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60

枫小High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国古代杨柳题材和意象研究论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Vivian8685

已采纳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春来桃红柳绿,万紫千红,到处洋溢着诗情画意,诗人们诗兴大发,留下了多少咏春、颂春、伤春、惜春的动人诗篇。杨柳作为春天的象征,经常出现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咏柳诗词之多,与松、竹、梅不相上下。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因寒冬时节仍可保持顽强的生命力而得名,象征高尚的人格,也借以比喻忠贞的友谊。杨柳则是一个情意缠绵的常见意象,表示离愁别恨、代指故乡、愁的象征、借指春天、韶华易逝的人生感慨、象征美女、喻指爱情、借代小人等。.杨柳因“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离别之时,满城杨柳,郁郁葱葱,万家屋舍掩映在杨柳的青烟绿雾之中,风拂杨柳,迎风摇曳,像是依依不舍的样子,此情此景,情景交融,以杨柳之貌,证杨柳之名,可谓名符其实。这个时候最适合做的就是折柳相送了,这个习俗最早见于《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的意思是: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抒写出当年出征和今日生还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言浅意深,情景交融,一个“杨柳”意象就把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从此,杨柳意象与离别就联系在了一起。唐代宰相宋璟写的《送苏尚书赴益州》就引用了诗经的这句“杨柳依依”来表达对送别之人依依不舍的惜别心情:我望风烟接,君行霰雪飞。园亭若有送,杨柳最依依。著名的灞桥折柳说的就是赠别的那种离愁别绪和深情厚谊。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西安府志》),每当早春时节,柳絮飘舞,宛若飞雪,就形成了“灞桥风雪”景观。到唐朝时,灞桥上设立驿站,凡送别亲人好友东云,一般都要送到灞桥后才分手,并折下桥头柳枝相赠,“灞桥折柳赠别”便成了特有的习俗。自古多情伤离别,灞桥风雪”景观加上灞桥折柳的习俗,引来无数文人墨客的咏叹,仅《全唐诗》中直接描写或提及灞桥(灞水、灞陵)的诗篇就达114首之多。因而灞桥又多了“情尽桥”、“断肠桥”、“销魂桥”之称。据《唐诗纪事》记载:“雍陶有一次送别故旧,行至灞桥,问随从曰:‘此桥为何称情尽桥?’随从道:‘因送别到此为止点,故称之情尽桥。’雍陶有感惜别之情:‘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它离恨一条条。’”这就是脍炙人口的《折柳

199 评论

petite妮妮崽

杨柳亦有情,那是一种艺术化的处理,杨柳岸晓风残月,那是爱情的一段驻足。离别相思苦,杨柳依依微微风,何处在归程。杨柳在别离时一种意蕴,一种境界。1.杨柳弯弯人依依,杨柳是一种恭敬的符号。2.杨柳绿绿,春风得意,那种送别的意境是温馨的。3.杨柳凄凄,风残月落,那是一种离舍的凄惨。

202 评论

大力宇哥

柳留谐音 故有折柳相送之说

302 评论

lingshan1226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杨柳”是一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含有这一意象的名篇佳句数不胜数、俯拾即是,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唐·白居易《忆江南》)、“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唐·杨巨源《和练秀才柳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唐·刘禹锡《竹枝词》)、“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唐·王昌龄《闺怨》)、“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幕帘无重数”(北宋·欧阳修《蝶恋花》)、“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北宋·秦观《江城子》)、“一丝杨柳千丝恨,三分春色二分休”(元·薛昂夫《最高楼》)、“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清·高鼎《村居》),等等。许多人在读到这些诗词时,可能会以为这些诗句中所提到的“杨柳”是杨树和柳树两种树的并称,其实不然,这些诗句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而与现代植物学分类中所说的杨树没有任何关系。其证如下:清代张英等奉敕于康熙年间编撰而成的类书《渊鉴类函》中“杨柳”条目下诸多的古诗文例句中“杨柳”词义均被解为“柳”。而当代《汉语大词典》中所收录的以“杨柳”为词素的三音节词十余条,其中的“杨柳”的意思亦皆为“柳”,如“杨柳腰”就是“柳腰”的同义词。关于杨柳的文学意象,要从“柳”字说起。柳”的意象: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思念。2.“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抒发了李白对故乡的无限牵挂。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青玉案》“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情与景结合的角度评价《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22 评论

小不点儿淘气

杨柳作为春天的象征,经常出现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咏柳诗词之多,与松、竹、梅不相上下。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因寒冬时节仍可保持顽强的生命力而得名,象征高尚的人格,也借以比喻忠贞的友谊。杨柳则是一个情意缠绵的常见意象,表示离愁别恨、代指故乡、愁的象征、借指春天、韶华易逝的人生感慨、象征美女、喻指爱情、借代小人等。杨柳是春天的象征春江水暖鸭先知,而柳枝发芽较早,因而杨柳成了春天的报春使者,人们一说到春天自然就用桃红柳绿来形容,如王维的《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满城杨柳,郁郁葱葱,万家屋舍掩映杨柳的青烟绿雾之中,小学生会背“碧玉妆成一树高”,情人知道“杨柳青青江水平”,自己享受着“吹面不寒杨柳风”,杨柳是春天不可或缺的景象。

146 评论

huangxinru7

摘 要:诗歌的情感表述与其意象的使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同的意象造就了不同的诗歌意境和情感倾向。“杨柳”作为文学意象,从古至今一直倍受青睐,它的频频出现,包涵了丰富的内涵、也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在那些以“柳”为意象的诗词中,文人墨客借助其纤弱的姿态来引起读者的联想,并以其引申的寓意来着重描写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关键词:柳;古诗词;意象;纤弱;愁绪[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7-0-02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诗经》作为文学史上的诗歌总集就已问世。继后,《楚辞》、《乐府》等新的诗体随之出现,成为我国诗坛中的又一奇葩。而自魏晋南北朝起至清朝末期,诗歌的发展更可谓是跌宕起伏,也正是从魏晋时期开始“杨柳”这样一位“佳人”才渐渐地开始走入诗人以及读者眼底。一、从生活走向文学杨柳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在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早在先秦时代它就被广泛地开发和利用,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后因其色彩明艳、宜人,形体婀娜多姿、_婷妩媚,渐渐成为王孙贵胄装饰园林的首选,用来显示主人独特的风格和品性,“杨柳”作为文学意象,也正是从此时开始走入诗人的笔下。早在原始社会中,杨柳被用来预示吉凶,感应人事,占卜婚事预示前途。在古人眼里柳的“神力”能通达神灵,驱鬼辟邪,因此获得“安神树”的美称,人们总是认为柳的生命力及繁衍能力都是极强的,因此也常用来象征女性。在古典诗词中“杨柳”作为一个文学意象,则象征着“离别、送行、相思、想念、怀旧、回顾”等人类社会的活动,以及在此过程中所付出的思想感情。在我国最早的诗歌典籍《诗经》中就记载了这样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自此,“杨柳”作为文学意象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此后名篇佳作层出不穷。二、魏晋文坛初识“柳”“建安七子”中诗人刘桢有一首诗叫《赠徐干》,其中写道:“细柳夹道生,方塘含清源。轻叶随风转,飞鸟何翻翻。”这几句是描写诗人在西苑的所见所感:园中的细柳、方塘使作者略感宽慰,然而,飘转的绿叶和翻飞的鸟儿又唤起了作者对精神自由的向往,对驰骋才华的渴望,以及对半世无为的懊恼。由此可见,诗作以“柳”为意象,表现了令人欣慰的美好之景,带给诗人的是一种宽慰的情怀。自此后,“柳”作为意象才开始被诗人们广泛使用。隋代诗人薛道衡在《昔昔盐》中写道:“垂柳覆金堤,蘼芜叶复齐”,意即丝丝垂柳轻轻的覆盖在金黄色的堤岸上,蘼芜的叶子又变得异常繁茂浓密,通过时间的流逝,一年又一年垂柳又一次覆_了坚固的堤坝,借垂柳、蘼芜暗示思妇的心态,表现了极强的思妇闺怨的伤感情怀。三、蹁跹柳絮入唐宋进入唐代以后,中国诗歌达到顶峰阶段,其主体唐诗更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高峰。当然,也是“柳”意象在诗作中被酣畅淋漓的运用的高峰。在汉语中“柳”字与“留”字谐音,所以在送别诗中,“柳”意象自当拔得头筹。也正因为如此,它才能引发人们“留情、留恋、留存、留思、挽留”等意念。不知名作者的《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拦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整首诗从题目开始就弥漫着浓浓的送别意味,这也是“柳”意象开始表意离别的象征,后世诗人也多沿用了柳意象的这种寄语。当“柳”意象在诗人笔下熠熠生辉的时候,那浓浓的离情也跃然纸上。既然不能挽回,那就好好地保重身体,春风就不要吝啬那长长的柳条,让分别的人们尽情地去攀折吧,面对着杨柳依依,枝条曼舞,俨然一副多情难舍之像。友人却要分别而去,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生怨?青葱的年华,掩不住离愁的苦痛。送别依情,记在彼此心间!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中说:“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李白用这样的场景来描写送别之时将行不行的难舍情谊。他的另一首作品《扶风豪士歌》中也有“梧桐杨柳拂金井,来醉扶风豪士家”一说,来表示柳树正绿时,诗人面对大好的春色那浓浓的恨春、感物伤己之情,面对年华的消逝,那些留在记忆里的思念却越发的清晰明朗。这种伤感的情绪也常常出现在今非昔比,沧海桑田的对比中。杜甫的《哀江头》中:“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这两句写诗人曲江所见,“千门”极言宫殿之多,说明昔日的繁华,而一个“锁”字便把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萧条冷落摆在一起。“细柳新蒲”的景物是很美的,“为谁绿”三字陡然一转,以乐景反衬哀恸,,可谓无限伤心,无限凄凉,蕴含着今昔对比的感触。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岁月感叹;风流绮丽、刻骨铭心的爱情悲欢都使用了柳这种意象,正所谓一丝柳一寸情,多少情感积蓄,顷刻迸发;心有千千结,寄语相思!宋代诗歌在继承唐诗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有所开拓创造,出现许多优秀诗人作品,尤其在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黑暗和表现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等方面更有所扩展,特别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剧烈的历史背景下,诗中所抒发的爱国主义精神比唐诗更炽热和深沉,成为南宋诗歌的基调,而这一基调也在“柳”的意象使用中有了深刻的表达。这一意象既体现在离愁别绪中,也出现在爱国激情中。如晏殊在其《无题》一诗中写道:“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盛开着梨花的小院里,似水的月光照着我们相逢;柳絮飞扬的池塘边,我们曾相偎着,在微风里倾吐着情衷。这是抒写别后相思的恋情诗,借“柳”追叙离别时的情景,回忆当年花前月下的美好生活,揭示伊人离去之后自己寂寥萧索的处境,表达对所恋之人的刻苦相思之情。王安石在《壬辰寒食》一诗中说:“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身居他乡的乡思像杨柳一样,被春风一吹就有千万条思绪,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并用“柳”意象把诗人内心的感慨与苦楚更加深沉地表达了出来。来源:青年文学家

287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国古代杨柳题材和意象研究论文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春来桃红柳绿,万紫千红,到处洋溢着诗情画意,诗人们诗兴大发,留下了多少咏春、颂春、伤春、惜春的动人诗篇。杨柳作为春天的象征,经常出现在我国

    枫小High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中国古代文学主题研究论文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近百年中国古代文学的性别研究2、微信与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与创作3、从"内""外"之争到文化诗学--文化诗

    流沙沙沙沙沙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中国古代史研究论文

    雕镌天花乱坠的世界 辛德勇 2011-3-23所谓“天凤三年鄣郡都尉”砖铭文与秦“故鄣郡”的名称以及莽汉之际的年号问题(上) 辛德勇 2011-3-7题天一阁旧

    windy幸福快降临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中国古代史研究性论文

    一 应当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

    脂肪君绝缘体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中国古代茶文化研究论文题目

    中国茶文化对世界影响功能显著。以茶会友是茶文化最广泛的社会功能之一。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有关于茶文化的论文,一起来看看。 茶服设计与茶文化研究 摘要:饮茶具有

    janesmonkey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