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大学生职业规划教学改革问题探讨论文(共4篇)

发布时间:2023-12-12 12:46

 

 第1篇:新媒体形式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研究


  现代社会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设备的广泛应用,使得学生对新媒体技术产品越来越喜爱,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给学生带来了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同时也给我们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1.传统课堂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现在在校的大学生均以90后为主,甚至是95后,他们思想更为活跃,更加个性化、差异化,网络互动更加频繁和明显,电子产品(例如:手机、掌上电脑等)成为他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他们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来源。而传统课堂教育的单一化教学方式,互动有限,学生参与度不够等问题,都使得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吸引力逐渐弱化。为破解这一困境,各门课程都纷纷创造条件开展不同形式和方式的改革,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课亦是如此。


  2.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漠。学生进入大学,完成了从小学以来树立的目标,进入短暂的迷茫期,他们对于自己专业的了解仅限皮毛,对自我的认识不够清晰,对职场情况不够了解,对职业定位不够明确,甚至有的学生根本就还未考虑过自己未来的职业问题。这些问题叠加在一起,使得他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更加明显,造成了学生有“做了职业生涯规划也未必能够实现,还不如走一步看一步”的心理。殊不知正是这种想法,导致他们因为准备不足,初入职场时显得不知所措,摆脱职场菜鸟身份后,职业发展也后劲不足的问题。


  3.家庭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成都有待提高。我国虽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已经有30多年的时间,但到目前,仅仅是一些教育机构和高校进行相关教育和咨询,社会普及性还远远不够,之前的计划经济已经使得家庭形成相对固定的思维模式,父母本身对职业生涯规划就没有形成概念,跟不用说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而学生家长往往在孩子的职业选择中存在盲目从众的心理,他们会忽视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更加倾向于自己认为的更有社会地位、靠跑门路,拉关系找来的工作。更有甚者把自己的理想和希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强迫孩子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凡此种种,都是我们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相违背的做法。


  二、新媒体形式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特点和优势


  1.教育内容更加灵活多变,贴近学生。新媒体形式下,我们的教育内容更加多变,例如:可以有图片、有色彩、有动画、有对话、有疑问,这更贴近学生现代的生活方式和知识获取的方式,也更顺应了学生网络互动的特点,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


  2.教与学的互动更加明显。传统教学以教师“填鸭式”学习为主,要在短短的45分钟里讲授必要的知识,并让学生掌握,能够留给师生互动的时间相对短暂,方式也会比较单一。而现如今的新媒体形势之下,教与学的互动不再仅限于45分钟和面对面,更多的是通过媒体平台随时随地达成沟通,而且不仅限于问答形式,更多的是平等聊天、点赞、问卷等多种方式实现即时互动,这也是学生更喜欢的。


  3.顺应了现代学生的特点,更易于学生个性化选择和判断。90后大学生手机不离身,他们已经习惯了通过手机等新媒体来获取实时资讯和信息,这种习惯甚至已经形成了下意识的反应,这是时代造就了他们的特点和全新的生活方式。新媒体方式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顺应了学生的特点,同时还能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自主选择不同的信息点击获取,即做到了普及型教育的目的,又能够做到学生的个性化指导,更能够一对一指导和互动,达到了点线面相结合,全覆盖、重点培养、个性化指导的教育要求,更好滴实现我们的愿望。


  三、今后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1.充分重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构建较完善的教师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门学科教学的基础,只有建设一支专业化、科学化、信息化的教育队伍在现代教育中才能占领教育主阵地。在新媒体环境下,教育者自身要不断充实和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以适应学生的变化。同时,学校也要充分重视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给相关教师学习、培训、提升、科研等方面提供资源和机会。


  2.学校需整合媒体平台,促进新媒体手段的应用。学校应有计划地逐步开放数字化校园的教育平台,促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运用新媒体的各种平台,通过微信、微博、公众号等媒介向学生传递职业生涯规划信息,个性化的为不同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工作,从而提升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3.培养“意见领袖”,引导学生的意见和观点。“意见领袖”引自传播学中的概念,是指能够影响他人观点、态度甚至是行为的人。这样的群体能够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媒体形势下,学生中的平等交流和互动越来越多,舆论方向也越来越不受主观控制。为确保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效果和时效性,教育者也要培养学生中“意见领袖”,他们以同辈的身份和语言形式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更容易被同学所接受,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作者:曹继伟等

  第2篇: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改革初探


  职业规划即针对职业生涯所做的设计。美国管理学家诺斯威尔对职业生涯设计释义如下:“职业生涯设计就是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制约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的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职业规划教育在国外研究较早,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课程体系。美国是最早提出职业规划概念的国家,1909年帕金斯的《职业选择》一书最早提出了就业指导的概念。在美国,职业规划作为一个专业也已有40余年的历史。我国的职业规划教育起步较晚,2007年12月教育部颁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自2008年开始,全国各大高校陆续将职业规划课程设置为公共必修课,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受到重视。


  一、职业规划课程的重要性


  1.有助于大学生了解自我,培养职业特质


  从职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来看,以年龄划分,15~25岁是职业探索阶段。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4岁,这一阶段的特点在于希望从事不同的工作,进行试探性的职业选择。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对于自己的性格、爱好、特长等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对于自己的职业兴趣、气质、能力等个性特征并没有系統的认识。充分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通过职业规划课程的学习进行合理的人格与职业匹配,有助于大学生认清自己在就业方面的优势和劣势,提前培养职业特质。


  2.有助于大学生认识社会,树立职业理想


  大学生的主要生活环境是校园,与社会的接触并不多。对社会并不了解的大学生,一到毕业阶段就要面临职业选择,往往并不能理智地走好第一步。通过职业规划,可以在学校与社会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社会、了解专业的职业前景。完善的职业规划与就业课程体系,有助于帮助大学生获得外部信息,在心理和能力上提早与社会对接,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3.有助于高校促进就业,是提高就业率的有益探索


  就业率是检验高校培养水平的重要标准,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但当前就业形势仍十分严峻。本科培养模式中的实习阶段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前的很好过渡,在职业规划的理念下,通过了解自我、认识社会,可以使实习阶段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有助于通过实习签约实习单位,一改毕业实习的盲目性和刻板性,从而提高实习签约率。同时,在当今“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政策下,越来越多自主创业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职业规划课提高自己自主创业的各项能力,从而提高创业成功率。


  二、目前高校职业规划课程存在的问题


  自2007年12月教育部颁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以来,国内高校相继在培养方案里设置了职业规划类课程,这对大学生顺利就业理性择业起到了促进作用。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已不是一个新兴事物,但在其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授课时间缺乏连续性和持续性


  国内的多数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以选修课的形式,集中在某一学期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课。以西南科技大学为例,学校在全校开设了本科生“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全校通选课,该课程共计16个学时,每学年第一个学期开课。课程只在夏季学期集中开设8周,其他学期就几乎不再涉及这个课程,学生对职业规划的热情逐渐消退,跟踪行业发展的热情也会逐渐淡褪,直接影响学生学习专业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些高校集中在毕业阶段针对择业开设职业规划以及就业方法的课程和讲座,这些课程大多在大四学年,学生毕业设计任务紧张,往往不重视就业讲座。而单纯在就业阶段突击进行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也缺乏连续性,效果不佳。


  2.课程内容上仍有不足之处


  (1)缺乏实践性课程。当前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课程多以理论教学为主,结合兴趣讲座,有部分实践课内容,但实践课效果不好、比重不够。毕业实习阶段应该是大学生职业规划课最好的实践环节,但往往毕业实习成为一种形式,或者并不能与大学生具体的职业规划相联系。


  (2)专业契合度不高。全校通选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课在提高课程普及度的同时也降低了课程的针对性。笔者认为,全校通选的、内容没有区分度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课只能作为职业规划的入门教育阶段,必须结合有专业区分度的、针对性高的职业规划教育才能起到较好的作用。


  (3)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不够。职业生涯规划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全面拓展学生的素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社会,是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的结合。把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改变传统的灌输教育方式,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引导学生分析提升自我,把立志成长与贡献社会相联系,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缺少专业团队的指导


  目前,许多高校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但还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师,仅由辅导员或专职教师来兼职任课,而这些指导教师往往缺乏职业规划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指导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大大阻碍了职业规划教育的发展。


  4.不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对职业规划从入门到实践的过程中,面对复杂的职业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自我认知容易发生偏差,理想与现实产生冲突。在职业规划的过程中遇到挫折和困难,心理上容易产生挫折感和不适感,往往出现矛盾、自卑、攀比、从众等心理。加强职业规划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心理测量工具、心理咨询机制等对于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就业择业有重要的价值。


  三、职业规划课程改革方案探索


  1.构建科学的职业规划课程体系


  (1)课程应贯穿大学四年,体现全程化和层次性。职业规划教育应该是全程性系统化层层递进的课程体系,而不是仅在某一个学期学习有限的基础知识。建议职业规划课程覆盖大一到大四,授课总课时不变,每阶段针对大学生的学期特点设置针对性的课程内容。大一时可以以基础知识和职业规划理念的启蒙为主;大二、大三为具体的职业规划教育学习阶段,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大四结合毕业实习设置为实践阶段。通过层层递进适应不同年龄和年级阶段的职业规划教育,真正起到促进就业的作用。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职业规划课程教学模式应该以学生为主、以实践为主,通过实践课理解并学会运用基础知识。可以引入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第二课堂等形式,并设置专门的实践阶段。在平时的授课中针对不同的职业选择安排专题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具体参与到某个职业的工作中,告别纸上谈兵。也可以与毕业实习相结合,结合所学习的职业规划课内容将自己的职业规划、职业个性特征实际应用于职业选择中。


  (3)普遍性与针对性相结合。职业规划是具有很强的个体针对性的工作,当前很多学校的职业规划课程以基础知识授课为主,這对于学生学以致用帮助就业、择业是远远不够的。可以在大一、大二的课程中集中进行基础知识授课,在大三、大四时分专业授课。在低年级时启蒙职业规划的理念,高年级时针对专业进行实效性更强的教学。大一入学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可能并不熟悉,经过一到两年的学习对所学专业以及未来将要从事的工作有了一个大概的构想,高年级授课分专业引入较多的实践环节,有助于增加职业规划课程的针对性,提高实效性。


  2.打造专业化、多样化、市场化的教学团队


  (1)引进专业化人才。高校的职业规划课程效果与授课团队的素质有密切的联系,应大力引进具有职业规划教育背景的专业化人才,扩充职业规划课程授课团队,让授课在专业知识的指导下进行。


  (2)提高授课教师专业背景的多样化。职业规划涉及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相关多个学科领域,应扩充一部分有相关背景的专职、兼职教师加入到职业规划教育团队中。同时,在针对性的授课阶段,应选择有相应专业学科背景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授课,如选择工科专业背景的教师对工科专业进行针对性授课,便于从相应的专业角度出发,提高授课的效果。


  (3)在着力打造以学生为本、以实践为主的授课理念下,有市场背景的实践导师也不可或缺。可以邀请具有企业背景的教师、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等,以讲座、实践课的形式参与到职业规划课程中来。让学生在校园内就可以更多地与社会接触。


  3.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在职业规划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利用心理测量工具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评估。综观国外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历史,专业的心理测量工具已经成为国外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理论依据。MBTI职业性格测试、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等工具已成为职业规划中重要的心理测评依据。职业规划课程中也应该有心理测量工具的参与,定期开展心理测评。一方面增加学生对于职业规划课程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为职业规划提供重要的心理学依据。


  (2)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可以联合心理咨询中心,采取心理团辅或者学生主动心理咨询的方式,也可以在授课中安排具有心理咨询资质的教师进行心理健康专题授课。帮助学生在职业规划中及时地疏解和释放负面情绪,解除心理困扰,使学生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进行职业规划、寻求自我发展。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于大学生自身职业发展以及促进高校就业率有着深远的意义。通过十几年的课程实践,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了较广泛的覆盖性,并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在实践中也发现,当前的职业规划课程仍存在一些制约其实效性的因素。作为高校,应该本着从学生根本利益出发的态度,从以上几个方面着手,结合学校自身情况,整合可以利用的资源,积极为学生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职业规划课程体系。


  作者:时杨

  第3篇:大学生职业规划中的问题与建议


  大学生职业规划是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及要达到的职业目标所做的方向性方案。对于大学生而言,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会产生激励的作用,使他们有学习和实践的动力,从而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进取。但是由于大学生自身特点,如情绪波动大,行为意志不够坚定,容易产生心理冲突,同时对职业展望较高,导致目前的就业形势却不太乐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一个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清晰的认识,很容易迷惘,失去信心。因此,职业规划对于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


  (一)自身重视程度不足,职业生涯规划观念淡薄


  调查表明,有近63%的学生没有认真做过一份自我职业规划书,约16%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没什么意义,还有78%的大学生对规划只有一些模糊的想法,认为是以后的事情不加以重视,忽视了职业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等到毕业时,他们才发现自己无实践经验,知识储备不足,错过了职业生涯规划下有目标、有计划的人生发展的大好机会。


  (二)规划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


  虽然目前一些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大学生的职业规划问题,但这个普及面还远远不够,普及工作仍处于滞后状态。根据调查,有很多学生反映所在高校并無此专业课程,只是偶尔会有关于此类的讲座。从调查的数据看,高校没有将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向大学生进行有效普及。


  (三)急功近利,期望过高


  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未来的职业有一种功利化的态度。不少学生表示希望在就业时能在较短时间内当上主管、总监等高职位,预期自己月薪上万的学生超过30%。这些反映了许多大学生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拥有盲目过高的期望。这样的职业规划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很显然是不现实的,最后会导致失望和失败感的增加。


  (四)缺乏自主决策能力,专业选择与个人脱节


  根据调查,有43%的学生是自己选择的职业,而这些43%的学生大多在决策过程中缺乏对职场的系统调研,凭借自己的一知半解,几乎不会从个人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职业特点等方面考虑。而其余大部分都是通过教师家长的意见以及被调剂等情况,这些就造成了学生在进入大学前职业生涯认知和行动能力上极大的缺失,结果上大学被选了不了解的专业甚至不喜欢的专业,因此导致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困惑很多。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中的建议


  (一)学生方面


  1.合理定位,积极面对。在求职应聘中,学生要给自己一个合理正确的定位,不要一味追求高收入,期望值要与市场行情相适应。同时,要看清楚目前的就业形势,在就业形势不够乐观的情况下,我们要能够接受先就业再择业的心态。


  2.认识自我,增强信心。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我们应该树立自信的意识,抛弃自卑的心理。既要有勇往直前的精神,又要有不惧怕失败的思想素质,使自己在求职方面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3.完善知识结构,培养专业素质。当今社会发展需要大学生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增加在就业时的竞争力。为此,大学生就需要更多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为将来的就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在建立合理知识结构的过程中,既要不断储备知识扩充知识库,同时又要避免盲目地学习扩充,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专业岗位相适应,增强自己的专业岗位能力。


  4.提高承受能力,增强心理素质。在目前就业市场前景不太乐观的前提下,不可避免,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这时,我们千万不能有畏惧心理,而是要认真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找出问题关键所在。要增强信心,不断调整自己状态,使自己适应市场的需求。


  5.调整就业期望,树立正确择业观。毕业生择业时期望要与当前的就业形势相适应,不要期望过高或过低。同时在择业时,要认真去了解社会对自己所学专业的需求情况,再结合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实际能力等去确定职业期望值,在择业时,要以自己所长,择社会所需,以实现职业理想。


  (二)学校方面


  1.地方高校应该转变观念,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高校要充分认识职业生涯对大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不仅要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还要为大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最好能让每个大学生都懂得如何去规划和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学校最好能一批专家型的职业规划工作者,这些人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知识,并精通心理测评等技能,让他们将职业规划教育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


  2.高校应该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参加职业训练的机会,让大学生更早更多地了解社会和职业动向,学习职业技能,让学生主动地、热情地、负责地参与到自己的生涯规划中来,从而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


  三、结语


  对于大学生而言,职业规划影响到大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和发展前途,大学生要加强职业规划意识,充分了解自身,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于自己的职业规划。学校要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指导,帮助大学生学习系统、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为自己制定一份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未来的职业追求,实现人生的价值。


  作者:直妍

  第4篇:高校转型环境下大学生职业规划教学探讨


  2014年2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战略部署,3月教育部酝酿启动高校转型改革,我国1200所国家普通高等院校,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环境促进高校必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转型。为了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推动“校企合作、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更是为这部分高校长远的发展、就业工作都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学生的就业好坏是学校培养教育能力评判的指标之一,学校的就业工作完成的程度直接影响学校的长远发展。转型培养应用型人才,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对职业有更多的了解更直观的接触,毕业之后与社会不脱钩。无疑高校转型对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有着更直接的要求,也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职业规划及其课程


  随着社会发展,大学生人数逐渐增多,政策、市场用工变化,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严峻,很多学生一毕业就面临失业。面对这种形势,教育部提倡所有普通高校从2008年起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对所有大学生进行就业的提前认识与职前培训引导。


  职业生涯规划简称职业规划,是将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个人和内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个人事业发展的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或岗位,同时做出相应的教育、工作、培训等计划,并对每一个步骤的时间、项目和措施都做出合理的安排。高校职业规划课是根据学校特色和学生培养目标设计的,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了解职业,探索自己与职业之间的结合点,在了解国家就业政策和社会就业形势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设计未来职业生涯,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人生价值。高校已经认识到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开设的课程贯穿整个大学生涯,从大一阶段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到大二大三的就业指导和创业指导等相关课程。


  二、职业规划课的意义及发展现状


  对于大学生而言,通过职业规划课可提前了解职业,让学生从追求个人兴趣能力、追求价值与幸福的角度来接触职业,根据自身特点制定未来努力的方向,并制定可行可操作的措施。还可以正确评价自己,掌握就业相关知识和策略,为进入社会打下较好的基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职业规划课并没有发挥到该起的作用,也没有引发学生对职业的很强的兴趣和探索,一方面学生对职业规划认识片面,没有认识到就业就是眼前的事情,对工作怀着一种陌生而敬畏的态度,即使开设了很多课程,学生也没有心情没有积极性参与到课程活动中;此外部分学生就业的功利性和片面性,使他们对职业规划课有种排斥心理,认为现在规划与未来就业不对等。另一方面跟目前职业规划课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相对较单一较滞后有很大的关系,职业规划教学工作存在着片面强调学科体系和知识灌输,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对知识应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实践和专业技能训练比较薄弱等问题,难以使学生形成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这些问题制约了职业规划教育的健康发展,影响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因此,依据转型,深化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是职业规划教学面临的紧迫任务。


  三、职业规划课程改革措施


  (一)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做好目标设计


  人才培养方案是保证教学质量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基础性政策性文件,是安排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未来竞争的重点就是人才的竞争,高校转型要求职业规划课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应用型实用型人才。职业规划课的目标是通过课堂教学和就业创业指导为重点,理论和实践课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了解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树立正确择业观和职业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一定的求职方法及树立创业意识。切实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实行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改革教学方法是高校转型中教学改革必须实施的步骤之一,也是培养新型人才的关键。方法得当,效果就能事半功倍。创新教学方法,提倡灵活多样的方式,在以往的传统灌输式的课堂难以让学生深刻了解职业,可采用参与游戏、团队活动、案例解析、课堂讨论、影片学习、角色扮演、人才测评、头脑风暴、参观体验等多种形式带领学生走进职业了解职业,带动他们主动思考、感受,让学生真正明白职业是自己的事,是离自己不远的事情,是未来能体现自身价值和符合自己兴趣的事业。此外应引入专业的测评工具,指导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初步认识自我性格和职业发展方向。


  (三)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教材建设


  建立一个连贯的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从新生入学到毕业整个过程中对自己的认识,包括兴趣、能力、技能、价值观等到就业环境、政策、渠道、法规等方面,开设培养学生创业与经营能力方面的课程,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课程设置按照学年开设,第一学年课程架构是认识自我,帮助学生形成客观的职业自我知识,学会分析自己评价自己,丰富职业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自信心和独立性。第二学年以专题的形式介绍职业规划的知识策略,提高学生对未知的职业世界的认知度,培养学生择业的灵活性和责任感。第三学年以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为主,让学生了解就业手续政策渠道等知识,开展创业活动,即期学生创业兴趣与热情。教材不拘泥于一种,给任课教师多种选择。另外结合本校专业特色和办学能力,可编制符合本校教学实际、反映本校特色的教材建设。


  (四)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根据实践教学的基本标准和规范建设,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切实加强实验、实习、职业技能训练等实践性课程和教学环节,认真安排,从严要求拓,宽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积极实行产教结合,密切地与企业的联系,鼓励学生深入生产实际,开展技术推广和技术革新等创新和实践活动,把教学活动与技术开发、推广、应用和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学生把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产教结合还会激发学生的创造、创新的愿望和热情,激励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而这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才的培养正是我们职业规划教育的方向。


  (五)建设高质量的职业规划师资队伍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职业规划教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观念,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师德建设,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要全面提高教师推进素质教育的水平,加强专业技能、实践教学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培训。要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制度,優化教师队伍结构,培养骨干教师,并注意吸收企业优秀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到校任教,加快建设具有教师资格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要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各类职业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激励机制,对教学改革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奖励。


  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发展所依靠的主力人才,就业的好坏与正确关乎国家命运,所以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体系,把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适应高校转型,达到学有所用,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


  作者:李庆辉

上一篇:大学生就业规划构建体系策略研究论文(共3篇)

下一篇:护理职业道德教育模式借鉴思考意义走向论文(共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