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宏观经济学结课论文范例鉴赏(共5篇)

发布时间:2023-12-08 04:35

 

 第1篇:独立学院宏观经济学教学的方法与思路


  宏观经济学不仅是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的入门课程,也是后续学习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会计理论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学好该课程对经管专业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宏观经济学流派众多,理论性强,涉及大量抽象经济模型和数学推导,且与现实经济密切联系。有不少同学反映,无论是掌握理论还是完成习题,都有一定的难度,而且碰到实际问题也无法灵活运用。另外,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对课程的接受能力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结合教学实践,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认为独立学院的宏观经济学教学应该选择难度适中的教材,适当施压,进行案例引导,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学好该课程。


  一、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在我国,独立学院产最早产生于1999年,是专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它招收的学生是在高校本科层次第三批录取的,因此通常称为“三本”学生。这部分学生与母体公办大学的学生相比,有其独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相对薄弱。表1以广东省2007—2011年普通高校文理科一本、三本分数线的对比为例来说明“三本”院校(即独立学院)学生的文化功底相对薄弱的问题。从表中可以看出广东省历年来一本与三本的文理科录取分数线差距较大,特别是2009年后,录取分数线差值均在200分以上。可见独立学院学生基础与重点院校相比有一定的差距,知识的系统性较差,个别学生偏科严重,尤其是文科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差。例如,很多同学将微积分这门课程戏称为“危机分”,谈“数”色变,参加补考的学生较多。甚至有些学生因此产生抵触情绪,凡涉及数学的学科都信心不足,未接触课程前就认为自己肯定学不会或学不好。这就给宏观经济学的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二)学习热情不足。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如果一门课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或者课程有一定的难度(例如涉及较多的抽象概念和数学推导),大多数学生便“知难而退”,缺乏钻研精神。很少有学生能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常常是临近考试时“临时抱佛脚”,一般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以通过考试为目标。


  (三)活泼开朗,形象思维活跃。独立学院学费较高,能进独立院校学习的学生家庭条件普遍较好,受家庭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学生大多有文艺特长,灵活好动。一方面,他们在集体中的适应能力、交往能力及组织能力较强。另一方面,他们个性独立,头脑灵活,且形象思维远胜于抽象思维,对于发生在身边的直观经济现象较容易理解,如能适当引导,常会有不错的表现,但对抽象的概念和严密的数理逻辑缺乏应有的耐心。


  (四)就业压力大。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普遍较大,独立学院的学生与重点院校的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相比处于劣势,因此就业压力更大。受此影响,独立学院的学生通常对实用性的学科学习态度较为积极,对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则认为如果不考研,学了也没多大的作用,能应付期末考试则可。


  二、基于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宏观经济学教学


  学生是教学工作的主体,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接受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会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基于上述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我认为,在宏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习惯,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弥补其基础薄弱、自学能力不足的欠缺,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慎选教材。目前国内高校用于本科教学的初级宏观经济学教材主要有三大类:一是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观分册;二是直接引用由国外著名经济学家撰写的教材,主要有萨缪尔森、诺德豪斯主编的宏观经济学,克鲁格曼、韦尔斯主编的宏观经济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宏观分册,斯蒂格利茨的宏观经济学,等等;三是由各类院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编写的自编教材。


  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观分册是国内目前比较权威的经济学教科书,系统介绍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内容安排也符合中国学生的学习习惯,是非常好的入门教材,但是该书涉及较多的数学公式推导、经济模型,且重点放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上,涉及的前沿问题较少,联系实际的经济学案例分析也不多,不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不适宜用作独立学院的教材。国外学者编写的教材是以西方几百年经济发展为背景总结出的经济理论,配有大量案例,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有助于学生理解经济学基本原理。但是中国经济发展与经济制度远没有达到欧美国家的水平,西方国家的教科书中描述的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情况存在脱轨现象,这会对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学的知识来理解中国的经济现状造成困扰。各类院校的自编教材内容基本不会超过上述两类教材的基本框架。


  考虑到独立学院的学生基础薄弱,尤其是大多数文科班的学生数学功底较差,对大量的图表和数学公式难以提起学习兴趣,因此,选取对数学基础要求不高,语言生动,可读性强,教材更新快的哈佛大学曼昆教授编写的《经济学原理》宏观分册作为独立学院经济学入门教材是个不错的选择。同时,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或有考研要求的学生课后将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宏观分册作为补充阅读的参考书目。


  (二)立足国情,区别对待同一概念的不同内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由于曼昆教授是立足美国经济现状编写教材,一些经济问题可能与中国实际情况脱轨,讲课过程中遇到此类问题时,要加以区分。例如,第二十四章“生活费用的衡量”,讲到CPI篮子中有什么,中国与美国都是将一篮子物品与劳务分为住房、交通、食品、医疗等八大项,但这八项在两国的CPI篮子中所占比重不同,例如,中国居住只占13%,美国的住房却占到43%,相反的,美国的食物和饮料只占15%,而中国的食品占CPI的比重高达34%。不仅所占比重不同,它们各自所包含的经济含义也不同。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问题,授课时最好将中美两国的CPI指标构成及其含义放到一起进行对比讲解。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立足国情更好地体会CPI的含义,同时也能避免让学生感觉理论与现实脱节,认为书本只是纸上谈兵,学了也没多大用处,提不起学习兴趣的问题。


  (三)适当施压,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学院的学生都比较聪明,但是大多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靠学生在课后自觉练习,很难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因为绝大部分学生会直接“省略”这一环节。到学期末,问题越积越多,即使讲过的知识当时懂了,过一段时间也会遗忘。因此,在精心备课的同时,还应当精选一些习题作为课后作业留给学生,以巩固和加强课堂知识。通常讲完一章,就将该章节相应的习题布置下去,题量不宜过大,另外习题要求应明确、简单、清晰,并且要施加一定的压力,督促学生完成。例如,下周上课时,学生如果对上周布置的习题没有任何疑问,可任选几题,随机抽学生进行解答,一是可以了解学生习题完成和知识掌握的情况,如果学生对习题有疑问,则应对大多数学生反馈的难点及时讲解;二是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后复习的习惯,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四)注重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课堂时间有限,有些内容需要安排学生课余继续完成,才能达到良好的授课效果。独立学院学生综合素质不差,但学习自觉性欠缺。在授课过程中可将班级学生分组,布置学习任务,小组成员协作完成,大家互相督促、共同探讨、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以下的能力。


  1.数据搜集能力。现代经济学很多理论以实证分析为基础,在本科阶段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数据的基本能力十分有必要。教师在讲授相关知识点时可指导学生去学校数据库、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库等公共数据资源库收集相应的数据,并指导学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处理,从中了解中国经济的现状。例如:在讲“一国收入的衡量”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去相应网站查询中国的名义GDP,讲完这一章要求小组成员根据查询的数据,选定某年为基年,分工计算中国的真实GDP、GDP平减指数、GDP增长率等。在讲“生活费用的衡量”时,可安排学生收集历年CPI的数据,并据此计算历年的通货膨胀,以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这样能培养学生搜集数据的能力,为今后的毕业论文和科研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2.自学能力。学生在学习相关理论时若能同时了解该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由哪位学者提出,该学者的生平逸事,等等,有助于学生对该理论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这些工作最好在课间由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共同查询了解。例如,讲到“理性预期”理论时,可指导学生分工了解卢卡斯所处的时代,卢卡斯其人,卢卡斯与理性预期相关的趣事,卢卡斯的主要学术成就,以及他的论文著作,等等。这样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性预期的理论并加深对该理论的印象。


  3.团队协作能力。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优点是每位学生都可以参与到学习小组中去,但在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学生“搭便车”的现象,一组的工作量落到一两名同学的身上。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出现,第一,小组内必须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第二,要求完成任务后,学生必须互相沟通,完全掌握,教师课堂抽查不按既定分工要求的学生回答问题;第三,小组学习任务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任何一个小组成员的表现直接决定了该组完成这项任务的质量和平时成绩。通过以上方法,鼓励落后同学超过前面的同学,引起团队之间的良性竞争,促进沟通进步,提高学习小组的效率。


  (五)加强案例教学,使理论更加形象化。独立学院学生的形象思维远胜于抽象思维,他们对于发生在身边的直观经济现象较容易理解,但对抽象的概念和严密的数理逻辑缺乏应有的耐心。因此,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思维引导方式。在授课过程中可采取以下两种案例教学的方式。


  1.以最新的财经新闻为背景,引出要讲授的知识点。例如,讲到货币政策之一的“存款准备金”的概念时,先举例说明国内的经济环境,让同学直观地判断目前经济是通货膨胀还是紧缩,再讲当前中国人民银行的准备金政策是什么,并让学生思考中国人民银行这么做的目的,再接着讲解“存款准备金”的概念,以及央行对存款准备金采取的不同政策对经济产生的影响,便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针对某一宏观经济现象积极开展课堂讨论。例如,我国目前处于通货膨胀时期,请学生利用所学的货币政策来讨论央行可以采取什么货币政策来解决通货膨胀的问题。这样就能使得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转变为主动参与其中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另外,观点碰撞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反应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讨论式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问题的设置。问题设置合理,学生才能更好地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层层递进的分析。否则,学生可能分析了几点就出现冷场情况,不了了之,最后还是由教师唱“独角戏”,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讨论问题前,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大量的相关资料,形成自己的看法,上课时才能更积极主动地发言。


  (六)根据授课内容,选择恰当的授课方式。由于多媒体的普及,大多数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这种方式包含的信息量大,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有助于提高授课效率。但由于其放映的速度快,容易导致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师的授课速度。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根据讲授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授课方式,将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完美结合。由于板书易于随意圈点标注、控制进度,对于一些重要的经济学公式推导,应该通过板书讲解,让学生的思维容易跟上教师的授课节奏,并且在此过程中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思考。特别是独立学院的学生,他们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容易走神,这些内容如果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学生忙于记笔记,课上没听懂,课后又不注重复习,教学效果会打折扣。而对一些图形分析与转换,例如,分析“菲利普斯曲线如何和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相关”的问题时,其中涉及点线的移动,传统的板书既费时又表述不清,采用多媒体教学可节省时间,丰富信息量。总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多媒体与板书的恰当选择,才能强化课堂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语


  总而言之,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多样,其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独立学院的学生有其独特的个性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兴趣爱好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不断总结教学手段和创新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不断增强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更多的学生接受和喜欢上宏观经济学这门课程。


  作者:唐玉萍

  第2篇:宏观经济学教学中逻辑体系探讨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类与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和主干课。在整个经济学类课程中,宏观经济学既是核心课,又是基础课。在本科生宏观经济学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应该把宏观经济学的逻辑体系介绍给学生。经济学是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如果用一条线把主要知识点联系起来,那么学生掌握的就只是一些孤立的知识点,他们就难以真正理解相关理论。目前,国内本科生使用的宏观经济学教材大多数都没有很好地体现出知识体系的逻辑性,这些教材呈现给读者的是多个理论的堆砌,缺乏一条明确的主线将这些理论联系在一起。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这条贯穿宏观经济学各理论的逻辑主线讲出来,以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本文就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宏观经济学知识体系的逻辑性的一些体会和心得。


  一、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和AD-AS模型


  宏观经济学是解释现实宏观经济运行中短期经济波动和长期经济增长的理论体系。宏观经济学主要用来解释以下两个问题:1、为什么会有经济周期,怎样解释宏观经济的衰退和繁荣;2、经济在长期中实现持续增长由什么因素决定。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其他问题都是由这两个问题派生出来的,如怎样解释通货膨胀,失业率与产出的关系等等。经济学家用AD-AS模型来解释第一个问题,即经济的短期波动,用经济增长理论来解释第二个问题,即经济的长期增长。因此,AD-AS模型和经济增长理论就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一般来说,本科生教学更侧重于对经济短期波动的解释,AD-AS模型是本科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经济增长理论只作简单介绍即可。事实上,AD-AS模型是由凯恩斯交叉和IS-LM模型在放宽相关假定后演绎而出,教师必须明确地向学生讲授这些假设条件和演绎过程,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AD-AS模型。《西经》把IS-LM模型作为全书的核心部分,而对AD-AS模型的论述过于简单,并且也没有把IS-LM模型和AD-AS模型之间的关系说清楚。如果使用这本教材,那么教师非常有必要向学生补充相关知识。


  二、宏观经济理论的起点:凯恩斯交叉


  凯恩斯交叉是宏观经济分析的起点,它一般也被称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之所以“简单”,是因为它只考虑了一个市场:产品市场。用总支出和总收入相等来确定产品市场的均衡产出水平。这个模型的一个重要假设是:假设企业愿意在给定的价格P下提供任何数量的产品,即产品供给在价格P处是完全弹性的,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这个假设的重要意义在于,均衡的总产出完全由总需求方面决定,不用考虑供给方面。另外,《西经》还有一个假设是两部门假设,即不考虑政府,这个假设贯穿全书。显然,这个假设是不恰当的,因为政府支出和税收的变动就是财政政策,而如果政府根本就不进入理论模型,那么用理论模型来解释政府的财政政策就有点牵强。比较恰当的是在模型中引入政府,采用三部门假设。另外,凯恩斯交叉假设投资和政府支出多是外生变量,即把它们看作常数。凯恩斯交叉的结论是,45度线与总支出曲线相交确定均衡的产出水平,即产品市场均衡在图上表现为一个点。


  三、从凯恩斯交叉到IS-LM模型


  凯恩斯交叉只考虑了产品市场,它是对现实宏观经济的一个高度抽象和简化。为了接近现实,需要加入新的变量。如果在这个模型中加入利率这个变量,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IS-LM模型。如果把原来设定为外生变量的投资内生化,我们可以设定投资函数。而利率就进入了投资函数,进而利率就通过投资影响均衡产出。有一个利率水平就会有一个均衡的产出水平。这样,我们就把产品市场均衡由一个点变为一条线,这条线即为IS曲线。问题是,利率是由什么决定的?利率是在金融市场决定的。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共同决定均衡的利率水平。货币供给被假设为由中央银行外生给出,而货币需求被假设为由收入和利率共同决定。当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时就实现了金融市场均衡,此时的利率水平即为金融市场均衡时的利率水平。由于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和利率,因此有一个收入水平就会有一个均衡的利率水平,反映这个对应关系的曲线就是LM曲线。因此,均衡的收入水平或产出水平是由产品市场均衡即IS曲线决定的,而均衡的利率则是由金融市场即LM曲线决定的。将IS曲线和LM曲线结合起来,两线相交就可以确定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共同均衡时的产出和利率。显然,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同时均衡在图形上表现为一个点。


  四、从IS-LM模型到AD-AS模型


  IS-LM模型的均衡点反映了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共同均衡,这两个市场反映的都是总需求方面,确定的两个变量是产出和利率。显然,这个模型忽略了一个现实经济中非常重要的变量,即价格水平。在IS-LM模型中我们维持了凯恩斯交叉中的一个假设,即价格水平是外生变量。为了进一步逼近现实,必须让价格水平这个变量进入模型,成为内生变量。价格水平通过LM曲线进入IS-LM模型。在这里,我们放弃了IS-LM模型中货币供给由中央银行外生给定的假设,而是让中央银行只确定名义货币供给,而实际货币供给由名义货币供给和价格水平共同确定。这样,有一个价格水平就会有一个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共同均衡的产出,这两个市场共同均衡就由一个点变为了一条线,这条线就是AD曲线。问题是,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只确定了均衡的产出,我们也需要确定均衡的价格水平。价格水平是由劳动市场均衡决定的。我们从劳动市场均衡中可以推导出向上倾斜的短期总供给(AS)曲线和垂直的长期总供给(LAS)曲线。将AD和AS、LAS结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产品市场、金融市场和劳动市场共同均衡时的产出水平和价格水平。AD和AS的交点为短期均衡点,而AD、AS和LAS三条曲线的交点是长期均衡点,短期均衡必然趋向于长期均衡。显然,三个市场同时均衡在短期和长期在图形中均表现为一个点。


  五、经济增长理论


  根据AD-AS模型,三个市场短期均衡时,无论产出水平是高是低,在长期中它必然趋向于长期均衡,此时的产出水平即为自然产出水平,它由垂直的LAS曲线决定。我们用AD曲线和短期LAS曲线的移动来解释经济的短期波动。在AD-AS模型中,生产函数只考虑了劳动,没有考虑资本、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因此LAS曲线不会移动,除非受到类似于石油危机这样的短期供给冲击。显然这个假设不符合现实。随着时间推移,LAS曲线显然会持续性的向右移动,即自然产出水平在长期内必然会持续增加。因此,我们必须把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内生化,更重要的是,让时间作为内生变量进入模型,分析方法由比较静态变成动态,这样,我们得到解释经济长期增长的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理论不再关注总产出水平,而是致力于解释人均产出水平的长期增长。根据增长理论,人均产出的增长来自于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但人均产出的持续增长最终归因于技术进步。增长理论内容较多,更多的放在研究生阶段。


  六、结语


  根据上面的分析,宏观经济的短期波动和长期增长分别由AD-AS模型和增长理论来解释。本科宏观经济学教学核心是AD-AS模型。而AD-AS模型是从凯恩斯交叉和IS-LM模型逐步放松假定而演绎出来的。从凯恩斯交叉到IS-LM模型,再到AD-AS模型乃至增长理论就是逐步放宽模型的假设条件而让模型不断逼近现实经济的过程。这期间不断放宽假设条件,逼近现实的逻辑主线是本科教学的重点,只有把握这条主线才能真正理解这些理论模型。《西经》把教学重点放在IS-LM模型,没有详细介绍AD-AS模型,而且中间的逻辑主线也不太清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明确地做出补充和说明。


  作者:池建宇

  第3篇:影响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


  宏观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是深入学习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学等专业课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对整体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分析和研究,指导实际的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宏观经济学是西方发达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论总结和实践依据,伴随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整个理论体系包罗万象,从国民收入的核算到国民收入的决定,从产品市场的均衡到货币市场的均衡,从财政政策到货币政策,从通货膨胀到充分就业,从经济增长理论到经济周期理论,整个课程的内容涉及到大量图形、表格数学模型和专业术语,同学们在掌握其主题和结构、以及把理论运用于实际经济现象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针对这种情况,近几年,各高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尝试和探索,也取得了一些在教学方法、方式的成效,如采用案例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专题研究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等。


  但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很多,不仅有老师的“教”,还有学生的“学”。因此,为了有效地把握和教授宏观经济学这门课,有必要根据实际的调查,系统分析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以及相应对策。


  一、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一)教学目标的明确性


  学习是一项主观能动性很强的活动,要将学习者本人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并且发挥到极致,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明确学习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


  宏观经济学课程建设,把明确教学目标作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首要任务。只有教师明确了教学目的,学生才能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教的行为,才能有效地转化为学生学的行为。


  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就是从明确教学目的开始。在学习开始之前,我们设计问卷就设计了这一问题。通过调查发现,在学习之前,78.5%的同学认为“宏观经济学是一门一定要学好的功课,为以后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强化了这一观点;学习之后我们再调查,发现持有这一态度的同学比例提高到83.5%。而学习前后认为“宏观经济学偏重理论性,与实际工作没有直接指导作用”的比例从13.3%下降到8.8%。


  在对同一类型的另一个问题“你认为宏观经济学对哪些人群有用?”的调查中,同学们在学习这门课程前后的认识比较一致,认为宏观经济学是走进经济学领域的一块“敲门砖”、进一步学习金融学等学科的基础、对于经济类工作都会有影响。


  由此可见,学生在学前就非常清楚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性,主观上是想努力学好这门课的。这样,为提高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做了思想上的总动员。


  (二)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度,对于有效教学来说十分重要,宏观经济学因为其理论体系的庞杂,数理公式的晦涩而使同学们觉得枯燥乏味,同学们感兴趣的是和实际生活相关的经济知识。


  在“通过学习宏观经济学,你最希望能达到下列哪种学习效果?”这个问题上,排在第一位的是“国家的宏观经济状况是怎样影响到百姓的生活”占到总人数的58.3%,其次为“什么样的举措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所占比例为21.2%。


  另外,在学习这门课程后,调查发现,同学们喜欢教师在课堂上介绍一些趣味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案例,大约62.7%的同学都选择“经济生活中的趣事”和“国内外经济活动中的重大事件作为讲解案例的内容。


  (三)教学手段的多元性


  教学资源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授和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显现的或潜隐的条件,例如,图书馆的馆藏图书,网络平台的知识共享等。通过对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通过调查发现,当同学们在学习宏观经济学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学习前大概有44.6%的同学认为他们会通过网络解决、42.7%的同学会翻阅相关图书资料;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实际采用的方式依然是求助网络和图书馆,在所有调查的同学中,高达81.8%的同学是通过网络解决困难、79.6%的同学是通过翻阅相关参考资料、网络和图书都利用的同学占63.9%。由此可见,网络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重要性。


  (四)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采用学生希望和易于接受的方式教学,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对于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容易为学生接受?通过调查发现:在学习宏观经济学之前,56.2%的同学希望老师采用案例教学,有无课件都无所谓;20.4%的同学希望老师多和学生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18.9%的同学是希望老师能够采用传统的方式教学,在黑板上手写板书,同时讲解;对于老师授课的课件,仅有14.9%的同学希望越详细越好。在学习之后,48.9%的同学认为如果老师在课堂中采用和学生互动的启发式教学,教学效果会更好。由此可见,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是提过教学效果的一个有效方式。


  (五)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


  实践性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学科问题生活化、情景化、社会化,也就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式。通过调查发现,在学习宏观经济学时,92.2%的同学希望老师多讲些实际中的经济案例,仅有5.9%的同学希望侧重讲解计算方法,对于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考试习题,也是同学们希望老师讲解清楚的方面。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用现实生活中的经济案例,去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教学效果提高的主要表现


  (一)考试成绩对比分析


  2009—2010学年,第1学期与2011—2012学年第1学期,分别进行了宏观经济学考试。从考试的结果上看,学生的成绩分布是符合标准正态分布的,说明两次考试成绩都是真实可信的,符合试卷设计的要求。


  对比两次考试的成绩的衡量指标(见下表)可以发现:教改后一个学期的平均成绩、及格率以及最高分均比教改前的一个学期高,说明卷面效果有所改善;进一步对比分析两次考试的卷面答题情况,可以发现:前一个学期的选择题和判断题部分做的较好,简答题和计算题答得较差,后一个学期判断题、计算题答得较好,填空题、案例题和选择题答得较差。


  从试卷的设计上看,教改后的试卷难度要大些,一是题型多,教改前只有五道大题,教改后增加一道大题。并且每道大题有两道以上的小题。从题量上看,教改后题量增加了。不仅如此,另一方面教改后试卷的难度也增加了,教改后增加了填空题代替判断题,明显难度增加了不少。此外,教改后用混合选择题代替了教改前的单选题也进一步增加了试卷的难度。按道理,教改后卷面成绩会大幅度下降。但实际上从各项指标分析,只有最低成绩略有下降,其它的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说明了学生学得比教改前扎实,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教改取得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学习前我们设计了一些教学目标,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通过对比学习前后的主要指标,我们发现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87%的同学懂得了宏观政策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77.9%的同学明白了物价上涨的原因,69.7%的同学认同宏观经济政策能够改善百姓的生活,57%的同学知道了如何正确评价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基本满足了同学在学习之前希望在宏观经济学的课堂上知道的知识。


  (三)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宏观经济学网络教学平台,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一段时间的应用,同学普遍反应良好。调查发现,10.8%的同学认为宏观经济学网络教学平台在交流项目设计、交流方式设计、交流频率控制以及交流内容设计方面做得都比较好,尤其是在交流内容设计和交流项目设计方面。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在教学环节中设计了网络单元测试。调查发现,33.3%的同学认为这种测试对巩固所学知识、理解所学内容、督促复习和期末考试准备都有帮助,其中81.1%的认为对督促复习有帮助,74.4%的同学认为对巩固所学知识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还设计了宏观经济学“热点问题和案例讨论”,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81.3%的同学认为,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社会经济活动、73.5%认为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50.5%认为可以补充书本知识、40.6%认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下转133页)(上接136页)和热情;而认为热点问题和案例讨论达到了上述四方面效果的同学占总人数的22.8%。


  三、改进和提高的措施


  根据宏观经济学的课程特点,结合实际调查中的客观信息,针对影响教学效果的各种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提高教学效果:


  (一)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选择学生比较偏好的实际案例,如国内外经济活动中的重大事件、经济生活中的趣事来辅助学生理解枯燥的经济理论,增强经济学原理的现实感,培养学生将所学理论转化为实践应用的能力。


  (二)重视网络教学平台的运用


  网络教学平台是宏观经济学教学的辅助手段,学生能够在网上自学、自测、与教师相互沟通,也可以自主地进行探索性学习,进而调高学习效率,提高自学能力。加强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在设计网络教学平台的交流项目时,要突出网络学习的自主性,在设计交流方式时,重视平台使用的交互性;继续在教学中加入网络单元测试环节,及时巩固和强化课堂知识;对于热点问题及时寻找切合的案例,组织同学在线讨论,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作用。


  (三)增强课堂互动环节


  居于宏观经济学课程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理论晦涩枯燥,如果教师只是灌输,学生不参与的话,一方面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就差;另一方面,课堂气氛也很严肃,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下降。这将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进行师生间的互动,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相互间交流、沟通、合作,分享彼此的想法、经验和知识,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同时增强课堂互动环节也是同学比较偏好的教学方法,学生会积极参与其中。


  (四)采取多元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


  根据实际调查结果,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合理利用案例教学。选取和实际生活相关联的案例去辅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采用研讨式课堂教学。通过研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式,并以小论文的形式结束每个讨论主题;认真备课,寻求PPT课件与板书的完美结合点。


  作者:陆文安等

  第4篇:关于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重庆工商大学的学生能意识到本课程的重要性,有学好宏观经济学的热情。但学生学习、老师的教学还存在一些明显问题。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总结我校宏观经济学教与学存在的问题,探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提出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改革的方向。


   一、宏观经济学教学现状


   1.教考分离对教学效果提高的作用有限


   自2004年起,为了提高宏观经济学教学质量,学校实施了教考分离的改革。促进了教师了解教学情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水平有所提高。但教学质量评判标准还是考试成绩,老师还是以考试为中心;部分教师以“教”取代学生的“学”。学生则很少主动去学习和研究同课堂教学有关的资料,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


   2.教学方式相对单一


   为了学生考出好成绩,老师重点关注学生考试成绩过关,反复讲解,反复讲授练习题;学生也重点关心考试及格问题。老师一般以课堂讲授教学方式为主,尽管重庆工商大学设置了经济学实验室,建立了宏观经济运行模拟分析平台。但由于宏观经济学的知识体系多、课时少、实验课少,学生全面了解宏观经济理论精神实质的作用有限。


   3.案例教学相对落后


   学校案例教学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内外高校的差距相当大。案例分析混于宏观经济学正文教学课件之中,没有成熟的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课件或讲义。部分教师没有实际社会经验,不能鲜活、形象地描述案例的社会背景,不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4.考核方式相对单一


   目前学校宏观经济学的考核重卷面成绩、轻素质培养。考核主要通过闭卷考试,以成绩来衡量优劣。这种相对单一的考核形式使得学生不注重平时学习,依靠考前背一背,作业抄一抄来获得成绩。期末考试实际上只是考察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考前突击能力,谁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强,谁的成绩就好。


   二、宏观经济学学习情况


   1.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


   部分学生主动性较差,平时不努力,课前不预习,上课不思考,被动地接收老师传授的知识,基础知识不牢固。部分学生还停留在中学时代的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上,不会自我学习。主要表现为学习方法单一,仅限于课堂上听教师讲解。


   2.学生容易误解抽象的概念


   宏观经济学比较抽象,多数学生感觉看不见、摸不着,容易造成误解和困惑。基本概念所包括的口径理不清,基本原理所包含精神实质想不清,对该课程的体系难以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大多数学生是因为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困难造成不及格。


   3.学生对庞杂的理论体系比较费解


   宏观经济学的体系庞杂,争论颇多,由众多经济学派的经济理论和学术观点构成,尽管我们主要讲解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但是还是会涉及到众多经济学派,由于学派之间的学术排斥和对立,易造成学生的疑惑与费解。


   4.文科学生害怕抽象的数学模型


   宏观经济学经常采用数学模型来描述,由于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特别是文科出身的学生对较深的数学推导觉得晦涩难懂。除了一部分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较差外,课时少没有为学生留下消化模型的时间,造成学生学习中出现数学模型和理论核心思想相脱节,不懂得如何用数学模型来演绎推理经济学规律。


   三、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改革


   针对以上教与学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改革应着力强化学生平时学习的知识沉淀,着力把抽象、难懂的理论变为具体、简单的知识;着力弥补学生数学思维的不足,把晦涩模型变为学生能看懂的模型。


   1.注重宏观经济学的平时练习


   除了正常的教学之外,辅之以一定的习题,使所学知识能得到沉淀。尤其是数学模型比较多的章节,会涉及到一些模型推导和求解问题,学生课后练习就变得相当重要。可根据历届学生感觉的难点、疑点,编制与教学配套的习题册,作为学生的作业。习题册一定应讲究针对性,针对学生学习的薄弱点、重点和难点。


   2.强化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


   宏观经济学理论所描述的内容和中国实际差异很大,学生难以把宏观经济学原理与我国的经济实践结合起来。强化案例教学是把抽象、难懂理论变为具体、简单知识的较好方法。


   笔者认为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应考虑各类学校、不同专业学生的表达能力、反应能力等诸方面因素,结合中国当时经济生活中一些热点问题、国外典型经济问题,编制不同的案例讲义。以案例教学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现实感觉,加深对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理解。


   3.增设数学模型基础的教学内容


   针对学生有数学模型障碍的问题,教师可采取回顾经济数学,如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最基础课程有关内容的形式,对宏观经济学中将会用到的知识做讲解。培养学生用数学模型描述经济规律的思维。解释宏观经济学怎样借助高度抽象和严密的数学逻辑表达经济学思想。


   四、宏观经济学教学方式改革


   针对以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宏观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应着力拉近师生时空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革考核的指挥棒,开导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1.采用多样化教学形式


   教师可通过网络资源来拉近师生时空距离,在教师个人主页或公共邮箱向学生公布本人所教课程的内容介绍、教学进度、参考书目以及学习要求。借助电话、QQ群、博客和电子邮件等网络工具,最大限度地与学生交流。


   2.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


   采取多媒体教学,易造成数学模型多,难度大的章节因学生的接受节奏滞后于教师的讲解节奏,影响教学效果。可辅之以必要的板书;使教师的板书、学生的笔记和教师的讲解节奏基本一致,学生与教师的思路连贯一致。避免老师站在多媒体展台前,只顾操作机器忽略教学的互动。


   3.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现有“填鸭式”教学,最大的弊端是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老师可在每次课结束时,概略地讲解下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学生预习教材,并收集经济生活所涉及的实际例子。把抽象、复杂的理论放到具体、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描述,变晦涩为通俗,又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思考习惯,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4.改革宏观经济学考核方式


   宏观经济学的考核宜由相对单一的考核向多元化考核转变。在期末采取闭卷考试的同时,尽量丰富平时考核形式。闭卷考试增加学生对当前经济现象或者经济热点问题分析,考核学生对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平时成绩的评定除了将作业作为一个考核项目外,将出勤、平时测验、课堂讨论、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等纳入考核之中。


  作者:徐爱东

  第5篇: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


  1.分析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必要性


  (1)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宏观经济中的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研究包含了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来自于它自身的调节作用,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政府的强制措施,这些都是属于宏观经济的内容。在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一直以来众多学者都承认并认可了政府的调控作用,虽然也有观念指出要以市场自我发展为主,减少政府的干预,但并没有学者认为不需要政府的调控,由此可以看出,只依靠市场的自我调节,是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必须要与政府的调控和干预相结合,才能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因此有必要分析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中的政府调控


  (2)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需要依靠宏观经济中的政策。一般而言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需要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做支撑。比如国家可以通过颁布财政政策,影响人们的需求和收入,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使物价水平保持相对稳定、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最大限度地满足就业以及收支平衡等,最终实现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此外,通过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差额可以决定采用哪种类型的财政政策来对国家经济进行管理,其中有扩张性和紧缩性两种形式。


  2.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


  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了基础性理论知识、宏观经济政策以及相配套的模型建立,而这些方面的内容都是为了国家能制定出良好的经济政策做指导的,因此本文分析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将从三个方面展开。


  2.1宏观经济主要衡量指标分析


  要想了解宏观经济,就需要知道哪些指标是可以衡量宏观经济的。首先是国内生产总值,这个指标被全球很多国家所采用,主要是由于他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的国力。在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需要核算消费总数、个人投资额度、政府的支出额以及国家的净出口额四个方面,并将这四个方面相加,得出的结果,其结果如果为正数,表示目前国家的经济状况是处于发展的,这个方面包括人们的收入、消费能力都在增加,如果为负数,则表示目前的经济状况不太理想,由此国家需要采用相关政策来加强重视。其次消费物价指数,通过这个指数可以了解到一个国家各个不同地区的价格情况,物价水平的高低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购买能力的大小又影响了商品的生产商、经销商以及投资者的利益,因此国家需要了解这一指标的数据,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最后是失业率,失业率与物价和经济发展状况是存在一定关联的,如果一个国家的失业率较高,则意味着通货膨胀率低,从而说明了物价水平低,反之,如果失业率高,则表示经济不景气。


  2.2宏观经济的主要分析方法


  (1)通过数据收集并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一般而言是收集衡量指标的数据,在收集和统计完数据后可以采取三种方式进行分析,一是以物价水平的变化为依据,进行前后数据结果的年度、季度和月度对比;二是通过经济增长速度快慢来进行年度、季度以及月度的分析;三是各个因素的权重进行对比,看哪个因子能占据影响数据结果的重要比例,从而研究数据结果的结构变化。


  (2)通过经济预测的方式进行分析。经济预测一般是在理论基础上,依靠众多专家的讨论和调查进行预测;通过数据收集进行先后时间对比分析,并剔除其中的客观因素,从而能减少一定的误差;另外就是采取建立模型的方式进行预测,这种方式进行预测的结果较为客观和准确。


  2.3宏观经济的主要宏观政策分析


  国家根据宏观经济的主要衡量指标,收集相关数据后进行数据分析,最后根据结果来制定改善经济现状的政策,其主要是依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调节国家的需求和供给。国家的财政政策是通过增加或是减少购买和支出能力,调整个人、企业或个体等方面的纳税比例来制定财政政策,调整政策状况。比如当经济不景气时,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支付,政府就要出面购买,反之,在经济发展比较快速的时候,政府就要减少购买力度。对于支付能力同样是在经济不景气时,通过对丧失劳动能力或是退伍军人发放补助,或是对特定的农产品给予一定的补助,来增加政府的支出,反之则减少补助比例或是延长补助时间。


  货币政策是为了实现国家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服务的,通过调节利率、发行货币的总量等措施来进行控制和调节市场经济,比如出现通货膨胀现象时,可以采用制定货币的发行量来调节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当需求不足时就可以增加货币的发行量来平衡经济。由于货币政策中含有更改利率的部分,因此也能通过利率来保证物价的稳定。此外还能吸引人们合理地将多余的资金用来投资或是储蓄,从而使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


  结语


  研究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它不仅可以为国家制定相关经济政策提供理论基础,而且也能对将来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预测。本文对其原理的研究,以期能为国家制定良好地经济政策提供一定的指导性。


  作者:李迪

上一篇:代陶希圣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的学术转型

下一篇:低碳经济发展影响问题探讨毕业论文(共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