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中医气功养生论文(共2篇)

发布时间:2023-12-09 19:37


第1篇:中医气功养生学对心脑功能的基本认识


气功古称吐纳、导引、静坐、行气等,1955年,正式统称为气功。气功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类以自我心身调整为特色的医疗保健养生方法。是指锻炼者有意识地使自己处于宁静、愉悦的状态,而协调体内各系统的生理功能,以强体健身、防治疾病的一种技术。是中医调神理论、情志理论具体指导和应用的科学。由于其切合中医传统文化和本土思维理念,较容易被接受。而现代心理治疗是经过专业训练的治疗者对来访者或患者进行指导和帮助,以改善其心理条件,增强抗病能力,从而消除心身症状,重新保持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过程。其取得疗效的关键是建立相互信任的治疗联盟,即良好医患关系。这种关系的确立需要根据不同社会的文化背景和人文历史进行。西方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不一定都适用于我国的具体情况,因此,现代心理治疗在中国的移植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必要进行中西医之间异同性的比较,澄清和再认识具有厚重文化底蕴的中医学心脑功能理论。为此,本研究通过文献学和治疗实践的研宄,比较中医气功疗法与现代心理治疗的异同,用现代医学的观点初步探讨中医“心主神明”与“脑为元神之腑”的理论。


1中医气功养生学对心脑功能的基本认识


中医学对心和脑生理功能的理论起源于对1神”的认识。“神”主要有三个方面,即《素问·天元纪大论》“阴阳不测谓之神”,指自然界各种运动变化的规律及其表现;《素问·移精变气论》所言的:“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指内在生命活动的外在综合显现;《灵枢·大惑论》中的1心者,神之舍也”和《素问·宣明五气篇》中的:“心藏神”指一切精神心理活动。为阐明神的结构和功能,各医家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其中较深入的是宋明时期提出的/元神”、“识神”和“欲神”理论及陈无择提出的《三因极一方论》。


“元神”最初来自道教,称灵魂为元神,认为它是先天的生命主宰。“识神”来自于佛教,指轮回中承受因果报应的精神实体,后被借用来表示思虑、意识等心理活动,又称为//思虑神”。阳道生在《真诠》中曰:“或问元神与思虑神是一是二。曰:心、性、神,一也。以其禀受于天以点灵明,故谓之元神。后为情识所移,此个元神,汩没在情识之中,遂成思虑之神”。可见,元神是识神的基础,识神可干扰元神。“欲神”则源自本能的1气禀之性”。即各种内在深藏的欲求冲动。也常干扰元神,故医家以“清心寡欲”、志闲少欲”、“恬忄炎虚无”来“守神”,预防疾病。《三因极一方论》认为,“头者,诸阳之会,上丹产于泥丸宫,百神所聚”。由于受自然哲学观的限制,中医学就“谁主神”的论述仍较为含糊、易混淆。一直以来均未阐明“调神”指心还是脑,二者关系如何等问题。例如:中医学认为“心藏神主要指心具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而明代《本草纲目》(李时珍)认为//脑为元神之腑”,但在论及“肝主疏泄”而影响1情志活动”时又说此乃心神之功能。


正是这种模糊性导致中医“调神”理论指导下的气功疗法在理论研宄和生理效应探讨方面难于深入,仅从哲学的角度提出气功是通过调神练意,达到入静状态,促使气机协调,从而使气血和畅、经络疏通、阴阳平衡的作用机制。


2现代心理学、生理学对心主神明”与“脑为元神之腑”的认识


借助解剖学的研宄成果,现代生理学认为,“胸中之心脏”与“神明之心”的功能并不等同,后者与脑的功能相近。识神和欲神的功能主要为/心主神明”;元神的功能主要为//脑为元神之腑”。识神主要是大脑皮质的意识活动,它基于元神而产生,属于人类所特有的高级精神心理中活动。常为外界诱因所触发,思虑一动,皮质活跃,常对药皮质下中枢产生种种干扰,骚扰了元神对内脏的调控作用。中医学认为欲神即“人的情欲无涯”、夫温柔之盛于1032体,声音之盛于耳,颜色之盛于目,馨香之盛于鼻,谁是铁学汗,心不为之动也”,欲神也为皮质下中枢所调控,但其刊主要涉及个体和种系延续等生物功能,它或自主萌动,或为外界刺激所诱而发动,欲神的萌动既是维持个体与种系所必须的,但过于频繁、过于强烈又造成了对元神的干扰。


由此可知,元神可能位于大脑皮层下神经中枢,其所控制的各种生理功能符合中医学对1脑为元神之腑”的科学推断。皮质下神经中枢包括了间脑、小脑、脑干和脊髓,其与内脏、心血管、躯体活动关系密切,特别延髓作为心血管活动和呼吸节律产生的基本中枢;脑桥作为呼吸节律的调整中枢;下丘脑作为内脏功能的较高级中枢,产生并维持着生命体征的正常,因此,中医学中脑和元神的功能应该主要指皮质下功能。元神发挥正常的功能有赖于识神和欲神。识神可能位于大脑皮层和某些皮质下中枢,其功能主要指脑的意识能动作用。意识是指人们对环境的反应和判断状况。其解剖基础包括网状结构和大脑皮质,网状结构由Cajal(1909年)首先提出,系指位于脑干中轴,散在地分布于经典传导通路和各神经核之间、交织成网状的灰质结构,虽然网状结构分布于中枢系统的各个水平,但以脑桥、中脑最为重要,这些结构直接与觉醒和睡眠有关,动物实验表明,主要由上行网状激活系统维持动物的觉醒,涉及的神经元为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5—羟色胺能神经元和多巴胺能神经元,网状结构与皮质的广泛神经联系调控着人的心理行为,进而影响元神功能。可卡因、苯丙胺等抗精神病药物可引起动物的刻板行为,利他林对中枢兴奋不足的注意障碍多动综合征儿童的治疗效果均提示多巴胺神经元的多巴胺转运体具有摄取多巴胺神经递质,表现中枢兴奋的作用,而多巴胺能神经元正是网状系统中黑质纹状体的主要神经元。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的谷氨酸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分布以大脑皮层最多,其次为小脑和纹状体,再次为延髓和脑桥,最少在脊髓,这种分布的层次性和功能表现证明元神与识神之间存在有机联系,有研宄报道,精神分裂症与谷氨酸受体过度激活有关。人意识清醒,才有认知、记忆、思维等高级神经活动,此即能动作用,其中最基本的是认知功能,主要由顶叶、颞叶和额叶完成,又称为联合皮质,它接收和整合来自初级和次级感觉皮质、运动皮质、丘脑和脑干的信号,发出神经纤维与海马、基底核、小脑、丘脑相联系。联合皮质的认知功能又可以调节元神的功能,例如:中医学i心身相关理论”和现代心理一生理学“皮层内脏相关学说”均证实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三者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所面对的各种心理应激主要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这一中介机制,引起情绪变化,改变认知,再经由边缘系统、下丘脑使植物神经系统、各器官系统发生功能变化,如果这些刺激过强、过频,则导致各系统、脏器受损,形成心身疾病。其中以元神为基础,由外界刺激所诱发产生的各种欲望,以及由下丘脑一垂体所控制的生殖、繁衍后代的功能则属中医学的i欲神”。其位于皮质下中枢,与社会、文化、历史、心理和某一民族群体特殊的思维模式存在广泛的联系。


3从气功与现代心理治疗学的异同探讨中医学心脑的功能


神内守”、“独立守神”、“传精神”、“通神明”、“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意守丹田、意守经络、意守病灶”等。所以,气功的实质是通过自我暗示,发挥人体的意识能动作用,有选择地把心理活动集中于自身、某物或某一部位,长期坚持,形成条件反射而达到治病作用。这与现代心理治疗极其相似。因为一切现代心理治疗都有心理暗示,治疗者使用言语、表情和行为引起被治疗者明显的生理和心理变化,从而起到治疗作用,每个人接受暗示的能力不同,形成条件反射所需时间有异,故而治疗效果、疗程也就不同。在治疗方式上,气功也与现代心理治疗相似。例如:气功与暗示疗法均要求被治疗者按所现象的感觉去调节心身,体会“温暖、沉重、放松”等感觉;催眠疗法中让被催眠者凝视距离患者30cm处的钢笔笔尖、袖珍小电筒的亮光,或者墙壁上的一个发出暗淡光亮的发光物就十分相似于气功疗法中锻炼者手捧一碗水所进行的意守训练,目的均是为了使意识逐渐由清醒进入到一种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意识缩窄状态,即“中性催眠状态”;松弛训练中以及系统脱敏治疗前所进行的反复放松与长期坚持气功锻炼都是为了形成条件反射,使练功者或接受放松训练者一想到各种紧张情景,即可自动、反射性地很快进入入静或放松状态。在治疗效应方面的相似之处在于均使呼吸变得柔和、细缓、均匀、深长,肺活量增大,使氧气的更新率提高,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气体交换率增加,脑电A波增强,并且从枕叶向额叶转移,大脑皮层主动性抑制增强与扩散,进一步可使感知觉发生改变;调节内脏活动的植物神经系统发生改变,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受其支配的内脏功能发生改变等,使人的大脑皮层进入了一种低心理负荷、低心理能量消耗状态。这些效应与现代心理治疗时进行积极暗示、松弛疗法等所出现的表现相吻合。


这些相似之处,以及现代心理、生理学的研宄成果均说明二者对心脑具有调节作用。可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气功与现代心理治疗以元神和识神的存在为基础。如果生命活动与意识丧失,或者存在诱发意识改变的重型精神病及严重的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病人均无法、不适宜采用暗示、催眠、精神分析、气功等治疗。近来气功锻炼过程中发生偏差而引起精神障碍的报道并不少见。其二,气功与现代心理治疗以调节识神,影响元神、欲神而达到治疗目的。人不是环境刺激的被动接受者,通过认知的理性活动,能反作用于环境;不同的人对同一刺激可有截然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在治疗中,只要医患共同去分析外界刺激和行为后果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改变不良认知,促进心理行为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治愈疾病。例如:教会患者识别“自动负性想法”、“功能失调性图示”、不合理信念”等;同时通过情绪调节、适当疏泄、积极暗示等大脑皮质的有意识识神活动降低欲望及不合理的期望值,通过皮质下神经中枢、内分泌、免疫系统等功能的改变,使心身得以协调。或者通过行为疗人在面对紧张、焦虑情景时所表现出的各种心悸、出汗、呼吸困难、失眠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及性功能障碍。或者通过缩窄意识范围,使注意力更集中于病变部位或医生的心理指导,避免外界刺激对元神和识神功能的干扰,有利于疏泄不良情绪,改善生理功能。其三,气功与现代心理治疗以调节欲神,影响元神、识神而达到治疗目的。中医学关于欲神的论述十分相似于生理学的生殖系统功能以及心理学、社会学关于“本能”和“欲望”的观点。精神分析心理学认为压抑在“潜意识”中的欲望得不到正常表达,则产生各种心理行为障碍;人本主义心理学则认为/自我实现”的愿望受阻会导致人难于适应社会环境;社会学则强调社会认可、个人尊严、个人价值与社会贡献的和谐统一是个人成长的关键。这些“需要”均可被看作欲神的功能。因此,不论气功养生还是现代心理治疗都日益重视人的社会属性,力求通过“调心养性”调整个体与社会的紧张状况,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减少相互之间的冲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用能被普遍理解和接受的概念动员社会支持,促进相互接纳,就能把不适者整合到具有某一特殊文化氛围的社会中去,即所谓“文化治疗”。总之,借助中医学、生理学的研宄,可以从气功与现代心理治疗的相同点中,归纳出其对中医心脑功能的基本认识。作为一种本土化的心理治疗方法,气功养生学与西方思维模式指导下形成的现代心理治疗学仍存在一定的差异,使中西医对心脑功能的认识长期难于统一,这可能是造成心理疗法本土化举步维艰的原因之一。


虽然,应用现代医学理论解释和划分中医“元神、识神、欲神”及“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腑0的理论尚处于初级阶段,某些问题还有待于深入研宄,例如,中医“疏肝理气”治疗/“郁证”与/心主血”的关系,以及中医心脑与外周各器官系统的关系等等,但是,比较两者的不同点仍具有较大的实贱意义。


现代心理治疗强调医患双方的互动,往往由患者主动向医生寻求帮助,患者较被动,表现出对医生的依赖性,需要医生采用各种技术调动患者的积极性,才能发挥疗效。而气功疗法属于自养其身的方法,更注重发挥患者的意识能动性作用,即前者识神和欲神功能的改变由医生启动,后者主要由自己启动而依赖性小,因此,气功可以更明显地调动和培育人体巨大的潜能,自己为自己治疗,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利用自身的内部条件,通过学习中医治疗理论去认识、掌握和利用人体内部的自我调节机制。中医学精深理论所强调(也是一种暗示)的呼吸、体势(姿势)、意念同练观点要求“调息、调身、调心”,更容易排除杂念而入静,暗示效果较为明显。但是,气功作为中医传统医学几千年积淀的产物,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密切,中医学所大量应用的象征一隐喻、类比思维和哲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増加了锻炼者认知上的模糊性和神秘感。因此,这种具备/传统养生信念系统”暗示功能的民间健身术很容易被用于其它目的,导致进入/特异功能”阶段,超越气功只要求达到入静和全身放松的目的,而使练功者在自我暗示下进入自我诱发的意识改变状态(alteredstateofcorisciousriess),患者体验到/走火入魔”,发生癔症样发作等。这一方面说明气功的某些理论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民间的宗教情感,在个性化程度低下的追随者中激起了对/超人”和超自然力的崇拜,另一方面也说明一些气功师利用了大众对科学的盲目追从心理,在少受教育及科学技术普及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使之产生了对气功作用的敬畏和迷信心理。


所以,规范气功锻炼首先必须用现代医学的观点阐明中医关于心脑的结构及功能,解释诸如/意念偏离”、/意念过重”、“下虚上实”等带有浓郁传统文化色彩的语言,适当降低心理暗示作用,使之更科学、易理解,只有让锻炼者学会用科学、规范的医学术语和思维理念认识中医理论,才能端正练功目的,形成对各种生理效应的明晰认知,把气功的神秘感重新定位为科学信念,有效控制气功偏差的出现。同时,现代心理治疗的本土化移植也不可能完全摒去中医学理论这一文化土壤。只有加强比较研宄,即1破”又1立”地普及现代医学科学知识,才能提高现代心理治疗的亲和力,使人们接受有关气功的现代医学观点和心理治疗技术,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身障碍,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和健康水平服务。


作者:陈嵘,秦竹,楚更五,潘灵,赵宗翼,陈普,杨玉芹(云南中医学院基础学院,650200,云南昆明//第一作者男,1975年生,助教)


第2篇:古琴与中医气功养生的艺术性关系


1古代音乐治疗的心理机制


人的心理机制包括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意志、情感等心理活动和兴趣、才能、人格等心理特征,也是所有精神活动的总称。《乐记》主要探讨了音乐与情感、人格等的内在关系。《乐记。乐本篇》中写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这里明确地概括了“声”、“音”、“乐”是三个不同的层次,一切音乐的产生,都源于人的内心。人们的内心活动时常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当人的心理受到外物的影响而激动起来,就表现为“声”(乐音),各种“声”相互应祗产生变化,由变化产生条理次序,叫做“音”(曲调)。将组合起来进行演奏和歌唱,配上道具干戚、羽旄的舞蹈等,使人们获得美的享乐,同时情操与心灵受到了“乐”的陶冶与净化,就成为“乐”。


2中国古人推崇音乐以“和为美”的心理审美机制


古人创造音乐来协调、和谐人心灵的各种冲突与差异,使人与人的关系得以和谐。在音乐作品中,讲宄音韵生动、虚实相生、声调和谐和乐与德相融。以“和为美”的心理审美机制是:它能净化心灵,使人的心理失衡、情绪失序、精神失常等得以调理,达到血气和平、和美愉悦111。由此可见,古人音乐治疗把“乐与人和”、“天人合一”作为乐疗的理想境界,方有利于身心健康,如《乐记》:“乐至而无怨,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平和。


由“声”到“音”再到“乐”不仅是一个艺术生成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心理过程。这一观点在《乐本篇》中还有更为精辟的论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人们通过音乐这种自我表现和情绪释放的方式,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和情绪稳定。相反,现代人节奏疯狂的音乐、音调怪诞、强分贝音乐下工作的摇滚乐与爵士乐的乐队,队员精神变得紧张不安,情绪急躁易怒;心率不齐、血压不稳和听力减退等生理功能衰弱的症状明显增多。


3历代名医如何看待古琴养生


宋代欧阳修就通过学古琴治好了抑郁症,开启古琴“淡和”审美与音乐治疗论之先河,弘扬音乐美学思想“天地万物于我一体”的和谐主体精神。欧阳修由早期对礼乐功能论的推崇,到中期对古琴音乐审美论“淡和”的强调,可以说欧阳修是集音乐教化论与音乐自然论之大成,通过由“心理”向“身体”的拓展,促进了晚期音乐自然观和养生观的建立。欧阳修认为,古琴对于心理疾病有很好的疗效,劝慰他的朋友抚琴能排遣愁绪、寄托情怀和除病延年。


明代朱权《神奇秘普》云:琴之为物,圣人制之,以正心术,导政事,和六气,调玉烛,实天地之灵气,太古之神物,乃中国圣人治人治世之音,君子修养之物。琴乐圣洁飘逸,可以载道,可以像德,可以明志,可以修身,可以静心,可以启智,可以养生,也可移人性情。


正如蔡邕《琴操》云:“琴所以御邪辟,防心淫,修身理性,返其天真。《神奇秘谱》云:“琴乃圣人治世之音,君子修养之物。”《诚一堂琴谱》云:君子抚琴涵养中和之气,藉以修身理性,当以道言。”寄托思想,悦性清心。它所渗透的儒家思想的内质,所代表的中华千古文人的养性怡情的生活方式,所表现出的中华文人自我人格完善的理想追求,以及所蕴涵的关爱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华人文精神,和民族心理与精神、灵性三结合的整体性心理保健法。明代李贽在他的《琴赋》中说道:“白虎曰:“余谓琴者,心也,琴者,吟也,所以吟其心也。”所以,我们听的不仅是琴声,也是在聆听我们的心声;笔者学习古琴半年,每次拨动琴弦,是对自己心灵的一次飘逸潇洒净化!我们弹的不仅是琴,更是在修我们的心。


4古琴与中医养生息息相通


中医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基础之上,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更有许多经典的养生方法流传至今。而医为艺海第一门,中医养生理论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和谐,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统一。上古之人在养生活动中,精神养生是养生之道的核心。《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提倡清静养神,淡泊宁静,平和少欲!听古琴使人闻之心静,修心及调气。弹琴强调平心静气,调息净虑。由此看出,古琴与中医,在法理上是相通的!两者是殊途而同归,异曲而同工。


5古琴与气功的艺术性关系


气功的艺术性体现在与其它艺术的结合上,比如,在古琴演奏、书法、绘画、戏剧、舞蹈等艺术表现的过程中,都伴随有气功的成分。


什么是古琴的意象引导气功态演奏呢?它是如何作用于音乐当中的呢?音乐又是如何运用气功的演奏对人产生影响呢?在这里,我将从“音乐是如何作用于人的?气功是如何作用于人的?气功是如何作用于音乐的?”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论述,力求做到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地解答这些问题。


想要了解古琴的气功态演奏,首先应该从为什么音乐能够影响人的感情开始了解,这涉及到了音乐的本质。


音乐在《词典》上的定义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因为演奏家们用古琴演奏出来的是音乐,而要达到用古琴的意象引导气功态演奏,就必须建立在对音乐本质的深刻认识基础上。要认识什么呢?不是对某种音乐风格、艺术情感、音乐演奏、表现手法的认识,而是对音乐如何影响人类深层次心脑活动的认识。


6音乐如何作用于人的深层次心脑活动信息


音乐之所以会对人的情感产生影响,是因为音与音之间的联接或重迭,产生了高低(乐音音高)、疏密(乐音排列)、强弱(乐音力度)、浓淡(乐音色彩)、明暗(乐音音色)、刚柔(音乐张力)、起伏(音乐线条)、断续(音乐节奏)以及多声部、和声等的表现形式,它与人的脉搏律动和感情起伏等有一定的内在关联和共通性。


当我们听到某种特定的音乐时,就会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而且,音乐还可以引发思考。某种特定的音乐,会引发我们某种特定的回忆,从而产生相应的情感与思考。所以,可以使用特定的音乐来调整我们的心理状态,触发某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思想,从而调整我们的情绪,放松我们的心情,消除压力与焦虑等各种负面心态,从而达到健康身心的目的。可以说,音乐,就是一个载体,其中所承载的,是我们对生活、对世界、对天地万物的情感与思考。


7意象引导气功养生疗法如何作用于人的“三调”松静潜意识


气功大致是以调心、调息、调身为手段(俗称三调),以防病治病、健康身心、延年益寿的一种锻炼方法。气功的修炼方法与古琴的演奏状态有着许多共通之处,下面分别介绍。


7.1气功的调心


其作用是调控人的心理活动,通过意守丹田(这里的丹田指的是大约在肚脐下三寸的部位)或专注于呼吸等方法,使练习者消除杂念,集中精神,进入一种定静的状态。调心可使人对外界刺激的感觉减弱,进入似醒非醒、似知非知,乃至于物我两忘、灵台清明的境界。在此境界中,人体本然的能量和智慧会开始觉醒,先天的能量被激发,从而对身心健康产生无可估量的巨大益处。


7.2古琴演奏的调心


演奏者在弹琴时的高级状态也应该是进入一种“空灵”的状态,这就需要演奏者运用气功中的调心法,排除杂念,进入一种似醒非醒、似知非知、物我两忘、人琴合一的境界。另外,弹古琴过程中,思想容易被引导到古曲描绘的境地中,再化做内在力量拨动琴弦。


7.3气功的调息


其作用是调控人的呼吸运动,在柔和自然的基本法则指导下调整我们的呼吸状态,并逐步做到深长、细匀、缓慢,改胸式呼吸为腹式呼吸,改浅呼吸为深呼吸,最后练成自发的丹田呼吸。


7.4古琴演奏的调息


演奏者也必须顺应着音乐旋律进行呼吸,这又和气功中的调息密不可分,运用气功中的调息法,不仅有益于调心的过程,也能帮助演奏者与古琴进入人琴合一的境界,使整个演奏达到一种浑然天成的和谐之美。


7.5气功的调身


其作用是调控人的身体姿势和动作,达到气血畅通、筋骨协调、肌肉松弛的目的。其要点在于保持形体的自然与放松,不可勉强用力,并且身体的形态在纵向上要顺应着重力的方向。


7.6古琴演奏的调身


弹琴时亦讲宄端庄、自然和安祥的琴容,切忌太夸张的前俯后仰,左右摇摆。要求刚柔相济。“意象引导气功养生疗法”不仅能够帮助演奏者快速“入境”,并且在演奏气息的把握上,以及演奏姿势的自我调整、放松上,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实,大多数演奏者本人可能从来没有学习过气功,或者并未能够真正用气功的概念来表述这种演奏状态,而大多数人习惯把这种状态称之为“意象引导”,而这种状态,与气功中的“三调”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由此可见,气功与古琴的演奏状态有着许多共通之处。练气功与弹琴都要求松、静;两者运气需闲静专注,最终达致将精气神整体凝聚合一,弹出古琴音乐的韵味来。


8意象引导气功如何作用于古琴的演奏过程


古琴音乐演奏中的意象引导,应该是演奏家本身对音乐本质的多层次理解、深层次反应和再创造。其反应的结果,又将根据其理解的层次高低而有所不同。然而这种意象引导的作用并不只限于演奏家本身。因为运用意象引导演奏出来的音乐,必定包含有音乐的本质信息,而这种本质信息又具有最广泛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能够不自觉地对听众产生思维上的“情绪类动”,这即是我们所说的气功态中的“气”。古琴演奏者通过意象引导进行“气”的控制和传播从而达到音乐的最终目的,即“感受”和“思考”。但是,如果这种“气”不够集中,便产生不了强大的影响力。所以,如何更好地引导这种“气”,就成为应用气功锻炼的基本方法进行意象引导气功态演奏的关键所在。


我们可以简单地把意象引导理解成以气功中的调心为核心,辅助以调息、调身的方法,配合特定的思维模式(意念调整)使演奏者通过舍弃一切不必要的意识,从而进入一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空灵”状态。如果在古琴演奏的过程中,运用这种状态作用于音乐的演奏,通过自然有序的意象引导以及音乐中的艺术信息,将会使古琴演奏者所演奏的古琴音乐具有很强的艺术穿透力,这便是我们所讲的“意象引导气功态演奏”。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很好地调用这种意象引导状态,这种意象引导的调用必须建立在对音乐本质以及气功态演奏的深刻理解基础之上,并通过长期不懈的训练方能形成。


9弹古琴结合太极拳是一种自我心身锻炼方法


国际古琴养生学会副会长李春源谈及练太极拳时,要求形、意、气、力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调整阴阳平衡的整体运动14]。形意气合一,以形为体,以意为用,以静为和。太极拳要求头正身直,但忌僵硬,全身放松,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垂肘,舒展大方,以意运臂,以气贯指,通体松静。以上练太极拳的形体要求与弹琴的身姿要求非常相符。而太极拳要求形、意、气、力的整体平衡,古琴的手法也要求形、意、气合一,即以意运臂,以气贯指。练气功与古琴都需要圆转内劲和精神内敛。古琴对心理健康都起着很大作用:弹琴能使脑、心、身处于半休眠状态,是良好的养心、养身、养生之道。弹琴的左手指法吟、猱、绰、注等对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等有促进经气运行的作用。右手弹拨手法包括抹、挑、勾、剔等对手三阴三阳经的经气也有促进作用。弹琴时端正坐姿、含胸拔背、气易自腰背发出,有助背部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的经气运行。


综上所述,古琴养生与气功的养生方法比较,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其均采用调身、调心、调意、调息等方法,令脑、心、身三者达到和谐平衡的状态,令精、气、神臻于统一的境界,通过使身心进入松静和谐的状态,使心和脑处于半休眠状态。从心理学角度讲,学习慢节奏,弹古琴,具有抗焦虑的功效,通过欣赏和弹奏古琴使人心态平和,令生活情趣盎然,最终达到心理健康长寿的目的。


作者:风美茵,汪卫东(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

上一篇:中医治疗胃疼的方药论文(共2篇)

下一篇:女性中医养生论文(共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