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基于任务学习的初中科学复习课的设计系统开发

发布时间:2015-07-15 10:31

 当前,不少复习课的课堂存在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复习课往往就成了教师的讲题课,缺少了学生主动参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超前提示多,等待思考少,学生不能深入思考;教师常常按题目序号依次讲解,没有针对性,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教师可能只是就题论题,缺少引导过程,学生分析能力无法提升。针对传统复习课教学存在的这些弊端,笔者进行了构建“生为主体、任务学习”的模式的尝试,即“课前:根据学情、设计任务;课中:突显生本,解决任务;课后:自主探究,拓展任务”。本文以浙教版九年级“物质的鉴别”专题复习课为例介绍该模式的应用实践
  一、“生为主体、任务学习”模式简介
  所谓任务教学,是指在学科或专业的范围内,以某一项或者某一类教学任务为目标来组织教学内容,摒弃了仅仅以主题或者知识点来施教的弊端,以此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统整、深层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技能,实现学习迁移。[1]当前国际上不少理论都主张将教学聚焦成一系列的真实任务,包括范梅里恩伯尔的综合学习设计、罗日叶的整合教学法、梅里尔的首要教学原理和波纹环状教学开发模具等。因此笔者为解决传统复习课中存在的弊端,构建了“生为主体、任务学习”的模式,操作思路如图1所示。
  二、“生为主体、任务学习”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笔者以浙教版九年级“物质的鉴别”专题复习课为例,具体阐述“生为主体、任务学习”模式在复习课中的实施过程。
  (一)课前:根据学情,设计任务
  采用“生为主体、任务学习”的模式来教学,课前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学情来精心设计任务。设计任务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宁少勿多,构建微任务
  “物质的鉴别”所涉及的知识点很多,要想在一节课时间内将这一专题的内容都复习到,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情来逐一分解,设计一些微任务,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拓展能力。教师可以将每个任务都设计成表格的形式在课前发给学生让他们完成,每张表格包含任务描述(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解决对策(思路、涉及的知识点)。
  微任务一:
  小新家高朋满座,妈妈请小新去厨房拿白酒来款待客人。桌上放着2瓶无色的液体,你有办法帮小新找出白酒吗?
  微任务二:
  讲台上现在摆放有3瓶试剂,它们分别是硫酸铜、氯化铁和氢氧化钠,你能不用任何试剂就鉴别出来吗?
  微任务三:
  现有硫酸、盐酸、氯化钠、氢氧化钡、碳酸钠五种无色溶液,怎样将它们一一鉴别出来?不用任何试剂,你还能完成任务吗?如果不能,看哪个小组可以选用最少的试剂将它们一一鉴别出来。
  2.激趣促思,创设趣任务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与学习兴奋程度有很大的关联。要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维持强烈的学习动机,则需要从蕴藏着无穷奥秘的科学现象中、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中,选取学生感到新奇的、能引发学生思维冲突的材料,来创设任务情境。
  在本课中,笔者以学生熟知的卡通人物蜡笔小新为主角,以小新家招待客人为场景,设计了一个主任务,如表1所示。
  3.环环相扣,形成任务链
  教师设计的微任务之间要环环相扣,难度应逐步提升,针对一个复习主题形成一条任务链。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发展性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从解决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本课中,笔者就通过三个微任务和一个主任务串起了一条任务链,使任务序列化。即:利用物理性质鉴别两种物质→利用物理性质鉴别三种物质 →利用化学性质鉴别多种物质 →先确定物质,再利用其性质进行鉴别。以下是三个微任务中为巩固新知而设计的问题。
  微任务一:
  下列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
  A.空气和氮气——用带火星的木条
  B.硬水和软水——肥皂水
  C.酒精和白醋——闻气味
  D.二氧化碳与氢气——用澄清石灰水
  【预设分析】难度系数:0.81。知识点:利用物理性质来进行鉴别,只需选择即可。
  微任务二:
  根据题目要求,设计下列实验(操作、现象、结论):
  (1)水和酒精
  利用物理性质: 。
  (2)氧气和二氧化碳:
  利用物理性质: 。
  【预设分析】难度系数:0.69。知识点:利用物理性质来进行鉴别,需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并填写实验现象及结论。
  微任务三:
  有失去标签的甲、乙、丙、丁四瓶无色溶液,它们分别是稀盐酸、BaCl2溶液、K2CO3溶液、AgNO3溶液中的某一种。按照表中所述进行的实验和结论推出“丙+丁”的实验现象是(已知Ag2CO3难溶于水)( )
  A.一定有气体 B.一定有沉淀
  C.可能有反应但无现象 D.可能没有反应
  【预设分析】难度系数:0.49。知识点:利用化学性质来进行鉴别,难点在于无法直接确定,需要分情况讨论。考虑到Ag2CO3难溶于水,所以可分三种情况讨论。
  (二)课中:生为主体,解决任务
  经过课前的精心设计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分以下三个步骤来进行。
  1.创设情境,呈现任务
  课件出示一些蜡笔小新的图片,为学生营造一个小新家高朋满座的热闹氛围。“妈妈请小新帮忙去厨房里拿出白酒来招待客人”。通过此情境的设置来引出三个微任务及一个主任务。
  2.小组协作,完成任务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小组协作,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自行设计解决任务的方案,通过实验来验证,并及时填写好任务单中的内容。
  3.总结反思,评价任务
  整个过程中教师无需过多提醒,只需认真观察,及时发现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的闪光点和不足点,在最后评价环节中予以指出。
 (三)课后:自主探究,拓展任务
  1.延伸拓展,升级任务
  由于课堂上时间有限,所以在设计任务时只请学生选择其中一种物质进行鉴别,留下另一种物质让学生课后通过小组合作来自主完成。课后升级的任务可以进行如下的设计:
  任务描述:通过查阅资料知道:“爆炸盐”的主要成分是过氧碳酸钠(Na2CO4),俗称“固体双氧 水”,白色结晶颗粒,溶于水后,会生成碳酸钠和双氧水。课堂上我们只选择了其中一种物质进行鉴别,剩下另一种物质该如何鉴别呢?
  解决对策:此任务建议四人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合作完成,先设计思路,仪器、药品等可以先考虑利用家中现有的物品来完成,若有需要也可以借用实验室部分药品。
  2.留有空白,自设任务
  课堂上完成了相应的任务后,也可以让学生以教师设计的任务为模版,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品的观察了解,小组讨论后设计一些想要探究的任务,并思考解决的方法。
  三、反思:“生为主体、任务学习”模式的成效
  与传统复习课模式相比,在复习课中引入“生为主体、任务学习”模式,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其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学生层面:维持求知欲望,培养综合能力
  在复习课中采用“生为主体、任务学习”的模式之后,一改以往沉闷的课堂气氛。复习的知识通过精心创设的各种任务呈现出来,使学生不再觉得是“炒冷饭”,复习内容有了新意,求知的欲望也就得以维持了。将同一个班级学生前测和后测的成绩相比较,可以发现高分段人数有增加,不及格的人数略有减少。
  (二)教师层面:提升专业素养,锻炼教学能力
  “生为主体、任务学习”模式的应用也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有利于提高备课过程中的业务能力。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在解决学生学习的“疑难点”、提高学生能力的“支撑点”、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上下功夫,这样能使教师专业知识更扎实、更全面,对教材的把握能力也会进一步加强。第二,有利于提高互动过程中的“公关”能力。教师要主动接近学生,通过平等、民主的师生交往,去了解学生的知识需求和情感渴求,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以自己的真心诚意去感染学生。第三,有利于提高教学过程中的“导演”能力。教师好比是导演,要为学生创设表演和展示的舞台。因此教师要少讲、少问、少板书从而让学生多听、多看、多思考,将课堂魅力留给学生去品味、将学习乐趣还给学生去体会。
  参考文献:   [本文由wWw. t提供,第 一论文 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 论文以及发表论文服务,欢迎光临 T]
  [1] 魏戈,盛群力.走向任务中心的大学教学设计[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11).

上一篇:美术课堂作业设计四策略

下一篇: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问题和策略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