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大学生就业规划构建体系策略研究论文(共3篇)

发布时间:2023-12-07 04:25

  

第1篇: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学业规划体系的构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高校如何有效引导学生成人、成才,如何切实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不断促进学生的就业,已成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和要求。因此,为适应新世纪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要求,探索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和高校大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等问题,高校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积极开展学生学业规划活动,激发学生的成才意识,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园文化氛围,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地规划大学时光,圆满地度过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为未来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学业规划的含义及重要意义


  学业规划,是指求学者在完成启蒙阶段的学习以后,通过对其自身特点和社会未来需要的深入分析和正确认识,确定自己的事业目标,筹划和安排与其事业目标相关的学业,确定学业路线,最后结合自己的现有条件和制约因素制定学业发展计划的过程。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完成中学阶段的学习升入大学以后,在大学阶段通过对自身特点和学习环境的深入分析与正确认识后,确定自己的学业目标,通过一定的步骤和途径来实现学业目标的过程。


  学业规划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学业规划有利于大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人生的最大价值就是奉献社会,有所作为。大学生要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实现个人的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就必须明确学习目标。学业规划要结合学生特长、兴趣、气质及其家庭的实际状况,引导学生确立科学合理的职业期望,包括职业发展方向、职业发展区域、择业标准,然后围绕这些职业期望来制定合理目标并落实。


  2.学业规划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当前部分大学生自理能力差,进入大学后,由于环境的变化、思想和心理的不成熟导致其学习目标不明确,甚至出现“大一、大二不知要干什么,大三想干却不知怎么干,大四知道怎么干却太晚了”的情况。在高校开展学业规划,帮助学生制定个人长远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有利于大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减少学习的盲目性。


  3.学业规划有利于大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大学生实现职业生涯目标,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还必须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没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就不能发挥其创造的才能。高校开展学业规划,有利于大学生根据职业生涯设计的需要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4.学业规划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在学业规划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实践环节的锻炼来提高个人的实际动手能力;积极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培养其创新型思维和学术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组织、发动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


  二、学业规划的目标体系


  学业规划目标是学业规划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唯有目标清晰、定位准确才能确保学业规划的方向和成效,才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明确学业规划目标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学业规划工作的基础。学业规划必须以目标体系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职业观,合理规划、统筹安排,激发学生的潜能,并付诸积极的行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生目标。


  学业规划目标体系包括:


  (1)“一个导向”: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学业规划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技能方面的储备,增强就业竞争力。


  (2)“两种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


  (3)“三大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专业能力是前提,创新能力是动力,创业能力是目标和归宿。


  三、高校开展学业规划的建构体系


  学业规划的建构体系如图1所示。


  1.纵向体系:大一适应期,大二探索期,大三定向期,大四冲刺期


  学业规划从每届新生入学开始启动,并始终贯穿他们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期间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地安排活动的内容。


  (1)大一适应期。引导学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重点进行养成教育;适应由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引导学生寻找适合大学规律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重新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开始接触职业和职业生涯的概念,进行初步的职业生涯设计;熟悉环境,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提高交际沟通能力;巩固专业基础知识,加强英语、计算机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及成功教育。


  (2)大二探索期。引导学生在学好专业基础课的前提下确定学期、学年目标,并根据自己的职业方向有目的地选修课程;参加课外讲座,扩充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开始尝试兼职、社会实践活动,能在课余时间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增加英语口语和计算机应用的能力。


  (3)大三定向期。强化专业课学习,进一步明确自己未来的学习目标和职业目标;考取与目标职业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通过职业技能鉴定;重视学生一专多能的培养,以社会发展所需的技能为导向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利用假期进行“适应就业”、“职业技能的学习与体验”等社会实践活动;树立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深入接触社会,了解、搜集就业信息,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技能。


  (4)大四冲刺期。对毕业班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择业观与创业观教育;帮助大学生强化求职技巧,拓宽就业和自主择业视野,提高自主创业意识和竞争能力;重视实习机会,通过实习从宏观上了解单位的工作方式、运转模式、工作流程,从微观上明确个人在岗位上的职责要求及规范,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2.横向体系:学生思想教育与引导体系、素质拓展与培训体系、评估与反馈体系


  (1)学生思想教育与引导体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与网络和谐互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使之互相促进、协调一致,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四位一体”教育体制,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1)学校教育是中心,高校应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和择业观教育等多种方式加强学校主渠道的建设,激励学生乐观向上,做好职业生涯设计,教育他们感恩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2)家庭教育是基础,要通过与家长密切的日常联系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功能,使家长了解学校的办学思路和指导思想,能主动、科学地进行家庭教育,不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3)社会教育是重要环节,继续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发挥社会的教育功效,通过与社会有机的沟通和融合,使学生融入社会,感悟生活,体现价值,进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4)网络教育是保障,开展网络主题教育,抢占网络思想舆论阵地制高点。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并抑制它的缺陷,牢牢把握学生思想教育的主动权。


  (2)素质拓展与培训体系。构建由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模块、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模块和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模块等三位一体构成的大学生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养成,为第一课堂活动的深化生成特殊文化积淀。


  1)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模块:以高校学科和学生专业学习为依托,以培养学生实践运用能力为出发点,积极举办学术作品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创业计划大赛和企业经营管理模拟大赛等系列学业学术和创新实践活动,把锻炼学生能力和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积极开展与校外公司的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实践或参加校企联合举办的各类专业技能型大赛的机会。


  2)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模块:开展青年志愿者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奉献、协作精神,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模块:举办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落实人文素质培养计划,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活动氛围,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评估与反馈体系。学业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于在规划过程中许多不确定因素和问题难以预测,必然会影响原来制定的规划目标,因此需要学生对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并结合反馈信息对学业规划进行适当的调整。


  1)建立学业规划动态反馈调整体系。实现目标的过程就是不断修正、调整目标的过程,高校应根据学生学业规划方案,定期检查学生预定阶段目标的达成情况,并对方案本身以及实施过程做出调整。通过对学业规划适当的评估和调整,帮助学生判断行为效果与期望值的偏差,更为精确地定位自己,有利于学业规划目标的达成。


  辅导员要利用主题班会、讲座和个别谈心定期对学生阶段性目标的进展情况进行考察,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目标进行重新审视。当一个具体目标实现时,可以利用学习经验交流会、优秀学生表彰大会等形式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及时引导学生向一个新的目标奋进,使他们不断保持高昂的热情;通过电话、告家长书及回执等工具,及时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获得反馈信息。


  2)进一步完善职业测评体系。高校应建立职业测评体系,进一步提高学业规划指导的科学性和人本化水平。职业测评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其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和职业倾向性,还可以评定其个性特征和动机需求水平。通过职业测评可以科学全面地认识每一个同学,结合专业指导教师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确保学业规划的实效性。


  作者:张精华等

  第2篇:班级生涯辅导对大学生就业规划的影响


  班级心理辅导是以团体辅导及其相关的理论与技术为指导,以解决学生成长的问题为目标,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心理辅导活动,这种方式能够充分利用班级团体的教育资源,促使学生在互助与自助中成长豍。班级生涯辅导是以生涯辅导为主要内容的班级辅导方式,包括自我探索、生涯探索、生涯定位等。


  目前国内高校的就业指导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在高年级开设就业指导课,二是宣传就业政策,发布就业信息豎。只有极少数同学会就自己在求职中遇到的问题向心理咨询师或就业指导老师寻求个别帮助。而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群体普遍关注、共同面临的问题,这一类的问题都是发展性的,一般不涉及个人隐私豏,而以班级形式开展生涯辅导,能够比较好的解决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的有效性和普及面的问题。本研究就是以自然班为单位,通过设计结构化、操作性强的班级生涯辅导活动,探讨班级生涯辅导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效果。


  一、方法及对象


  本研究设计班级生涯心理辅导主要依据生涯理论、团体心理辅导及其相关的理论,包括舒伯的生涯彩虹理论,霍兰德的生涯类型理论、史旺的生涯规划金三角理论、团体动力学原理和积极心理学原理豐。


  本研究从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2007级学生(大三第一期)中随机选取两个相同专业的自然班,分别设定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班按照《班级生涯辅导活动方案》豑开展生涯辅导和职业指导,该方案共包括10次,每周1次,每次120分钟,由笔者担任班级生涯辅导教师;对照班以学校以往开设的就业指导课为指导方式进行。本研究以自编的《大学生生涯现状调查表》做为测量工具,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前测、后测,对于实验班的成员,将在第4个活动单元和第10个活动单元后用《班级生涯心理辅导效果评估量表》进行两次调查。六个月后,随机抽取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访谈,了解接受过班级生涯辅导的学生是否能自觉将生涯辅导经验运用到生涯规划中,进一步验证班级生涯辅导的效果。


  二、实施辅导过程


  本研究实施方案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有4个单元的活动,首先是在班级团体内设定班级生涯辅导的目标、契约,引导学生从价值观、能力、兴趣、气质、性格等方面进行自我探索,设想未来的理想生涯。第二阶段包括4个单元的活动,带领班级成员审视目前的生涯状况,对职业世界进行探索,进行生涯定位,明确当前的生涯任务;第三阶段包括2个单元,通过前面对自我的探索、对生涯的探索和定位,制定生涯规划的方案,并进行可行性评估,将目标任务分解,明确行动计划,撰写生涯规划方案。


  三、结果分析


  (一)实验班与对照班对班级生涯辅导效果的主观评价比较。


  分别在实验班全部辅导活动之后和对照班一个学期的就业指导课程之后,填写《班级生涯现状调查表》,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班的成员一致认为此班级生涯辅导活动课程非常有意义,其中约有42%的成员认为对自己有重大帮助,约有35%的成员认为有较大的帮助,约有11%的成员认为在好几个方面有所改善;与之相对应的,对照班约有60%的成员认为所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有意义,其中只有15%的成员认为对自己有重大帮助,约有25%的成员认为有较大的帮助。


  (二)实验班对班级生涯辅导的中期、后期测评结果的比较。


  对实验班学生在第4单元活动后和第10单元活动后填写的《班级生涯心理辅导效果评估调查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班级生涯心理辅导课程的效果比较明显,对“本活动对增强你解决有关生涯问题的能力”,认为“非常有帮助”的由0提高到了44.5%;对“本活动对你制定在学期间的发展目标”,认为“很有帮助”的从56%提高到了78.5%。


  (三)实验班与对照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差异。


  在进行相应的职业生涯辅导和就业指导课程后,实验班和对照班都提交了《生涯规划方案》,从方案中目标设置的合理度、任务分解的可行性、对自我认识的深度,对职业探索的全面性等方面,实验班要明显优于对照班。另外从六个月后的随机回访中,85%的实验班回访成员都表示生涯发展目标明确,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很有信心,8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开始有意识的利用周围的资源探索自我和职业世界;与之相对应的,对照班的回访成员中,只有20%的人表示生涯发展目标明确,有38%的人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是有信心的,只有25%的人表示自己开始有意识探索自我和职业世界。


  四、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班级生涯辅导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着比较显著的作用。无论是横向的将实验班与对照班相比较,还是纵向的再生涯辅导的不同阶段对实验班成员的调查都显示班级生涯辅导一系列的活动能十分有效的提高大学生探索自我、探索职业、规划生涯的能力和信心。


  本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由于实验班和对照班是同一专业的两个自然班,在一起学习和生活的机会较多,难免互相之间有所沾染,涉及到的学生比较多,难以精确控制。辅导效果的评价采用了量表和访谈进行评估,但是量表以笔者自编的主观量表为主,总体而言主观性较强。虽然结果显示班级生涯辅导对生涯规划是有着比较显著的影响,但是对日后生活、职业、生涯的实际规划效果的检验和评估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高洁

  第3篇:基于营销理论的大学生就业规划策略


  据有关资料显示,2012年辽宁省共有大学毕业生26.4万人,截止到6月14日,已签约大学毕业生19.12万人、签约率为72.42%,与2011年同期基本持平;2013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在700万左右,比2012年的680万人数增加20万左右,而2014年大学毕业生又达到了727万人。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已经成为近年来需要解决就业岗位的首要考虑因素,就发展趋势而言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的变化


  对于辽宁省而言,我省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环境变化快,我省正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各个职能部门都在加大力度促进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和产业升级,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不能及时对此做出调整。城乡发展不均衡导致的就业条件差距过大,也使得人才的分配出现“一边倒”的问题。


  (二)高校课程内容滞后


  在现如今科技与经济大发展的时代,知识的更新显得尤其重要。可是由于条件的限制,高校的课程内容更新的速率远远满足不了现实发展的需求,这就导致了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时发现自己所掌握的技能并不能适应其岗位的要求,结果与心仪的岗位失之交臂。各个高校普遍是在自身条件所能满足的情况下来设立专业、安排课程,而不是按照市场需求来设定。


  (三)用人单位选人标准不一


  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多给了用人单位更多的选择权,用人单位如何选人、用人也大大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例如:有些用人单位过分看重学历,认为高学历就等于高能力;也有的单位过于偏向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而忽视了来自普通大学的求职者;还有的单位为了节省人才培训的成本,更愿意录用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求职者等等,这些都成为了应届大学毕业生求职过程的阻力。


  (四)毕业生自身因素


  大学毕业生的自身因素是对其就业与否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这部分因素主要体现在:(1)大学毕业生对自身定位不准确,导致求职者与用人单位无法达成共识;(2)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对工作环境、薪酬待遇、工作量等要求过高;(3)大学毕业生过于追求效益好、竞争激烈的岗位;(4)大学毕业生倾向于经济发达的先进地区,不愿意到较为偏远的地区就业;(5)一部分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还达不到要求,等等。


  二、基于营销理论的大学生就业机制策略


  运用市场营销的方法来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这需要市场各方的共同努力。我们不妨将高校毕业生看做是一种特殊的产品,那么,高校就是生产这种特殊产品的特殊企业,而用人单位则是对高校毕业生这种特殊产品的需求方。整个就业市场的分配合理、供需均衡对于大学生就业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大学毕业生的数量照以往有所增加,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个就业市场上供大于求。不难看到,有些岗位竞争激烈,有些岗位却是门可罗雀,一人难求。这正说明了当下的就业市场上,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大量资源正被浪费。


  (一)高校:调整生产销售战略


  高校作为就业市场中的生产方,为了达到产品的最大销量,首先应该积极了解整个市场上的发展趋势和需求方也就是用人单位的需求,按照市场的需求来进行人才的培养,使得市场结构得到正确有效的调整,真正做到市场中各个环节都能够达到平衡,高校也能够提高其市场占有率,大学毕业生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就业概率。高校必须要不断提高竞争力,做到与时俱进,时时掌握市场的最新形势动态。在满足市场上需求的基础上,还要把自己的产品打造得有特色,有亮点。只有这样,才能在同类的竞争企业中脱颖而出。


  第一,高校要准确定位自己的消费群体。要明确自己生产的产品主要是由哪一类的需求方来购买,只有在了解客户群体之后,才能在产品的打造上有一个准确的方向。


  第二,做好市场调研。在了解了自己的消费群体后,就要时时刻刻了解客户的需求。随着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发展,客户的需求也不会一成不变,高校要能够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才不会被市场淘汰。例如,根据市场的需要,对专业和课程进行适当的调整等等。


  第三,打造独特的品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要想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除了具备过硬的核心技术——教学能力之外,还必须不断提高软实力,就是要有自己的特色。高校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方面。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关乎专业的,它会在无形之中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重要的影响。让用人单位在了解毕业生的毕业学校后就能够大致上判断该毕业生所具备的特质。


  第四,大力宣传企业品牌。宣传也是营销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企业品牌、推广产品。高校可以通过与用人单位进行广泛密切有效的交流,使自己的品牌得到推广。


  第五,与客户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多建立一些固定的客户群,便可以使自己的产品有固定的销售保障,这也减轻了一些销售压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二)毕业生:调整自我营销战略


  之所以称高校毕业生是一种特殊的产品,是因为他/她不光是依靠高校等外部环境来打造,还受其自身因素的影响;毕业也不代表产品完善的终止,无论在何种环境中,他/她始终在不断地完善。大学毕业生是在求职过程中主要责任承担者,他/她在自我营销中能够自主地控制方向而不受生产方和需求方直接控制。因此,大学毕业生必须着眼于自身情况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定下自我营销的战略。


  第一,必须对自己的情况有正确的认识。要清楚地了解自己究竟具备哪些能力和特质,在求职过程中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分别在哪里,自己喜欢的职业和能力与所能达到的职业之间如何权衡等等。在充分了解自身情况的基础上来制定合理的自我营销策略。


  第二,不断地提高竞争力。毕业并不意味着自我提高的终止,要想实现条件更为理想的就业,就要按照自己的目标要求来完善自我,使自己具备适应其标准的能力特质,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在激烈的竞争中加大获胜概率。


  第三,适当放宽对岗位的要求。有些求职者对岗位要求过于苛刻,造成了自我营销的失败。例如,大学毕业生往往过分强调自己的高学历,一味追逐办公环境舒适、待遇优厚、工作压力小等“体面的”工作,排斥如基层、服务行业、生产一线等岗位,导致了错过了求职的黄金期。高校毕业生应该转变一下自己的观念:行行出状元,自己还处在求职初期,起点低一点儿是很正常的,日后还有很多的发展机会,没什么是能够一蹴而就的。


  第四,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用人单位往往不愿花费过多的人才培养成本,他们更希望求职者能够招来即用,所以那些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成功的概率会大于应届毕业生。因此,高校毕业生必须在扎实掌握理论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业务实践能力,毕业生可以在毕业前的实习阶段充分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第五,拓宽自我营销渠道。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新兴的销售渠道走进了我们的生活。高校毕业生在进行自我营销时不应只局限于传统的销售模式。要充分利用人员推销、公共关系、广告、网络营销等营销手段,使更多的需求方能够了解到自己的求职信息,增加求职成功概率。


  (三)供职方:确定选人策略


  供职方作为求职市场中的需求方,其选人用人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选用最为适合的职工为自己赢得最大的利益。那么,什么是正确的选人策略?


  第一,选择最符合自己需求的员工。一些供职方往往只追求产品的品牌,而忽略了产品的特质,就像一些用人单位只关注毕业生的高学历,名牌大学的毕业证书,而对求职者的能力视而不见,或者说,他们认为学历就等于能力。结果发现找来的人才并不符合自己的要求或者无法留住人才造成了不小的损失。所以,用人单位一定要全面地了解应聘者的能力特质,以此判断求职者是否为自己需要的人才。


  第二,要懂得人才的储蓄。要敢于培养新人,放宽对工作经验的要求,因为工作经验是需要在工作中积累的。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一般对薪酬待遇的要求比高校毕业生高,并且有更多同类的供职方的需求,跳槽的概率也比高校毕业生大许多。而职场新人通过工作也会有所成长,因求职的艰辛反而会更加珍惜自己的岗位。


  (四)政府:对市场环境进行有效监管


  政府应对整个求职市场肩负起监管与调控的责任,使求职市场能够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第一,政府应时刻掌握求职市场的情况。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关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所以,政府必须及时地了解就业市场的动态,准确把握形势。


  第二,政府应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有利条件。例如,在高校毕业生的生产环节上,政府应扶持一些有需求缺口的学科建设;应适当放宽户口、人事关系等的限制,促进人才的流动等等。


  第三,政府应在求职市场发生问题时及时做出正确反应。在就业市场发生问题时,政府可出台相关的政策,引导市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解决发生的问题。


  作者:周浩

上一篇: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用创新论文(共7篇)

下一篇:大学生职业规划教学改革问题探讨论文(共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