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政治论文

美国政治制度缺陷及应用文化论文(共4篇)

发布时间:2023-12-12 04:19

 

 第1篇:科技寡头崛起与美国政治格局


  对于奥巴马政府而言,有两个深蓝色区域(选民强烈支持民主党的区域)至关重要:美国东北部地区,以及“左海岸”(指在政治上倾向于左派、选民支持民主党的美国西海岸地区)。他们在民主党捐款人名单中占据了首要地位,而且为奥巴马政府提供了大多数的被任命官员以及许多思想根基。


  然而,这个共同点掩盖了这两个蓝色大本营之间权力平衡的转变。科技产业大量聚集的左海岸地区的影响力正在逐渐增强,而旧波士顿—华盛顿走廊地区的影响力正在逐渐减弱。


  华尔街曾是80年代的明星,但正如科技博客网站创始人欧姆·马利克所说,如今提供“同样令人兴奋的集神秘、权力和金钱于一身”之荣耀的是科技产业。左海岸的优越主要是基于其对这一关键领域已然增强的主导地位。30年前,诸如ITT和柯达等美国东海岸巨头位居市值最大的科技公司之列,左海岸几乎没有任何公司跻身其中。如今,左海岸地区在前十大科技公司中占据了七个席位。


  左海岸还是全球七大软件公司中四家的总部所在地。全球大部分电脑的软件来自于西雅图的微软,或者旧金山海湾地区的谷歌和苹果。互联网搜索几乎完全由谷歌占据主导地位,社交媒体由Facebook占据主导地位。贝索斯执掌的亚马逊击败了其在电子零售业的各个竞争对手。更重要的是,诸如亚马逊、苹果、Facebook和谷歌等左海岸巨头曾经大致脱离或远离政治,但现在都已极大扩展了各自的游说活动。许多科技公司,尤其是Facebook和苹果,缴付的税款极少,这意味着他们在保护自己目前享有的优惠特权方面拥有强烈的利害关系。此外,他们还有理由努力促使网民隐私变得更加难以得到保护,因为他们的大量利润依赖于向各大公司出售用户的个人信息。


  这种熟练运用数据的技能,还使得左海岸寡头成为奥巴马总统及其他民主党人竞选专业技术的关键提供者。


  左海岸寡头们还支持一系列环保政策,这些政策势必造成能源价格攀升,可以说在气候有点温暖湿润的左海岸更容易接受能源价格的攀升,但在经济上对气候远远不如左海岸温暖的美国中部地区就不利了。


  至于保守派,他们希望左海岸寡头们与国家统制派相比更加趋向于自由主义。但是,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寡头统治的基本规律:当一家公司在某行业占据主导地位之后,他们通常会设法利用政府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比如,当机会到来时,谷歌及其他科技公司一直非常乐意依靠权贵资本主义提供的“食槽”(比如在支持可再生能源计划方面)来维持经营。


  目前,人口构成的变化趋势正在对美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地区——东海岸造成不利的影响,该地区20岁以下的居民人数最少。该地区持续老龄化的人口很可能会削弱那里的创新力。相比之下,左海岸地区尽管房价较高,但过去十年以来那里的人口增长了10%,高于东北地区的6%;2023年的人口普查预测表明,在未来十年内,美国东北地区还将继续落在后面。


  正如城市分析师艾伦·雷恩已指出的那样,西雅图、波特兰和旧金山等左海岸城市尽管完全尊崇多样化,但这些城市的非裔和拉美裔人口较少,这些人群的经济条件往往较差。而东北地区的黑人人口是左海岸地区的三倍。相比之下,左海岸地区的社会地位向上移动的亚洲人,在当地人口中占据15%的份额,其比例是东海岸地区的三倍。


  左海岸地区还享有迄今为止从事STEM(即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工作的人口比例最高的声誉,其比例大约比全美平均水平高出50%。自2005年以来,西雅图、圣何塞和旧金山的STEM就业人数增长了两位数,而相比之下,纽约和波士顿在这方面的增长就低得多了。毫不奇怪,在诸如互联网零售等某些领域,左海岸地区占据主导地位。


  考虑到当前的经济轨迹,可以预期那些由东海岸地区主导的更加传统的产业——从实体零售业到出版业和传媒业——将会在旧金山和西雅图的冲击下趋于崩溃。美国东部地区的那些老城市或许能保存它们的社会声望和遗产,但未来的权力平衡似乎注定会持续向左海岸地区倾斜,而主导这一切的,将是那些已经崛起的科技寡头。


  作者:陈玮译

  第2篇:从“驴”“象”之争看美国政治制度缺陷


  近年来,美国类似的政治纷争屡屡上演,凸显出美国政治制度的深层次弊端。


  2013年10月16日,美国民主党与共和党就政府预算方案终于达成一致,结束了政府停摆状态。然而,在参众两院进行表决前,美众议院议长、共和党人博纳的说法是,“斗争将继续”。看来,这场游戏还没有结束,只是中场休息而已。民共两党之争愈演愈烈,为我们观察和了解美国政治制度的缺陷提供了一个绝佳窗口。


  “驴”“象”之争:最大的输家是美国自己10月1日是美国政府2014财政年度的开始。按照美国宪法,政府财政预算需要得到国会参议院和众议院批准方能生效。控制着众议院的共和党试图将政府预算与奥巴马的医改方案相捆绑,提出推迟实施医改、减少政府拨款等要求,而把持着参议院的民主党则坚持医改法案必须是独立的、“清白的”,不能受到政府预算和债务上限的影响。民共两党针锋相对,互不相让,导致预算案迟迟不能通过,政府拿不到所需的办公经费,只能让部分“非核心部门”暂时“关门打烊”,数十万名联邦雇员回家休假,许多政府服务项目受限或关闭。


  美国政府面临关门危机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据统计,在过去30多年里,美国曾18次出现政府停摆,持续时间从几天至十几天不等。美国最近一次、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政府停摆事件发生在克林顿总统执政期间,当时民共两党同样因为预算问题谈判破裂,部分政府部门关门21天,直接和间接损失超过14亿美元。


  美国政府试图淡化党争及政府停摆的影响,总统奥巴马一再保证,两党之间的争夺不会殃及普通民众生活,国务卿克里也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上向各国喊话,称政府关门不影响美国对外承诺。但美国国内各界和国际社会对此并不买账,从不同角度指责两党相争带来严重后果。


  首先,两党相争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据美国专门研究财政问题的非政府组织国家优先项目(NationalPriorities)估算,每过一小时,全美国人民就要为政府停摆付出667万美元的成本。国际评级机构穆迪认为,政府停运状态将使美第四季度经济增长率最多降低1.4%。另一家评级机构惠誉则警告称,若两党无法尽快达成协议,将考虑下调美国信用评级。知名智库宏观经济顾问公司的研究结果表明,自2010年以来的三年时间里,民主党与共和党之间的冲突已经令美国经济增长放缓了一个百分点,损失的就业岗位高达200万个。


  其次,两党相争损害了美国国际形象。奥巴马因政府停摆,不得不取消了出访印尼等东南亚四国和出席APEC峰会的计划。有关国家政府纷纷表示“理解”,当地媒体则没那么客气,批评美国“视法律如同儿戏”,发出了“美国的承诺是否值得信赖”的质疑。世界银行行长金墉警告美国已经进入“极度危险”的时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要求美国尽快解决财政问题,以避免对世界经济造成严重损害。英国广播公司批评民共两党不懂得悬崖勒马,使美国的国际形象变得“怪异”。日本《读卖新闻》认为,民共两党绑架世界经济的政治游戏“危险至极”,给外界留下美国“政治劣化”的印象,削弱了美国在世界的影响力。俄罗斯新闻网称,美国政府关门招致其他国家的“嘲笑和漠视”。


  最后,美国普通民众利益成为两党恶斗的牺牲品。政府关门导致美国近80万政府雇员“被无薪休假”,加入到“临时失业”大军中。经费削减和人手不足对部分公共服务产生负面影响,疾病防控中心不得不减少和暂停疾病检测和新药研发,食品安全部门无法保障检验覆盖率,公园、博物馆等公共设施被迫关闭,护照和签证申请被大大延迟,退伍老兵的福利发放难以为继。美国民众也对两党旷日持久的争斗心生厌烦,《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盖洛普等机构最新民调结果显示,政府停摆后民众对国会中民主党和共和党持反对态度的比例均显著增加,共和党的支持率更是跌到历史最低水平,近八成美国人认为政府“不靠谱”。无论是政府还民众,民主党还是共和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利益损害。这场“驴”“象”之争没有赢家,而最大的输家无疑是美国自己。


  民主失灵:美国政治制度的固有缺陷民共两党虽达成初步协议,避免了债务违约这一最糟糕的情况出现。但两党之争并不会随之偃旗息鼓,可以预见的是,双方未来仍将围绕削减预算赤字、改变医改方案等问题展开明争暗斗。法国《世界报》刊文称,外界常抱怨,在一个数十亿美元一秒钟内就能逃离一个国家、灵活的发展中国家挑战美国优势地位的时代,美国230年前设计的相互制衡的政治体系“太笨拙”了。从本质上来说,华盛顿这番“关门复开门”的折腾更像是一场自导自演的闹剧,暴露出美国引以为傲的民主政治制度存在诸多深层次弊端。


  选举制度的畸形发展导致党派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选举制度是美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通过竞选保障执政的合法性,通过两党轮流上台维持政策的合理性。然而,经过民主、共和两党长期的相互缠斗,美国选举制度早已偏离初衷,政党和政客奉行“选票至上”理念,将赢得选举胜利作为自己的核心目标,为打击竞争对手无所不用其极,甚至不惜绑架国家长远利益。


  拿此次两党争论的焦点——奥巴马的医改方案来说,为了在2014年国会中期选举和2016年总统大选中获得优势,奥巴马欲将推动医疗保障体系改革打造成民主党政府的最大执政亮点,急于看到医改开花结果,罔顾美国经济复苏前景尚不明朗、财政赤字高企的现状和共和党反对意见中的合理之处,拒绝对医改方案做出任何让步;共和党人则故意忽视建立全面医疗保障体系的巨大进步意义,以否决政府预算为筹码阻止和拖延法案实施。


  两党为博取选民眼球相互推诿指责,将政府关门归咎于对方,而真正重要的问题,即如何为美国民众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美国前财长萨默斯对此评论道,当下这场政治危机暴露了美国的民主失灵,为世界各国树立了一个应当避免的“坏榜样”。


  政党两极分化引发“否决政治”横行。美国民主、共和两党都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在意识形态上没有根本性分歧,理念目标也存在很多趋同之处,历史上跨党派合作屡见不鲜。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两党开始渐行渐远,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政治“极化”现象日趋严重。奥巴马在2008年上台之初曾宣扬要建立“超越党派的团结”,但在实际执政过程中缺乏妥协性与凝聚力,两党合作空间不断收窄。美国的“选区制”和“党内预选制”等特有的选举制度也迫使政客选择迎合本党基础选民和极端分子,而非与另一政党达成合理的中间派协议。《华盛顿邮报》认为,当前是美国在政治上两极对立最为严重的时期,最“左”的共和党人与最“右”的民主党人相比都更为保守,两党已经几乎不可能开展合作。政见和理念的极端化导致“否决政治”突出,“边缘政策”盛行,两党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为斗争而斗争”,府院工作效率效能和政治责任感明显下降。


  美国已有十余年未能按时批准通过合理的预算案,两党在国会中运用“阻挠议程”、“结束辩论”等非常规、对抗性议事手段犹如家常便饭。值得注意的是,美社会舆论并未出现相应的两极分化现象,主流媒体和社会组织仍寄希望于两党重归包容与妥协,这意味着美国政党不仅在意识形态上滑向极端,而且在代表性方面也出现了一定问题。


  极度分散的权力体系对合理施政形成巨大障碍。美国在建国之初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基本权力架构,并将立法机构分成势均力敌的参众两院,以避免政府集权产生负面影响。富兰克林和汉密尔顿们大概不会想到,这套精心设计的权力制衡机制,如今竟沦为民共两党恶斗不止的工具。随着美国政治极化不断加剧,两党热衷于滥用各种制度杠杆为对方设置障碍,极大地降低了国会和政府运行效率。


  民主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但是在美国政治体制下就连这一原则都难以得到彻底贯彻。根据有关法律规定,仅代表全国10%人口的参议员就可以使一项事关全体美国人的议案无限期搁置,导致“立法瘫痪”。即便类似医改这样的重要法案能够得以通过,反对方也会设法利用自己掌握的权力阻挠和破坏法案的实施,使政府陷入“有法不能依”的尴尬境地。曾提出“历史终结论”的美国学者福山不无担忧地指出,美国的制度“就是为僵局而设计的”,令人更容易阻止行动,而不是做出具有前瞻性的决定。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则称美国已经“自由得无法治理”,改变当前局面需要重建各权力部门之间的平衡,这显然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美国的政治僵局仍将持续下去。


  以美为镜: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政治制度如何建设合理、有效的政治制度,这是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共同课题。美国两党相争的困局,对我们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具有一定的借鉴和警示意义。


  全面正确看待美国两党之争。政府暂时停摆并不意味着美国的制度潜力已经耗尽,民共两党再次于最后关头达成协议,证明了美国政治制度仍然具有强大的自我平衡与自我纠偏能力,只是政府关门期间所产生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成本,终究还是要由普通民众买单。


  而近年来类似的政治纷争屡屡上演,说明了美国的政治制度与民主体制并不像其宣扬的那么完美,那种将美式资本主义民主视为“普世价值”,顶礼膜拜、照搬照抄的观念是站不住脚的。“西方的月亮并不比较圆”,世界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和历史文化,选择和构建最适合的政治体制,才是对本国人民真正负责任的做法,也体现了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应有之义。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中国在建设和发展民主政治体制过程中,积极借鉴世界上各种政治文化成果,把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有机结合起来,用和谐的政党关系取代竞争的政党关系,在权力分工和民主集中之间建立了平衡,扩大了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弥补了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不足,避免了由政党竞争所引起的分裂和动荡,为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一条有别于西方文明的发展路径,是解决中国问题、实现中国梦的最佳途径,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对这条道路充满自信。


  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活力来源于与时俱进,如果不能跟上时代变革的步伐,昔日先进的政治理念就会在不经意间成为国家前行的障碍。美国民共两党固守“传统”,既不愿改变“双寡头垄断”的政治格局,也不愿修改议事程序以促进团结,反而在相互斗争的泥潭中越陷越深,致使政治生态日趋僵化。国外学者也认为,不间断的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道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而中国共产党在其中发挥了关键性的领导作用。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我们必须面向未来,勇于创新,进一步推动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不断从改革实践中获取动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的新局面。


  作者:孔根红

  第3篇:社交媒体在美国政治传播中的应用


  社交媒体是指在互联网时代兴起的与大众媒体相对的新兴媒体,其与大众媒体的区别在于接触门槛低,每个社会用户都能够通过它进行信息传播与互动。作为互联网的发源地,美国的信息技术水平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因而也拥有庞大的社交媒体力量,twitter、facebook、youtube、维基百科等都是发起于美国继而在世界范围内推广通行的社交媒体。


  在信息社会的背景下,美国政府早在克林顿执政时期就开始重视利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发布国内政治信息、营造国际舆论、传播本国的外交政策以及开展外交活动。早在2000年,美国国务院情报局就开始应用互联网传递重要情报信息。小布什执政时期,美国设立了隶属于国务院信息资源管理局的“网络外交办公室”,以改善美国国务院内部及其与外部沟通协调的方式。①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兴的社交媒体不断涌现,这些社交媒体的使用主体不再局限于政府部门,各政治党派及政治精英也开始将之用作与民众沟通及为自己进行政治造势的工具。2009年新上任的奥巴马政府班子更加重视利用各种新兴的社交媒体来探寻新的政治信息传播模式,并提出“E外交”的新概念,由此各种社交媒体逐渐成为美国政治传播中的重要战略手段。


  一、社交媒体成为美国总统竞选中的重要工具


  社交媒体在美国出现已有不少时日,但直到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才真正展现出其重要作用,而当年成功当选美国总统的奥巴马成为利用社交媒体取得大选胜利的第一人。奥巴马竞选团体对于社交媒体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建立官方网站、“奥巴马无处不在”和网络广告营销。②奥巴马官方网站最成功之处在于建立了一个注册成员超过百万的在线社区“我的奥巴马”。任何对奥巴马感兴趣的普通民众都可以在线注册成为社区成员,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所要加入的社区小组与持有相近政见或者不同政见的选民进行即时沟通与交流。奥巴马竞选团队在“无处不在的奥巴马”的竞选理念指导下,不仅在在twitter、facebook、youtube、myspace等热门的大众web2.0网站站点上建立了奥巴马的专有账号,更在一系列小众细分的少数族裔SNS网站上建立了专属频道。奥巴马竞选团队的网络广告营销主要投放在GoogleAdwords上,通过设置搜索关键词和相关链接的方式将选民引向奥巴马所在的社交媒体中去。通过这一系列方式,奥巴马成功利用各类社交媒体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社交媒体网络,这一网络不仅囊括了其核心支持者,而且覆盖了少数族裔及边际群体,奥巴马竞选团体可以通过这一网络高效率、低成本地将奥巴马的政见传达给各类普通民众,并为奥巴马塑造了一个“我就在你身边”的亲民形象。无疑,对社交媒体的成功应用,收获了良好的政治营销效果,为奥巴马竞选成功做了很大贡献。


  二、社交媒体成为美国政府发布国内信息的重要平台


  2009年5月,奥巴马政府颁布《政府开放令》,大力推行“开放式政府行动”,要求提高政府信息的透明度,提高公众对政府事务的参与度以及提高政府各部门的协作度。③美国行政管理和预算局鼓励联邦政府及地方各级政府采用Twitter和其他社交媒体来实际推行这项行动纲领。在这一倡导下,美国众多政府部门包括白宫在内都纷纷开通了twitter官方账号,并加入了facebook、myspace等社交网站,一些官方机构还在youtube上建立了自己的视频频道,甚至军队也在facebook和myspace上拥有了网页。这些新建立起来的社交媒体平台很快成为了美国政府部门发布国内信息的重要平台。以官方twitter为例,除了日常的政府信息发布以外,twitter还被政府部门作为发布紧急信息的重要平台,比如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就通过其官方twitter账号发布过有关“卡特里娜飓风”的灾难性信息,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也通过其官方twitter向超过3200名消费者发布过有关召回问题花生和阿月浑子树产品的通知。美国政府社交媒体平台的构建,不仅保留了以往通过广播和电视发布政府信息“一对多”(现在也可通过个人网页和电子会议来实现)的传统方式,而且开创了政府信息传播“一对一”(通过短信和电子邮件)和“多对多”(通过内容社区和网络聊天)的新方式。这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政府信息公开,保证了公众的知情权;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公众对政府事务的关注度,并为公众参与政府事务提供了便利的介入途径。


  三、社交媒体成为美国政府参与国际事务的新手段


  美国政府利用社交媒体参与国际事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美国政府通过社交媒体公开政府的外交信息,将政府官员出席会议及出访的文字信息、图片、视频等上传到政府网站,并在twitter、facebook、youtube等社交媒体上向全球公开。通过这种社交媒体平台,美国政府将本国的政治信息尽可能全面地传达给了国际受众。此外,美国政府还可利用社交媒体的快速反馈与强互动性监控国际社会对于某一事件的态度和看法,并可将此作为其下一步外交决策的参考依据。第二,美国政府积极利用国内外的社交媒体平台“为己服务”。以中国内地为例,2009年美国驻华使馆就在腾讯网开设了博客,2010年美国使领馆、美中交流机构、文化教育基金会以及部分外交官等都在新浪微博平台上开通了官方账户,除发布相关工作信息外,美国的外交人员还积极与中国民众展开互动,宣传美国的外交政策和政治观念。第三,美国政府利用twitter等社交媒体平台影响干涉他国内政。2009年伊朗总统大选,保守派总统内贾德获胜,但改革派穆萨维的支持者认为选举作弊,发起了一场政治动乱。在动乱期间,伊朗政府对外国媒体和互联网实施了管制,但政府对于网络站点的传统封杀方式并不能影响网民通过其他的代理平台来登录使用社交媒体,因此伊朗反对派网民转而利用twitter、youtube、facebook等社交媒体相互串联,在伊朗国内和国际社会散播消息,制造舆论向政府施压。在这些社交媒体中,总部位于美国的twitter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伊朗反对派能够顺利收集和发送抗议信息并与国际社会保持联系,美国国务院官员杰瑞德.科恩用电子邮件向twitter网站提出暂时中断twitter网站的全球维护工作,美国政府通过向twitter网站施压的方式间接插手了伊朗国内事务。此外,美国著名媒体CNN也从twitter、youtube上获取信息,与伊朗反对派互为支持,制造国际舆论,支持伊朗国内的游行示威活动。


  新兴的社交媒体融合了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构成了一个立体即时的传播网络,聚合了大量个人网民的力量。在网络社会,社交媒体在信息传播和社会舆论的营造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美国政府适时将之用作政治传播的新阵地。在美国国内,社交媒体的即时性、互动性和低成本的传播优势使其成为美国政府推动政府信息透明化、公开化并吸引普通民众参政的重要工具;同时也使其成为美国的政治党派和政治精英推行政治营销的新手段。在国际社会,社交媒体的无地点、无边界和强聚合力的传播优势使其成为了美国政府传递本国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制造国际舆论干涉他国事务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社交媒体逐渐成为美国等大国传播本国的政治理念、谋取政治利益、推行霸权主义的新手段,社交媒体在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国家战略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反观我国,以微博、人人网、开心网、天涯社区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在政治传播中发挥的作用与美国相比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近年来,我国政府对通过社交媒体传播政治信息的意识也逐渐提高,众多政府部门都开设了专门的政府网站、论坛及政务微博等,中国普通民众对于政治生活的参与意识也在提升。社交媒体越来越成为我国网络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影响着传统媒体所代表的社会舆论。因“钓鱼岛事件”而引发的反日示威游行就充分印证了社交媒体在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影响社会舆论方面的强大作用。鉴于社交媒体在未来国家事务以及外交事务中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我国政府应更多借鉴美国在政治传播方面对社交媒体的应用。


  作者:卢冉

  第4篇:美国建立理念与美国政治文化


  一、关于美国建立的理念


  有这样的一句话:美国人是由一种思想产生的民族;是这种思想,而不是这个地方,创立了合众国政府。


  美国当代史学家西.H怀特


  我即将从这句话所的内涵分析美国建立的理念。为了更好地理解这句话,首先要了解美国人的具体含义。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是由13个来自欧洲各国的移民组成。他们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宗教信仰、语言文字、不同生活习惯。但他们都认为自己是美国人,因为他们都信奉自由、平等、民主、自治等原则,。所以美国自视为建立在理念上的国家(idea-state),美国人的国家认同不是靠种族、宗教、语言、出生地来确定的,而是靠他的理念(idea)来确定的。具有了美国理念的人就是美国人。如曾有一位国外的学者就认为“美国人是通过对一整套自由主义政治原则,特别是体现在《独立宣言》和宪法中的自由和平等原则来界定的”。


  第二个要理解的概念就是美国政体合众国政府。美利坚合众国是一个由五十个州和一个联邦直辖特区组成的宪政联邦共和制国家,是位于北美洲的一个带有民主、分权、制衡传统的联邦共和国。由于历史的原因,美国人就是靠着这样的一种理念凝聚在一起组成了美利坚合众国。


  二、美国建立的理念与政治文化内涵


  我们不难知道,美国的这种理念更多的体现在政治领域上,如个人主义,自由,民主公平,自治等。下面,我将从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对美国的政治文化进行一定的理解。


  一是个人主义与美国政治文化。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美国精神的主体。美国《独立宣言》开始讲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个人主义能够在美国生根开花结果,有着深刻社会历史根源。无论最早移民新大陆的清教徒,还是后来开拓西部的美国人,都以其为精神支柱。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很快居上超越西欧,很大程度得益于个人主义政治文化。在个人主义指导下,个人的利益和权利得到保障,个人才智和创造力得以被充分发挥。它反过来又强化了个人主义,使之成为美国身份认同的主要特征之一和美国社会的最高理想。


  美国独立的思想便来源于西方个人主义的政治和哲学理论,美国的政治带有明显的个人主义特征。最为美国人称道的是国会、总统、最高法院之间的三权分立,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拥有司法权。这一模式是个人主义在美国政治中的直接体现。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三权分立学说是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保护自身利益,谋求国家权力的斗争武器,其理论基础是天赋人权、个人中心的个人主义。美国人最爱谈的“人权”也是基于个人主义思想:个人权利是至高无上的,政府的目的在于保护个人权利、实现个人利益,政府的建立必须基于社会成员的同意,政治权威的合法性来自于公民的同意。


  在美国政治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个人主义成为美国民主思想的出发点,归宿以及美国关于人的价值的核心。不了解个人主义,就无法理解美国的政治、社会与文化。


  二是自由主义与美国的政治文化。关于自由,人们有不同理解,但一般有两方面内容。“一指政治方面的保障,一种指人内心生活的某种状态”。西方的自由主义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中世纪萌芽和初步发展中出现的。可以概括为英式自由和法式自由两种基本模式。


  英式自由,主要是由洛克倡导,以人性论和个人主义为基础,提倡的自由优先;法式自由,就是“高卢自由主义”,更多是对民主和平等的偏好。不强调个人主义自由,更多的强调社会自由或者契约。美国的自由,主要是来自洛克的英式自由。


  在美国思想和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它受到了欧洲自由主义思想的深刻的影响。美国政治文化继承并发展了欧洲的自由主义思想。自由主义代表一种个人主义的政治语言,是美国政治思想和文化的核心。美国的政治文化传统一直是洛克式的经典自由主义传统。美国的自由主义在19世纪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以中产阶级为基础、以个人责任感和机会为其价值标准的自由主义政党达到发展的巅峰。在30年代,罗斯福总统使用自由主义这一词来支持他的新政计划,自由主义指福利国家自由主义。因此,在20世纪,由主义的改革派将个人主义传统适应社会民主政治,将权利领域和政府责任扩展以使市民社会更加平等。从40年代到60年代,人们开始讨论自由主义的优势和缺陷,辩论现代西方社会,特别是美国社会到底能否实现自由主义理论所主张的理想。


  总之,自由主义构成了美国政治文化的基础。它强调私利,因此主张发展自由市场经济。它重视人的自然权利,是对欧洲的封建主义传统的一个彻底的否定。它使个人追求幸福成为一种社会的共识。而最重要的是自由主义的经典哲学构成了美国宪法中言论自由的基础,为社会提供一个思想自由争辩的环境。它使美国文化具有人性和理性的生命力。


  三、中国得到的启示


  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大致了解了美国的理念与美国的政治文化。引申到中国,中国也可以通过文化的塑造,去完善我们的体制,不断的推动体制改革。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改革的呼声也日益强烈。中国传统的一些政治思想等对我们当今的体制改革有很多的借鉴。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与传统哲学思想、伦理思想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政治。中国传统政治文明中提倡“以德治国”以及很早涉及的依法治国,以及民本意识,这些好的方面都应该成为我们当今改革思想共识形成的立足点。从中国传统政治体制思想的成果以及中华政治文明的底蕴出发,也许可以成为我们国家步履维艰体制改革的另一个视角。


  作者:李方方

上一篇:民族团结和谐思想教育创新构建论文(共6篇)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及逻辑起点本科论文(共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