是社会活动的承担者,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思想政治教育最终要落实到人的全面发展上来,实现从抽象的类本位到具体的个人本位的转变,从生存意识到发展意识的转变,从绝对主体意识到有限主体意识的转变,在生活世界确证人的尊严,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取得实效,最根本的是要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实现人的价值。在生活世界里,要更多地关注困难群体,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摆在突出的地位,正如毛泽东指出的“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群众的实际问题的解决相联系,这是对以人为本的最好诠释。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即是说,以人为本就是让思想政治教育反映民声、体察民情、揣摩民心、关注民生。

上一篇:试析网络反腐的缺陷及对策建议

下一篇:试论公证行业建立现代自由心证制度的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