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法学论文>民法论文

试析我国汽车产业的自主知识产权策略

发布时间:2015-11-27 11:11


  论文摘要 近年来我国的汽车产业发展迅速,国内外汽车厂商在国内市场竞争激烈。由于我国汽车企业知识产权数量少、创新能力不足,再加上国外汽车企业依靠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设置壁垒,使得我国汽车产业仍处于世界汽车产业链的低附加值阶段。我国的汽车产业发展急需自主知识产权的建设。本文主要从专利数量、创新能力等方面分析了我国汽车产业自主知识产权的现状,从政府、法律、企业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汽车产业自主知识产权策略的建议。

  论文关键词 汽车企业 知识产权保护 现状

  汽车产业作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汽车产业牵动着十几条产业链,创造了数以千万的就业岗位。但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外国品牌的汽车对我国国产汽车的冲击不容小觑。外国汽车厂商依仗强大的技术优势,利用汽车的知识产权保护,为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设置了重重壁垒。我国汽车产业在苦苦探寻发展之路的几十年间,却恰恰忽略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建设。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完善的自主知识产权策略的支持。

  一、我国汽车产业自主知识产权现状

  (一)专利数量不断增长,但依然相对较少
  2001-2010年,在中国申请的汽车专利数量逐年增长。2001年,中国市场申请汽车专利数量为9043件,之后逐年增长,2009年申请数量最多,达到45894件;2010年同比有所减少,但仍处于较高水平,为45442件。2009年、2010年专利申请数量均是2001年的5倍以上,2001-2010年,中国市场汽车专利申请数量平均增速达30%左右。其中,我国汽车自主知识产权占国内汽车专利总数的50%左右。
  但是以2010年全球汽车前五位的生产大国为样本进行分析如表一,日本专利总数是我国的4.3倍,美国专利总数是我国的2倍,德国专利总数是我国的1.7倍。虽然我国在专利数量上不断增长,但与汽车产业强国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2/3以上的省区市把汽车当成“支柱产业”,为追求地方经济快速增长,地方政府需要引进短期内对经济贡献显著的汽车企业。合资企业以其技术优势在国内占据大部分市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立竿见影,所以当地政府不惜以各种优惠政策,争相引进合资汽车项目。这一举措,使地方政府无形中对我国自主汽车产业的发展设置了壁垒。由于地方政府追求短期利益,为获得税收、用地等优惠政策,我国汽车厂商依赖“合资模式”一味迎合地方政府,对自主知识产权的建设重视力度不够,导致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对汽车的需求量剧增,为此汽车企业大幅提升产能,再加上国外车企的不断涌入,使得汽车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国内汽车企业为保持市场份额,避免被市场淘汰,也需要推出占有技术优势的合资汽车,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下,无暇过多关注自主知识产权的建设,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对产品研发的投入不足。再加上大多数合资企业普遍存在着严格的技术限制条款,外方会通过多种方式防止中方得到核心技术。我国车企在此双重压力之下,自然就呈现出创新能力不足的状况。
  (三)知识产权纠纷不断
  我国汽车业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已经进入爆发期,各国汽车厂商针对我国汽车存在的外观设计、技术等侵权现象,不断提起诉讼。汽车工业发达国家已经意识到,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是对他们的巨大威胁,外国汽车厂商试图利用知识产权的保护来遏制我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汽车企业在出口和在国外建厂时已经多次遭受国外知识产权的“伏击”,这也将是阻碍我国汽车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一大因素。我国汽车企业在创新能力不足、研发经费投入少等各方面因素制约之下,很难对现有技术进行实质性大的突破,无法改变外国汽车企业掌控核心技术的局面。在国际市场中,知识产权已逐渐成为一国汽车产业的“技术盾牌”和“主权”的重要内容,其“质”和“量”,直接关系到汽车产业的创新空间和产业安全,而知识产权的缺乏和忽视,最终导致的不仅仅是汽车产业经济利益的损失,而且会导致市场的丧失、产业竞争力的倒退和对他国的长期依赖。

  二、我国汽车产业自主知识产权策略建议

  (一)平衡产业发展与侵权处罚力度
  虽然,各国汽车产业的发展都存在相互模仿、相互借鉴的过程,但借鉴度和借鉴时间都不是无限的。我国汽车产业已经到了一定的借鉴度和借鉴时间,政府不应该再一味的纵容和袒护模仿他人的行为,这不仅损害了他人的利益,也阻碍了自己的长远发展。以往外国车企在我国提起的针对我国车企的知识产权纠纷,大多以被诉方胜诉。中国欧盟商会的一份调查显示,在欧洲,有67%的被采访者认为在中国保障知识产权是个大难题,中国现有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并不能有效地起到威慑作用。鉴于此,政府必须加大对汽车知识产权侵权的处罚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企业发挥主观能动性,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车企得到更好发展,逐步淘汰完全“寄生”在“合资模式”之下的外企“代言人”。同时,各级政府在引进汽车企业时,应该把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数量作为考核指标之一,给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车企更多的优惠条件。但是,汽车产业知识产权侵权的处罚力度不能超出行业的承受能力,过于严厉的处罚不仅不能促进自主知识产权的建设,反而会摧毁汽车产业的正常发展,甚至引发大规模失业,给社会造成不稳定因素。这就需要政府科学评价汽车行业的承受能力,在产业发展与侵权处罚力度之间找到平衡点。


  (二)汽车企业应加强专利保护意识
  我国汽车企业虽然在与国外厂商竞争的过程中,遭受过多次知识产权保护的打击,但利用知识产权保护自己利益的意识并没有达到参与国际竞争的高度。我国汽车企业大多处于被动应对的态势,没能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保护的作用。虽然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创新速度较慢、技术革新较少,但我们应该正视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日常生产经营中树立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对任何一项基础工作的创新都应给予高度重视,基础性的小专利正是我国汽车企业突围的重点。例如,日本很多汽车企业围绕基础性关键专利抢先申请各有特色的大量小专利,筑起严密的专利网,使欧美的基础性关键专利技术在专利网中失灵,从而迫使欧美竞争对手以基本专利交换日本的小专利。
  我国汽车企业在加强技术专利保护意识的同时,也应该注重营销策略、生产模式等方面的知识产权保护。我国汽车企业与国外车企相比技术差距较大,要在技术上超越国外汽车厂商相对时间较长、成本较高。但是,我国车企在国内市场对消费者心理、中国文化、中国历史、地理人文的了解上占有优势,更容易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营销策略、生产模式。我国汽车厂商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加强对营销策略、生产模式的知识产权保护,从而达到制约国外汽车厂商、提升竞争力的目的。
  (三)制定专门针对汽车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
  汽车作为我国支柱产业之一,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一个国家汽车工业的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工业技术水平。一个汽车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在其他工业产品的制造、推广、设计、生产管理等很多方面往往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汽车工业的崛起不仅仅只是提升了汽车产品的质量,其更大的作用是对整个国家实体经济发展的推动。一部汽车有上万个零件,需要车床、铣床、刨床、磨床、电焊等几十种设备,经过铸造、锻造、焊接等多道工艺,再加上科学合理的组装流程,才能最终生产而成。一部汽车的成产过程涉及的技术数量数不胜数,这些技术在其他实体经济建设过程中都有重要影响。同时,汽车工业技术含量高、产品价值大、技术壁垒多,而我国知识产权法规定相对笼统,不能完全满足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需求。再加上,我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被分布在几个不同机构中。如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及下属机构主管商标权,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局的保护范围是专利权,而国家知识产权局主管知识产权的涉外事务。这种分散管理,效力低下,造成汽车厂商在时间、资金、人力、物力方面的浪费和损失,也降低或削弱了知识产权的保护。所以,汽车作为工业技术的一个浓缩品,反应一个国家的工业技术发达程度,我们有必要为我国汽车产业制定专门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加快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速度。
  (四)加快新能源汽车专利申请
  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贫乏,空气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大,新能源汽车越来越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各个国家都没有比较成熟的技术。我国与其他汽车强国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技术差距并不大,在国际市场上有足够的竞争空间。我国汽车生产商应该把握这一机会,在努力提升现有技术的同时,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力度,避免在以后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再处于被动地位。虽然,国外汽车厂商,像丰田、福特、本田等,也拥有很多新能源汽车的技术专利,但是,相比现在的以石油为动力的汽车技术专利少之又少,并且很多技术也都不太成熟。我国汽车厂商和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可以在充分借鉴他国技术的同时,改进他国现有技术,研究专利技术申请的空白地带,力争在新能源汽车国际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在研究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同时,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新能源汽车的附属服务设施,像充电站、加气站等,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至关重要。我国汽车厂商,应该对附属设施同样给予高度重视,从附属设施的建设、管理、技术等各方面探寻适合我国国情的方案。附属设施的建设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影响重大,在掌握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管理、技术等方案后,同样能够在国际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中制约对手,取得主动权。

  三、结论

  总之,知识产权保护在汽车行业国际市场竞争中至关重要,我国汽车行业只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敲开国际市场的大门,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知识产权国际诉讼,在未来的十几甚至几十年间都将成为各国汽车厂商打击竞争对手的手段之一,我国汽车厂商只有提高专利保护意识、自主创新,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建设才能免遭外国专利诉讼的“伏击”。同时,新能源汽车的社会需求也为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国完全有可能在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国际市场与其他汽车强国鼎足而立。新能源汽车自主知识产权的建设,应该成为我国汽车厂商的重要着力点之一。

上一篇:信息时代的法律困惑:论网络隐私权和知情权冲

下一篇:试析对建立微博执行制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