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海归教师党建工作

发布时间:2016-09-22 14:05

  由于受到海外留学工作经历、不同地域文化、西方舆论导向及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海归教师对党组织的认知存在偏差,进而影响其自主入党意愿。基于上述事实,本文引入认知心理学理论,结合调研访谈,分析把握海归教师对党组织的认知现状,通过“接触期”—“调适期”—“认同期”三个阶段,弱化纠正其不合理认知、强化积极认知,进而增强海归教师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并引导其加入党组织。


  当前众多高校已将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确立为长远发展目标,并积极吸纳拥有海外资源优势、科研优势及国际交流优势的海归人才以加快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因此,加强对海归教师的党建工作、为党组织集聚海归人才,不仅有助于实现高校的发展目标,更是贯彻落实中央党建思想,强化党对高校的思想引领,增强其牢固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必由之路。本文以增强海归教师对党组织的认同感为目标,运用认知心理学相关理论,通过对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三所高校海归教师群体的调研访谈来分析把握其关于党组织的认知现状,并剖析成因,进而提出相应对策。

 

  一、海归教师对党组织的认知现状

 

  通过对调研访谈数据的分析研判,可以发现海归教师对党组织的认知具有如下特征:

 

  (一)关于党组织性质、宗旨及其理论的认知呈现多元化态势。在关于“您是如何看待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问题上,绝大多数的受访教师认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地将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执政地位长期稳固。一部分受访教师认为当前少数党员干部出现违规违纪行为,影响甚至动摇自身的信仰。还有极少数的受访教师表示难以评价。此外,在关于“您对党的政治理论及大政方针的认知程度”问题上,海归教师对理论政策的认知程度不一,也表现出多元化的取向。上述调研结果反映,对党组织持积极正面的认知在海归教师群体中居于主流,但小部分海归教师的政治认知及其观点令人担忧,亟待引导。

 

  (二)对党组织在引领单位建设及推动教师发展方面的作用持不同看法。在“您是如何评价党组织在引领推动本单位发展方面的作用”问题上,半数之多的受访教师认为发挥着强有力的作用,感到比较满意或非常满意。在关于“如果个人职业发展遭遇瓶颈期时,您是否愿意向党组织反映并寻求帮助”的问题上,大部分受访教师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愿望诉求,仍有一小部分受访教师表示没有意愿或者不确定。在“据您所知,当海归教师个人发展遇到困难时,党组织关怀和帮助的主动性如何”问题上,认为党组织的关怀和帮助程度较强或者非常强的比重低于百分之五十,有一部分受访教师认为党组织关怀和帮助程度一般,近一成受访教师表示难以评价。由此可见,相当一部分海归教师认为党组织在作用发挥方面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期待获得更有效的帮助与支持。

 

 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海归教师党建工作


  (三)对党组织关于海归教师党建工作的措施及主动性的认知。在关于“归国后,党组织或者党员是否主动联系并了解您的政治意愿”和“党组织或者党员是否主动联系并邀请您参加相关活动”的问题上,认为党组织能主动接触并积极宣示党的相关理论政策的海归教师群体比重较低,极少数受访教师表示没有党组织与之接触并邀请其参加活动。在关于“您是否会主动学习了解党组织工作”以及“您现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党组织工作动态”的问题上,表示会“主动学习” 和“偶尔学习”的受访教师群体比重超过一半,仍有相当比重的受访教师表示“与自身科研工作相关度有限,没有主动学习了解”。而关于学习了解路径方面,大部分受访教师表示选择“微信、网站等大众媒体的宣传报道感知了解党组织”,一部分关心时政或有参政议政意愿的受访教师选择了“组织部网站或者党建类网站”,小部分受访教师表示“通过参加党组织举办的相关活动了解党建工作动态”。

 

  综览上述调研结果,可以发现党组织的党建工作主动性较低、策略有效性不足以及与海归教师接触的有限性,都会导致二者相互间的信息不对称,促使部分海归教师对党组织产生认知偏差。

 

  二、海归教师关于党组织认知现状的心理学成因分析

 

  (一)传统党建工作模式带来的“首因效应”削弱了海归教师入党积极性。认知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1]是指个体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会对个体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产生重要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传统理念下的党建工作策略倾向于“坐、等、守”,不能灵活理解和运用 “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而是简单将“成熟”理解为“等”海归教师自身政治觉悟提高,“等”其主动提交入党申请书;僵化运用党员发展原则,不能结合海归教师特点灵活设置党员发展标准,反而“照本宣科”将党员发展程序设置得繁琐不堪,令原本教学科研任务就繁重的海归教师对入党“望而却步”。此外,党组织在积极介入关怀、主动联系培养、强化海归教师对党组织认同感等方面的能动性有限,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海归教师的入党积极性。因此,传统模式下的党建工作给海归教师造成消极的“第一印象”,抑制了海归教师的入党热情。

 

  (二)海外居住地意识形态浸染及西方媒体对华片面报道导致海归教师对党组织产生“刻板印象”。近年来,我国积极构建互利共赢的国际关系,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大作用,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认可。但不容忽视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华仍然持有防范与戒备心态,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和平崛起,对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缺乏认同且时有诋毁。海归教师置身于海外期间难免受到当地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的渲染,不同程度地对党组织产生消极的 “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一词在社会心理学中是指用定势的、固化的观念去套用人像、群像和社会像,亦即对人、群体和社会的印象形成是先入为主且难以改变的。[2]海归教师关于党组织的“刻板印象”包括党组织的领导权过于集中、民主制度不健全、组织纪律过于严格等,这些都削弱了海归教师对党组织的认同感,进而抑制了其接触并了解党组织的积极性。 .

 

  (三)社会负面事件带来的“晕轮效应”导致海归教师产生认知偏差。随着我国社会转型不断深入,发展过程中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导致负面社会事件时有发生,包括城市管理、腐败问题、环境问题在内的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网络媒体资讯的报道甚至“推波助澜”下,海归教师较容易产生“误解”或“误判”,从而以偏概全将当前国家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小概率”消极事件与不良现象视作普遍现象。这种由此及彼“恨屋及乌”的现象,心理学将其定义为“晕轮效应”,即个体对人的某一品质或对物品的某一特性持有好或坏的印象,会使个体对人的其他品质或物品的其他特性给予相应的评价。[3]在“晕轮效应”的影响下,海归教师容易将不满情绪迁移至党和政府,“一叶障目”地否定了党和政府的其他成就。同样如此,海归教师也容易将不满情绪由“党”外溢至本单位“基层党组织”,从而进一步削弱海归教师对本单位党组织的认同。

 

  三、增强海归教师对党组织认同感的路径策略

 

  (一)接触期重在消除海归教师“刻板印象”,激发其接触党组织意愿,孕育对党组织的认同感萌芽。第一,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海归教师职业发展中的作用,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党组织在海归教师“校园适应期”应及时恰当介入,定期梳理掌握本单位引进的海归教师情况,通过各种途径及时了解把握海归教师的教学生活科研工作情况,在合乎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帮助解决海归教师困难,支持推动海归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让海归教师充分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以“润物无声”的方式逐渐改变甚至扭转海归教师对党组织原有的认知,深耕培育有助于海归教师党组织认同感萌芽萌发的“沃土”。第二,改变传统党建工作理念,“前置”党建工作,增强党建工作的主动性。党组织应以“校情院情简报”或“组工简报”等资讯形式定期向海归教师推送本单位教学科研工作、党建工作及党组织作用发挥信息,促使其对党组织建设和发展有深度认知,确保海归教师拥有归属感和尊重感。同时,党组织应积极创建各类有助于海归教师“近距离”接触认知党组织的机遇或载体,通过亲身实践形式帮助海归教师充分感知党的性质与宗旨,消除不良“刻板印象”,调整认知、增进认同。通过上述举措,激发海归教师主动接触、愿意接触、深度接触党组织的意愿,营造党组织良好的“第一印象”,孕育海归教师对党组织的认同感萌芽。

 

  (二)调适期重在消除海归教师对党组织的认知偏差,帮助其建立客观、公正认知,呵护其认同感萌芽“茁壮成长”。第一,党组织应客观看待海归教师的认知,肯定其中合理成分,进一步深化党组织形象建设。党组织对于海归教师认可西方社会追求民主、公平、公正理念的行为或表述应予以理解,不能一味否定。同时,注重组织各类活动以开放、包容、自信的姿态展现在海归教师面前,降低海归教师的抵触心理,弱化刻板印象,深化彼此接触的机会。此外,党组织和高校党建研究工作者应注重探索、研究和发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的追求民主、公平、自由的理念元素,探究其中与西方价值观的异曲同工之处,以此增进海归教师对党组织性质与宗旨的认知认同。第二,引导海归教师以公正客观的心态看待社会发展,纠正其认知偏差,培育并强化正面认知。“晕轮效应”导致海归教师将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负面事件归因为党组织领导不力和政府不作为,因而党组织要敢于把问题“摆到台面上”,积极搭建平台将海归教师的认知与想法充分展现出来,在主动引导战略中加以解决。比如,可创设易于海归教师表达个人时政观点的机会和载体,创建与校内专家学者、政府智库成员和公共政策专家沟通交流的平台,通过表达、探讨和交流不仅能够为决策者建言献策,而且能纠正海归教师的认知偏差,增加对党组织和政府的认同感。

 

  (三)认同期注重激发海归教师的爱国情怀,浓厚其爱党情感,进而强化其对党组织的认同感。第一,宏观层面注重增强海归教师爱国情感,并通过 “晕轮效应”将爱国情感“迁移”至爱党情感。经调研访谈,多数海归教师回国不仅是基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更是对国家发展充满信心,对祖国美好愿景充满期待。共同的历史和情感体验在海归教师内心深处打下深刻的国家和民族烙印,党组织可充分激发海归教师的爱国情结,在情感的孕育中增进对党组织整体的认同感。爱国情感是以多种情感体验为基础的综合性情感,它的形成是一种多因素、多阶段、多层次、多水平的逐步孕育,不断升华的过程。[4]一是鉴于认知是孕育情感的基础,党组织应努力提升海归教师的政治认知水平,培养其合理研判社会现象、洞悉政策的能力,确保其不因社会小概率的消极事件或者新闻媒体片面报道而忽视社会蓬勃发展现状,促使其能够积极地看待国家和社会进步。比如,高校党组织可以集约校内外资源,依托党校、高级研修学院等载体,举办相关培训来提升海归教师认知研判社会现象的能力。二是由于爱国情感是以需要为基础、注重满足感和体验感,而个体生存发展环境中直接参与事件带给个体感受通常是最深的。因此,党组织增强海归教师的爱国情感就必须着眼于海归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从学校这一“基础单元”入手引导海归教师实现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同呼吸、共命运”,通过搭建多元平台让海归教师在参与学校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感知学校的变迁、体悟学校发展的艰难、认同学校发展成就,并通过学校这一微小“基础单元”,引导海归教师亲身体验感知社会进步与国家发展,间接增强对党组织的认同感。第二,微观层面要充分展现党组织在学校建设发展和海归教师自身职业生涯发展中的作用,增进海归教师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心理学中将“认同感”界定为群体内的每个成员对外界的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通常能有共同的认识与评价,成员间存在一致的利害关系。因此,要增强海归教师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就必须主动搭建平台,实现海归教师个人发展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的一致性,帮助海归教师能在党组织领导的学校发展中获得进步并感知到自身的价值与成就感。而这种平台应能实现“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海归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有利于海归教师表达自身政治意愿和拥有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发言权,有利于海归教师获得深造或职业晋升的机遇。

 

  作者:张宗禧 徐继玲 来源: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6年9期

上一篇:引入积极心理学为中职语文教学增色

下一篇: 公信力:社会心理学的崭新课题

热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