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试析高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学科建设的

发布时间:2015-07-13 08:46
[论文摘要]本文首次从不同的历史阶段回顾了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课学科建设的萌芽、探索、试点、整合、确立、规范、突破、完善、发展、改革、创立学科、形成体系的历史过程,凸显党中央、国务院对本学科的形成、建设、发展的重视和支撑、推动高校“基础”课的科学发展和持续发展。
  [论文关键词]萌芽;探索;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两课;98方案;05方案;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既是一门传统学科又是一门新兴学科,既是一门交叉学科又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基础”课的学科建设经过多年探索、突破、改革、创新和不断完善、整合而走上今天的跨越式发展之路。“基础”课是2005年由原来的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整合为一门新的学科。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形势与政策》课的设立为标志开始萌芽,改革开放以后的80年代初期正式开设并命名。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提出了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研究开始关注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的特点和要求,探索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的新内容、新机制、新手段和新方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由此也进入了改革探索的新阶段。在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科学化的同时,教学研究开始关注思想品德课课程设置问题。如1980年大连工学院率先开设“思想修养”课,后来全国各高校也都以不同的形式开设了类似课程的讲座和专题如思想品德教育、人生哲理、人才成长与修养、职业道德、形势与政策、社会主义道路教育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等。WWW.lw881.com与此同时,有关方面的教材、著作和刊物相继出版,相关的学术讨论和论文纷纷发表,党和国家宣传、教育部门也在加大研究规划力度,不断制定、出台支撑其学科建设的规章制度和方案。
  1982年l0月,教育部发出了《关于在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的通知》《通知》指出,有计划地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是实现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需要。“要把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通知》还规定: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由主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部门组织实施。主要由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讲课,电可请校内外其他同志讲课。有条件的学校可成立专门的教研室,设立少量专职人员。至此.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课程在全国高校普遍开设,成为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道德、人生观教育的重要途径。90年代中期逐步得到完善,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一起,简称为“两课”。
  1984年9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若干规定的通知》《通知》除规定了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任务、内容、教学原则、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机构等,还规定“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应纳入教学计划并考核学习成绩。思想品德课和形势政策教育平均每周两学时,由各校根据情况统筹安排。思想品德课教学时间不得任意挤占。”在教学方法上提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课堂讲授与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相结合”等。
  1985年国家教育部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为两部分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教育,其中,思想教育课程包括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职业道德和法律基础课。198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在高等学校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的意见)提出了“因校制宜地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1987年10月国家教委在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意见中规定开设五门课程:《形势政策》《法律基础》《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职业道德》。这五门课程的开设基本上确立了“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完整课程体系。
  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对我国高校“两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1993年7月召开的第四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国家教委提出了进一步对“两课”教学进行改革。会议报告提出:“两课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教学内容改革,根本途径和方法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目标和要求是提高思想理论教育的说服力和针对性’’“要把改革的重点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邓小平所指出的‘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精神应成为‘两课’教学改革的指导方针”国家教委在调研的基础上,选择四所国家教委直属院校作为教学改革试点学校,三所部委或地方院校作为改革试点联系学校,全国各地有近四十所院校被确定为教学改革试点单位。各教学改革试点学校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充分依靠广大教师,经过充分准备,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上,进行了积极努力和艰苦探索。提出了许多具有特色的教学试点方案。

  1994年8月,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规律,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学科加强建设,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研和学科建设,要培养和造就一批德育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和理论家。
  1995年10月24日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和思想品德课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特别强调要“进一步推动‘两课’的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点学科加以建设,把‘两课’作为学校的重点课程加以建设”。《意见》提出,“两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意见》还对“两课”的主要内容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求通过教学改革,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两课”课程体系。《意见》对高校“两课”教学时数做了调整,提出了各级各类院校四年制本科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时数为教学计划内不少于85学时,专科不少于68学时。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应合理确定上述各门课程的学分,切实保证规定的学时。”
  1995年12月,教育部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保证高等学校德育有效实施,根据《教育法》制定了《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大纲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要把两课作为重点课程来建设,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不断改革“两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努力提高实效。大纲规定高校思想品德课应设置思想道德修养课、法律基础课和形势政策课程。
  1996年3月在全国高校“两课”管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新的课程设置方案的制订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两课”教学改革的指示,贯彻“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方针,全面总结和吸取1985年以来“两课”教学改革的经验,特别是改革试点的重要成果,注意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教学秩序的相对稳定性,要对课程名称和教学内容做出统一规定和要求,以便更好地发挥“两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保证“两课”教学根本目标的实现。1997年6月第六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进一步推动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课程设置改革的步伐。
  1998年4月23日,党中央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决定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课程设置新方案,正式提出了高校“两课”教学的课程体系即包括思想道德修养课和法律基础课在内的八门课程的设置即所谓的“98方案”。1998年6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颁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1993年以来,为适应形势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高等学校的‘两课’教学在内容和方法上进行了改革,积累了经验,取得了较好效果。当前要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进一步解决好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这一主要任务。要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规范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修订教学基本要求,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进一步提高‘两课’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1999年7月在党的第八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长陈至立对实施“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要切实加强对新方案实施工作的领导。高校党政领导要深入第一线,了解和帮助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实际困难。第二,要加强对教学中热点、难点的研究,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现实感。第三,要大力坚强“两课”教师队伍建设。为贯彻会议精神,高质量地实施“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开展高等学校“两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1999年12月3日,教育部社政司印发了《关于开展高等学校“两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该通知在充分肯定“两课”教师队伍整体情况较好、工作富有成效的同时,指出“两课”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许多应改进的地方,关键是要提高“两课”教师自身的水平。为此,该通知提出:为改变“两课”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明显偏低的状况,要在1999年致2004年间,使3500名左右在任“两课”专职教师通过在职学习的方式,获得硕士学位。
  2000年3月22日,教育部社政司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印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精彩一课”教学示范片评选工作的通知》,该通知指出:为进一步提高“两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高质量地全面实施“两课”设置新方案,决定从2000年到2002年分三批进行“精彩一课”教学示范片的评选和制作工作。2000年下半年,教育部社政司根据近年来教学改革的进展情况和当前高校思想理论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决定启动教学基本要求修订工作。

  2001年7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普通高校“两课”教育教学中贯彻江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工作,要把贯彻《讲话》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目前正在进行的高质量地全面实施“两课”课程新方案的工作结合起来,同“两课”教育教学中正在进行的教材建设、师资培训和教学方法改革等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两课”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为现阶段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也对高校特别是“两课”教育教学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2003年2月,教育部发出《关于进一步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在内的“两课”应全面地渗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用党的十六大精神以及新的教学研究成果全面修订“两课”教材,切实抓好“两课”教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和培训。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意见》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要按照充分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要求,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工作。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之后,中宣部、教育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凋研,为2005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改革的新方案的提出和实施奠定了可行基础和经验准备。
  2005年2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意见》明确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特别强调要大力推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意见》还指出,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环节。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通过充实教学内容,完善课程设置,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
  2005年3月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出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意见,内容全面,要求明确,操作性强,规定了包括“基础”课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的课程设置,并且规定了本、专科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考核学分都是3学分,用学分固定学时,科学灵活,强化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实施方案》对“基础”课的学科建设和教学方法等提出了具体规定,如“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校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要研究分析社会热点。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推广名师大班讲授和小班辅导的教学经验,大力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建立教学资料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要加强实践教学。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要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实施方案》还对“基础”课的基本内容做了规定,“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到此,“基础”课已发展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一门比较成熟的新兴学科。
  2005年12月2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发出通知,决定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下属的二级学科。这将为“基础”课的学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学理支撑和人才支撑,也将鼓励我们始终要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坚持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推动高校“基础”课的科学发展和持续发展。

上一篇:浅析 体育社会化 形势下高师体育教师培养模式及

下一篇:基于心理社会模型的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模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