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心理学中的“增减效应”

发布时间:2016-05-26 15:48

  一、何为增减效应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总是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总是不喜欢那些不喜欢我们的人。然而,人是复杂的,其态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对方对我们的态度在喜欢与不喜欢之间转变时,我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为此,心理家们做了一系列的实验。

 

其中有这么一个实验:被试的八十名大学生,将他们分成四组,每组被试都有七次机会听到某一同学(心理学家预先安排的)谈有关对他们的评价。

 

其方式是:第一组为贬抑组,即七次评价只说被试缺点不说优点,第二组为褒扬组,即七次评价只说被试优点不说缺点;第三组为先贬后褒组,即前四次评价专门说被试缺点,后三次评价则专门说被试优点;第四组为先褒后贬组,即前四次评价专门说被试优点,后三次评价则专门说被试缺点。

 

当这四组被试都听完该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后,心理学家要求被试们各自说出对该同学的喜欢程度。结果发现,最喜欢该同学的竟是先贬后褒组而不是褒扬组,因为这组的被试普遍觉得该同学如果只是褒扬或先褒后贬均显得虚伪,只是贬抑显得不客观,而先贬后褒则显得客观与有诚心。

 

实验的结果,使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即我们最喜欢那些对我们的喜欢显得不断增加的人,最不喜欢那些对我们喜欢显得不断减少的人;一个对我们的喜欢逐渐增加的人,比一贯喜欢我们的人更令我们喜欢他。当然,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不能机械地照搬增减效应

 

因为我们在评价人时,所涉及的具体因素很多,仅靠褒与贬的顺序变化不能说明一切问题。

 

倘若我们评价人时不根据具体对象、内容、时机和环境都采取先贬后褒的方法,往往会弄巧成拙。尽管如此,这种增减效应仍然有其合理的心理依据: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不是吗,许多销售员就是抓住人们的这种心理,在称货给顾客时总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拿出……

 

  二、我们的惯常思维

 

我们在评价学生时难免将学生的优点和缺点都要诉说一番,在我们的惯常思维中,因为我们也知道学生和家长都喜欢听好话,不愿意听批评。

 心理学中的“增减效应”

因此在与家长或者学生谈话时,往往是采用先褒后贬的方法,认为这样至少让家长和学生能感觉到我们并不是一下子就把学生一棍子打死,让他觉得自己其实有很多优点,这次的错误需要引起他或者他们的重视。

 

没想到这种方式却是一种很不理想的评价方式。

 

  三、对增减效应运用的尝试

 

  石某在分了文理科以后的第一次月考中考了全年级前十五名,成为普通班学生的神人,没想到第二次考试中他却名落深山。我试图找他谈有关成绩下降的问题,都被他防备的眼神和满不在乎的语气给败下阵来。对话如下,我:石某,你第一次月考考的非常不错哈,你以前的同学都说你是牛人!”石某:这算什么啊,我也不想考那么好,这又不是什么值得表扬的!”我:那你这次怎么考差了啊?”石某:说明我实力本来就不够呗,瞎撞上的!”我:那咋俩分析分析你怎么瞎撞上的如何啊?”石某:老师,您还是关心关心别人吧,我就不用您操心了!”本来想打开的话匣子,就这样被石某关上了。

 

  晚上无意间看到了这个有关增减效应心理学理论,就在反思自己的这一对话是否有不妥当的地方,最后决定第二天试一试这个方法。

 

第二天,我硬把石某拖到我的办公室,刚坐定时,石某仍然是一副傲慢,满不在乎的态度。我说了一句:我怎么觉得你那么的傲慢和自以为是呢?”刚好这时,他以前的班主任也路过我的办公桌前,附和了我这句话说:他以前在我班时,给我的感觉也是这样!”哇,刚听完这句话,石某的表情刷的一下就变了,随后我又说:其实我一直很欣赏你,最开始我只是你的科任老师,觉得你的历史基础真的不错,懂得也很多。

 

你怎么懂那么多的历史啊?”石某回答:我喜欢自己随便读写书,对历史很感兴趣。还没有说完对历史很感兴趣这句话的时候,就看到石某的眼圈开始红了。我装作没有看见,继续表扬他:嗯,看得出来,你对学习还是有一套自己的方法的。还没有等我继续表扬下去,他就已经忍不住继续哭起来了。问原因,原来是因为我跟他以前的班主任说他自以为是的评价让他接收不了。

 

我反问了他一句:你说我们为什么会这么看你呢?是不是其他同学也这么说过?”再后来我们俩的谈话就很容易了,没有了芥蒂,也没有了那种不舒服的氛围。

 

我也了解了他为什么第二次会考那么差的原因——他怕考好了会让他进实验班,他不愿意离开现在的班级。

 

  再后来,每次我要批评他一些问题的时候,我都会先说他的问题,然后又开始夸他有进步和表现不错的地方,等他进入愿意跟我继续聊下去的时候,再回到刚开始的主题上。他会自觉地说出自己以后应该怎么注意,这个结果正是他自己反思而来的,而不是我强迫他最后得出的。后来他确实也没有再犯同样的问题了。

 

  四、尝试后的感悟

 

  这个实验的结论就是当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可以先说学生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学生会体会到老师是在真诚地与他交流,而这种交流不是上对下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沟通。在轻松、融洽的氛围中学生更能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老师也更能适时引导。本来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就很容易让学生建立起防备的心墙,老师只有打开了这个心墙之后,才能更好地与受教育者建立起联系,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作者:罗宁城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 201516

上一篇:心理学理高职院校健康教育课

下一篇:心理学和学生的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