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论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发布时间:2015-10-15 09:36


  论文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
  论文摘要: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加,这些留守儿童正值生长发育、接受义务教育、思想启蒙和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常年缺乏父母和家庭的关爱和教育,对他们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不把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解决好,整个社会都将为农村下一代教育的缺失付出代价。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具体而言,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
     一、留守儿童在受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格发展不健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留守儿童的父母有的半个月或一个月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外出打工夫妇一年才回家一次,由于家庭教育的突然断裂或缺位,许多孩子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问题。
  2、学习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部分“留守儿童”陷入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看到没上过什么学的父辈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留在农村的孩子们觉得“这书读不读也没啥区别”。
  3、思想品行问题较多。父母由于长期在外,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又由于监护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失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
   4、安全隐患较多。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城乡二元制结构造成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在打工地入学的高昂费用及各地不同教材影响教育衔接,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绝大多数农民没有认识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资,而认为其是最大的负担。
  3、家长(或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巨大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4、农村学校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方法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2、农民工流入地的教育部门应加快解决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入学就读的问题。政府要制定政策,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在父母打工的城市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权利,免除不合理收费,使农民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
  3、构建一个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保护网络,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因人落实教育保护方案。
  学校方面:开展法制安全讲座,促进“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的开展。适当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充分利用学校阅览室、图书室、兴趣小组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随时洞察学生心理,通过家访、座谈、结对帮扶等办法,给这些学生以
  [1]殷世东,朱明山.中国教育学刊[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6.88-90.
  周兴旺,李喜.每个父母都能成功[M]. 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0.387—416.
  汤宜朗,王刚.直言相告:儿童精神健康与调解[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167-227.

上一篇:农村信用社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论实施农民转移与住房置换战略的保障:主要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