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分析从不同角度进行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发布时间:2016-12-30 16:33

  
  为适应培养大批复合型、外向型和创新型经济管理人才的需要,1998年我国对高校经济管理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进行了一次较大的调整,其中,国际金融课程被设为金融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和非金融学专业的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可见,国际金融课程在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也成为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素质提升的重要环节。但目前很多的高校对管理专业都是严格遵循按专业设置课程的思维模式,金融方面的课程能砍就砍,课时一压再压,导致国际金融课程成为非金融专业的“插花”,甚至在有些院校的非金融专业课程体系中面临“下岗”的尴尬境地。在过于强调专业本位的思想和舆论下,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金融知识和理论背景浅薄,加之大部分学生对国际金融学存有“难、杂、乱”的心理,导致学生不爱学,教师没激情教的局面;进而造成了国际金融课程在管理专业的教学中更多的是流于形式——学生凑学分,没有达到真正的教学目标,影响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素质。
  
  笔者认为,改变目前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尴尬境地,使之在培养复合型、外向型和创新型经济管理人才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顺应高校人才培养的“宽基础”的发展趋势,结合经济管理各专业的特点和就业方向,从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及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改革。
  
  —、明确教学目标,体现管理专业特色
  
  课程教学目标要服务和服从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经济管理人才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当然,对于不同培养层次而言,“三型”的要求是有区别的。对于本科生,应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管理专业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目标也要突出应用性。总体而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在了解和熟悉国际金融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国际金融实务方面的基本业务和基本技能,以培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适合对外经济交往需要的应用型和复合型的经济管理人才。同时,针对不同管理专业的特点,在教学目标上又应有所侧重。例如,针对财务管理专业,应提高对学生在国际结算、国际融资、外汇交易和外汇风险管理方面基本业务和技能的要求;针对企业管理专业,应通过国际金融风险、跨国企业的资本运营和国际投融资问题以及汇率变动对企业经营行为的影响等方面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树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国际化理念,具备企业资本运营的国际化视野。通过教学目标的明确,使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更好地与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体现管理特色,为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二、创新教学思路,兼顾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
  

  在国际化的背景下,管理专业的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应改变重知识传授和理论学习、轻技能训练和素质培养的传统教学理念,树立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教学理念。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创新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思路。国内外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思路一般有两种:一是经济学院模式,它偏重理论和宏观,侧重各种模型、学术观点的介绍、评论以及政策分析,而且体系完整,逻辑线索清晰。二是商学院模式,它偏重实务和微观,强调应用性和实战性,主要采用案例教学对某些特定的问题进行分析,不考虑作为学科的整体性和逻辑关系。这些差异在本科阶段教学上尤其明显。以上两种教学思路各有所长,也都存在不足。经济学院模式有利于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能够增强学生对国际金融问题的宏观把握和分析能力,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针对特定课题(如特定企业的外汇风险管理)的分析能力可能不足;商学院模式可以弥补前者的不足,但学生对国际金融问题的宏观把握和分析能力则可能较弱。
  
  事实上,对于管理专业本科生而言,较系统地掌握了某门课程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较熟练地掌握基本业务和技能,对于学生毕业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负责专门技术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因此,在管理专业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应该通过教学思路的创新,把两种教学模式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但在教学实践中限于有限的学时(32—40学时),很多同行反映在教学中很难兼顾:一部分教师的做法是理论部分的讲授蜻蜓点水,实务训练浓墨重彩;而另一部分教师的做法则正好相反。笔者在教学采取了“一纲两线”教学思路。“一纲”指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安排围绕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展开,并紧密联系实际;“两线”即一手抓理论主线,围绕基本原理和核心理论展开,做到有主有次;一手抓实务主线,围绕基本业务和基本技能展开,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具体施教中,采取先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后学习基本实务,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和熟悉国际金融的基本知识、原理和理论,又为实务的学习做好必要的概念和知识的铺垫,并通过具体实务和案例的分析加深学生对学过的基本知识和原理的理解。
  
  三、整合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涵盖内容丰富、包含多个层面、线索复杂多样、各部分知识多有交叉、与现实经济联系紧密、信息量大、专业性强等诸多特点。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限于有限的学时(如前述),很难面面倶到,所以,教师在开课前要精心设计教学计划,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做到点面结合,以点带面,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并把教学目标、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在第一次上课时就明确地交待给学生。
  
  在整合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要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要设计好逻辑主线。国际金融主线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从国际收支开始,依次讲述外汇与汇率、汇率制度、外汇管制、国际储备等,采用得最多。该种做法入门较难,但能够从宏观层面把握较好。如目前国内使用较多的湖南大学杨胜刚教授主编的《国际金融》和上海复旦大学姜波克教授的《国际金融学》(第三版)均采取此做法。第二种是从外汇开始,依次讲述外汇、汇率、外汇交易、国际收支等,其特色是比较容易入门。如韩博印教授主编的《国际金融》即采取此做法。第三种是从国际货币体系开始,如我国国际金融学的主要开创者之一的华东师范大学陈彪如教授主编的《国际金融》。相对来说这种设置方法最少,但也有自身的特色——符合客观事物的历史演变。对于管理专业而言,笔者倾向于第二种。这种方法从学生最熟悉的问题开始,由浅入深,易于学生接受和激起学习兴趣。
  
  二是要紧密围绕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在明确教学思路的基础上,突出内容的现实性、应用性和生动性。如针对跨国企业经营风险问题,强化外汇风险管理的内容,围绕这一主题,重点讲授外汇与汇率、汇率变动的原因和对经济的影响。之后可进行两个方面的延伸:可近距离延伸到汇率决定理论、汇率制度(插入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与现状的简介)和外汇管制的内容;远距离可以把这一主题与国际金融风险、国际收支、国际储备和国际资本流动等相关内容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把握。再比如,针对跨国企业投融资问题,重点讲授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内容,适当介绍国际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及国际金融创新等问题。通过教学内容的合理整合,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国际金融课程的知识体系和逻辑线索,又可以使教学重点突出,并紧密围绕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展开,对提升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素质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四、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活动的持续性
  
  在教学手段方面,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在开课前,把教案、讲义、思考题、讨论题、案例等教学文件和教学资料制成网页供学生网上学习和浏览;把课程讲义制成PowerPoint幻灯片,进行多媒体教学;有条件的还可利用网站的BBS、论坛、博客,对学生进行在线答疑和讨论;使学生了解国际金融方面的资料信息获取渠道,引导学生登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各大商业银行和相关专业网站,有目的的查阅专题资料,鼓励和指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敢于解决问题。通过现代教育手段的灵活运用,把网络变成随时随地的课堂,使课前、课中和课后在时间上紧密衔接,在内容上相互补充,在逻辑上浑然一体,从而打破固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强化基本技能训练
  
  在教学方法方面,可以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课堂讨论、情景教学、专业人士讲座、讲问结合、问答结合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技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中,最常用的是案例教学和模拟教学。由于国际金融案例丰富、各种模拟软件和实践教学场所众多,因此,应在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大力推行这两种方法。通过引入经典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层层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例如在讲述外汇风险问题时,可以先通过许多现实经济生活中真实案例导入问题,再逐一加以分析,进而引出外汇风险的三种类型和不同类型外汇风险产生的原因,最后针对不同类型的外汇风险给出风险管理的总体思路和基本避险方法。通过组织学生到期货公司、证券公司、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实地观摩,了解金融机构对外金融业务的流程和具体操作过程,建立直观的印象,增强感性认识;有条件的院校可建立金融案例和模拟综合实验室,模拟各种真实的金融交易环境,进行基本业务和技能的训练,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六、优化考核方法,注重能力考察和检验
  
  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方式。目前,在一些院校的课程考核方法中,“一张试卷定乾坤”的现象依然普遍,通常是教师在考前指定重点内容,给定复习范围,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平时成绩无论好坏,只要考试前刻苦攻读,一样可得高分。这种僵化的课程考核方式的结果往往是不客观的,既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能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而且,这种重知识轻能力的考核方法根本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要把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作为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的落脚点,以提升人才培养素质为指导思想,大力进行考核方法的改革。鉴于国际金融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笔者认为,要改变以单纯闭卷笔试为主的传统理论课考核方式,把总评成绩分为平时成绩、理论考核成绩和实务考核成绩三部分。其中平时成绩通过课堂提问、单元测试、课堂讨论、小组辩论和专题研究、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测定,比重为总成绩的30%左右,其中小组辩论和专题研究是平时成绩测定的重要依据。通过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布置作业、和组织讨论,既可以使学生熟悉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理论考核方式可采取开卷或闭卷,尽量减少机械记忆的考题,加大案例分析、材料分析和论述题的比重,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及综合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40%左右。实务考试可采取口试及手工操作、上机操作的方式进行,考核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其实际动手能力。实务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左右。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多角度和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考试变成刺激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手段。
  
  作者:李景波1李秀英2(1.吉林农业大学,吉林长春130018;2.吉林农业大学,吉林长春130018)

上一篇:关于优化高校经管类专业金融课程体系的建议

下一篇:分析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