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甜小小宝Sally
2、《从“位格”看堕胎伦理困境的解决》,《哲学动态》,2012年第8期3、《如何造物我才在》,《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年第5期4、《主体间性:马里旦、萨特、哈贝马斯与胡塞尔的比较》,《中国现象学与哲学研究》,2012年卷5、《论“幸福感”的形上本质》,《伦理学与价值论论丛》,2012年卷6、《成教大学生网络人格异化的哲学反思》,《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7、《从中西方文化的本质区别看科举制的兴衰》,《湖北招生考试》,2010年第12期8、《论中西方“天人合一”思想的本质区别》,《北华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9、《人的存在的形而上学视角下的性道德研究》,《伦理学与价值论论丛》,2010年卷10、《向死而在:海明威老人与海的本体论诠释》,《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11、《论土家族灵魂观的传统文化内涵》,《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12、《牟宗三真的“误读”康德了吗?——就“智性直观”问题与邓晓芒老师商榷》,《<儒家伦理新批判>之批判》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13、《从“智的直觉”论牟宗三对康德“道德律”的批判》,《<儒家伦理新批判>之批判》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14、《从“智的直觉”论牟宗三对康德批判哲学的批判》,《孔子研究》,2007年第6期15、《生态伦理的“位格”向度探析》,《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16、《道德与自然:“形上之道”与“形而上学”的本质区别》,《伦理学研究》,2007年第4期17、《“沉思”的形上性与非形上性——兼论“形而上学”与“形上之道”的本质区别》,《社会科学论坛》,2007年10月学术研究卷18、《从实体到主体——西方古典形而上学的终结与转向》,《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10期19、《牟宗三真的“误读”康德了吗?——就“智性直观”与邓晓芒老师商榷》,《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20、《道德学的净化——从康德学说论道德学的义务论本质》,《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21、《墨家功利观与西方功利主义的比较》,《湖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22、《马克思真的是“自由”的马克思吗——论马克思自由观与西方自由观的根本区别》,《唯实》,2004年第10期23、《澄清“形而上学”与“形上之道”同一性之误区》,《武汉大学、辅仁大学哲学学科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2007年4月。作为武汉大学优秀博士生参与博士生论坛,并在会议上宣读论文24、《“三谛圆融”密意探微》,《觉群》,2007年第4期25、《浅谈〈西游记〉的佛法真意》,《普觉》(新加坡),2008年第10期26、《专弘净土,密护禅宗——浅析印光大师禅净思想》,《弘化》,2008年第5期27、《执理废事,即为邪见——浅析印祖之理事观》,《净土》,2008年第6期28、《印光法师伦理思想浅析》,《弘化》,2009年第1期
美人儿不哭
(一)科研类1、《汉魏六朝文艺心理学》(独著),北岳文艺出版社1992.2、《瓶中审丑》(独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3、《心哉美矣——汉魏六朝文心流变史》(独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4、《东方情结——东方文学与中国》(独著),海南出版社1993.5、《非性文化的奇花异果——中国古代性观念与中国古典美学》(第二作者),巴蜀书社1995.6、《爱欲人格》(独著),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7、《臣妾人格》(独著),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8、《生命的光环——中国文化与中国文论》(合著),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9、《乱世苦魂——世说新语时代的人格悲剧》(独著),东方出版社1998.10、《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独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11、《李建中自选集》(独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12、《东方文化与现代化》(合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13、《日月清朗,千古风流——〈世说新语〉》(第一作者),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14、《玄学与魏晋社会》(第一作者),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15、《古代文论的诗性空间》(独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16、《中国古代文论诗性特征研究》(武汉大学学术丛书,第一作者),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7、《中国传统文化人格丛书》(主编),东方出版社200918、《阳阴之间:臣妾人格》(独著),东方出版社200919、《中国古代文论范畴发生史丛书》(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20、《魏晋人:弄狂以流悲》(独著),东方出版社201121、《百年龙学的时序与通变》(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22、《龙学档案》(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23、《批评文体论纲》(武汉大学学术丛书,第一作者),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24、《体:中国文论元关键词解诠》(独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二)教学类1、《卓有成效的课堂管理》(译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2、《中国古代文论》(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中国文化概论》(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4、《中国文化与文论经典讲演录》(大学名师讲课实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文心雕龙讲演录》(大学名师讲课实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湖畔之舞》(散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7、《中国文学批评史》(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8、《中国文学批评史》(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9、《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10、《中国大百科全书》(参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11、《文学理论导引》(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古代诗歌精萃鉴赏辞典》(参编),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13、《文心雕龙学综览》(参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14、《中国文化概论》(参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5、《中国文化教程》(参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一)科研论文1、《论灵感的静态特征》,《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6.4.2、《需求与满足——论文学活动中的拓扑心理学》,《批评家》1987.5.《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7.8.全文转载。3、《晚清小说理论中的心理学思想》,《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3.《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8.9.全文转载4、《论魏晋六朝作家“人心”与“文心”的分裂》,《文学评论》1989.5.《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89.12.全文转载;《文史知识》1990.1.摘要5、《论魏晋六朝的畅情美学》,《华中师大学报》1989.9.6、《王充文艺心理学思想初探》,《社会科学研究》1990.2.7、《“才性”刍议》,《四川大学学报》1990.3.8、《〈金瓶梅〉性目的论初探》,《江淮论坛》1990.5.《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1.2.全文转载。9、《古典文学研究的心理学视角》,《古典文学知识》1990.6.10、《心物:汉魏六朝文艺心理学之纲》,《学术月刊》1991.1.《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1.7.全文转载。11、《论〈金瓶梅〉中的财与色》,《思想战线》1991.1.12、《哀乐论──汉魏六朝创作心理研究》,《华中师大学报》1991.2.13、《从品评才性到精析文心》,《社会科学研究》1991.2.14、《〈金瓶梅〉“德色”论》,《中国文学研究》1992.1.15、《〈世说新语〉:魏晋名士心态录》,《文史知识》1992.1.16、《〈淮南子〉文艺心理学思想初探》,《漳州师院学报》1992.1.《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2.10全文转载。17、《心论与文论》,《学术研究》1992.2.18、《“声无哀乐”新解——论嵇康音乐心理思想》,《思想战线》1992.3.《中国文学年鉴》1993年号摘要发表19、《老树如何放新花──论古代文学研究的现代转换》,《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1.20、《中国古代文论的艺术心理学价值》,《唐都学刊》1993.3.21、《学术研究的转型》,《读书》1993.4.22、《晚清小说研究的文化视角》,《第34届国际东方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大学1993.9.23、《中国古代美学家的“生存问题”》,《文艺理论研究》1994.1.《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4.4.全文转载。24、《从“金瓶梅现象”到“贾宝玉情结”——中国古代性观念的美学嬗变》,《华中师大学报》1994.4.25、《中国古代鉴赏心理学论纲》,《学术研究》1994.5.26、《新潮与传统——关于儒学文化的现代思考》,《南方文坛》1994.5.27、《中国文论的世纪性回顾与展望》,《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5.3.28、《文学史方法的历史与新方法的诞生》,《河北师大学报》1995.3.29、《自卑与超越——司马迁悲剧心理探幽用》,《唐都学刊》1995.4.30、《文学史研究的拓荒之作》,《民族文学研究》1996.1.31、《魏晋文学的人格生成》,《文学评论》1996.2.获湖北省人民政府第2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32、《转型时期的才性理论──刘劭〈人物志〉研究》,《苏州大学学报》1996.3.《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研究》1996.4.全文转载。33、《解剖自我》,《当代作家》1996.5.34、《建安七子论》,《中国文学》1997.3.35、《试论刘勰的人格境界与〈文心雕龙〉的人格理论》,《学术月刊》1993.3.《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7.8全文转载。36、《试论陶诗的人格精神》,《华南师大学报》1997.6.《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8.5.全文转载。37、《文心“动静”论》,《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8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7.38、《中国传统文化人格与现代社会转型》,《第35届国际东方学研讨会论文集》,布达佩斯1997.8.39、《试论西晋诗人的人格悲剧》,《社会科学战线》1998.2.《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8.9.全文转载。40、《论魏晋人格的虚静与躁动》,《湘潭师院学报》1998.4.41、《〈庄子〉人格理想与魏晋文学的人格起点》,《华中师大学报》1998.5.42、《中国古文论诗性特征剖析》,《学术月刊》1998.10.《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1999.2.全文转载。43、《断裂与重铸──汉魏之交的文学与人格》,《中国雅俗文学》第1 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12.44、《玄学人格与玄言诗》,《江海学刊》1999.1.45、《魏晋诗人的死亡意识与生命悲歌》,《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1.46、《臣妾人格与文学》,《东方》1999.2.47、《试论〈文心雕龙〉的思想史价值》,《文心雕龙研究》第4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5.48、《本世纪魏晋思想研究的两次高潮》,《东方文化》2000.1.49、《王国维的人格悲剧与人格理论》,《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1.50、《文果载心,余心有寄》,《理论月刊》2000.1.51、《魏晋时期儒家人格的玄学化历程》,《华中师大学报》2000.4.《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研究》2000.10.全文转载。52、《现代化与都市人格》,《中国现代化与深圳跨世纪发展》,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6.53、《魏晋文学的人格承担》,《第36届国际东方学研讨会论文集》,蒙特利尔2000.8.54、《辨体明性——关于中国古代文论诗性特征的现代思考》,《华中师大学报》2001.2.《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2001.8.全文转载。收入《古代文论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8.55、《诗性传统的断裂》,《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9辑.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3.56、《魏晋玄学在二十世纪中国的命运》,《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思想国院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10.57、《神女与寡妇——关于魏晋文学女性形象的文化思考》,《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2.《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4.摘要58、《原始思维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特征》,《文艺研究》2002.4.《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6.“论著精华”选登获湖北省人民政府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59、《儒道释文化的诗性精神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特征》,《文艺理论研究》2003.1.60、《中国文学思想的言说方式》,《中华读书报》2003.5.761、《摄影文学的文学性》,《中国艺术报》2003.11.2062、《反(返)者道之动》,《文学评论》2004.4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文学年鉴(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学科发展状况·文学”专栏收录《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5.“论著精华”选登《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11全文转载获湖北省人民政府第5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63、《高天厚土水长流——古代文论的诗性空间》,《江苏大学学报》2004.464、《从寄生到弥漫——中国文论批评文体原生形态考察》,《华中师大学报》2004.565、《论〈文心雕龙〉的诗性智慧》,《长江学术》(第5辑),2004.566、《技术理性时代的“泛文学化”回归》,《襄樊学院院学报》2004.667、《思之诗——汉语批评的隐喻性生成》,《文艺争鸣》2004.668、《技术理性时代汉语文学的命运》,《社会科学报》2004.7.22《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4.9全文转载69、《陈寅恪与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承担》,《江汉论坛》2004.970、《一言以蔽之——论古代文论思维方式的整体浓缩性》,《光明日报》2005.2.471、《终日言,而未尝言也——中国诗性文论语言观刍议》,《郧阳高等师范专科学报》2005.272、《文之为德也大矣——关于“文”的现代思考》,《湛江师院学报》2005.473、《周易与中国文论的诗性之源》,《江海学刊》2006.1《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6全文转载74、《中国文论:说什么与怎么说》,《长江学术》2006.1《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6.6全文转载75、《二十四诗品:中国文论的诗眼画境》,《郧阳高等师范专科学报》2006.176、《论中国古代文论诗性与功利性的契合》,《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277、《文备众体:中国古代文论的言说方式》,《文艺研究》2006.3《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8全文转载78、《古代文论批评文体的文学性生成》,《三峡大学学报》2006.479、《中国古代文论的叙事性言说》,《福建论坛》2006.1080、《界域·声色·体势——刘勰“文”论的文章性生成》,《复旦大学第二届中国文论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1281、《借他人主脑走麦城——张艺谋大片批判》,《探索与争鸣》2007.182、《破体:中国文学批评的文体传统及演变规律》,《襄樊学院学报》2007.383、《两爻之间的诗性诉求——以周易、老庄、孔孟的诗性言说为中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584、《古典批评文体的现代复活》,《中山大学学报》2008.1《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8.5全文转载85、《现代批评文体:在“西就”与“东归”之间》,《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186、《文学与批评: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以几部经典作品为例》,《文艺争鸣》2008.387、《论中国诗性文论的文字之根》,《社会科学》2008.488、《古代文论诗性言说的生成语境和主体用心》,《江汉论坛》2008.489、《民间文学中的“误解”与“话语较量”》,《中州学刊》2008.6《新华文摘》2009.6全文转载90、《尊体·破体·原体——重开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理路和诗径》,《文艺研究》2009.1《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9.5全文转载91、《论古代文论批评文体的无体之体》,《文学评论》2009.292、《古代批评家的文体》,《光明日报》2009.2.2393、《刘勰“体乎经”的批评文体意义》,《清华大学学报》2009.494、《汉语批评的文体自由》,《江汉论坛》2009.8《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0.1全文转载95、《笔谈:汉语批评的文体问题》(主持人),《江汉论坛》2009.896、《依经立义:作为中国文论研究方法的建构》,《思想战线》2009.6《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0.4全文转载97、《中国文论话语重建的可行性路径》,《文史哲》2010.1《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10.2全文转载98、《“忘”生“梦”死——从“庄周梦蝶”看庄子的生死观》,《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0.199、《刘勰的和声型话语模式》,《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30辑,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4100、《娱思的文体:宇文所安批评文体的中国启示》,《中外文学与文论》第19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6101、《道可道,如何道——刘勰文学思想的本原之“道”与言说之“道“》,《中国文化研究》2010秋之卷102、《文体学研究的路径与前景》,《江海学刊》2011.1《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1.6全文转载103、《中国古代文体学的本体论价值》,《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4104、《批评文体的“第二形式”》,《文学评论》2011.5《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2.1全文转载105、《中国古代文体学范畴的理论谱系》,《北京大学学报》2011.6107、《刘永济与珞珈龙学》,《中国文化研究》2011冬之卷108、《龙学的困境——由“文心雕龙文体论”论争引发的方法论反思》,《文艺研究》2012.4109、《凡客的咆哮:新媒体时代的批评文体》,《学术论坛》2012.4110、《词以通道:轴心期中国文化关键词的创生路径》,《社会科学战线》2013.4111、《文学是文体的艺术——汉语文体学理论重构与韦勒克文体学思想》,《学术研究》2013.5112、《汉语文体学研究的现代西学背景——基于文体与语言之关系的考察》,《社会科学》2013.12《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4.3全文转载113、《经学视域下中国文论关键词之词根性考察》,《武汉大学学报》2014.1《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4.5全文转载114、《中华元典关键词的原创意蕴与现代价值——基于词根性、坐标性和转义性的语义考察》,《江海学刊》2014.2《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14.4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4.9全文转载115、《关键词研究:困境与出路》,《长江学术》2014.2《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4.8全文转载116、《“观”之神秘性探源》,《社会科学》2014.10(二)教学论文1、《〈琴赋〉一曲尽雅声》,《名作欣赏》1990.6.2、《枣肉与橄榄——〈金瓶梅〉鉴赏心理探幽》,《名作欣赏》1991.5.3、《魏晋人的哭》,《名作欣赏》1993.4.4、《文艺批评的本土资源》,《文艺报》2003.3.29.5、《文艺理论教材建设的本土化思考》,《三峡大学学报》2003.56、《借石攻玉,依经立论——中国古代文论教学方法新探》,《郧阳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27、《古代文论教学的当代视野》,《中国大学教学》2009.58、《大学讲坛上的〈文心雕龙〉传播》,《中国大学教学》2011.19、《论〈文心雕龙〉“青春版”之创造》,《中州学刊》2011.110、《新奇考卷:变“三写”为“三创”》,《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12.111、《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评价机制研究(笔谈)》,《长江学术》2012.2
柔情似水9999
[1] 周晓毅. 源远流长的印章与篆刻艺术[J]. 百科知识, 1996,(11) [2] 梁景惠. 篆刻浅谈[J]. 中文自修, 2005,(10) [3] 黎伏生. 印章·篆刻艺术审美初探[J]. 文艺研究, 1987,(02) [4] 黄惇. 古代印论研究方法札记[J]. 文史杂志, 1992,(04) [5] 纪伟基. 取精用宏 铁笔纷披——浅谈篆刻艺术的出新[J]. 书画艺术, 2000,(05) [6] 赵宏. 文彭对篆刻艺术的中兴之功[J]. 书法世界, 2004,(02) [7] 岐山. 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耳——钱振亚篆刻印象[J]. 书画艺术, 2006,(02) [8] 刘江. 但视其印知其人——刘泽荣及其篆刻艺术印象[J]. 新闻天地, 2006,(08) [9] 盛东涛. 削玉镂冰手 挥刀斩云根——陆昱华的篆刻艺术[J]. 书画艺术, 2008,(04) [10] 高石农, 陈荣杓. 篆刻艺术东传日本及其影响[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1980,(01) [1] 石磊. 篆刻浅说[J]. 师范教育, 1992,(11) [2] 李澍周.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成立周年活动综述[J]. 美术观察, 2007,(12) [3] 谢紫妮. 篆刻的前世今生[J]. 甘肃教育, 2008,(13) [4] 田正前. 文明的艺术 深刻而高雅——陈文明的书法和篆刻艺术及教育[J].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0,(07) [5] 徐文景. 方寸之间 乾坤无限——品评马士达先生的篆刻艺术[J]. 人民论坛, 2011,(03) [6] 高石农, 陈荣杓. 篆刻艺术东传日本及其影响[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1980,(01) [7] 徐鸣. 方寸天地见功力——许炯的篆刻艺术[J]. 艺术百家, 1997,(04) [8] 余巨力. 韩登安篆刻艺术浅述[J]. 书法艺术, 1997,(04) [9] 陈道义. “自成一家始逼真”——刘江先生及其篆刻艺术[J]. 书法之友, 1999,(12) [10] 纪伟基. 取精用宏 铁笔纷披——浅谈篆刻艺术的出新[J]. 书画艺术, 2000,(05)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0 条[1]彭志远. 我有我法与西方现代艺术的比较中解读齐白石的人生态度[J]. 才智, 2008,(10) . [2]胡晓明. 妙手丹青难留春——论惜春的形象刻画[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1,(01) . [3]张宜书. 花鸟画的民俗内涵及艺术特征[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2,(01) . [4]孙子威. 文学——“庄严的谎话”(续)[J]. 理论与创作, 1993,(06) . [5]邹强. 梦意象形式美学特征研究[J].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8,(02) . [6]张宜书. 土级·俗极·美极——谈齐白石的绘画艺术[J]. 美与时代, 2003,(11) . [7]杨正发. 试论齐白石花鸟画的写意精神[J]. 美术大观, 2010,(11) . [8]王福才. 八大山人大写意绘画的符号性[J]. 齐鲁艺苑, 2006,(01) . [9]林锦镇. 自然与心象的轨迹——对写意中国画的思考[J].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2) . [10]陈再乾. 论中国花鸟画写生尺度[J]. 艺术探索, 2009,(05)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 条[1]陈健毛. 吴昌硕“与古为新”绘画创作论的美学解读与文化观照[D]. 广西师范大学, 2005 . [2]张欣. 明代晚期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写意性绘画特征探析[D]. 汕头大学, 2007 . [3]王福叶. 论“三言二拍”对唐传奇梦意象的借鉴与发展[D]. 曲阜师范大学, 2010 . [4]崔垚. 浅析中国当代“写意油画”[D]. 西安美术学院, 2010 .
有法学研究,中国法学,法学,法商研究,政法论坛。
鄂东文史研究、教育论坛、文艺研究、苏轼研究、数学研究、科学技术、教学研究、科技编辑。
根据2014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教职工91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792人,正高职称76人,副高职称212人,博士77人,硕士397人,“双师型”教师72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是由湖北省教育厅主管,黄冈师范学院主办的文、理综合版学术理论期刊。1981年3月创刊,1989年7月公开发行。《黄冈师范学院学报》是CJFD
1、来稿请注明作者的工作单位、联系方式(电话或E-mail)、所在省、城市名及邮政编码、籍贯、出生年、性别、职称、学位及学术研究方向。作者姓名及工作单位、所在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