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初中思品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发布时间:2023-12-10 23:16

  【摘要】思想品德课是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思想品德课在德育中的作用是德育工作的其它途径所不能代替的。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呢?本文给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初中思品;教学;德育教育;渗透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多,学生们出现了“在家小皇帝,在校好学生”的畸形现象。根据本人多年从事初中政治课堂教育上的教学观察发现,在班级中,学生们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他们以自己的视角去观察世界,以自己的利益去制定行为策略,以自己的感受来决定别人的感受。这样往往会使孩子缺乏待人处事的勇气和智慧,社会适应能力差等缺陷。所以作为在德育教育中有着重要作用,并为其它途径不可代替的思想品德课程,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成为我们思品教师思考的问题。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自己对此的几点看法,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教师自身德育意识的注重和积累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这某种意义上说明了人的意识决定人的行动。教育学和心理学把12~16岁这一阶段称为“少年期”。这段时间,学生心理和生理变化比较迅速,身心各方面都比较矛盾。我们要想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不光要探究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还要针对学生年龄特点,树立把德育教学贯穿在德育教育的各个环节的意识。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影响每位同学。教师只要有德育意识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就会发自内心的对某种道德的义务形成坚定的信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就会坚定不移地、满腔热情地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对学生实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自觉地、创造性地激发自己的力量和才华,真正做到正确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改变学生。


  二、通过教材内涵德育思想引导学生行动


  思想品德课教材蕴含了众多的情感因素,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合理利用手中的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尊重和发挥人的主体性的前提下,让学生独立思考形成结论,主动去求索,使其在教材理论的指导下,用自己亲身实践实现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内涵、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内部联系,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并将它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编写教学案例,进行思想教育。此外,教师在讲解各个知識点的基础上,还应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形成知识体系,并且学会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或用自己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例如,在探究“人不能选择父母”一课时,应引导学生认识“父母赋予我们太多,我们要应该孝敬父母”,教师在备课中,分析教材蕴涵的德育情感,以“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对我们的爱—孝敬他们”为其内部情感联系。要把握这种条理清晰的情感思路,引导学生知道怎样做,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观点的理解及德育意识、德育情感的培养。


  三、德育思想在问题情境中体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然也应是教学情境创设的积极参与者,不应把教学情境的创设只当作是教师的事,而让学生只是被动进入教师所创设好的情境中。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的交流,是通过教学行为显现出来。以教师的“教”为主导时,由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能够促进思维的问题,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师生之间的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情绪氛围,此时相对理想的教学情境就形成了;以学生“学”为主体,也一样能形成教学情境,如在热烈的讨论或辩论时,学生认真、积极的态度,执着追求知识的精神,将构成一种学生之间的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而这种双向交流是受教师指导和控制的。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应精心设计,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展示教学目标,为更好地开展德育教育提供有效、广阔的平台,真正做到以情感人,情理交融,以情载理,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才能有效地灌输德育意识。例如,讲到“天下父母心”这一节内容时,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录音播放父亲给儿子的一封信,设置道德情境,形象直观地渲染某一种气氛,通过情境还可以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播放后有很多学生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对学生的感观产生强烈的刺激,常常会激起丰富的道德情感,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产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动机将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四、实践体验中实现德育目的


  思想品德课基本上是一节课灌输一个道德观点或观念,由于这一时期学生精力充沛,好奇心强,任何事总想试一试,但他们的愿望与自己的实际能力是有很大的矛盾的,他们的独立性增强了抽象的逻辑思维有了发展,但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的,在认识事物和考虑问题时,还经常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来支持。在学生悟理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开展有效的德育活动,针对学生现实思想、行为或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议论。引导运用刚学过的道德观点来进行辨析,分清是非、美丑、善恶。学生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该那样做,以此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可结合学生中出现的不道德现象,实时开展评价,重点放在弘扬正气方面。同时要知道道德情感教育局限于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必须走出课堂,走进本学科组织的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或走进学生生活的各个角落,或利用学校等各部门组织的各种主题活动、主题班会等形式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在真实的道德环境里产生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落实具体正确的道德行为。教师不要回避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要找准问题切入点,对症下药。要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学生道德情感,而且落实在学生的道德行为上。


  五、积累感谢,学会感恩


  有不少教育工作者这样说到:“以德化人,以情动人是一种最容易打动人,感化人的教育方法。”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没有一条富于诗意的、情感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有基于此,我尝试从情感入手,着重让同学们“积累感谢”,学会感恩,使同学们留意到生活中美好的事情,多看到同学的优点。感受到集体中处处有爱,处处有关心自己的老师和同学。从而想到自己也应心胸宽广,主动去关心其他同学,让集体成为充满爱的大家庭。


  总之,教育学生就要从正面解决问题,而不是抱怨。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理解、信任;教师要爱学生,用心去爱,用行动去爱。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学基本功要过硬,教学业务能力要强,教学水平要高。课堂教学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要具备良好的师德。这样你就能撑起一片蓝天,用你的道德行为感染学生,学生就会爱戴你,家长就会信任你,你的教育教学工作就会硕果累累。


  作者:周玉生 

上一篇:浅论生命教育在中职生理教学中的渗透

下一篇:开放教育网上教学创新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