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系统构建与创新

发布时间:2023-12-05 19:55

  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紧迫性政治经济学曾在中国财经类教育和党政教育体系中居基础学科和核心课程的重要地位,其基本范畴、原理及研究方法统领和支撑着经济学和工商管理的所有分支学科和专业,并构成其学科和课程体系的理论基础。这一重要地位导源于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揭示了社会生产关系和经济活动的本质规律,从而提供在更深层面上理解和解析经济现象的思想方法。学习政治经济学对于认识现代资本主义和实践中的社


  一、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紧迫性


  政治经济学曾在中国财经类教育和党政教育体系中居基础学科和核心课程的重要地位,其基本范畴、原理及研究方法统领和支撑着经济学和工商管理的所有分支学科和专业,并构成其学科和课程体系的理论基础。


  这一重要地位导源于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揭示了社会生产关系和经济活动的本质规律,从而提供在更深层面上理解和解析经济现象的思想方法。学习政治经济学对于认识现代资本主义和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把握和理解党的方针和经济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近二十年来政治经济学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它作为财经门类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的基础作用有所弱化。这不仅表现在其与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科内在学理联系的减弱和脱节,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难以给予应用经济分析提供有力的逻辑支持。另一方面,其对现实经济问题概括的滞后和分析工具的单一也难以为解析复杂经济现象提供理论工具。相反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等现代经济理论和分析工具却在解释经济现象、分析经济问题中被广泛应用并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正是基于此,宏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以及现代经济学的一些新理论在财经类教育和研究中受到重视和应用,专业教师和研究人员为提升自身理论水平和教研素质将研修和掌握这些理论工具视为学术成长的重要取向。


  政治经济学所面临的窘困导源于该学科及其理论体系所面临的挑战,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呼唤。


  开拓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范畴体系的创新与系统性构建,需要植根于中国经济改革和市场经济实践并在理论上进行总结提炼,需要以开放的视野汲取和借鉴当代经济科学的一切有益的理论成果。


  二、政治经济范畴体系的创新与系统性构建


  对中国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一直在尝试和探索中,改革开放的实践探索已经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市场化改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等重大问题的理论突破和理论建树。这些创新性的成果推进不仅反映在学术专著和各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也反映于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的系列重要文献中,成为指导改革与发展的纲领和行动。


  为了将这些理论成果系统化,政治经济学也在尝试构建逻辑体系,如有以制度变迁和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为核心内容的框架体系,有以经济发展为主线的体系构建,有改革和发展中重大问题为着力点的系统分析。就其逻辑架构看有“社会经济制度、市场经济运行、宏观经济运行、社会经济发展、国际经济关系”的五板块结构,也有“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路径、制度和体制基础、社会经济运行机制、经济发展与绩效”的四部分的逻辑系列,也有新结构经济学、新二元经济的新探索等等。尽管研究的视角不同、表达逻辑不同,但都是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的特点、规律。这种探索和努力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系统化是有益的。


  尽管学术界从未放弃过对构建系统化的中国经济学理论架构的努力,但对已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科学认可却不尽人意。多数学者将此归因于研究对象的不成熟,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很短,且市场经济的改革及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远不充分,研究对象的成熟和规律性的显现需要时间(无论是市场主体还是市场体系均处于成长完善期),对事物本质及其内在规律进行系统提炼和概括的条件还不成熟。


  在笔者看来,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其系统性体系构建关键在于进行科学的理论抽象和建立有内在联系的范畴体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缺乏基本的概念抽象,从而难以形成一个有内在逻辑的范畴体系以作为经济学各分支学科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基石。如马克思运用逻辑抽象法抽象出了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的商品、价值、剩余价值、劳动力商品、资本、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等基本范畴,这些范畴在其理论体系中是剖析和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演变发展的范畴,其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也是揭示资本主义内在规律的理论基石。而在分析和揭示当代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关系时,却缺乏这种逻辑抽象,一些基本范畴和概念多是文件和时事表述用语。这些范畴对于财政、金融、保险、贸易等分支学科来说,其理论基础的作用显得薄弱,从而难以形成一个有内在逻辑的范畴体系作为各分支学科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基石。


  由于缺乏对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的科学抽象和系统概括,一些教科书中吸收进很多西方经济学的概念和范畴,以阐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运行,如经济人理性、机会成本、边际成本、垄断竞争、人力资本、二元经济、市场失灵、一般均衡等。这些反映市场经济的一般范畴的引入充实了政治经济学的分析,但其与西方经济学说的重复及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基础理论和基本范畴上的冲突和论争一直延续至今。


  范畴体系和系统性构建的根本是理论创新,基础性理论的创新是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些重大命题需要基本理论的创新发展,否则每推进一步都会引发这类基本问题的争论,比如在混合所有制经济、按劳动分配与要素参与分配问题上,论争不仅是对实践效果的不同评价,其背后隐含的是对这些基本经济制度或规律的理论基础的分歧。因此,基础理论创新是范畴体系的创新与系统性构建的支点,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重要突破点。


  三、以开放的视野汲取和借鉴中外理论成果的科学成分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不是150多年前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再复制,也不是从概念到方法排斥现代经济学的独立体系,而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发展的科学化和系统化。因此,作为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政治经济学需要以开放的视野去汲取和借鉴经济理论中反映当代制度变迁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切科学成分。所谓开放的视野,一方面应将中国实践的理论总结和概括置于世界发展的大格局中去审视和提升。另一方面应将近三十年来反映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各种理论成果进行系统化的整理,汲取其反映当代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成分。


  三十多年来,中国正在发生两个历史性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体制的转型。前者与经济全球化和新一轮技术革命同步。后者属于制度变迁,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不是个别国家的事件,也不是暂时的现象,而是国际性的、全方位的。中国的“两个转变”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的两个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变的深刻性和复杂性要求政治经济学在立足点更高一点、视野更宽一些,将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定位于世界发展格局之中,并将其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技术变动和社会制度变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一方面,政治经济学的探索和作用是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一方面,经济转型期复杂纷呈的经济现象和经济事件需要作出深层理论概括并揭示其规律性,另一方面,体制转型过程也是一个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选择过程,需要基础理论的创新来为其提供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


  当我们将中国的经济转型和体制转型纳入世界经济格局中定位并作历史审视时,毋庸置疑中国经济、中国道路、中国制度已经显示出其独特性和成功性。中国的经济发展道路不仅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历史上曾走过的道路不同,与传统大国的经济发展历程和发展模式也不同。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在制度基础、发展取向、机制设计、路径设定、时序安排和政策选择上均有其独特性。这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比较、借鉴和总结概括的可能,也为其创新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理论思维应该切入到更深厚、更广阔的历史和时代背景之中,用当代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去构建政治经济学。


  从这一意义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不仅仅是政治经济学学科内学者的责任,而且是探索和研究中国经济的各学科学者的共同使命。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成就举世瞩目,国内外学者都将总结和研究“中国案例”、“中国模式”、“中国道路”视为重要研究领域,这不仅加深了国际对中国道路的认识,推进了中国问题研究的国际化,也增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自信。理论工作者的科学追求和不懈探索为政治经济学的系统化提升和创新提供了有益的理论素材,这不仅包括新视角、新理论、新方法,也包括外国学者对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转型的分析和见解。因此,创新和发展政治经济学还需要汲取和借鉴国内外对中国经济问题研究的各种理论的科学成分。


  作者:周立群

上一篇:绿色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宣言及其生态意蕴

下一篇:东方经济论坛助力俄罗斯“向东看”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