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加薪潮”对中国纺织企业的影响与冲击

发布时间:2015-05-14 14:36

  “不减薪,不裁员”,这是2009年初在金融危机强烈冲击下中国纺织行业唱得最响亮的口号之一。现在看来,这一方面是出于对党和政府关于抱团取暖、危中觅机、蓄力重起,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发展口号的响应和贯彻;另一方面也是外向型纺织企业为应对海外市场持续疲软造成大量企业被迫停产、关闭或倒闭,迫使大量农民工返乡就业而出现企业“用工慌”的权宜之计。可当世界的经济巨轮强忍着金融危机造成的深度阵痛,毅然迈向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时,2010年的中国纺织行业以及各实体经济企业,都出现了令人焦虑的“用工荒”问题,尤其是东南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一带,情况更是紧急。经过一年来各国政府的“绿色新政”和政策扶持,世界经济已显企稳迹象,并向好发展,海外市场也逐步回暖,中国东南沿海许多外向型的纺织企业手握着大量的订单,可就是难以在劳动力市场上招到足够的、合适的劳动力,特别是纺织专业的技术人才。再加上对通货膨胀的种种预期以及政府关于大力改善民生的政策环境的不断增压,于是,人们欣喜地看到广大的企业统一打出了“高薪牌”,以便能及时地从国内看似日益萎缩的纺织行业劳动力市场上,招募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迅速抢占后危机时代低碳纺织的第一块经济大蛋糕。

  进入2010年以来,我们惊喜地看到,继江苏省之后,浙江、广东、福建、上海、天津、山西、山东等14个省市相继对最低工资标准作了调整和限定,调整幅度在10%至20%不等,有的甚至到达了30%。值得注意的是,受最低工资标准的限制,纺织企业的“加薪潮”虽创造了吸引人才的优惠条件,但同时也大幅度增加了企业的劳动力成本,这对于一向以实现资本效益最大化并践行“以商济世,力促民生”的中国纺织企业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全新的考验,必将迫使纺织企业做出重大的战略调整。

  敦促纺织企业转型升级

  纺织企业新一轮的“加薪潮”,是在低碳纺织的发展背景中,在国内节能减耗、淘汰产能落后企业的经济大棒政策下掀起的。要想在世界经济尚未真正步出发展低谷继而迅速攀升的形势下,在大幅度地增加了劳动力成本的条件下,进一步提高企业利润,走劳动力密集型的发展道路肯定是步履维艰的。据报道,“统计结果显示,在电子、纺织服装、机械设备、金属非金属、木材家具、食品饮料、医药生物、造纸印刷等10个制造业子行业中,纺织服装是劳动力最为密集的行业。”要想在后危机时代的“低碳潮”和此次“加薪潮”等因素所共同形成的“倒逼力”中,成功地经受起“行业洗牌”,纺织服装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势在必然。对于希望能从海外市场的回暖与扩大中分享到更多的经济利润的纺织企业来说,要想把增加了的“劳动力成本”转化为可观的“投资效益”,还必须把发展的目光聚焦在先进设备使用、技术革新、管理升级、品质提升和创新服务等方方面面,以低碳标准、创意设计、文化品味、时尚风向、世界潮流的全新理念,来开发、研制新产品,凝聚、提炼、培养品牌的新魅力,不断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品牌的竞争力、发展力和市场占有率。也就是说,对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广大纺织企业来说经济论文,“加薪潮”逼迫着它们加快了向低碳纺织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在此进程中,纺织企业践行“人力资源投资为最大的投资”这一发展理念,是围绕低碳科技、创意设计、绿色品质等来展开的。

  迫使纺织企业加快转移步伐

  为减少增加劳动力成本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寻找到更适合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新空间,国内东南沿海一带有不少纺织企业加快了产业转移的步伐。从目前的进军路线看,一是加快向劳动力相对廉价的中西部转移。依托目前国内强大内需的启动和市场的扩大,东南沿海许多外向型纺织企业都主打起“国内牌”了。而向资源丰富、劳动力相对廉价、国家政策鼓励的中西部地区实施战略性转移,既符合经济发展由东向西梯度延伸的趋势要求,也不失为减轻土地、能源、劳动力成本增加和低碳节能等压力的好方法。再者,在活力彰显、潜力无限的广大中西部地区创建品牌的源产地,更有利于纺织企业直面终端市场,合理地配置资源,充分利用当地的政策优势、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组织起产品生产和销售,实施好品牌运作。另外,随着纺织行业产业的转移加速,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也同时向中西部大量注入,这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合理布局无疑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符合党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要求,也代表了广大人民的长远利益。二是加快向东南亚国家转移,如越南、孟加拉国等。正苦世界金融危机的持续重创,又临低碳纺织的严峻挑战,加上国内人口红利锐减,一时让国内外不纺织企业倍感困惑与压力。而此时东南亚经济所表现出的新活力,以及其优惠的招商政策、低廉的劳动力,令不少纺织企业家眼前一亮。不想倒闭、想更大盈利就向东南亚各国转移似乎成了中国大陆不少纺织企业的共同心声。然而,国内却有媒体担心并呼吁:“如果工资成本上升过快,造成中国企业竞争力锐减,那么大批企业倒闭或者向东南亚国家转移,都不符合中国的整体利益,也将造成大量农民工的失业,问题会更严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企业要适度提高工人待遇;另一方面,国家也要适当减少企业税负,在两者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才能保证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不管怎么说,中国东南沿海的纺织企业向中国中西部转移,或向东南亚国家转移,都在这一轮“加薪潮”的助推下,掀起了“二次创业”的新高潮。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转移”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向国内中西部地区转移的纺织企业,更看重了“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所培育出的巨大发展活力,抓住了抗危时期国内“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一系列经济政策所带来的发展机遇,主要走的是向国内市场的梯度推进路线。而向东南亚经济活力国家和地区的战略转移,更看好了亚洲国家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前景,选择的是“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但不管怎么“转移”,都回避不了直面低碳纺织的世界发展潮流的严峻挑战。这也再次验证了这样一个道理:风险与成功相伴,挑战与机遇共存。后危机时代,国内国外“两个市场”都要关注,都有大文章可做。

  人才强企战略更受重视

  人才是立企之本,是推动服装品牌发展的动力和关键论文格式模板。在“低碳化”时代,“绿色人才”强企更具有特殊的要义。国内纺织企业这一轮的“加薪潮”,不仅是要“网罗”更多的纺织从业人员,还立意要根据纺织企业的转型升级要求,来吸引纺织行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高级技术人员。从长三角、珠三角纺织行业的加薪幅度来上,企业开给一名具有一定理论知识、操作技术娴熟的工人的月薪,普遍要高于其他行业的本科生所期待的1500元人民币的月薪要求。与企业转型、产业升级同步,纺织企业对各类优秀人才的需求也跃上了一个新层次、新水平,而专业技术人才、专业设计人才、高级管理人才、优秀营销人才等的月薪也更高。如果说,文化是服装品牌的灵魂,那么,创意设计就是展示品牌文化的物质载体。而且,在后危机时代,低碳纺织才起步不远,品牌要努力摆脱向来困扰纺织行业发展的同质化竞争的问题,就必须加快设计人才的培养,提升设计水平,用文化创意的全新理念和先进手法,诠释低碳纺织的时代真意、全新魅力。珠海中国时尚毛衫研发基地举办的“威丝曼针织时装设计大赛”每年一届,该基地总经理郑瀚远说,“设计和市场应紧密联系在一起,设计师尤其要注重创意。我们举办每年一届的威丝曼针织时装设计大赛,除了挖掘培养针织时装设计人才,为产业的升级发展进行良好的人才储备之外,我们还通过一些措施加速人才的成长,比如为所有入围选手提供为期数月的进厂实践机会,除帮助他们完成参赛作品外,更可以具体了解当前最为先进的针织生产技术工艺,中国毛衫研发基地为这些设计新秀们提供了学习、创新的平台,让设计者们真正通过大赛在专业领域提升。同时,我们也欢迎获奖选手加入威丝曼的设计研发团队,并且继续培养将他们输送到国内知名品牌继续为毛衫领域作贡献。”可见,对于纺织企业来说,重视设计人才的培养,就要求做到:一要创造优越的人才培养环境,能留住人才;二要提供展示平台,创造发展机遇,搭建人才梯度成长机制,在使用中发现和培养人才;三要明确设计人才衡量标准:懂市场、精工艺、善学习、有创意,能够助力品牌建设,推动企业发展。四是企业绩效考核更趋向科学化,高薪与优产能、高绩效是否对等,成为企业留用人才的重要依据,激励人才一日三省、思有大作为。五要营造鼓励人才创新的良好氛围,多渠道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品牌建设将呈多元化发展新格局

  虽然是受人口红利锐减、纺织行业劳动力市场出现“用工荒”等因素的影响与冲击,但是当前的纺织企业“加薪潮”与党和国家实施的启动内需、拉动经济发展的鼓励政策的目的也是相吻合的。在国内外特别是国内的经济发展趋势不断向好的前提下,纺织企业“加薪潮”与家电下乡政策、以旧换新政策等形成合力,把实惠和好处真正带给了国人,促进了民生大计。随着人们的实际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人们对消费品的需求也表现出高层次、多元化的需求走向,这也给纺织企业的品牌建设、品牌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一是人们对高端消费品的需求热气升腾,不少纺织企业对原有产品的档次、品质等都进行了调整,大都选择了取向高端的品牌立场。而在针织行业中经济论文,特别是羊绒产业,不仅吸引了许多毛衫企业的转型加盟,而且大多也把品牌建设的市场定位设定在中、高档的范围内,“高端精品”成为了实力的象征、服务的态度、时尚的潮流。二是消费群体的市场划分更加细化,纺织服饰的品牌战略更加的多元化。如国内的鄂尔多斯集团,在“温暖全世界”的口号声中成功打响了羊绒服装高端品牌后,不断向非绒领域进军,如今已成为羊绒、羊毛衫、男装、女装、内衣、皮革、羽绒、家纺等全品类服装企业,以多元化品牌战略的成功运作引领着中国服装产品“四季营销”的时尚新潮流。三是品牌知识化的趋势正在上升。进入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一体化”旧格局在破裂中重新整合,“低碳化”也为知识经济打上了这个时代最鲜明的特点。金融危机中,现代文化创意产业最先汲取到了“低碳文化”的精神营养,对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的贡献力量日益增长,而这也从另一方面刺激了实体经济的企业家们,一些目光敏锐的纺织企业迅速地把品牌定制为服务受过良好文化教育的、知性的大众群体。如国内的“牧津羊绒”,准确地把握到了知识经济进入后危机时代所涌动的低碳文化的发展脉络,不仅将羊绒产品的风格定位为“高品质”、“高品味”、集都市的典雅端庄和小资的浪漫情调为一体,而且把品牌的市场定位确立为服务那些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年龄介于30-40岁的知性人士,如:公务员、职业白领、部队干部、医生、教师以及文化和艺术工作者,他们有“知性、自信、独立、时尚和文化感”。四是服装品牌智能化发展趋势将提速。如前所述,“加薪潮”敦促纺织企业按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来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低碳原料(低碳面料、再生纤维等)、低碳纺机设备、清洁生产技术等,在不断赋予了服装品牌全新的技术内涵和品质保障的同时,也对服装品牌的智能化提出了新要求。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讯息表明,未来的服装将“具有计算体温变化、测量身体生理指标、健康状况提醒等功能”,甚至有“温度调控功能”,这预示着未来的品牌竞争将围绕提升“智能化”服务水平来增加和划分产品的附加值,从而确立服装品牌的发展优势和市场竞争力。而伫立在世博轴上的“鄂尔多斯之针”,也代表了整个中国的纺织行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迈进的勇气,宣誓着品牌建设“取向高端”、“温暖天下”、“针织未来”的美好理想。

  激发了纺织企业“触网”的热情

  一方面是增加了劳动力成本的投入,另一方面是加大了技改推动转型升级的投入,对于资金原本就已经十分有限的纺织企业来说,在努力尝试多渠道融资的同时,也会考虑如何能将市场进一步做大而又相对能减少成本开支等问题,希望能把更多的钱用在最关键环节之上。根据目前国内日益升温的消费市场,国内许多纺织企业在巩固和扩大品牌在一线城市销售业绩的同时,也纷纷开拓起二、三线城市的消费市场,而且纺织服装品“下乡”的热情也被家电下乡创下的高收益利所煽动起来。可当国内外经济日益步出困境、稳步向好时,人们对危机时实行的“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的种种预期担心加重了,随着政府“退市”步伐的渐渐加快,银根趋于紧缩时,纺织企业(特别是民营的)融资的短柄问题又将再次尖锐起来。在“放弃市场就等于放弃生存”的竞争关头,很多纺织企业开始把目光瞄向了电子商务,热情地“触网”了。因为电子商务平台信息传播更广、更快、更便捷,纺织企业与电子商务的联姻,可以将市场无限扩大,开辟出进军终端消费的新模式;而且最关键、最实际的是,“网络营销”模式使纺织企业资金窘迫等许多问题找到了新的解决思路与办法,确实在少增加成本投入的情况下取得了扩大销售的效果。如,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借助电子商务平台成功开展起“网络销售”,网络购物成交额高达308.7亿元。在传统的服装品牌中,李宁、杰克?琼斯等“触网”的成功经验,代表了传统纺织企业走“网络营销”的必然趋势和乐观预期。

上一篇:谈改革开放初期我国GDP指标的确立

下一篇:基于体验式旅游的都市农业公园的实证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