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以就业为导向提高高职院校中医学教学效果

发布时间:2023-12-06 09:28

  摘要:高职院校中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是面向社区、面向农村等基层医疗单位。经调查,中药尤其是中成药广泛被基层医疗单位医生使用。因此,为培养与就业岗位需求相适应的医疗人才,更好适应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在对中医学学生教学过程中,应以提升学生就业率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中医学知识和技能为目的,针对中医学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积极加强教学改革的深度与广度,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就业导向教学改革教学质量


  一、中医学毕业生当前就业现状分析


  在全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压力依然巨大。从历年医学专业的就业率来看,大多数情况下医学专业毕业生每年的就业率均位居于各专业后三位,而中医学更低,在2006年竟排在所有专业就业的倒数第二位。从就业率排名不难看出,中医学就业面临的形式异常严峻。笔者认为,导致上述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供求关系的影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水平的日益加快,人们更倾向于西医的便利和疗效,而中医的弊端则日益暴露出来,与人们的社会生活习惯相矛盾,并且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上逊于西医。于是近几年来,西医大行其道,而中医则日渐衰落。各地的市级县级中医院要么勉强度日,要么名为中医实为西医治疗,这样社会对中医人才的需求大幅下降。而另一方面,中医专业的招生规模却没有明显的减少,不仅中医学院校在招生,中医学院校的其它医学院校同样也在招收中医学专业学生。如此一来更加重了供大于求的局面。[1]


  2.教育体制自身因素的影响


  从设立中医学到现在已经有几十年,在这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中医学本身却没有采取相应的改变,仍然倾向于临床学科,忽视了基础学科的教育。另外,大批的中医学学生采取升学就业来逃避当前的就业压力,意图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其结果使中医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途径更趋于狭窄。此外,长期以来我国很多医学院校一味的追究招生规模,不惜用各种手段来完成招生指标,导致有大量的报考非医学方向的生源调剂到中医学专业,其中大部分人实际上对中医完全没有兴趣。造成大量多余人才的浪费,从而形成就业压力。[2]


  二、中医学的特点及社会价值


  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曾掀起了一股“废医热潮”,但中医前进的脚步并未停止,而是相继涌现了范文虎、陆仲安、曹颖甫等名医。要全面、深刻的认识中医学,必然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这样才能更加全面理解、透彻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诊疗经验、临床思维等,也才能做好学术继承、理论教学工作。笔者认为,从根本意义上来讲,中医学可以被视为一种生命哲学,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前瞻性和指导性


  现代医学模式已渐渐由原先的“生物模式”转移成“生物-社会-心理”模式,说明现代医学逐渐重视环境和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这正证明了中医“天人合一”的前瞻性和正确性。“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自然息息相关。只有人体气血调和,才能保持“平人”无病的状态,反之,则人体气血逆乱、百病丛生。因此中医的治疗,不是为了影响或者改变脏腑的内部结构,而是为了恢复其所储蓄的精微物质,回复脏腑之间阴阳气血的平衡。[3]


  2.中医讲究针对性


  不管中医或者西医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中药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配伍应用,并运用多种炮制方法减毒增效。中药的使用强调因地因时因人而异,如北方寒冷,人多肌肤紧密,使用麻黄等发汗药时就要比南方人剂量大;久劳、久病之人体质虚弱,用药剂量就要小一些,不能男女老幼一概而论。中医选药重视道地药材的运用,正是为“仁”之体现。[4]


  3.中医提倡以人为本


  中医学倡导以人为本,提倡整体观念。中医学认为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贯通联络内外上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当体内受到某种刺激使脏腑功能发生异常变化时,便可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而反映于相应的体表部位。这种辩证方法以不破坏对象的整体性为前提,侧重于从综合辩证的角度来认识人体疾病的内外联系,符合客观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辩证风格,具有很大的优越性,这也正是它历经千百年而不衰的合理内核。


  三、深化中医学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目前高职院校的中医学教学任务重,教学课时少,讲解快,学生理解难,中西医结合贯通差,最终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一般高职院校的《中医学》教材几乎囊括了中医学领域从基础理论到临床的全部内容,而教学课时大多限制在60-70之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要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辩证论治讲到中药方剂、针灸推拿,要求学生学习掌握,确实很困难。因此,我们首先应该明确,我们教学培养的目标是什么?与高等中医院校不同,他不是培养中医药专门人才,而是让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现代医学的同时,了解中医学的渊源、历史传统与成绩;熟悉中医学的特点、简单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病治疗方法、发展状况以及目前中西医结合成就,为今后从事医学事业打下基础。[5]


  1.合理设置中医学课程


  从中医药学本身的价值、医学发展的前景、党的中医政策以及国情来看,高职院校同样有对学生进行祖国医药学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因此,高职院校应将中医学课程统一为必修课,以提高师生的重视度和积极性。同时建议中医学课程的安排应在医学生具有一定的内、外、儿科等基础学科的知识后再开设为宜,这样有益于中医学的融会贯通。另外,高职院校的中医学教学既要有充足的课堂教学时数,又要保证一定时数的临床实习,使学生深入中医临床第一线,亲身验证中医药的良好疗效及临床价值,使他们对中医学产生兴趣和学习欲望。[6]


  2.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使西医学生了解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有助于在宏观和微观对照中,形成自身的医学观,培养创新能力。就课程目标的具体内容、层次而言,根据学生的特点,从西医对中医的需要程度考虑,目标应定位在给学生以中医思维方法的启示,使其在今后从事西医和科研时开拓思路,具有以中医知识来补充西医之不足的意识,直接或间接地增加治病防病的手段和方法,从而提高临床疗效。[7]


  3.重视临床教学模式


  中医学是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在临床中体会到中医药的疗效,才会对中医学有兴趣,只有在临床接触问题,才会逐渐学会应用中医药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讲授理论课四周后,就应安排学生见习,使学生熟悉前面的讲课内容。例如,讲到八纲辨证时,安排典型的感冒患者给学生看,让学生深刻体会表证和里证的区别。讲到脏腑相互关系时,则选择心脾两虚型失眠病人讲述,给予归脾丸治疗,并让下周见习时观察复诊时的疗效。重视学生早临床、多临床,有助于提高中医学的教学效果。[8]


  结论: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与传统文化的结晶,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现代医学共同承担着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任务。在高职院校中开设中医学课程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大特色,是我国国情和卫生保健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面对当代教育新形式和医学发展的新趋势,[9]教师必须顺应潮流,大胆改革,锐意进取,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努力推进我国中医学教学的改革,以培养与就业岗位需求相适应的医疗人才,更好地适应我国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需要。[10]


  作者:张岱

    参考文献: 

  [1] 李德双.五年制一贯制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6) 

  [2] 王花.高职高专院校中医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23) 

  [3] 董霄,张诗军,陈泽雄,林佑武.关于高职院校中医学教学模式改进的思考【J】.中医药导报,2012,16(10) 

  [4] 詹秀菊,刘秀峰.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中医学教学模式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4) 

  [5] 杜永平,夏天,王宗仁.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中医课教学的改革实践【J】.中医教育,2007,26(1) 

  [6] 石君杰,徐发莹.浅谈中医学教学改革【J】.光敏中医,2009,24(2) 

  [7] 简亚平.以就业为导向加强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教学改革【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6) 

  [8] 吴岳,董克礼.《中医学》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合理优化.中医药导报,2007,13(1) 

  [9] 张前进.高职院校中医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6) 

  [10] 张明雪.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中西医学比较.中国中医药报,2005,10(4) 

上一篇:顺应四季天夏末时节巧养生

下一篇:钱锋教授与他的88四季ABC养生养老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