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我国国际会计研究的先驱者

发布时间:2016-09-21 15:08

  常勋教授,1924年5月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1948年1月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经济系,1952年调山东财经学院会计系任教员,1953年又调厦门大学任讲师。1958年因左倾路线迫害被迫离校,至1976年才重返厦门大学,在经济学院资料室任《经济资料译丛》的专职翻译和编辑。1980年,他的历史冤案得到彻底平反并重返讲坛,后历任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会计系国际会计教研室主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88年至1998年,担任厦门大学会计师事务所主任会师。他还历任民革第七届、第八届中央委员,民革福建省委第八届、第九届副主委,第十届顾问,福建省第八届人大常委,福建省第六届政协委员,福建省注册会计师协会第一届常务理事,第二届副会长,第三届顾问等职。

 

  常勋教授半生坎坷,遭受21年多的不公正待遇。他曾说:“没有拨乱反正,我决不可能重返大学讲坛,我要把握住这个机遇,创造一个辉煌的晚年。”正是这样,在重新执教的20年中,他顺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日以继夜地忘我工作,不仅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而且编著和翻译了大量的教材和专著。他是我国率先招收国际会计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导师。除本校的教学任务外,还为我国海洋石油系统、外贸系统、厦门经济特区培训了数千名涉外会计人才;为国家教委委托厦门大学举办的全国高校会计助教进修班以及世界银行资助的全国高校会计和国际税务师资培训班授课,培养了一批能胜任涉外会计和国际会计教学任务的中青年师资。

 

  常勋教授是我国知名的老一辈会计学家,是我国开拓国际会计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先驱者之一。其著作有《国际会计》、《西方财务会计》、《财务会计四大难题》、《高级财务会计》、《外商投资企业会计》、《会计专业英语》等,其中9部次获得国家图书奖及华东地区和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优秀教材奖。他还参与了《Financial Reporting in Pacific Asia Region》一书“China”篇的编著。

 

我国国际会计研究的先驱者


  50年代,常勋教授在成本会计方面已享有一定声誉,1980年重返讲坛后,仍从事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他在1981年至 1985年间发表的《论折旧模式》、《论成本计算模式的改革》、〈论企业内部的责任中心〉等论文,在当时都被认为是具有创新意义的佳作,自1982年起,由于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率先对外开放和厦门经济特区发展的迫切人才需求,厦门大学接受了举办涉外会计高级培训班的任务,常勋教授服从需要,勇担重任,一人担任了这些培训班和会计系本科生的会计专业英语、西方财务会计、西方成本会计、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等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每周授课达18小时左右,并且为教学需要先后组织编写了《会计专业英语》(1984年初版)、《西方财务会计》(1984年初版)、《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1986年初版)、《外商投资企业会计》1991年初版)等在全国颇具影响的教科书。他也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首批主讲教师之一,他讲授西方财务会计的录像,在当时香港中资企业的业余培训中被广泛采用,以至常勋教授在80年代多次去香港访问讲学时,遇见了不少从未见过面的学生。他主编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以及在此基础上重编的《外商投资企业会计与财务管理》和《外商投资企业会计》等书,在香港和台湾地区更具有广泛的影响。

 

  80年代中期,常勋教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转向国际会计。1988年以他为主组织翻译的《国际会计》(乔伊、米勒合著)一书出版;1990 年,他主编的《国际会计》问世;1996年他又根据国际会计的新发展,重新编写了《国际会计》一书。常勋教授在著述过程中,尽可能搜集代表最新发展动向的资料,广征博引,融会贯通,并处处注入他的精辟见解;他能做到要言不烦,深入浅出;既保持严谨的逻辑体系,又注意配合必要的例证;使读者易于掌握和理解。

 

  常勋教授不仅是位学者,同时是一位积极的社会活动家。他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积极参政议政,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出席出谋献策。他从微观经济的角度指出,旧会计制度规定的外币业务处理方法在理论依据上存在矛盾,漠视汇率变动风险将给国家税收、企业财务工作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和弊端。这一观点在历时三年报全国性讨论中,被公认具有权威性。从而对90年代初,财政部决定会计制度废旧立新起到有力推动作用。他并就为企业松绑,股份制改革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积极向有关方面建言献策,引起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作者: 来源:财会学习 2015年1期

上一篇:国际会计人才培养途径浅析

下一篇: 国际会计系统模式优缺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热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