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兴趣的培养个性思维

发布时间:2015-07-28 18:43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显示它的重要性,阅读教学是一个特殊的生命体验过程,是一种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笔者经历多年的教学实践就阅读兴趣的培养略谈自己的拙见:
  1.从兴趣入手,找好课堂教学的切入
  我们每个人从事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兴趣所引起的,有了动机、兴趣才能去从事各种活动,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化剂,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与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我们的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烈,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这就要先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的东西,激发起他们的好奇感。这种情感越能抓住学生的心,他们就越迫切地想要知道、思考和理解。教学活动的参与率也越高。这就需要我们要找好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引起他们对于学习内容的好奇感,从而神情专注、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在《海燕》的课堂教学中,我用了这样一个开场白:“同学们,认识海燕吗?你对海燕了解有多少,说给大家听一听。”于是,大家争着把自己掌握的有关海燕的知识说给同学听。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本来的预设是让学生先学习海燕,再来学习海燕的勇敢形象。但让学生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时,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喜欢的却是海燕的勇敢形象这一段,因为学生喜欢想象。于是,我临时改变了教学方法,重新整合教材,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引导他们先学习海燕勇敢形象这一段。这是一种想象的美。“作者为什么会想象自己也变成海燕勇敢形象呢?”学生们各抒己见,这时,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的参与率也很高,课堂效率也提高了,我轻而易举地上完了这篇课文。
  2.注重多读感悟,品味语言,进行自主地阅读获取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再自由地进行阅读。如在引导阅读《圆明园的毁灭》时,先让学生选择文中最生动、最感人的语句进行自由品读,然后交流共同欣赏,有位学生选择的语句是:“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该生读得声情并茂。教师顺势启发:刚才这位同学读时注意到了声调有高有低,语气有轻有重,速度有快有慢,现在再请他读一遍,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时表情怎样,哪轻哪重……再想他为什么要这样读。该生再读后,教师并不急于让其他学生评价而是让他们学着也开口读读这句话。结果学生以微笑的表情读出了对圆明园绝妙景色的欣喜,“金碧辉煌”重读出殿堂的光彩华丽雄伟壮观;“玲珑剔透”轻读出亭台楼阁的小巧奇妙、景色宜人;“热闹街市”高声快读出“买卖街”的欢快;“田园风光”低语缓读出流连山乡村野的舒畅。最后,教师又安排男女生交替读。至此学生在对词语的揣摩、比较中领悟圆明园景色的千姿百态、万种风情;另一方面学生在错落有致,或高亢放读,或浅唱低吟中自主地获取语言的“意义与情味”,自由地表达感受。
  3.激发兴趣,提供自主阅读的氛围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欲望,只是要有一个感兴趣的话题,需要有一个表达的机会。只要我们教师创设出这样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都能带着轻松愉悦的情绪,进入学习状态,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根据课文内容,加入自己的合理想象,自由组合,分角色编成课本剧表演。然后让学生对表演的质量进行评论,提出优缺点。从表演中学生受到启发,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本的兴趣,然后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再次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这种创设氛围,既能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4.阅读伙伴自己挑
  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僵化,了无生趣。新课改形式下的小组合作学习便于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各方面的能力,而由于小组成员的阅读水平及能力的差异,使得选择合作伙伴尤为重要。所以,可尝试语文课上让学生自由组合,共同探讨问题,任意选择合作伙伴、学习方式的自主权,使学生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信任。让他们与兴趣、看法一致或相近的同学学习,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无定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阅读兴趣的主动化,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这对于提高阅读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中要采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给孩子撑起一片多彩的生活空间,让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自在地翱翔。

上一篇:高中英语影视欣赏选修课方法分析

下一篇:“做中学”与“例中学”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