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谈学龄儿童的音乐舞蹈学习

发布时间:2023-12-10 22:59

  摘要幼儿的思维具有形象性、具体性,他们活泼好动,而音乐舞蹈是一种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艺术形式,孩子们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时可以使幼儿在娱乐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跳舞唱歌还能陶冶孩子们的性情,有些性格孤僻、沉静的孩子通过这些活动,性格能够变得开朗、活泼起来。由于舞蹈是通过人体有节奏的动作,姿态来表现形象,所以,它同体育活动一样,会使身体各部位得到锻炼和发展,增进身体健康。小朋友在这种活动中,必须做到动作整齐、步调一致,从中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增强组织纪律性。


  关键词学龄儿童适当发展作用健康


  中图分类号:G62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8-0136-02


  学龄儿童是什么意思?中国现行教育法令规定7岁儿童入学。指符合普及义务教育入学年龄阶段的儿童。有的仅指6、7岁至11、12岁小学阶段的学生为学龄儿童。尚未达到入学年龄的儿童,一般为0-5岁或6岁,称为学龄前儿童。学龄期是指6-7岁入小学起至12-14岁或15岁进入青春期为止的一个年龄段。


  一、音乐教育于学龄儿童的重要性


  1.音乐教育有助于幼儿语言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语言导致行为的社会化”。有了语言,人们的内心活动才能彼此进行交流。因此,语言的发展是儿童的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而音乐教育具备了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诸多因素。作为音乐教育之主要形式的歌曲都包含两个部分:歌词与旋律。歌词再配上动听的旋律,便特别为幼儿所乐于接受、吸收。让幼儿多听优美的歌曲,能使幼儿积累许多精练、优美、富有感情色彩的词汇。孩子们对感兴趣的活动,最易集中注意力,歌曲不仅有优美的旋律,还有很美的词汇,孩子们看到自然界中某种现象时,就会自然地联想起歌中的词汇。比如他们会说:“小朋友的脸红得象苹果”“蓝蓝的天空白云飘”,这样就丰富了他们的语言。


  2.音乐教育有助于幼儿情感的发展


  在幼儿的自然成长中,音乐以其动听的旋律、生动的节奏、鲜明的艺术形象,深受幼儿的喜爱。音乐不仅可以启迪智慧、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有助于全脑功能的开发,而且也让幼儿在感受、欣赏、领悟音乐的同时,使其兴趣、意志、毅力、自信心、自控能力等非智力因素得到相应的发展。达尔克洛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情感过程。”情感是教育的催化剂。在构成音乐的诸多因素中,如果把节奏喻为音乐的“骨髓”把旋律喻为音乐的“肌肉”,那么“情”便是音乐的“灵魂”了。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情”,牵动着无数颗童心,使之受到美的熏陶。幼儿能在感受作品内容的过程中,体验作品所表达的感情,产生情感共鸣。例如,歌表演《我是小海军》,幼儿在学习表演动作,感受威武、雄壮的旋律和坚定有力的节奏的同时,体会到小海军坚定不屈的英雄气概,激发出勇敢、坚强和热爱小海军的情感。


  3.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协作的能力和习惯


  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大多需要协作才能完成:唱歌以合唱为主;舞蹈以集体舞为主;打击乐中合奏占主要地位;音乐游戏中集体游戏又最受幼儿欢迎。这些音乐教育形式对促进幼儿协作意识与协作技能的发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


  演奏打击乐时,只有各种乐器的音色、节奏协调配合,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合唱时,也只有当音色、音高协调起来,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在这两种活动中,协调的意识格外重要,因为协调的活动来自于协调的意识,协调意识的培养有赖于合适的教育方式。我们可以先让幼儿整体地学习乐曲,引导幼儿自己选择乐器,集体讨论分组的方法和演奏方法,最后引导幼儿倾听集体演奏的音响效果。这种自编、自奏、自我欣赏的活动很受幼儿喜爱,因为他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协作的快乐,从而萌发出协作的意识。


  集体音乐游戏及集体舞是很受幼儿欢迎的音乐活动形式,这里同样有促进幼儿社会化的潜在功能——协作技能的培养,如协调角色扮演的技能、共享空间的技能、协同动作的技能等。教师如能挖掘其潜在的教育功能,并充分利用它,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幼儿协作技能的发展。如在跳集体舞时,幼儿必须先找合作的同伴,然后找到合适的空间,还必须使双方相同乃至不同的动作协同一致,从而使他们逐步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从小养成与人协作的行为习惯。


  4.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规则意识


  心理学家指出,儿童社会化的发展终结在善于协调各种关系,并在一定社会秩序中达到相对自治,这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年幼的儿童在家庭里往往只处于服从的地位,或处于撒娇邀宠的“小皇帝”地位,要发展平等自治的伙伴关系是很困难的。但在音乐活动中,我们可以使幼儿逐步体会到活动规则对活动本身的保障作用。


  首先,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它本身包含着许多规则,如节奏、音高等。只有严格遵循这些规则,音乐才能表现出优美的旋律。通过音乐活动所获得的这种规则意识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在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活动中理解并遵守这些规则,以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


  其次,音乐教育活动能够提供在其他各种教育活动中相对缺乏的与同伴的共同活动(尤其是音乐游戏)。在儿童发展中,恰恰是这种相互作用的平等交往的环境中,孩子们才能理解要把活动进行下去,必须遵守规则。这时,规则不再是成人强加于他们的了。这种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为幼儿今后遵守社会规范、适应社会秩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制约音乐教育的因素


  音乐舞蹈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塑造完美人格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对于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舞蹈还能调剂孩子们的生活,丰富他们的生活内容。当前,我国基础音乐舞蹈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农村表现得更为严重。这些问题制约了基础音乐舞蹈教育的发展。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备不完备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农村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一些农村学校为了缩减财政支出,尽量聘请代课教师。教育经费不足,导致教师工资较低。而一部分音乐教师也因没有课,在年终考核时没有机会参加考核,这些导致一些音乐教师对音乐课不感兴趣。有些老师在自己能力允许的条件下都转教语文或数学,导致音乐教师队伍严重流失。教育经费不足,导致农村的一些学校没有固定的音乐教室或多媒体音乐教室,也没有完备的音乐器材,影响了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舞蹈课在中小学校普遍是没有开设的,更别谈师资与规范的舞蹈教室,个别学校有所谓的“形体教室”,几乎也只是“摆设”。


  2.教育观念陈旧、滞后


  在较偏远地区一些农民的生活还有问题,不会有太多的心思和多余的钱去学习音乐舞蹈。即便是想让孩子学,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音乐舞蹈,他们不会花费太多的精力和财力让孩子去学习。只有文化课成绩好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学生家长更看重学生文化课的成绩,没有认识到音乐舞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音乐舞蹈在孩子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忽视了对孩子美感、审美素质的培养。


  3.师资力量缺乏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中小学音乐舞蹈教师是支撑我国基础音乐舞蹈教育事业的重要力量。我国中小学音乐舞蹈师资的来源基本上是高等师范院校、中等师范院校音乐舞蹈专业的毕业生。但由于一些现实问题,比如,一些地方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交通、通讯、文化、教学设施、重视程度等各不相同,所以一些毕业生不愿去农村任教。现在,农村较少数学校有专职的音乐教师,舞蹈教师就更不用说了,根本没有。且大多数音乐教师都由语文、数學或其他科教师兼任,这些兼任老师绝大多数也都是半路出家,他们对音乐理论知识、音乐课程教学方法等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音乐课教学形式单一、气氛不够活跃,致使学生对音乐课也失去了兴趣。而那些专职的音乐教师,也会因为教学设备不完善而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感到没有用武之地。这样的现状严重制约了学校音乐舞蹈教育的发展,也使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和国家统编中小学音乐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相脱节。


  学龄儿童关于音乐舞蹈学习的最终目的,我个人认为在于完美体现音乐舞蹈教育的作用和功能性,重点不在考级。家长更不能“望子成龙”心切或带有急功近利的思想促使儿童去学。这种学习一定要适当,不可让孩子们过于疲劳。在学习中身心应得到愉悦,还要注意学习的内容应是有儿童特点的,避免成人化。“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龄儿童对音乐舞蹈的学习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塑造完美人格和提高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源头,更是音乐舞蹈专业型人才的“活水”。所以学龄儿童的音乐舞蹈学习是必要的,更是重要的!


  作者:舒小玲


    参考文献: 

  [1]李红.幼儿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 

  [3]平心.舞蹈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上一篇:音乐舞蹈发展的新模式探究

下一篇:残疾大学生音乐舞蹈教育现状及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