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商品包装条形码设计与印刷研究

发布时间:2023-12-10 19:01

  【摘要】对商品包装条形码设计与印刷问题的研究为商品质量监督管理提供了良好保障,促进市场商品运行发展的综合管理,为商品发展提供良好的身份识别标志,促进商品的流通发展。


  【关键词】商品包装,条形码设计,印刷问题研究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步加强,商品流通的市场从国内范围扩展到国际,注重商品包装条形码设计与印刷研究是促进产品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我国商品经济发展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的重要“身份”保障,为我国产品走向国际化市场提供良好的保障。


  1商品包装条形码特点


  商品包装条形码是生产企业,销售企业和产品运行发展企业对商品运行发展的重要检测手段,注重把握商品包装条形码的特点是保障商品质量,促进商品市场的重要途径。


  其一,商品包装条形码具有唯一性特点。商品包装条形码的组成包括商品的产地,国家生产字号,生产产品编号等多种商品信息,是销售者对商品信息资源了解的重要渠道,因此进行产品条形码设定应当注重把握商品包装条形码的唯一性,这也是保障商品质量的重要检测途径。


  其二,商品包装条形码是商品生产,经营,销售和使用的重要检测标志,具有永久性。这个特点保障了商品的“唯一性”[1]实现商品发展中商品品质的保障,因此在商品条形码印刷中,应当以商品包装条形码的这两个特点作为条形码印刷的重要保障,从而保障印刷质量,增加商品的市场竞争力。


  2商品包装条形码设计注重的原则


  商品包装条形码设计注重设计原则的遵守与商品包装条形码的印刷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注重保障商品包装条形码的设计原则,是进行商品条形码印刷的重要基础。


  其一,商品包装条形码的设计要注重设计尺寸适中,并且商品包装条形码的设计要注重条形码的尺寸与商品包装的整体相协调,一方面保障了商品条形码的规范管理,加强商品的监管。通常情况下条形码的设定尺寸为37.29mm×26.26mm,规范商品包装条形码大小设定能够提升商品质量监管的效率,降低产品的质量安全运行风险;另一方面尺寸协调也使商品包装的美观程度得以提升。


  其二,商品包装条形码设计应当遵循位置设定相对统一原则以便于条形码扫描。通常情况下,商品包装的条形码设计位置固定在商品包装的右侧,其次为包装的平行平面,最后为商品包装的背面,规范的条形码设计也是检验产品质量程度好坏,和分辨商品真伪的重要途径。


  3印刷中对商品条形码的影响因素


  3.1印刷中条形码的尺寸大小


  商品条形码的尺寸大小会影响商品条形码的可读性。商品条形码的设计尺寸应符合GB12904-2008《商品条码零售商品编码与条码表示》的要求,条形码放大后的系数必须控制在0.8~2.0之间,切不可任意放大与缩小。如果条形码设计太大则会造成商品条形码印刷不完整,从而导致商品条形码丢失等状况的发生,影响商品的检验与销售;反之,如果条形码设计太小则会造成商品包装条形码字迹模糊,对产品的检测造成影响,不利利于产品销售。


  此外,条形码的设计尺寸原则上不许截短条码的高度,以保证条码的扫描识读不受影响,另一方面,条码符号左右空白区域要留足,当放大系数为1.00时,左空大于3.63mm,右空大于2.31mm,便于扫描识读。


  3.2印刷中条形码颜色的配置


  商品条形码的印刷颜色的配置也会对商品的销售和质量检测产生影响。条形码颜色搭配是指条码中条色与衬底空色的组合搭配,要求条形码的颜色设定与商品包装条形码的空色之间的颜色反差越大越好。通常情况下,商品包装条形码的印刷为黑白色印刷,由于商品涉及的范围不同,有时也会有彩印条形码,彩印条形码应遵循暖色调作为作条形码空色,冷色作条条形码设计主色调原则。


  3.3印刷中条形码的印刷油墨选择与设计处理


  最后印刷中条形码的油墨选择也是影响商品包装条形码印刷中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油墨的应用浓度在商品包装条形码印刷中影响条形码的清晰程度,印刷中油墨的性能、印刷油墨的工作状态影响条形码的质量效果。对商品的销售产生直接影响;另一方面,条形码的设计处理的设定空色结构合理能够弥补印刷中条宽的扩大,保证印刷后得到正确的条形码尺寸。此外,设计中根据印刷工艺的不同对条形码的条宽进行适当的修正,例如:缩小条形码的条宽。等措施也能够保障条形码印刷的质量金额条形码的清晰程度。


  此外,除了上述集中对商品条形码印刷的影响因素外,还包括条形码的印刷位置,商品包装的外观美观程度、商品条形码的印刷成本[3]等等因素,都对商品包装的条形码印刷质量产生影响,也对商品的销售产生影响。


  结语


  本文对商品包装的条形码设计和印刷研究为加强我国商品包装管理的专业化进程提供了理论依据,促进我国商品包装行业的专业性发展,从而提高我国商品上的美观程度,提高商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本文来自《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杂志

上一篇:福建省医学光电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报告

下一篇:数码印刷助跑包装印刷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