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对大学生科学劳动观教育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3-12-07 23:54

  摘要: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劳动观教育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当前大学生劳动观现状不容乐观,迫切需要对大学生加强科学劳动观的教育。加强大学生科学劳动观的教育是一个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承担的使命。


  关键词:大学生;科学劳动观;教育


  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高尚人格的基本内容;劳动教育是人才的基础。当前大学生的科学劳动观教育应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社会中最有生气的一支力量,是社会进步和社会变革最积极的因素,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和接班人。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正是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劳动观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现状分析


  劳动观主要包括吃苦耐劳的精神,有效劳动的技能,以及尊重他人劳动成果、乐于助人的态度。任何一种思想观念的形成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实践环节作用而生成的。从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来看,当代大学生思想主流是好的,积极向上的。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大学生的劳动意识比较淡薄,他们的劳动观念逐渐背离传统美德。究其原因主要有:(1)从高等院校的管理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属比较薄弱的环节,学生的劳动观念淡泊。学校教育的思想工作停留在经验状态,有的只抓分数,劳动教育没有真正得到重视。忽视劳育的多,严格要求学生的少,对学生的懒散行为不能及时给予批评教育,学生劳动制度管理也未提上日程。(2)内在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在社会大环境影响下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他们存在一些错误的思想,如一部分学生认为混张文凭只需拿到好分数,不需要有积极的劳动意识。学生之间的竞争也只是分数的竞争,没有人会对劳动的积极性进行竞争。加上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家长在家中不愿让孩子“吃苦”,使得孩子从小就没有养成勤劳的习惯和良好的劳动意识。


  二、加强大学生科学劳动观教育的意义


  如何正确对待劳动的问题,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一项重要的思想内容,也是每个大学生如何选择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的青年,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必须树立科学的劳动观。教育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劳动是人生的幸福源泉。生活中,劳动是一笔难得的人生资源和财富,人生的绚丽和精彩都是在不断的劳动并勇于创造的过程中写出来的。人的生活不仅仅只有物质消费,更重要的是精神体验,或者说是幸福指数。用自己的劳动,发挥自己的潜能,安排自己的生活,实现自己的价值,是幸福的重要表现。李大钊先生曾说过:“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劳动让我们感悟到人生的深刻,劳动让我们感受到创造的喜悦与激情。


  劳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根本途径。只有充分发展劳动者的智力和体力,才能使劳动者胜任各种职业的需要,从而做到人才全面流动,人也才能达到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生科学劳动观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是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在他们身上寄托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如何,不仅直接关系现阶段中华民族的素质,而且直接关系未来中华民族的素质。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如何,更是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科学劳动观教育是大学生自身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劳动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社会生活是一个广阔的课堂,只有引导广大学生经常深入到农村、社区、企业参加各类生产劳动,通过亲身体验基层的生活,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才能激发他们投身改革、献身国家事业的热情。同时在劳动中,可以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勤俭节约、爱护公物、艰苦奋斗以及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等优良品德。劳动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知识素质。大学生的文化知识素质包括知识、智力和技能三个方面,但他们的最终目的就是指导实践。而技能的培养更离不开劳动实践,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因此只有指导学生结合书本知识进行大量的生产劳动实践,才能把所学的知识转化成服务社会的技能,否则只是“黑板上种田”。通过生产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经过理论联系实际,又可以加深对科学基础原理的理解,启发学生的创造性。劳动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大学生正处在身体成熟的重要时期,参加适度的劳动,能使肌肉、筋骨受到锻炼,促进新陈代谢,增进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机能,提高其抗病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体质和体力。大学生应在大学期间多参加劳动,锻炼健康的体魄,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锻造良好的身体素质。劳动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目前,由于大学生本身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交往压力的日益沉重,使大学生中各种心理问题非常突出。有关调查表明,大学生中大约有20%的同学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因此高校在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劳动素质教育也是缓减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参加适量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明显地减轻压力,一方面可以通过劳动强身健体,精力充沛,应对能力增强;另一方面,通过劳动可以暂时改变压力环境。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和生产劳动,可以使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一些缺陷得到一定的补偿,劳动既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又培养人的团结协作能力,又可磨炼人的意志,增强抗挫折能力和竞争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大学生科学劳动观形成的途径


  如何把勤劳这种传统美德内化成大学生行为规范的自觉意识、崇高精神和高尚人格呢?大学生科学劳动观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承担的教育使命。社会的舆论、学校的教育、家庭的培养是青年大学生养成良好勤劳品质的基本环境和条件。


  主动接受劳动观念的教育,牢固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社会主义劳动观念。大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独立能力、为今后步入社会打基础的中转站。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学生的日常生活几乎被父母包办了。远离家庭、远离父母的大学校园无疑成为大学生培养独立生活能力的主要课堂。我们的社会不仅仅需要学术上的精英,更需要完整意义上的社会人。欧文认为,“完善的新人应该是在劳动之中和为了劳动而培养起来的。”学生通过生活自理训练,能够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摒弃依赖思想,养成自己动手的良好习惯;通过劳动磨炼意志,可以逐步养成爱班级、爱学校、爱生活的高尚情操。因此,学生适当参加一些物质生产劳动,应成为一门必修课,不是可有可无的,这一点务必要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


  养成热爱劳动的态度。态度,是社会学的一个概念,代表人们对某一事件看法的总和。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特定的人、观念、情境或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态度是社会生活中经过一定的体验,积累了经验而形成的,因而具有社会性,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和影响。它源自人们实践中的经验,反过来在人们的生活中又不自觉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态度由知情行三部分构成。行动是态度的表现,态度是行为的出发点。劳动不能仅仅看做是技能,它包括劳动情感、劳动态度、劳动本领等。通过劳动不仅可以培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培养一种责任感。明确劳动的意义,养成热爱劳动的思想观念,理解劳动产生智慧,劳动锻炼意志,劳动创造健康,劳动产生和谐,劳动塑造健康人格的内涵,能逐步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热爱劳动的理念和态度的形成主要通过劳动实践进行,光说不练是不行的。马克思说过:“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消毒剂。”劳动的光荣与伟大,不仅在于劳动创造了财富,更表现在劳动锻炼和改造了劳动者本身,改变着劳动者自身的体力、智力和意志力。


  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接物和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悉技能的良好习惯;体育方面,要养成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良好习惯。咱们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社会里生活的一切良好习惯。”习惯是一种定式,习惯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半自动化的潜意识行为,对人生、事业、生活起着永久性的作用。良好的习惯会使人终身受益。如何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呢?劳动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劳动习惯的养成必须有一个培养过程。靠的是教育者耐心的指导,及时的督促检查与表扬,以及人们千锤百炼的劳动经历。有人计算过,一个良好的劳动习惯的养成,需要一定的劳动数量作保证,至少要重复21次才有可能巩固。通过劳动培养学生的勤劳美德与荣誉感、责任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增强学生的自觉性,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道德素质。“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有的家长因为害怕麻烦而不让孩子劳动,殊不知今天怕麻烦,明天的麻烦会更多。一个懒人,一辈子都是麻烦。习惯是一种自主、自动的行为,养成劳动习惯的人,不劳动反而不舒服,在他们眼里总有可干的事情。因此,有目的地经常参与社会实践,到工厂、农村参观与劳动,有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有利于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有利于锻炼意志,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走与工农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的成才之路;有利于择业、就业、创业。大力倡导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就是引导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培养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劳动情感的培养是劳动教育的关键。劳动情感的培养是让学生在劳动中体会愉悦的情感,使劳动成为一种令人亲近的活动。列宁说:“劳动如果给人带来愉悦,那么人生是美满的;如果仅仅是人的义务,那么人生就是奴隶。”


  社会实践和勤工助学也是树立大学生正确劳动观的有效途径。在勤工助学活动中,通过合法诚实的劳动获取报酬,使大学生自己的价值得以实现,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热爱劳动的观念,克服不劳而获的思想,磨炼自己的意志,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大学生大都年满18岁,属于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在经济上尚不能完全独立。通过勤工助学,用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取报酬,支持自己的学业,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有利于减少依赖意识,培养经济上自立、生活上自主、精神上自强的意识,树立自身对社会、对家庭、对人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知识、人才和创造的力量,而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最终都要靠劳动来实现。离开劳动,知识形不成力量,人才无法成长,创造就会失去方向。只有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劳动观教育,才能使他们确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高抗挫折能力,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本文来自《中国劳动科学》杂志

上一篇:大学、大学教育与大学教师

下一篇:多媒体技术与成人高等医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