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子晓桐
杨柳作为春天的象征,经常出现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咏柳诗词之多,与松、竹、梅不相上下。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因寒冬时节仍可保持顽强的生命力而得名,象征高尚的人格,也借以比喻忠贞的友谊。杨柳则是一个情意缠绵的常见意象,表示离愁别恨、代指故乡、愁的象征、借指春天、韶华易逝的人生感慨、象征美女、喻指爱情、借代小人等。杨柳是春天的象征春江水暖鸭先知,而柳枝发芽较早,因而杨柳成了春天的报春使者,人们一说到春天自然就用桃红柳绿来形容,如王维的《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满城杨柳,郁郁葱葱,万家屋舍掩映杨柳的青烟绿雾之中,小学生会背“碧玉妆成一树高”,情人知道“杨柳青青江水平”,自己享受着“吹面不寒杨柳风”,杨柳是春天不可或缺的景象。
南宫亦忆
我说一下为何杨柳象征了离别吧,这样不论什么诗词都可以代进去。杨柳第一次表示送别的意思是在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中后来古人们就陆续开始将杨柳用在离别诗中。再者,古代交通不发达,远行有时需要坐船的,那么古代的渡口又在哪里呢?可以从诗中一见分晓“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阳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还有“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古代同样也会在水边种柳树,柳树长长的枝条在水面上漂着,有把水拉回来的感觉。而且柳和留谐音,所以古代人通常也会折柳送行客。想象一下,诗人送完朋友回来,有感而发要写诗,就会把当时所见所感融合在一首诗中表达出来。柳树也愈发多的出现在送别诗中了。再来考虑一下柳条形状,是一丝一丝的,古人认为丝这种东西总是缠在一起就有了缠绵忧愁细密之意。例如“杨柳丝丝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还有"一丝杨柳千丝恨,三分春色二分休“。那么以上是从实际出发,下面我们看看不太实际的,古人的伤春悲秋。无论是当官的被贬还是剑客游历四方,离开故地就不知何时再能相见,从此江湖中他只是一过客。而古人认为杨柳在春天时飘棉絮就是有天涯飘蓬,身世无定之感。例如“一团团,逐对成逑。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就可以很明显的表达出来。这些是我对柳树意象的看法,望补充、望采纳。
快乐之光
在我国古典诗词曲中,杨柳是最常见的意象之一,也是最优美动人、缠绵多情的一个意象。仔细而深入地探究杨柳意象在古诗中的作用,对于了解古代文化传统,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增强诗词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借杨柳抒写惜别深情“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蕴含惜别之意是杨柳意象最本质的艺术特征。古代诗词曲借杨柳意象来抒写离别之情的佳句可谓不胜枚举。“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王唯《送元二使安西》)“扬子
Leven小万
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春来桃红柳绿,万紫千红,到处洋溢着诗情画意,诗人们诗兴大发,留下了多少咏春、颂春、伤春、惜春的动人诗篇。杨柳作为春天的象征,经常出现在我国
柳永雨霖铃赏析论文 现如今,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
送别诗的艺术特点(一)创作情怀文学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总是与特定的社会背景相联系。唐代送别诗如此繁荣,必有其特定的创作情怀。唐代是我国统一多民族继汉代之后又一个鼎
一位优秀的翻译家,散文家: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
九十年代中国女性主义小说在主题表达上常以类型化的方式出现:一是身体写作;二是对女性主体性历史的虚构;三是对神圣母亲形象的解构;四是对姐妹情谊的建构。对这些主题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