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银行市场营销信用风险论文(共2篇)

发布时间:2023-12-11 19:30

  

第1篇:基于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信息经济时代,交易双方能够掌握的信息越来越多,由此而带来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却越来越严重。信息经济学认为,经济运行中的任何一项交易,如果交易双方所拥有的与该项交易有关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就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对于主要依靠信用来创造利润的银行市场营销而言,采用何种方法,获取、甄别尽可能多的对自身有利的信息,对保证其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几个概念的界定


  商业银行的风险监控是一个充满魅力的领域,不同学科的学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理论成果,虽然这些成果最终达到的目的可能是相同的。正因为关于信用风险监控著述浩如瀚海,所以,有必要对本文中出现的几个概念进行界定。


  1.1信用风险


  根据信用和风险的定义,信用风险的定义即为在借贷行为中,本金和利息偿还的不确定性。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包括很多方面,例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公司贷款风险,个人贷款风险,衍生业务风险等多个方面,我国现行的个人贷款业务现在则主要集中在住房按揭和汽车贷款两个方面,起点相对较高,银行比较重视,监控手段相对较完善,因此本文所探讨的信用风险主要是指银行公司贷款业务风险。


  1.2信息不对称理论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从事交易活动的双方对交易对象以及环境状态的认识是很难相同的,其本质原因在于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因而人们对与自身相关的信息的占有量总是多于他人,此即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的含义有两点:(1)有关交易的信息在交易双方之间的分布是不对称的。(2)交易双方对各自在信息占有方面的地位是清楚的,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缺乏相关信息,但可以知道相关信息的概率分布,并据此对市场形成一定的预期。根据信息经济学理论,不对称信息在交易发生前后会分别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金融市场出现这两种情况就会降低市场机制的运行效率,影响资本的有效配置,造成金融风险。以下就这两个问题分别讨论。


  1.2.1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产生的前提是交易发生前双方信息不对称,该理论是乔治•艾克勒夫(f)分析旧车市场时提出的。与传统经济学的商品质量决定高层价格不同,在不对称信息环境中商品质量依赖于预期价格水平。在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上,银行贷款的收益取决于存贷利率差和企业还款的可能性。而企业还款的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与企业经营活动的风险大小有关。可以想象,银行和企业在信息方面是不对称的。信贷市场上存在多种企业,其风险也不尽相同,当银行获取信息的成本太高时,银行只能根据市场上企业平均风险的状况,决定贷款利率(在利率可以浮动的情况下)或者选择风险小的企业进行贷款。(在利率固定的情况下)但这样一来,那些低风险企业由于借贷成本高于预期水平而退出借贷市场,那些愿意支付高利率的企业都是高风险企业,因为从事高风险甚至投机性事业才可能获得超额利润来偿付高利息。这时,贷款的平均风险水平提高,银行收益可能降低,而呆帐增多。


  1.2.2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是私人信息的存在。交易双方达成合同时信息是对称的(至少双方都认为他们掌握对方的信息),但在合同实施中,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一方缺乏另一方的行动信息,这时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就可以利用这种信息优势从事使自身利益最大化、但损害另一方利益的行为。道德风险普遍存在于以信用为基础的各种金融业务关系中,是造成金融风险的主要原因。道德风险可能产生于银行内部,也可能产生于贷款企业。


  1.2.3委托人——代理人理论


  在商业银行和贷款企业的动态博弈中,银企双方都面临信息不对称的风险,银行作为资金的提供者,一旦决定给予企业贷款,要掌握企业对资金的使用信息就十分困难,因此处于信息劣势,属于委托人;企业因为拥有真实的资金运作信息,属于代理人。银行和企业的关系,是一种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关系。银行给企业贷款的过程实际上是银行和企业动态博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委托人银行所关心的是应该给何种企业贷款以及贷款后如何顺利收回本金,取得自己该得到的利润,而代理人企业所关心的是能否获得银行的贷款以及如何充分利用委托人的资金以使自己获得最大的收益。


  2信息不对称状态下银行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


  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给银行信贷决策带来不良的影响。对于银行而言,这种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内部和外部。


  2.1银行内部的信息不对称


  2.1.1上级行和下级行之间信息不对称


  在我国,商业银行基本上采取的是总分行制的组织结构。长期以来,各商业银行都是以行政区划划分分支机构。各地的分支机构或多或少受到当地政府的影响,这种地域的差异而导致的金融意识、技术手段的差异,人为的造成了银行各分支机构的信息分割。而银行内部没有统一的信息传递系统,信息的传递滞后。在实际工作中,如果银行没有强有力的内控制度或者考核机制不合理,那么下级行就存在有意隐瞒自身不利的信息而上报一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的强烈动机。追求短期效应,以达到短期目的(例如分支机构领导人的升迁,短期的奖励等等)。这种信息上的不对称,形成银行内部的道德风险,使银行纵向的信息沟通出现人为和客观两方面的问题。


  2.1.2银行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如果银行各部门之间存在利益冲突,那么各部门之间必然存在信息不对称,各部门都希望隐瞒对自身不利的信息,甚至隐瞒对对方有利的信息,从而造成银行自身横向信息沟通出现阻碍。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银行整体工作效率的低下,银行决策的准确性受到严重影响。极端的情况,是银行各部门间相互勾结,共同危害银行的利益。2.1.3银行员工和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传统的企业管理理论认为,企业应该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加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以使企业价值达到最大化。实际上是对员工的一种隐性约束,这种约束使员工在违背这种文化时,要考虑违约成本。经济学认为,人都是理性的。员工和企业之间永远都存在利益冲突。这种冲突来源于企业的组织结构、内控制度、考核机制等不可能达到完美。一旦员工认为其违约获利可以超出其违约成本时,必然会产生违约现象。在银行一些关键的岗位,普通的员工往往会影响大额资金的投向,客观上为员工违约创造了条件,如果银行没有办法对这些关键的岗位进行监控,或者监控不力,员工必然会利用对银行内部信息的了解,利用银行对信息掌握的弱势地位和贷款企业合伙欺骗银行,产生信用风险。


  2.1.4产权不明晰而造成的银行和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我国商业银行属政府所有,政府委托经理人进行企业经营和管理决策,这事实上形成了一种委托一代理关系。所有者与经理人之间的信息获知程度是不对称的,这使得经理人产生道德风险成为可能。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的虚置和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约束不力是长期以来,银行经营机制不健全,创新能力差,资金效率低下的内在原因。真正的所有者不完全掌握银行的真实信息,当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代理人的利益总是优先得到保护。这就导致产生许多“暗箱操作”,产生信用风险。


  总而言之,银行内部的信息不对称,更多的来源于信息在银行内部横向、纵向的传递、甄别、沟通的过程中。这种信息不对称,可以通过组织结构、激励机制、考核机制等银行内控制度的完善得以降低。


  2.2银行外部的信息不对称


  2.2.1代理人(贷款企业)人为的制造信息不对称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理论分析表明,贷款企业为获得贷款,存在提供虚假信息的强烈动机。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政策保密性不强。法律环境尚不完善,这导致企业获得银行的贷款政策并按照这种政策创造符合银行的贷款条件,或者应对可能出现的违约后,所付出的交易成本远远小于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所获得的收益。企业对自身的信息掌握是完备的,而银行要获得企业真实的信息(这种信息包括银行在提供款前的调查和贷款后资金使用的监控),所付出的交易成本远大于企业获得银行信息所付出的交易成本。这就为贷款企业提供虚假信息产生了可能。


  2.2.2银行自身的信息处理能力


  银行所处的经营环境、搜集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手段、处理信息的成本、从业人员的素质以及银行内部的信息不对称,导致银行不可能在对贷款企业进行选择时穷尽所有的信息,这也从客观上为贷款企业提供虚假信息创造了条件,使自身在与企业贷款企业的博弈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通过银企动态博弈的分析,以及银行在银企博弈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分析表明,银行要想达到银行贷款一企业还款的均衡,必须依赖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信息披露和法律环境的完善(这些不是通过银行个体的努力可以改变的),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要加强自身内力的修炼。银行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风险动态监控手段和思路,将在第三部分讨论。


  3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方法


  3.1任何一家银行的发展都应该是适度的,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真正可持续发展不应受宏观环境和经济周期的影响忽快忽慢、上下剧烈波动,而应始终坚持稳健的方针,坚定不移地朝着自己的战略目标前进。这次金融危机中,一些稳健经营的银行受到的冲击很小,但美联、花旗等激进的超大型商业银行却陷入困境,特别是高杠杆经营的投资银行或倒闭、或被收购,“大而不倒”的神话不再,这就充分说明了稳健经营的重要性。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还处于成长阶段,整体实力还不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必须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但保持合适发展速度的前提是必须改变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应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提高零售贷款比重、提高非利息收入比重等。只有结构合理了,才可能持续地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速度。


  3.2任何一家银行的发展都必须坚持收益与风险相匹配的原则“稳而有力”就是要追求有效益的发展,而非简单的规模或市场份额的增加。追求盈利是银行作为金融企业最基本的诉求,但本质上,银行真正经营的是风险。银行所能够承担的风险受限于所拥有的资本,多大的资本决定可承担多大的风险,从而决定多少盈利。为了能够在既定的风险承受能力下,追求利润最大化,银行就必须将资源投向“风险、收益比”最优的机构、产品、客户,选择“风险、收益比”最优的业务结构。要通过管理工具创新,科学地分析产品风险和收益;根据市场和客户的需求进行产品创新,不断优化产品的“风险、收益比”;通过管理创新,建立以RORAC为核心的高效激励制度体系,不断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3.3任何一家银行的发展速度要与其风险管理能力相匹配,风险管理的半径决定其发展速度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实践经验来看,强大的市场营销能力取决于强大的风险管理支持平台,而风险管理支持平台的强大又取决于对市场的深入分析和研究。风险管理支持平台应该在风险识别、计量和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有效的作用,其强大与否,主要看3个评判标准:(1)是否有非常清晰的市场定位和客户准入标准;(2)是否针对不同客户建立了准入打分卡、违约模型和违约损失模型;(3)是否能够根据不同风险进行风险定价。


  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中,事前尽职调查的深度和广度是降低信息不对称最现实的途径,也是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和根本。因此,有效提高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根本出路在于尽快提高贷前调查报告的质量。


  客户经理是风险防范的第一道防线。夯实贷前调查基础,一要建立对其工作业务的科学考核和激励机制,要引导其“正确地做事、做正确的事”,要尽快建立以RAROC为核心的考核体系;二是要进一步做好业务培训,特别是风险教育工作;三是建立风险经理队伍,提高贷前调查的专业水平。通过风险经理与客户经理平行作业,提高银行对借款人及其项目、业务的了解程度。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另一个亟待提升的能力就是风险预警水平。银行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是全过程管理。在客户和项目出现风险端倪的同时,银行就应该引起重视,及早采取各项预防措施。而有效的风险预警体制,一要有清晰的职能划分,明确界定各业务职能部门在风险预警中的职责,要覆盖到信贷业务、投资银行业务、金融市场等领域;二要建立有效的、能及时体现客户和业务风险的预警指标体系,并持续优化;三要有清晰的流程,从预警信号发现、识别、分析过滤、报告、审批、执行,直至指标解除,都要流程化、制度化;四要有IT技术的支持。好的预警系统能实现对客户和业务7×24小时全天候的监测和预警。


  第2篇:市场营销专业复合型人才“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研究


  引言


  时至今日,市场营销已成为社会各部门、各产业发展壮大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能,随着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化的“营销时代”已经来临,市场营销专业已成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最重要本科专业之一。但是作为90年代从国外引入的“舶来品”,我国对市场营销专业实际情况的研究和实践不够深入,因而我国营销整体处于较低水平。目前国内高校在市场营销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过程中,较为普遍地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传授轻运用、重表皮轻提升、重国际轻本土、重覆盖轻特色”等弊端,客观上导致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缺乏对专业知识系统整体的掌握和融会贯通的能力,进而造成其专业性实践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和科研能力相对较弱,难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形势。


  面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存在的问题,重庆大学在秉承“实践中领悟和贯通理论知识”的核心理念下,遵循“平台课程体系一专业知识体系一专业实践体系”的高度融合原则。提出了市场营销复合型人才“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即走一条依托“以科研项目实践推动专业教育”,注重“国际先进理念与本土化实践融合”,实施“多层次立体化实验实习”实践体系的市场营销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路线(如图1)。该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专业教育、国际与本土融合、实验实习三大板块,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一坚持“以科研项目实践推动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核心理念


  以消费者和市场为导向是市场营销专业的独特之处,坚持“以科研项目实践推动专业教育”的理念,旨在强调知识的不同视角,强调知识“1+1>2”的效应,强调回归实操和实践,强调培养学生融会贯通和不断创新的能力,强调指导学生了解和把握市场、行业和社会基本规律的能力。通过参与营销类科研项目和社会实践,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并付诸实践,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相互作用,最终实现了人才培养质量的飞跃和升华。


  1实施“以科研项目实践推动专业教育”工程


  针对当前高校学生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存在一定程度脱节的现状,我们实施“以科研项目实践推动专业教育”工程,鼓励高年级本科生大量参与到市场营销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中,科研项目课题组由教授、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组成。项目负责人根据科研项目的特点让高年级本科生首先进行实地调查、问卷收集、资料整理和数据处理等辅助性工作,然后介入某一具体问题研究与分析。重庆大学每年招收75名左右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现市场营销专业教师每年承担的科研项目能够保证60%以上的高年级本科生参与。学生在项目研究的过程中,把实践知识与课堂知识整合成一个牢固的知识体系,既能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和敢于动手的良好品质,又能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有助于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2设置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自主科研项目


  充分结合市场营销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重庆大学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为基础平台,单独设立面向市场营销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的自主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五年来重庆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累计资助50项本科生自主科研项目,并指定指导教师,出台政策措施强化项目过程管理。该平台极大地调动了本科生科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二构建“国际先进理念与本土化实践融合”培养体系


  根据市场营销复合型人才知识结构特点,设置专业主干课、专业模块课、通识教育选修课和学科大类基础选修课等课程平台。考虑到专业主干课和专业模块课大多属于“舶来品”,需要将国际先进理念与国内本土化实践背景融合,否则学生很难理解专业知识的背景,实践应用更无从谈起。因此构建“国际先进理念与本土化实践融合”培养体系(如图2)的重点放在专业主干课和专业模块课,并采取如下举措付诸实施:


  1实施“双教材”模式


  “双教材”模式指国际一流教材和体现国内本土实践的特色教材相结合的模式。要求专业主干课和专业模块课任课教师精选国际一流教材,具体做法是咨询各门课程国内一流专家的意见,选定2~3本国际一流教材;目前国际一流教材有原版引进和中译本两种形式,在具体选择时是以原版引进为主,因为中译本存在翻译不能完全反应作者意图的问题。同时出台政策激励任课教师编写体现中国实践的本土教材,建立“课件→自编教材→教材正式出版”的教材建设推进机制。学生购买教材不做统一要求,可以在国际一流教材和本土教材中任选其一。目前重庆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已累计资助教师编写18本突出国内最新实践的本土教材,其中在《消费者行为学》等9门课程实施“双教材”模式的效果良好。


  2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的模式


  “走出去”指鼓励专业主干课和专业模块课任课教师到海外知名商学院进行合作研究或短期交流,开阔教师视野,吸收国际先进理念。通过此模式,重庆大学建立了高水平人才持续引进制度和人才培养制度,对优秀人才实施政策优惠;目前,重庆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的20位专职教师中,教授5人,副教授11人,讲师4人,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占80%以上,其中博士导师1人,硕士导师14人;18位老师均具有博士学位,超过50%的教师拥有海外合作科研、短期交流和学术访问的经历。“引进来”指邀请海内外知名学者和社会贤达到重庆大学讲学交流,如香港城市大学的周南教授和苏晨汀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的赵先德教授等。此外重庆大学还开展了名家会客厅和重庆大学文字斋等系列品牌讲座,邀请芬兰、德国、哥斯达黎加等国驻华大使举办专题讲座,开阔师生视野。实现了在形式多样的交流中潜移默化融合国际先进理念与中国实践的目标。


  3建设渐进式的课程体系,满足螺旋式教学方法的需要


  根据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课程之间关联程度,将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分为若干课程组,保证各个课程组内的课程逐级深入开设,最终达到课程组总体深度和广度要求。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吸收的渐进性和重复强化加深学习效果的规律,在保持内容搭接的前提下,逐步深入;此外还注重课程组之间的衔接性。以公共关系管理类课程为例,大多数院校通常仅开设公共关系学,而重庆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安排了公共关系学、广告理论与策划、公关和广告实践、文献导读等系列课程,这些课程共同构成了一个渐进式的课程体系(如图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强化、融合、领悟和实践所学知识。


  4以精品课程为龙头,带动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制定系列精品课程培育制度,从而带动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重庆大学市场营销专业设立了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建设项目基金,建设了《市场营销学》、《公共关系》、《服务营销》、《消费者行为学》、《市场调查与预测》、《房地产经营管理》、《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多门精品课程,《商务谈判》、《专业英语》、《经济学原理》和《管理学》等全英文或双语(中、英)课程,带动了整个专业课程的建设。


  5定期召开课程负责人协调会,优化课程内容体系


  在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优化课程内容体系是改革的重点之一。合理的教学体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同时也能更好地利用师资力量。为此,重庆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成立课程组,每位课程负责人负责编制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不同课程的负责人定期召开协调会议,不断优化课程内容体系,避免课程之间的重复,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优化课程难度结构。


  三实施“多层次立体化实验实习”实践体系


  根据本科生学习知识的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特征,实施“多层次立体化实验实习”实践体系:


  1建设独特的专业实验实作教学体系


  专业实验实作教学是指通过教学沙盘和软件的实验,让学生模拟营销过程中的场景,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初步应用。此项实验实作环节,不仅可以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理论知识领悟的整体深度,同时也能发现教学中的不足,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目前重庆大学市场营销专业通过购买《KJ营销战略管理沙盘模拟训练系统》、《KJ营销技能与客户关系管理(CRM)模拟训练系统》和《博星卓越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教学沙盘和软件,已建立营销管理沙盘模拟实验室和客户关系管理模拟实验室,学生可以通过沙盘、软件的练习强化理论知识,并切身体会到真实市场的复杂情况。为了激发学生在交易市场的竞争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扮演不同的市场角色,同质产品的企业为了占领市场获得利润,则会在产品、价格、渠道等方面创新与竞争,这样不仅仅让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取得更大的收获。


  在沙盘模拟的基础上,重庆大学市场营销专业也建立了全面营销管理系列专业课程课堂实作制度,从模拟国际(内)市场分析、市场调研、广告与促销、产品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渠道维护、财务结算、库存管理等单独模块环节到结合行业背景的综合决策实作,例如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则是让学生分组完成营销策划:学生自助选择企业,首先从市场分析、市场调研着手,全面分析企业与产品的背景;接着则是从4P的角度建立产品营销策略,实现产品的销售与推广;最后则需要对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财务、库存管理等进行改进和构建,完善企业发展的后勤保障。通过这种体系化的实作,实现了多数专业课程理论知识和实验实作的一体化。


  2搭建多层次立体化实习教学体系


  针对当前国内市场营销专业培养中普遍存在的学生实习难、实习过程缺乏监管、实习质量差异大等问题,按照“感知实习——专业实习——综合实习”的思路,搭建多层次立体化实习教学体系:


  首先,有组织地安排低年级同学的“感知实习”:通过课堂传授理论知识,讲解实习案例,让学生从理论上和感觉上体会实习的内容,掌握实习的基础知识和要点;同时通过开展高、低年级学生的实习心得交流会,让低年级学生对实习有一个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感知实习”是实习的理论学习基础阶段。


  其次,安排学生参加专业实习或调研,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课程设计、课外活动以及校内外学生竞赛等,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在专业理论和实作方面得到提高。比如公关和广告实践课程,课程考核的安排则是让学生制作一则广告,可以通过动画、视频、海报等各种形式,这样的考核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能活学活用,更加贴近于未来实际的工作;再如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和全国大学生营销大赛,都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并形成“导师制”体系,每个项目都会配备专业导师为学生提供指导,通过竞赛不仅仅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能力以及沟通能力。“专业实习”是实习的基础实践阶段。


  最后,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采用多种模式安排学生参加有组织的有岗综合实习。如重庆政府组织的“高校——政府——企业”带薪实习形式、由市场营销专业组织的“市场营销专业——企业营销部门”专业实习形式等;同时参与合作的企业所在行业也比较丰富,有重庆商社汽车贸易有限公司、重庆银行以及重庆移动等各大型企业。学生通过综合实习这一过程,可以真实的了解企业的运作体系,体会销售、渠道以及营销策划等方面的具体工作;将所学知识运用在工作过程中的同时,也能积极思考理论与实践的差异,及时地改进和完善自己。学生在综合实习完成后,需撰写实习心得;并参加实习交流会,与低年级学生分享实习的心得与经验,使得综合实习得到不断的延续和发展。“综合实习”是实习的最终阶段。通过“感知实习——专业实习——综合实习”三阶段的实习体系,实现了低年级学生有感性认识、高年级同学有实践(实习)机会的良好局面,从而全面地增强学生社会实践综合能力。


  3建立“校企协作教育模式”,彰显营销行业特色


  与国内知名企业(特别是房地产及建设类和汽车摩托车类)联合成立“职业发展研习中心”,邀请知名企业中高层职业经理人举办互动型讲座,开展短期课程、职业发展互动、答辩与认证等活动;依托学校社会资源,借助学校商业培训,向学生提供免费培训和实习机会,统一安排学生实习,真正把握社会生产各主要行业(特别是房地产及建设类和汽车摩托车类)的发展规律,并逐渐制度化。通过建立“校企协作教育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专业学生接触社会难的问题,增加学生实习的机会、扩宽学生实习的层面。


  4实施新型的毕业设计模式


  在毕业设计环节,改革传统论文模式为新型的毕业设计模式,对设计选题、内容及设计指导模式等进行较大的改革和创新。首先,选题源于真实的科研项目,实行“真题真做”,并推行“分级量化、自主选择”的选题原则:其次,建立毕业论文选题说明制度,使学生的选题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专业性和针对性,避免了学生盲目选题;第三,推行企业导师制度,实现营销专业教师和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联合指导,理论环节由专业教师负责,实践设计环节则与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反复交流;第四,市场营销专业成立联合导师小组,改变“单一导师制”,实现分段联合指导的纵向集成化;第五,加强毕业设计全过程控制,成立设计答辩委员会,对设计成果实行匿名交叉评阅、审查及答辩。


  四结论


  通过建设“以科研项目实践推动专业教育”、“国际先进理念与本土化实践融合”与“多层次立体化实验实习”三位一体的市场营销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重庆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成效将在未来进一步显现。目前每年向全国范围内的金融证券、房地产及建设、工程机械、食品加工等各类大中小型企业营销部、销售部及其他企业管理部门输送近百名优秀毕业生。毕业生因综合素质高而备受用人单位好评,通常在毕业后三到五年走向单位部门经理一级的营销管理岗位;同时每年向重庆大学或其他高校输送研究生数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先后在挑战杯等国内国际大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通过这些成绩可以看出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从根本上增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核心专业能力与综合实践能力,提高市场营销专业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极大地克服了市场营销专业教育普遍存在的弊端。


上一篇:运筹学与市场营销的教学改革(共2篇)

下一篇:国内外医院市场营销论文(共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