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试析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认知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5-08-28 14:39


  论文摘要 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其被运用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然而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正是转基因食品,跟过去相比,转基因食品渐渐进入我们的生活,然而转基因产品的科学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性是消费者所关心的。为了了解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情况和转基因食品标识是否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的因素等问题,本文通过对西宁市城东、城中区华联超市、大十字百货超市、城中、城西区王府井百货超市的消费者进行了问卷调查,探究消费者对于转基因食品的认知程度以及购买因素,由此引发的几点思考。

  论文关键词 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品标识 认知程度 知情选择权 

  转基因产品本身所具有的科学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性的特征,虽然转基因食品自问世就一直备受争议,但争议似乎只是在一些发达国家和业内人士中,然而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却鲜有人问津。转基因生物自1996年转基因作物的全球化种植,过去19年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增长超100倍,由170万公顷增至1.815亿公顷,转基因技术是应用最为迅猛的技术。
  与此同时也是消费者最为关心的,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也应受到普通消费的关注,所以明确转基因食品标识的现状以及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现状以及转基因食品标识是否是消费者购买该产品的影响因素,对于建立可靠安全的明确规范的转基因标识制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对于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也有积极意义。本人通过对西宁市城东、城中华联超市、大十字百货超市、城中、城西王府井百货超市进行问卷调查,由此获取了大量有研究价值的数据与信息,最后对此问卷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与分析。

  一、转基因产品的特性是创设消费者知情权的基础

  (一)科学不确定性
  现如今科学研究纷繁复杂,科学认识和历史的局限性日益突出,在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中显示出了种种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正是我们所说的科学不确定性,科学不确定性对于我们认识某种现象是因为技术的长期影响而不能达成共识。
  科学不确定性在现在普遍存在,这种存在就意味着风险。在1998年的英国发生著名的Pusztai事件,该事件的发生是因为大鼠被用转基因食品喂养,导致大鼠的体重、器官严重减轻以及免疫系统被严重破坏,由此在世界范围内对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产生了争论;在1999年《自然》刊物上刊登了一篇题为《转基因花粉对大斑蝶幼虫有害》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指出非靶标鳞翅目昆虫尤其是大斑蝶幼虫的生态安全正在遭受负面影响,而这一现象与种植Bt玉米有关。这些事件得出的结论增大了人们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担忧,这也是转基因食品争议日益扩大的原因。所以,科学的发展不能确定转基因食品是否存在某种风险的可能性。
  (二)信息不对称性
  在市场活动中,市场活动的参与者们对相关信息的了解是存在差异的,对信息掌握的比较充分的人和信息掌握不够全面的人使处于不同地位,前者往往处于有利地位,而后者往往处于比较不理的地位,这就是我们所指的信息不对称性。市场中卖方比买方了解更多关于产品的信息,这就需要政府制定一定的制度减少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信息不对称是相对于消费者而言的。首先,转基因食品作为一种技术含量高的新型食品,其专业性和复杂性不是为普通的消费者所能了解的,普通消费者在购物时是不能从食品的外观上去判断其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或者该产品是转基因技术的结果,对于食用转基因食品消费者也不能判断其是否会对健康产生某种影响;其次,转基因食品的生产者为了利益最大化,往往会隐瞒转基因食品可能带来的风险,导致消费者所掌握的信息不真实,没有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由于消费者的喜好不一,在购买转基因食品时信息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如果转基因食品标识将消费者关心或者担心的特征标识出来,消费者就能根据标识所表明的内容购买到他所要购买的产品了。

  二、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及影响因素的调查

  一些国家针对转基因食品所具有的特性即信息不对称性和科学不确定性,颁布了关于转基因食品标识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转基因产品生产商对其进行食品标识。在2002年我国虽然也出台了关于转基因的一些管理条例,但却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执行,针对转基因食品的特性,即科学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性,我国亟待制定以及实施一系列关于转基因的管理条例,由于消费者对于转基因产品认识和选择决定了转基因产品的市场和转基因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方向。中国消费者相较于西方消费者而言,对于转基因技术以及转基因食品的认知程度都偏低一些,然而消费者对于转基因产品的认知程度、接受程度,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开发者、生产者以及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的制定者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2014年底,本人就青海省西宁市的消费者为调研对象,就当前而言,消费者对于转基因食品的态度、认知程度以及转基因标识制度对于消费者的意义进行调查和分析。
  (一)调查问卷的样本选取
  为了样本的选取尽可能满足随机性的要求,选取西宁市的城中、城西两家王府井超市,城东、城中两家华联超市以及大十字大百超市作为考察地点,这样得到的数据可以具有代表性的覆盖西宁市消费者的情况,由此得到的样本可以尽可能的满足随机性的要求。该项调查总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经过回收和筛选,得到有效问卷426份,问卷率85.2%。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及调查结果
  调查问卷的设计分为三个部分,根据这三个部分设计了十个问题对西宁市的消费者进行调查。这三个部分分别是:第一,消费者对于转基因食品的认知程度;第二,消费者对于转基因食品是否存在风险的认知程度;第三,消费者对于转基因食品标识的加贴意愿。调查结果如下:


  1.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程度:非常了解的占样本总数的4.2%,仅仅听说的占51.4%,不太了解的占26.3%,没听说过的占18%。可见西宁市的消费者对于转基因食品的认知程度偏低,然而这个结果与以往文献中关于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认知程度是相符的;对于听说过转基因食品的消费者中,有67.4%的人不知道自己是否购买过转基因食品,15.9%的人没有购买过转基因食品,这一部份人占总样本的83.3%,只有5.4%的人经常购买,这个结果可能是由于转基因食品在西宁市超市中没有销售,或者即使有销售,但是生产者并没有在转基因食品上有所标识,使得消费者在购买时无法辨认其是否是转基因食品。
  2.消费者对于转基因食品是否存在风险的认知程度:有人说“如果一个人食用了转基因食品,他的基因也将会被改变”对于这句话的理解,认为正确的占6.3%,认为这个说法不正确的占37%,不知道这个说法是否正确的占36.7%;认为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危害的占15.7%,没有危害的占33.5%,不清楚的占50.8%;在传统食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食品添加剂等,然而转基因作物是通过基因改造技术改变了其性状,也就避免了使用上述化学物质,所以转基因食品比传统食品安全,认为这种说法正确的占15.7%,错误的占19%,不清楚是否正确的占65.3%;认为传统食品比转基因食品安全占21.8%,不清楚或者都一样的占78.2%。由此可以反映出科学对转基因安全问题存在分歧,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也反映了消费者因此对于转基因食品安全存在担忧和不确定性。
  3.消费者对于转基因食品标识的认识和态度。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对于转基因食品在销售时很有必要贴上标签的占81.2%,无所谓的占13.4%,没有必要只占5.4%;加贴标签随之带来的是产品价格的升高,因为需要在加贴标签前对其成分进行检测,进而对是否加贴标签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显示很有必要贴上标签的占81.2%,没有必要的占8.6,无所谓的占10.2%,认为很有必要加贴标签的人仍占很大的比例。这一结果说明虽然加贴标签可能会使食品价格升高,但是在价格升高与消费者的知情选择权,消费者选择的是维护自己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三、结论

  转基因作物的全球化种植已经经过了19年,然而像西宁这样一个省会城市消费者对于转基因的食品的认知程度依然非常的低。这样一个现象说明了我国对于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食品在我国立法上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同时也说明了我国对于转基因食品销售在市场上的监管体制的薄弱;最后对于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和转基因食品的宣传力度欠缺。
  (一)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的产生
  由于转基因可能潜在的风险和转基因产品所具有的特性,转基因标识制度随之产生。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对于粮食需求迫使中国需要进口某些粮食,然而进口粮食中有70%多是转基因粮食。基于这样的现状,中国更需要制定一套属于自己的表示管理制度。
  (二)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分类
  世界各国对转基因食品所持有的态度是不同的,相应的制定了不同的标识管理制度。有些国家不做要求,还有些国家是可选择性的即自愿标识制度;有些国家是强制性的,即强制标识制度。
  (三)消费者知情选择权的维护
  然而,就目前而言,科学并不能证明转基因食品是否会对人体产生某种影响,经过转基因技术改造的生物是否会对整个生态环境产生某种目前无法看到或者预测到的不利影响。如果不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标识,消费者是没有能力判断所购买的产品是否经过了基因改造。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消费者有权根据商品或者服务的不同情况,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主要成分、使用方法说明等信息,从而有效的保护了消费的知情选择权;经过基因技术的改造,某种食品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我们无从知晓,这就需要制度一定的法律和制度来保护消费者的权益。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可以有效的表示某种产品是否是经过了基因改造,从而提高消费者对于转基因食品的认知程度,消费者可以根据标识来选择需要购买该产品,以及对转基因食品的购买意愿等,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在此有效的保障了消费者的知情选择权的实现。

上一篇:简论涉网诽谤案件中网络服务商的责任

下一篇:浅析合宪性解释方法在行政法解释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