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教学的案例探讨

发布时间:2015-11-11 09:31

● 创新整合点
  ◇课堂采用了新一代智能互动背投来实施教学与学习互动。
  ◇学生利用互联网(微博、邮件)进行信息检索和信息交流。
  ◇学生利用思维脑图(Mind mapping)对课堂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
  ●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以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小说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为话题展开教学的,故事本身趣味性强,学生比较感兴趣。Reading部分为学生展示了故事的清晰脉络,故事里的主人翁刚好与学生的年龄相仿,容易引导学生移情入景,同时,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更显得兴致盎然。
  ● 学生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和阅读能力,但是在语言表达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障碍,不大愿意表达,需要教师的鼓励和激励;在学习上较为积极主动,但是在学习方式上依然习惯于单打独斗,需要教师的组织和安排,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具备一定水准的阅读能力,但是对于篇章的把握和理解尚为欠缺,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普遍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运用和操作能力。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巩固本课已学的核心词汇,如except,along,beg,heart,joy,paint,make fun of,pass by,gain等;了解本文作者及与其相关的文学背景,培养文学素养;培养和提高听力、阅读、口头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展示的学习方式高效完成课堂学习任务;通过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智能互动设备、微博、电子邮件等)和思维导图等提升和拓展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和合作精神。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对文章的分享,培养文化意识和文学素养。
  ● 教学环境与准备
  多媒体互动教室;课本,PPT,录音,练习等。
  ● 教学过程
  1.导入(Lead-in)
  (1)热身:为了活跃课堂氛围,有效缓解学生压力,在热身阶段组织学生单词竞猜(except,along,beg,heart,joy,paint,make fun of,pass by,gain),获胜的小组给予加分,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导入:以一张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的故事图片引出本课的话题,接着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搜索引擎查找有关本文作者——马克·吐温的人物背景介绍(如图1)。
  图1
  2.正文(Reading)
  (1)Pre-reading:学生先听一遍这个故事的录音,并回答几个简单的问题。
  (2)While-reading:要求学生快速浏览文章,然后教师利用互动设备往学生电脑上发一张学习单(练习I,如图2),要求学生自主完成练习,然后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最后鼓励各个小组积极展示,在学生小组出来展示的同时,教师利用多媒体互动设备,把该组学生的讨论结果在大屏幕上演示出来,使其他学生能更加直观地分享到该小组的结果。
  图2
  (3)Post-reading:要求学生再次详细阅读本故事,仔细查找重要信息,认真完成教师从控制台下发的练习II(如图3),完成后组长组织组员一起进行讨论、分析,最后统一意见,鼓励学生积极向全体同学展示讨论结果。
  图3
  3.练习(Exercise)
  为了让学生对故事有一个整体的轮廓,教师给出7个打乱顺序的故事陈述,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把7个句子重新排好顺序,然后在小组内进行分享。最后要求其中一个小组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展示。
  4.总结
  在进行完第三个步骤后,学生对故事已经有了一个基本完整的印象,这时,教师鼓励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把这个故事给“画”出来(如图4)。这是对课文最好的一种总结归纳和梳理。
  图4
  5.作业
  在本课结束之前,要求学生把整理好的思维导图,利用电子邮件的形式回复给教师,并给这个故事编写一个结局,把自己所编的故事结局用微博形式回复给教师(如图5)。
  ●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认真分析教材,精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通过精心的设计,充分利用了前沿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创新整合,高效、流畅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由于充分考虑到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需要宽阔的展示舞台和足够的展示时间,所以,在这节课上,我采取了小组竞赛的形式来激发他们学习和展示的欲望。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我采取了首先由学生自主学习,然后组内合作探究学习,最后小组展示共同学习成果的学习模式,通过课堂回顾,我发现这种学习模式的设计和安排是相当合理和巧妙的。所有学生在这种学习模式下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机会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与此同时,又能够及时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了解别人的想法,从而及时修正和补充自己,学习的效率非常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就理所当然的高了。
  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和创新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例如,在课堂的引入阶段,我就让学生利用互联网强大的信息搜索功能,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快捷、准确地查找到了本文作者马克·吐温的详细情况,并在展示环节与全班学生进行分享;然后,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国内先进的多媒体网络互动设备,全程使用触摸屏背投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通过该设备,实现了我与学生之间快捷、方便的沟通和互动,大大提高了本节课的教学效率;另外,我还引用了当前最为热门、备受推崇的思维导图作为课堂的学习工具,带领学生一起用画导图的方式对课文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显得更为高效、更富有时代感和趣味性;最后,我还鼓励和布置学生利用电子邮件、微博等交流工具,对今天所学的知识经过梳理,再通过微博、E-mail等方式与教师、同学做进一步的交流。
  但在具体的操作上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使得某些方面收效甚微。例如,本节课虽然涉足了当下最为广泛使用的微博等交流平台,但最终却没有充分利用到该技术,没有完全发挥出该项信息技术应有的功能,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思考的东西。
  点 评
  本课有清晰的教学活动线索,并恰当地运用多种信息技术工具与平台使各活动环节流畅有效,可依次概括为“知—识—理—悟”,即利用互联网获知作者背景,在多媒体 互动平台中学识故事内容与情节,借助思维导图梳理故事脉络,通过续编故事并与教师微博交流完成对故事意义的感悟,实现知识技能的深化。本课的另一亮点还在于,作为语言学科的英语,同时是一门文学学科,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设计不仅仅停留在让学生完成对英语词汇与语句的学习,还让学生通过搜索引擎查找作者信息,这有利于让学生了解故事生成的时代背景,而让学生续编故事结尾,同样需要学生更多地获知故事所处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并充分发挥想象力运用语言技能进行文学创作,这些教学活动的安排都有益于将学生从对英语语言知识的单一学习引向更广阔的文化世界。
  另一方面,教师在实施本课时应同时注意把握信息技术使用的效度与难度,如学生在面对开放的网络时是否能自觉完成课堂任务而不是沉迷在其他网络活动中;学生是否已具有使用思维导图的经验,会不会因为对工具操作的困难而耗费较多时间。建议教师可为学生适当提供学习提示、操作指引等帮助性文件,如告知如何在信息查找时使用有效关键词、如何在导图中增加或编辑节点等。

上一篇:完善专业负责人培养机制和管理制度

下一篇:浅谈优质网络课程资源远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