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145

天龙过江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医药在英国的发展现状研究论文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毛的惊喜

已采纳

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就创造了原始医学。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能减轻或消除某些病症,这就是发现和应用中药的起源;在烘火取暖的基础上,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通过反复实践和改进,逐渐产生了热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的过程中,发现人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 中医理论主要来源于对实践的总结,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问世。该书系统总结了在此之前的治疗经验和医学理论,结合当时的其他自然科学成就,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初步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难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成书于汉之前,相传系秦越人所著。其内容亦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之不足。 秦汉以来,内外交通日渐发达,少数民族地区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以及南海的龙眼、荔枝核等,渐为内地医家所采用。东南亚等地的药材也不断进入中国,从而丰富人们的药材知识。《神农本草经》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它总结了汉以前人们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并记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该书所载药效大多是正确的,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海藻治瘿等。 公元三世纪,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在深入钻研《素问》、《针经》、《难经》等古典医籍的基础上,广泛采集众人的有效药方,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著成《伤寒杂病论》。该书以六经辨伤寒,以脏腑辨杂病,确立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原则,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世又将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其中,《伤寒论》载方113首(实为112首,因其中的禹余粮丸有方无药),《金匮要略》载方262首,除去重复,两书实收剂269首,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方书之祖”。 西晋医家皇甫谧(公元215~282)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的基本内容,进行重新归类编排,撰成《针灸甲乙经》12卷,128篇。该书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书,其内容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针刺手法、刺禁、腧穴主治等。书中经过考查确定了当时的腧穴总数和穴位349个(包括单穴49个,双穴300个),论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与禁忌,总结了操作手法等,对世界针灸医学影响很大。公元701年日本政府制定医药职令时规定,本书为医学士必修书。 公元610年,巢元方等人集体编写的《诸病源候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病因证候学专著。全书共50卷,分67门,载列证候1,700余条,分别论述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疾病的病因病理和症状。其中对一些疾病的病因及发病原理已描述得比较详尽而科学。例如:对某些寄生虫的感染,已明确指出与饮食有关;认为绦虫病系吃不熟的肉类所致。书中还记载了肠吻合术、人工流产、拔牙等手术,说明当时的外科手术已达到较高水平。隋唐时期,由于政治统一,经济文化繁荣,内外交通发达,外来药物日益增多,用药经验不断丰富,对药物学成就进一步总结已成为当时的客观需要。公元657年唐政府组织苏敬等二十余人集体编修本草,于公元659年完稿,名为《唐·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这是中国古代由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它比欧州纽伦堡政府公元1542年颁行的《纽伦堡药典》早883年。该书共54卷,包括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载药850种,在国外影响较大。公元713年,日本官方就以此书的传抄本规定为学医的必读课本。 唐代医家孙思邈(公元581~682)集毕生之精力,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其中,《千金要方》分为30卷,合方论5,300首;《千金翼方》亦30卷,载方2,571首。二书还对临床各科、针灸、食疗、预防、养生等均有论述。尤其在营养缺乏性疾病防治方面,成就突出。如认为瘿病(指甲状腺肿类疾病)是因人们久居山区,长期饮用一种不好的水所致,劝告人们不要久居这些地方;对夜盲病人,采用动物肝脏治疗等。公元752年,王焘著成《外台秘要》,全书共40卷,1,104门(据今核实为1,048门),载方6,000余首,可谓集唐以前方书之大成。 宋代对中医教育比较重视。宋政府设立“太医局”,作为培养中医人材的最高机构。学生所学课程包括《素问》、《难经》、《伤寒论》和《诸病源候论》等。教学方法也有很大改进,如针灸医官王惟一曾设计铸造铜人两具(公元1026年),精细刻制了十二经脉和354个穴位,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医师之用。考试时,试官将铜人穴位注水,外用蜡封。受试者如取穴正确,可针进水出。是这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创举。公元1057年,宋政府专设“校正医书局”,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了搜集、整理、考证和校勘,历时十余年,约在1068~1077年陆续进行。目前我们所能读到的《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外台秘要》等,都是经过此次校订、刊行后流传下来的。 公元十二至十四世纪的金元时代,中医学出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四大家、即:刘完素(公元1120~1200),认为伤寒(泛指发热性疾病)的各处症状多与“火热”有关,因而在治疗上多用寒凉药物,被后世称之为“寒凉派”:张从正(约公元1156~1228),认为病由外邪侵入人体所生,一经致病,就应祛邪,故治疗多用汗、吐、下三法以攻邪,被后世称之为“攻下派”;李东垣(公元1180~1251),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时重在温补脾胃,因脾在五行学说中属“土”故被后世称之为“补土派”,朱震亨(公元1281~1358),认为人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即认为人体常常阳气过盛,阴气不足),治疗疾病应以养阴降火为主,被后世称之为“养阴派”。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公元1518~1593)亲自上山采药,广泛地到各地调查,搞清了许多药用植物的生长形态,并对某些动物药进行解剖或追踪观察,对药用矿物进行比较和炼制,参考文献800余种,历时27年之久,写成了《本草纲目》,收载药物1,892种,附方10,000多个,对中国和世界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大约在公元十一世纪,中医即开始应用“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成为世界医学免疫学的先驱。公元十七至十九世纪,由于传染病的不断流行,人们在同传染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并发展了温病学派。如明代吴有性认为传染病的发生,“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他称之为“戾气”。他指出“戾气”的传染途径是自口鼻而入,无论体质强弱,触之皆病。这就突破了中医学历来认为的病邪是由体表进入人体的传统理论,在细菌学尚未出现的十七世纪中叶,这无疑是一伟大创举。到了清代,中医在治疗温病(包括传染性和非传染性发热性疾病)方面成就的代表著作有叶桂的《温热论》、薛雪的《湿热条辨》、吴瑭的《温病条辨》及王士雄的《温热经纬》等。 清代医家王清任(1968~1831)根据尸体解剖和临床经验写成《医林改错》,改正了古代医书在人体解剖方面的的一些错误,强调了解剖知识对医生的重要性,并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与治疗方法。 近百年来,随着西医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形成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存的局面。一些医家逐渐认识到中西医各有所长,因此试图把两种学术加以汇通,逐渐形成了中西医汇通学派。其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是:唐宗海(1862-1918)之《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朱沛文约19世纪中叶)之《华洋脏腑图像合纂》;张锡纯(1860-1933)之《医学衷中参西录》等。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以显著的疗效、浓郁的民族特色、独特的诊疗方法、系统的理论体系、浩瀚的文献史料,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成为人类医学宝库的共同财富。中医药学历数千年而不衰,显示了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它与现代医药共同构成了我国卫生事业,是中国医药卫生事业所具有的特色和优势。

327 评论

素手宛花

近现代,1996年开始中医基础理论有了创造性的发展,邓宇等揭示了“气是流动着的"信息,能量,物质"混合统一体”;分形经络解剖结构,细胞充填的"自身调节-体液-神经调节"的"细胞群(细胞社会学)"经络;阴阳的现代定义;阴阳分形集;藏象分形五系统: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中医哲学观的新发现:第三中医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观)";中医分形集等。中医在亚洲新加坡近20年来,中医药益发成为新加坡各旗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的要素,形同布帛菽粟,不可须臾离开。新加坡的中医药有悠久历史和良好的群众基础。有中医医疗机构30余家,中药店开设的中医诊室有1000余家。马来西亚马来西亚经营中药的店铺约3000余家,有中医师工会会员800余人,多数开店兼诊病,以祖传药店为多。马来西亚卫生部向来对中医十分关注和支持,但仍未接受中医师的注册,在那里甚至不注册也可行医。政府对药物重金属含量有控制标准,对有毒品及濒危野生动物药品一律禁售。泰国泰国政府承认了中医药的合法地位,只给考试及格的中医师发临时执照。早在1987年政府正式通过和批准了中草药议案。有中药店800余家,多有坐常中医师诊病,也有许多私立中医院广泛应用中草药和针灸进行治病。较大的中药批发商约为10家,中小型约为40家。越南越南很早就提出东医与西医相结合,规模较大的中药店有近200家,中小药店更是遍布城乡。现从我国出口到越南的中成药就有180种。中药材种类繁多,品种齐全,无论植物类、动物类、矿物类药应有尽有。目前,我国共有16家药品生产企业获得在越南的经营许可证。日本自上世纪80年代后,汉方医学在日本发展迅速起来。据统计,目前日本从事汉方医学为主的人员有15000人左右,从事针灸推拿的医务人员约10万,从事汉方医药研究人员近3万。有汉方医学专业研究机构10多个,有44所公立或私立的药科大学或医科大学的药学部也都建立了专门的生药研究部门,还有20余所综合性大学设有汉方医学研究组织。日本官方对汉方医学的应用和研究充给予了愈来愈多的支持和关注。首先在医疗政策方面,厚生省除规定大部分汉方制剂可以享受医疗保险外,还规定针灸费可部分地从医疗保险中支付。同时还同意在西医院内开设东洋医学科。在汉方医学教育方面,文部省正式下文成立世界第一所正规的针灸大学,使汉方医学开始纳入国家教育行列。韩国目前韩国在国内已家喻户晓,其政府将中医命名为“韩医”意在“申遗”以窃取中国文化成果。欧洲英国英国是欧洲文艺复兴的中心,也是现代医学发源地之一,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文明和科学技术,一般引进外来文化与科技比较慎重。然而随着人类回归自然的影响,近十年来,中医药在英国的发展甚为迅速,并成为欧共体的第三大中草药市场。中医是16世纪传入英国的,17世纪被人们接受 。一批国内本科毕业生出现在英国中医队伍中,对中医中药人员的技术素质提高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英国政府当局及医学管理部分对中医药的态度正在逐渐变化之中,开始是歧视和限制,继之因民众的需要而适当放开,近几年,因中药疗效显著采取默认许可,中医药得到了英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在民众的医疗保健中有了一定的地位和信任。在英国,中国的医药还受到皇家的信赖,女皇每次外出旅游,总是带着顺势疗法的各种药物,女皇的妹妹玛嘉烈公主,曾用中草药治疗同期性偏头痛,皇太后也赞成用中西医结合的疗法治病。或许在皇家的默许下,使中草药、针灸等各种中西医结合疗法在英国蓬勃兴起,现每年大约有250万英国人采用顺势、中草药、按摩、正骨和针灸疗法,支付医药费用多达9000万英镑。英国现有中药店350余家,60%的中草药从中国进口,英国每年进口药材品达1200余种,其中60%是从中国进口,英国每年进口药材量达8000万美元,在欧洲名列前茅。但从1995年进口中药的情况来看,英国全年进口中药1043万美元,其中中药材9893吨,计1012万美元,中成药约31万美元,还有很大的贸易潜力有待开发。德国德国是一个文化十分发达的国家,人们的整体素质较高,对东方的文化了解甚多,当然对古老的中医和针灸也有一走的认讯,普遍持欢迎的态度。德国的针灸医生大多数为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的医生,经过一定的西医实践后改为学习中医的。他们出于两种情况,一种是热衷于东方古老的中医针灸医术,对它们的神秘疗效怀有一种崇敬感,一种是由于德国医生的失业率很高,迫于生计,被迫改为学习中医的;但前者远远高于后者。当然,在德国医生的行列中,不乏也有一些中等专业学厉者,他们经过艰苦的努力,自学成材而成为医生的。在临床医疗中,德国医生把针灸作为临床治疗的一种方法或手段,诊治病人既用西医疗法,也用中药和针灸,以便争取治疗更多的病人。由于西方医学在治疗慢性疾病方面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如今越来越多的过人开始选择中医来进行治疗。据一份数据显示,在德国大约有5万个医生从事中医,并且每年有将近200万个患者接受中医的治疗。然而虽然上百万的德国人已经接受并信任中医的治疗,但是德国政府以及国家健康保险基金仍然没有确立中医在德国享有和西医平等的地位,并将其置于各国卫生保险体系之外。中医在美洲美国随着针灸在美逐步合法化,中国传统医学在美国的发展势头良好。据不完全统计,1987年全美已有2500余名有执照的针灸师,从事针灸医疗工作的达万余人。1989年全美与针灸有关人数增至2万人。目前仅加州有执照针灸师己达8600人(这些针灸师64%是本科大学毕业生),诊所800多家。目前全美有20多个针灸医疗中心,从事针灸研究和治疗,研究项目有200多项,所治疾病主要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肥胖症、过敏性疾病、心功能不全等数十种,特别是中药、针灸治疗艾滋病出现了较好苗头而很受关注。现有规模较大的中医、针灸学校20多所,有40多个中医针灸学会或基金会,创办近10种中医、针灸杂志。并在不同地区召开了一些国际性中医药或针灸学术会议,交流研究成果。近年来,美国公众和医学界逐渐认识到中国传统医学的安全有效和通用广泛的特点,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愿意接受中医治疗。随着中医、针灸在美国的发展,中药也受到美国人的青睐。据统计,美国人每年要花费60亿美元用于营养保健品,而且这一市场以每年增长20%的速度拓展。美国约有5%的患者服用天然药物,其中80%的人在治疗过程中服用中药。加拿大加拿大中医针灸医疗,主要是以私人诊所形式开展的。目前全加拿大约有中医针灸从业者2000余名,中医针灸诊所遍及全国各省。这些诊所大多为华侨开办的,但都附设药店。每个诊所一般有五六位医护及工作人员,工作效率很高,人人都是多面手,一人数职,即当大夫又能抓药,又会制剂。诊所主人不仅会看病,而且又会经营采购,销售中药,服务热情周到,看病疗效好,深受患者的欢迎。因此,在加拿大的中医针灸开业者,经济情况都很好,即使受诊所聘用的中医师,按每个病例取酬,每天可诊20余人,收入也不菲。这也可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中医针灸医疗在加拿大是深受欢迎的。目前,中医药疗法、针灸疗法在加拿大还不能享受医疗保险,病人需要自付医疗费用。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患者前去中医那里自费看病。欧盟中国传统医学最近在欧洲获得重大突破,由于医疗效果显著,保险业者开始将针灸治疗纳入保险范围;同时经过中医业者的奋斗不懈,欧洲联盟也成立了中国医学联盟。

151 评论

hylandstar

你问的这个问题范围太大了,如果从就业方面来说呢 医学生就业压力比较大,本科毕业也得继续读研,研究生毕业一般都差不多能有个饭碗了,如果考研考到名校的话出来发展机会更多些,还有医学也分好多专业,看你打算学什么专业了,就目前来讲小专业比较走俏,像检验 口腔 影像 麻醉比较好就业,还有就是护理 涉外护理专业 临床医学 中医学 中西医结合 出来就业太难了 好好斟酌下 不要盲目踏足这个行业,因为一旦进来 注定是一辈子的为医学事业奋斗终身了

195 评论

滴水无香2005

中医医院数量持续增长,增长率也逐渐提升

在国家及地方政策的支持下,中医医院数量增加。自2007年起,我国中医医院数量大致保持增长趋势,仅在2008年较上年有所减少。2018年,我国中医医院有3977家,增幅为7.63%,增速持续上升,我国中医医院数量持续增多。

中国有中医院是最主要的企业经济类型,占总数超过五成

中医医院主要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联营企业、私营企业和其他性质企业5种经济类型。其中,国有企业是最主要的经济类型,数量最多。其次是私营企业、其他性质企业、集体企业和联营企业。

2018年,中国中医医院数量分布中,国有中医院共2200家,占总数的55.32%。私营中医院共有1316家,占总数的33.09%。其他性质中医院共有362家,占总数的9.10%。集体中医院共有93家,占总数的2.34%。联营中医院共有6家,占总数的0.15%。

中医医院床位总数逐年增加,床位数在0-49张的中医医院数量最多

2007-2018年,我国中医医院床位总数逐年增加。2018年,我国中医院的床位数增长至87.21万张,增幅为6.59%。

按医院床位数看,2018年床位数在0-49张的中医医院数量为1120家,占全国中医医院数量的28.2%;床位数在50-99张的中医医院数量为723家,占全国中医医院数量的18.2%;床位数在100-199张的中医医院数量为658家,占全国中医医院数量的16.5%;床位数在200-299张的中医医院数量为436家,占全国中医医院数量的11.0%,床位数在300张以上的中医医院数量总共为1040家。

中医医院人员数量逐年增加,但增速日渐缓慢

2011年-2018年,我国中医医院人员数量逐年增加,2018年达到99.88万人,同比增长5.87%。整体增速在近年来始终处于下降状态,中医医院人数增速日渐缓慢。

——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医疗机构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284 评论

油炸妹子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不断深入,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愈演愈烈.在世界各国,作为中医文化的针灸,推拿按摩以及中草药治疗疾病的诊疗方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纳,并开始占据了世界医疗市场的一席之地.

217 评论

吃得圆圆的

中医药行业海外日趋流行

近年来,疗效和安全性的逐步提升,使得中医药在海外日趋流行。明星效应的推动也帮助中医药得到了更多的曝光。但是,中医药的海外推广并不尽如人意。如今英国中医药行业已经进入相对稳定的“沉淀期”。尽管在争取英国医保体制认可上屡屡碰壁,业界仍在为推动英国中医立法这一终极目标而努力。

海外传播效果颇丰

中医起初是为海外华侨华人服务,随后传播给了华人圈子附近的外国人。如今,中医药在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的传播效果最好,在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也有所发展。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药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目前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其中29个设立了传统医学的法律法规,18个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中药已在俄罗斯、古巴、越南、新加坡和阿联酋等国以药品形式注册。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数百所中医药院校,培养本土化中医药人才。

中医药行业发展阻碍分析

尽管海外传播取得喜人成果,但中医仍处于相对边缘的地位,在医学实践上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除韩日以外,中医并未进入当地医疗体系的主流,大都停留在“个体户式”的诊所模式。在中医接受度较高的荷兰,中医有4000多人,却开有1500多家中医诊所,每间诊所受训的中医人员亦不过3人,中医在立法、标准制定、教学体系、职业系统和社会声誉方面都不乐观。

立法限制人才缺乏

中医药在海外传播的困境,与立法监管方面的缺陷具有密切关系,英国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上世纪90年代之前,包括针灸在内的中医药诊疗方法在英国发展迅速,其对于部分疑难杂症和慢性病的良好治疗效果,赢得了英国主流媒体关注和社会认可。然而,英国政府对中医药治疗的零监管也使低水平的中医诊所混入市场,中医诊疗整体水准出现滑坡。90年代末爆发的“中药致癌”事件大大损害了中医药的声誉,其负面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2011年《欧盟传统草药制品法令》正式实施,占据中药市场份额达60%的中成药被禁止出售。目前西方国家对中草药进口的限制仍然是中医药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海外中医药人才缺乏

海外中医药人才的缺失也是影响中医药长足发展的因素之一。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学习中医的人越来越少,后备人才不足成为一个重要制约因素。部分在英国行医的中医药医生来自中国,年龄较大,在专业术语的英语表达和新的信息技术掌握方面有一定局限,影响其行医效果。在英国的中医诊所良莠不齐,通过市场优胜劣汰,服务不佳的诊所被市场淘汰也符合正常市场规律。

完善产业加强监管

如今,中医药的海外传播获得了中国政府的政策支持。近年来,中央部委和各省区市陆续发布的中医药行业发展扶持文件多达50份,据《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称,中国政府致力于推动中医药全球发展,支持国际传统医药发展,促进国际中医药规范管理。目前,中国政府与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签订中医药合作协议86个,中国政府已经支持在海外建立了10个中医药中心。

中医药的国际化也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在沿线各国推进。据《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到2020年,中医药“一带一路”全方位合作新格局基本形成,与沿线国家合作建设30个中医药海外中心,颁布20项中医药国际标准,注册100种中药产品,建设50家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示范基地。中医药已成为中国与东盟、欧盟、非洲、中东欧等地区和组织卫生经贸合作的重要内容。

未来,中医药在海外的发展应致力于人才供应链、产业供应链、金融供应链的搭建。中医药在海外的推广需要构建相关的政策、市场、科研、教育等全体系专业人才结构;同时搭建贯穿产地种植、生产加工、运输物流、零售服务终端的产业供应链;利用人参、红豆杉等具有金融属性的中草药产品,结合创新金融投资模式,借由金融渠道推进中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

277 评论

Arsenalzoe

,已有20年的历史,但其势头始终未减。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医药在国外发展迅速。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医药、针灸受到各国政府及公众的普遍关注 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世界上已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中医药机构,全球采用中医药、针灸、推拿、气功治疗疾病的人数,已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中医药、针灸的疗效已得到各国政府及人民的信任和不同程度的支持。 例如美国自带头掀开世界性中医热帷幕以来,针灸事业已进入稳定发展时期。目前全美国几乎所有的州都以各种不同形式为针灸开了绿灯。尤其是在针灸立法、教育和针灸师考试制度等方面取得了较成熟的经验。日本对中医学的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发展迅速,据统计,日本现有65%的医生会使用汉方药,从事汉方医学、针灸及按摩的医师已超过10万人,全日本有85%的人服过汉方药或接受过针灸治疗。1976年汉方药被政府承认后,现已有大部分汉方药可在健康保险中报销。法国是欧洲应用针灸疗法最早的国家,目前针灸及草药疗法和其它各种以自然疗法为基础的疗法一起被称为“软医学”,据一项民意测验表明,法国有95%~98%的人对“软医学”感兴趣,并愿意接受其治疗,法国总统密特朗曾说,这种“软医学”的流行倾向在法国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并责成专家对草药进行深入研究,目前法国已开始从单纯使用针灸疗法向全面应用和研究中医药过渡。德国是一个尊重传统的国家,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并存,近十年来,针灸发展较快,针灸师已近万人,针灸疗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医院临床各科。美国,中医药针灸受到上自皇家下至平民百姓的信赖,每年有大约150万英国人接受中医药针灸治疗。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越南、朝鲜等国人民对中医药更为推崇,新加坡现有中医诊疗机构1,000多家,诊治病人总数占政府诊所病人的30%;韩国现有20余所韩医院及2,000余所韩医诊所,有执照的韩医约4,000人;马来西亚90%的住院病人在接受西药治疗时同时服用中药;菲律宾政府已经正式承认针灸;泰国国会已批准使用中草药,中医师考试合格可领取执照,有合法地位;越南政府颁布法律承认中医的合法地位等等。总之中医药已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欢迎。 2.各国对中医药、针灸的科学研究更为重视 近年来,随着国际中医、针灸事业的不断发展,各国相继成立了官方或民间的研究机构,开展中医药、针灸的理论及临床研究,并应用10多种文字,出版了60多种中医、针灸学术刊物和一些专著。虽然各国在对于中医药、针灸的研究中,没有我国那样有系统的理论指导和深厚的临床基础,但凭借其先进的仪器设备、活跃的科研思路,在中医理论、中药方剂、针灸经络、针灸机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做出了具有一定特色的成绩。 例如在世界“中医热”中卖在前列的日本,近年来,在普及应用的基础上,非常重视理论研究,政府每年拨出1.72亿万日元的研究费用。并集中全国优势力量,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对中医基础理论,尤其是对“证”产物本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可能在中西医结合点上有所突破;同时还运用生化、药理、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对中药及其复方的药理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批令人注目的成果。此外,日本在中药制剂的开发研究方面也颇有特色。如在制剂的疗效、剂型的改革、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都领先于我国。美国70年代就开始集中全国力量,从植物药中筛选抗癌药物,仅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曾筛选粗提物9,807个,结晶物1,295个,结果1,348个有活性。此外,美国近年来在使用中药配合针灸治疗艾滋病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初步成果。前苏联在针灸疗法研究方面很有特点,全国设有127个反射疗法(苏联称针灸疗法为反射疗法)研究所,形成了全国性的针灸医疗、科研网络,尤其是将针灸作为宇航员的特殊保健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中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如对人参、刺五加、甘草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已取得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法国的医学家们对于经络原理的研究很重视,法国奈克医院核医学部用闪烁摄像机连接电子计算机的方法,把放射性元素得注射到针灸复位及其对照穴,摄影显示得出的该元素行走路线与针灸文献记载的经络行走路线极为相似,而与血管、神经的循行毫无关系。德国在对针灸麻醉及原理的研究方面;英国在对丹参、人参等中药的药理研究及阴阳五行中医理论的研究方面;韩国在中药、方剂研究方面;新加坡在中药、针灸研究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此外,如加拿大、阿根廷、古巴、奥地利、捷克、罗马尼亚、波兰、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都对中医药、针灸感兴趣,并开展了一定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总之,目前国外对中医药、针灸的研究日益重视,并已开始从某一药、某一方、某一种疗法的研究,进入到对中医理论、哲学体系和认识论、方法论的研究。根据目前情况,可以预计到21世纪初,在中医“证”的研究、中药有效成分工业化生产、复方药理的阐明、针刺镇痛和调整作用的研究、气功的应用和研究等方面可能出现突破性的进展。 3.中药及其保健制品的国际市场不断扩大 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世界天然药物的年贸易额已达150亿美元。此外,国际市场上每年天然保健品、化妆品等成交额可达300亿美元以上。一个用有效天然药物替代一些化学药品的现状,已成为国际医药发展的普遍动向和趋势,这就给中药及其制品走向世界带来了新的契机。 近年来我国中药及其保健制品出口已遍及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总额已由1989年的4亿美元发展到约10亿美元的水平。其主要出口市场有:①以华裔及华裔社区为中心的传统中药及其制品出口市场,主要含东南亚各国市场,港、澳、台市场及北美、西欧各国以华裔社区为中心的市场,这一市场的主要特点是应用我国的传统中药及其制品。②以日、韩为代表的传统中药市场,这一市场的特点是,有其本国的传统医药学,但因其源自中医药学,因此,其制剂主要以中药材为原料,是我国中药材的传统市场。以上两个市场占我国中药传统出口市场的90%以上。③北美、西欧的西方草药市场,近年来随着欧洲“绿色运动”的推动,该市场发展很快,年增长率达10%,现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处在兴旺时期。这一市场的特点是没有系统的传统医药学,但生产销售主要以当地或外国传统草药为原料,以现代技术制作的植物药物与保健药物。这一市场对中药及其保健制品是非常富有吸引力的潜在市场,值得不断开拓。此外,在非洲和阿拉伯国家,近20年,由于我国派遣的医疗队正在日益增多,已经播下了中医药的“种子”。在那里有着一个数千亿美元的巨大市场。据有关资料报道,从1991~1995年,中东地区对中药的需求量就增加了50%,销售额达到40亿~45亿美元。专家们预测,这种需求在今后的5~10年中将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到下个世纪,将是我国对该地区的中药贸易的黄金时代,其经济效益不在其它市场之下。 4.中医药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 过去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主要是在民间,近年来发展了政府间的双边合作以及与国际机构的多边合作,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交流合作协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组派针灸医师、中医师前往日本、新加坡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医疗和保健工作,还和德国、西班牙、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合作建立中医院、门诊部和治疗中心。澳大利亚、美国、日本、西班牙、马来西亚等国分别与中国合作筹建中医学院或在大学里开设中医专业。在我国举办的北京、南京、上海三个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已为130多个国家培训了3000多名针灸人士。同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组织教学力量出国开展中医药培训,如在意大利设立了针灸培训中心,主办3期培训班,培养当地的针灸人员,很受该国人民的欢迎。我国中医药科研机构与日本进行的中药合作研究项目已有11年,并不断取得科研成果。与坦桑尼亚政府合作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已7年余,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美国、爱尔兰相继提出要与我国合作研究艾滋病。我国与越南防治疟疾的合作项目已6年,双方合作成果十分满意。1992年中韩两国先后在汉城、北京成立了中韩、韩日两个传统医学科技合作中心,在中药研究及制剂技术和临床领域开展合作研究。近十年来,我国派往国外、应邀访问、学术交流、技术合作的中医药出访团数百批。这些交流活动,扩大了中医药在世界各地的影响,为中医药进一步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总之,从上述几个方面足以反映,经历了20年历史风云的世界性“中医热”正在继续深入发展;各国人民对中医事业的认识和态度有了很大的变化,由不理解到开始重视、关心、支持,乃至进行学习、研究和应用。并进行了宣传和推广工作,使中医药在各国的传播深度、广度和速度都达到空前程度,并呈方兴未艾之势。1000多年前就在许多国家中大有影响的中医学,今天又在世界医学史上谱写了新的篇章。页面功能 【参与评论】【字体:大 中 小】【打印文章】【关闭窗口】□ :栏目列表中医百科秘方大全药物手册求医问药疾病专题美容秘方减肥秘籍运动健身家庭医生护理专栏保健生活康乐生活饮食健康性爱秘籍老人养生心理驿站医学图谱医学书籍男性保健女性保健保健养生

224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医药在英国的发展现状研究论文

    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就创造了原始医学。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能减轻或消除某些病症,这就是发现和应用中药的

    天龙过江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中药发酵研究现状及展望论文范文

    现在毕业论文都需要查重,不能直接使用网上的文章,下面列举不同目的下中药学毕业论文范文的获取方式。你如果是想获取中药学毕业论文参考资料,可以去知网、维普、万方等数

    UPSILON宇普西龙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疫情下的中医药研究现状论文

    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疾病预防诊断和救治水平不断提高,中医药一些原有的优势领域受到严峻挑战。社会的进步,多元文化交织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碰撞日益显现,加之中医药文化

    小雨点Mei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中国犯罪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论文

    题目呢?你不说我该怎么答?

    miumiu大酱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中国新闻学研究发展现状论文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腾讯(00700.HK)、光线传媒(300251)、芒果超媒(300413)、华媒控股(000607)、华谊兄弟(300027)等 本文核心数

    特别爱吃大蒜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