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政治论文

浅谈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观

发布时间:2015-09-26 09:45

  论文摘要: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追求,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时代要求,关系到大学生的人性培养和品格健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就是以大学生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同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的高度统一,使当代大学生成长为完全的现代人。
  论文关键词: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教育
  ******同志2003年底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是时代提出的基本要求,对于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全面发展,对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1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追求
  马克思主义历来把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最高标志,从“人类的本质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条分外鲜明的红线。
  马克思、恩格斯从分析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生产关系入手,倾毕生精力关切人类命运和解放事业。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共产党宣言》宣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把他们独创的唯物史观概括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把“现实的、有生命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确定为马克思主义逻辑系统和价值系统的出发点。他们把共产主义解说为:“一个以各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制。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理想社会的最高成果被看作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在资本论》中,未来社会被规定为“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因此,人类的社会历史始终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过程。
  毛泽东十分重视马兑思主义以人为本的理论品质,指出我们的一切工作要坚持“从群众出发”的原则,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毛泽东曾提出“人民战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路线”等重要理论观点,反复强调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共产党人要以“群众为师”,“甘当人民群众的小学生。”所有这些,充分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依靠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推动社会进步的基本立场,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理论内涵。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价值诉求。他在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社会发展观的同时,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发展中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一个重要标准。邓小平指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人民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在谈到党与群众的关系时,他说:“党没有超乎人民群众之上的权力,党没有向人民群众实行恩赐、包办、强迫命令的权力,党没有在人民群众头上称王称霸的权力。”邓小平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突出的特点是从人民生活状况的改变和提高来描述战略阶段划分,这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科学态度的实践性发展。
  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新的时代内涵,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新时期党的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发展生产力,既要见物,又要见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坚持以人为本指明了方向,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高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强调党的干部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求领导干部要多办得民心、暖民心、稳民心的好事实事,把各项工作奠基在人民群众利益基础之上。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推进经济建设同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统一起来,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可见,坚持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立场,也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价值取向。
  2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时代要求
  ******指出:“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担负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为实现现代化培养人才的重任,这是一个事关民族兴衰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事业。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如果我们从时代的高度着眼,站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高点来看待问题,那么,坚持以人为本,已经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时代课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是孤立的历史现象,它必然同世界历史进程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互影响。首先,当今世界最突出的变化是经济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将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人们之间的平等交换原则得到普遍认同,具有独立人格和充分社会化的人将成为社会的主体,这就要求未来劳动者的主体性不断增强。同时,知识在经济创造中的作用突显,经济发展由对自然资源大量消耗转向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人才已经成为最大的资源和最宝贵的财富,成为综合国力和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必须树立“世界历史性”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创造出不断满足人的发展需要的物质文化条件,为中国人民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力量源泉。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着眼于大学生人性、品格的教化,培养他们对人类社会进步和解决人类面临困境的高度责任感,促使他们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适应国际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次,当今中国,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高校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呢?今天,就是要培养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的人才。因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针。只有坚持以人为本,高校才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抓住人才这个生产力中的根本要素,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完成中国先进生产力开拓者的历史使命;只有坚持以人为本,高校才能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用先进思想、先进文化武装当代大学生,引导广大学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并结合时代特点,与时俱进,发展先进文化;只有坚持以人为本,高校才能把教育事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教育广大学生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把自己的成才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利益有机统一起来,积极投身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完善和提升自我,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观的内涵和切入点
  教育是教人做“人”的过程,而要做好一个“人”,就必须思考三个问题:第一,人活着为了什么?第二,怎样做人和做一个怎样的人?第三,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这三个问题,是现实生活中做人的核心和根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做到富有成效,首先要解决好教育理念问题。正如列宁所说,“首先要解决好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如果我们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眼光审视当今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理念和方法上,都存在着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从以人为本的视角观察,还存在疏远人、背离人,甚至束缚人的情况。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出发点上。片面强调追求社会价值,忽视学生的自我价值。现代社会只有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才能正确回应时代的呼唤,才能保证素质教育和人才教育的先进性和高质量。然而,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讲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较多,而讲个人应享有的权利和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较少;讲社会、民族、国家的需要较多,讲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心理、友谊等现实问题的关切较少;讲学生适应社会、适应市场经济较多,讲个人与社会和谐共处、协调发展较少。这样,在讲清楚马克思主义“是什么”的同时,在马克思主义“为什么”的问题上就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宗旨,致使学生误解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改造”的本质,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约束人的工具,而不能理解为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学习情绪当然要受到压抑,积极性当然要受到挫伤,也就难免产生思想上的抵触。第二,教学内容上,片面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个别结论、原理的实用性。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根本目的。我们的教师,往往注重对教科书上的某个概念、观点和原理的抽象性解释。要求学生拿自己的实际与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对照,这样就使马克思主义成了纯粹“检验”人们所思所做的一个又一个标尺。而淡化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是在社会主义运动不断取得成功和人民群众利益不断得到满足的社会实践中概括和总结的科学理论,是解放了生产力和“劳动者”的科学。如果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时本末倒置。就难免使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空洞”的说教,只唱高调,不务实际,这正好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第三,教学方法上,片面强调“灌输”的作用,缺乏“启发”和“引导”。我们的教育,无论是课堂还是做专题报告,习惯于对马克思主义原理和纲领文件的注解,习惯于“高高在上”的灌输,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理论要点、经验总结、重大意义,而忽视受教育者心理上、生活上、学习上的现实需求,把对学生的要求不断拔高,使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感到“可望而不可及”,不得不采取“敬而远之”、敷衍塞责的态度,这当然不可能取得应有的成效。
  那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如何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呢?所谓以人为本的“人”,是指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象的广大青年学生,是有着现实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既作为个体又作为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继承人的当代大学生;所谓以人为本的“本”,应理解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立足点、出发点和根本价值追求,那就是通过教育促进大学生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由此得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同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的高度统一,使大学生成长为完全的现代人。
  坚持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观,要做到:
  第一,贯彻解放人、发展人的根本宗旨,注重大学生人格完善和素质提高的统一。高等教育的过程是使人不断增进能力、充满智慧和完善道德的过程。古人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大学生从高中进人大学校园,身份升格了,环境变化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然会随之发生质的飞跃。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追求真、善、美的交融与统一,把促进大学生个体解放和发展作为教育的灵魂;要致力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人格等文明素质的培养,授之以思考人生、社会、国家相互关系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执着的追求、坚韧的意志、大无畏的精神和虚心好学的态度,促进他们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脑力和体力、知识和技能、社会性和个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要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心情舒畅,有一种你追我赶的竞赛感,在“诗”一样的生活中,创造生活的“诗”。
  第二,坚持教育从“为物”向“为人”的转换,注重大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以往的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概括为“驯化教育”,其目的主要是把学生培训为具有某种功能的“工具性”的人,教学目的、内容、方法和形式主要围绕生存和财富展开,缺乏对人自身价值与意义的关心。人是社会发展的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意义所在。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既要体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资源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使每一个学生潜在的才千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努力把尊重人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促使大学生自身的现代化;要科学阐释个人价值与报效祖国的统一、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统一、科技创新与塑造精神家园的统一,解决好我们的教育期望与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之间的关系,促使大学生真正担负起引导、示范和提升整个国家、民族、社会整体精神素质的重任。
  第三,坚持求真务实,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大学生个人生活、学习、成长的结合。教育是合作的艺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善于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立足于大学生的具体现实,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学生思想发展规律,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发挥其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校正和提升上的作用。教学内容要把握科学性、系统性、开放性、超前性的统一,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统一。课堂上要创设,“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创造性氛围,改变以往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要重视情感因素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作用,善于用真情、深情、豪情去打动学生;要允许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各抒己见,真切地探寻“为何而生”、“何以为生”的真谛;要善于捕捉他们思想的火花,因势利导,引领学生朝着合人道、合规律的方向发展。唯如此,才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格完善、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上一篇:浅谈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下一篇:浅谈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