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ssie小鱼
长期以来他所组织和领导的课题组执着追求、刻苦科研,在他自己的科研领域里,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的成果。主要表现在:1、发现新的类Batti-碱反应及捕获Sharpless反应中间体:在合成手性配体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类新的具有普遍性的类Batti-碱反应,该反应能一次生成立体定向的二个手性中心。在Sharpless四唑化合物的合成中间产物的捕获和表征方面做了一系列系统化的工作,为开发新颖的金属有机配聚物找到了新的途径。2、组装并合成了第一个能拆分的光学活性的类沸石:结合超分子组装和晶体工程原理,自组装了光学活性的微孔类沸石,它能很好的拆分外消旋2-丁醇和3-甲基-2-丁醇,其拆分率(ee值)达98%以上。该工作被Angew. Chem.选为热点文章,他引发60多次。3、非中心对称的固体原位(in situ)水热法合成:采用原位水热法技术,设计和合成了许多用溶液法难以合成的化合物,增大结晶在非中心对称空间群的可能,为开发一些有用的物理性质奠定了基础。4、烯烃η2-铜的高稳定超分子聚合物: 利用Pyrex管多次真空除氧法,以弱的配位作用的烯烃为构筑块同金属铜(一价)配位,组装了多种新型的η2-铜的高稳定的超分子聚合物。为烯烃通过铜的配位催化的应用,荧光传感、烯烃的分离以及手性拆分展示了广阔的前景。5、对有机药物与金属离子的超分子化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采用一些有机药物,诸如诺氟沙星,磺胺和来曲唑作为构筑块,组装了一些有意义的超分子化合物,从结构测定,证明了它们是多聚体结构的事实,为它们的作用机理提供了依据。近十年来,他共发表SCI论文一万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3.0以上的四百余篇,其中包括国际著名的化学杂志Chem. Soc. Rev.,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 Chem. Eur. J.,Organometallics, Chem. Commun., Inorg. Chem. 和JCS DaltonTrans.。据检索,被他人引用达七百余次,其中Science 和 Nature, 等杂志都正面引用了他的工作。2013年 1月25日,《Science》杂志上,刊发了以东南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的关于分子铁电晶体的重要阶段性研究进展的论文。有序物质科学研究中心熊仁根教授、付大伟老师分别为该文通讯作者之一和第一作者。2014年5月,东南大学熊仁根教授团队通过协作研究,发现世界首例五重双稳态分子铁电体材料,该研究成果近日在《Advanced Materials》杂志(2014年26卷)上发表。
丹枫在心
熊老师相当好滴!熊仁根教授是我校中青年学术骨干,2002年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2004年度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他目前领导了一个由12位博士组成的有序物质科学研究中心,主要在极性化合物的分子电子学方面开展工作,其主要任务和目的是寻找偏光性好,介电性质高,以及压电和铁电的单一手性化合物。新开展的磁场下上述性质的变化研究,具体学术成绩表现如下: 1、发表论文 近十年来,熊仁根教授参与编写两本专著,共发表SCI论文百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3.0的六十余篇,包括国际著名的化学杂志Chem. Soc. Rev.,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Chem. Eur. J., Organometallics, Chem. Commun., Inorg. Chem. 和Dalton Trans等。据检索,被他人引用达千余次,其中Science, Nature,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Chem. Eur. J., Inorg. Chem., Dalton Trans. 和Chem. Mater. 等杂志都正面引用了他的工作。 目前他个人的H-Index>31。(截至2008年3月) 2、 获奖情况 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9年,排名第一) 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2002年,排名第二)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光电功能配位化合物及其组装》(2004年,排名第二)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 (2005年) 全国优秀博士后 (2005年) 3、学术兼职 《中国科学-化学》 编委 《中国化学》 编委 《中国无机化学》 编委 4、学生培养 一名硕士生获得江苏省优秀硕士毕业论文 一名博士生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并得到中德基金会资助代表中国研究生参加在德国林岛举行的诺贝尔奖得主大会。 5、 主要科研贡献 1)组装并合成了第一个能拆分的光学活性的类沸石:结合超分子组装和晶体工程原理,自组装了光学活性的微孔类沸石,它能很好的拆分外消旋2-丁醇和3-甲基-2-丁醇的配合物,其拆分率(ee值)达98%以上。该工作被引用一百八十多次。同时以消旋的手性配体通过自我拆分组装手性的配合物。设计并合成了含有β-氨基酸基团的单一手性配体,应用原位晶体工程原理,同金属离子组装了一些手性的配位聚合物或非中心对称的结构,该自组装的过程发生了自我拆分现象。 2)烯烃η2-铜的高稳定超分子聚合物: 利用Pyrex管多次真空除氧法,以弱 的配位作用的烯烃为构筑块同金属铜(一价)配位,组装了多种新型的η2-铜的高稳定的超分子聚合物及一般方法难以接近或制备的物相。其中通过氢键和π-π相互作用也能稳定烯烃铜化合物。为烯烃通过铜的配位催化的应用,荧光传感、烯烃的分离以及手性拆分展示了广阔的前景。该部分工作系统全面,不但丰富了结构化学的内容,在寻找该类金属有机化合物的有效合成途径和开发其潜在运用价值方面都作了相当出色的工作,被邀在Chem. Soc. Rev. 上发表综述(2005)。 3)对有机药物与金属离子的超分子化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采用一些有机药物,诸如诺氟沙星,磺胺和来曲唑作为构筑块,组装了一些有意义的超分子化合物,从结构测定,证明了它们是多聚体结构的事实,为它们的作用机理提供了依据。 4)发现新的类Betti-碱反应及捕获Sharpless反应中间体:在合成手性配体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类新的类Betti-碱反应,在高温融熔条件下,该反应能一次生成二个手性中心,并且结构为特定的立体定向。该反应产率高且具有普遍性,与金属离子配位组装得到了很好的单一手性金属-有机杂化框架结构(MOF)。另一方面,在诺贝尔奖获得者Sharpless四唑化合物的合成中间产物的捕获和表征方面做了一系列系统化的工作,为开发新颖的MOF找到了新的原位合成途径,并为该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提供很好的实验依据。因此方面系统工作对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突出贡献,被邀在Chem. Soc. Rev. (2008)发表综述。更值得一提的是,以四唑化合物为构筑块所组装的铁电与介电的MOF工作发表在J. Am. Chem. Soc.上后,被Science编辑点评并多次引用。
拎拎同学
单玉桥男,1954年生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材料表面技术。作为课题执行负责人完成了国家超导中心下达的熔融织构YBaCuO高温超导体镀银防护层的研究,高温超导体故障电流限制器的研究基础课题及攻关课题。作为课题负责人完成省科委下达的熔融织构YBCO超导体水蒸气腐蚀及其表面防护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发表学术论文23篇,SCI和EI收录10篇。获冶金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一次,省教委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教授课程《材料的腐蚀与防护》、《材料化学》。 连法增男,1945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功能材料。从事无磁瓷封定膨胀合金、永磁合金、新型铁基晶态、纳米晶稀土永磁材料、高饱和磁感铁氮化合物、非晶软磁材料及其应用等领域研究。新型稀土铁基永磁材料及其制造工艺等项目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部、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等。获国家授权专利两项。中国仪器仪表材料学会理事、中国金属学会功能材料分会理事,辽宁省应用磁学会副理事长,《功能材料》和《金属功能材料》杂志编委。获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授《工程材料学》、《磁性能与应用设计》、《磁性物理学》等课程。主编出版《工程材料学》和《材料物理性能》。 刘常升男,1963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东北大学教务处处长。主要研究方向:材料表面科学与技术、激光应用技术。承担国家“973”和“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和企业合作项目。出版《激光表面改性与纳米材料制备》等专译著,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技奖励5项。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委会理事、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青委会委员、辽宁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和材料工程分会理事长、2004年薄膜与涂层国际会议组织与技术委员会委员。曾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教育部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当选沈阳市十大杰出青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教授课程《材料学》、《材料表面工程》。 刘春明男,1961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先进钢铁材料微结构设计与控制,材料断裂的物理学与化学。一直从事金属结构材料的基础理论和新材料开发研究工作,特别是在高纯金属材料制备、钢铁材料与铝合金材料的微结构与性能设计及控制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工作。先后主持或参加了30余项国家研究课题和企业合作项目。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30余篇次被SCI、EI或ISTP收录。获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冶金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兼任中国金属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理事、低合金钢专业委员会委员,金相与显微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金属学报》、《Acta Metallurgica Sinica (English Letter)》、《东北大学学报》、《材料与冶金学报》编委,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得者。教授课程《钢铁材料学》、《钢铁材料微结构设计原理与控制技术》。 秦高梧1970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委员会理事,中国物理学会会员,日本金属学会会员,日本纳米学会会员。1988~1998年就读于东北大学材料系材料学专业,1998年末获工学博士学位。1999年初以英国皇家科学院访问学者身份在牛津大学从事三维原子探针的应用研究,1999~2006年就职于(国立)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任研究员。2006年3月被东北大学聘为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金属材料的结构功能一体化,包括(1)低维材料(零维纳米粒子,一维纳米线和二维薄膜)的热力学、低维材料制备的新方法、低维材料的物理/化学特异性能及其相关器件设计;(2)新型大块材料的相图测定和热力学计算以及基于此的新型合金设计。近年来,在《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Applied Physics Letters》、《Chemical Communications》、《Acta Materialia》等刊物上发表SCI收入论文25篇(其中SCI收录文章影响因子大于4.0的6篇),SCI源刊他人引用、评价百余次。目前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的科研项目有:(1)新型超高密度磁记录媒体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7-2009;(2)Mg基合金相图、热力学计算与网络专家系统,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2006-2010;(3)Mg-Al-Zn(Mn)系合金设计与组织控制,中-美-加三国国际合作项目,中国科技部,2007-2012。教授《磁性材料》和《微观组织热力学》。茹红强男,1962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与冶金学院副院长,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处副处长(兼)。主要研究方向:先进陶瓷材料,特种耐火材料,粉末冶金新材料。主持和参加了二十多项国家、省、部级攻关项目的研究工作,完成国家、省部级鉴定四项。目前主持科研项目6项,其中国家“863”高技术项目二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军工项目一项。首次成功合成高性能的Sialon/SiC复相材料,使这种优质材料低成本生产成为可能;开发研制的无压烧结碳化硅陶瓷材料和无压烧结碳化硼陶瓷材料,其材料性能已达到国际同类材料的先进水平。发表论文70多篇。兼任东北大学教育部材料先进制备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硅酸盐学会特陶分会理事。教授课程《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陶瓷材料学》、《无机材料物理化学》、《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粉体制备技术》。 沙玉辉男,1969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先进磁性材料和织构材料。主要从事先进磁性材料和织构材料的微结构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重点)、863计划、973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被收录35篇次。2000年被授予东北大学首届“优秀博士后”荣誉称号,2001年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04年入选辽宁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教授课程《材料科学基础》、《先进磁性材料原理与应用》。 孙旭东男,1961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在英国Surrey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透明陶瓷材料,稀土纳米发光材料,光子晶体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多孔材料,粉末冶金技术。承担和完成国家“863”计划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30余国家和省部科研项目。在Chem. Mater、Acta Mater.、J. Phys. Chem. C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130多篇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9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7项。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人才资助计划、教育部创新团队计划、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等。先后获得“中国冶金青年科技奖”、“辽宁省高校青年学科带头人”、“沈阳市十大杰出青年知识分子”等荣誉称号或奖励。教授课程《工程概论》、《先进陶瓷材料》。王 磊男,1961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与冶金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材料微观组织控制与强韧化,材料保证,高温材料与智能材料。主持或参加了36项国家重点、攻关科研及国际合作研究科研工作。目前正在承担的有包括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国防科工委攻关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在内的科研项目8项。其中有6项为项目(单位项目)负责人。发表学术论文105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78篇次。出版和合著出版专著4部,其中1部获部级奖励。主编及参编教材各1部。教授课程《材料强韧学》、《材料系统工程导论》、《高温材料学》、《材料的强度与组织控制理论》、《材料断裂力学基础》、《材料保证学特论》、《材料学》。 王沿东男,1966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智能材料,中子散射技术,功能与结构纳米材料。先后开展金属织构、金属间化合物、应力测量与分析、中子衍射与同步辐射技术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等研究工作。目前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子课题一项。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70篇次,收录率100%。获1996年第十一届国际材料织构会议青年科学家论文奖(唯一的理论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获奖人)与冶金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获奖人)各1项。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国晶体学会会员。教授课程《织构材料三维取向分析》。 赵 刚男,1953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高性能铝合金。主要从事高性能变形铝合金的时效强化理论、组织与性能控制的研究。承担国家“七五”、“八五”、“九五”关于高强高韧铝合金研究的科技攻关项目,目前负责国家“973”计划专题研究项目,国家“863”计划专题项目。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4篇、EI收录11篇。获冶金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各1项。《轻合金加工技术》杂志特邀编委,中国冶金教育学会材料学科教学研究会理事。教授课程《材料工程导论》、《材料制备与加工》、《有色金属材料学》。 赵 骧男,1956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外场(强磁场、电场)热处理,材料的织构与性能。正在从事的科研项目有:强磁场下凝固与热处理制备金属材料的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电场作用下金属板材再结晶织构的形成与演变机理和强磁场下铁碳合金固态相变线的演变机理和铁碳相图(固态)的构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32篇,EI收录25篇,ISTP收录11篇;参编教材一本,合著专著1部。曾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教授课程《织构材料的性能预报和晶界设计》、《现代材料测试技术》、《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宗亚平男,1956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材料计算机模拟与显微组织设计。研究颗粒复合体的应力应变分布,设计最佳显微组织,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开发、制备;相场法材料显微组织演变的计算机模拟,显微组织最佳控制;构件温度场、热应力、热处理工艺模拟技术。出版教材2部,电子课件2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其中SCI收录9篇,被引用52次,EI收录13篇。作为项目执行负责人,所研究的项目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冶金部科技成果奖,国家经委技术开发优秀成果奖。获国家教学成果、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各一项。国家科委冶金新材料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金属学会分析测试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金属学会工模具钢学术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东北大学学报编委。目前讲授课程:《材料学基础》、《材料组织与性能的计算机模拟》。 左 良男,1963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大学副校长,材料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材料微结构设计、表征与模拟,高性能金属织构材料。承担了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重点计划项目、教育部重大科研项目等40余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发表论文18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110余篇次。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8项,申请发明专利3项。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做出突出贡献中国博士、沈阳市十大杰出青年、沈阳市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人才资助计划。现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金属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国家“十五”863计划高性能结构材料主题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国家教育部科技委材料学部常务副主任;《东北大学学报》主编、《材料与冶金学报》主编、法国Metz大学兼职教授、沈阳市科协副主席。教授课程《材料界面工程概论》、《织构材料性能预报与晶界设计》。 蒋 敏女,1964年生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合金微观组织模拟与控制及新材料设计。长期从事合金相变与相平衡的实验与理论研究工作,采用热力学分析方法研究合金的稳态化与相平衡,并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合金的相转变过程,针对新型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如铜基、钴基和镁基合金的成分设计与组织控制,进行了有深度的研究工作。曾参加国家“八五”重点企业技术开发项目和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以及与日本东北大学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编写《材料科学基础》(李见主编)中“合金相图及应用”部分,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近20篇被SCI收录。兼任中国物理学会相图专业委员会委员、日本金属学会会员。教授课程《材料科学基础》、《相图在材料设计中的应用》和《新型材料导论》。李德新男,1960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新型磁性材料的探索及其物理性质的研究。特别在磁性半金属/半导体材料,磁热效应材料,自旋阻挫材料,强磁性形状记忆合金以及稀土化合物新型超电导材料的研制和物性解明方面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工作。发表研究论文110余篇,其中99篇发表在SCI所收录的国际杂志上,被引用480余次。目前主持及参与的研究课题有:(1)三元稀土化合物新型磁性材料的创制及其新物理效应的探索;(2)极端条件(高压力,强磁场)下磁性材料的织构/量子序演变及其对磁性能的影响;(3)f电子系金属间化合物自旋阻挫效应的研究;(4)室温区磁制冷材料的研发及其磁熵变机理的研究。李继光男,1969年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毕业于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获工学博士学位。曾受聘于物质材料研究机构(日本、国立),先后任研究员、主任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功能陶瓷材料,包括(1)胶体物理化学、单分散胶体粒子的软化学合成、自组装;(2)陶瓷纳米粉体的烧结现象及烧结机理、光学透明陶瓷材料的制备新工艺;(3)具有“光”功能性的纳米陶瓷材料(荧光、光催化)。在J. Am. Chem. Soc.、Chem. Mater.、J.Phys. Chem. B、Aata Mater.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69篇,论文SIC他人引用610余次。2000年起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35篇,平均影响因子2.51。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任美国陶瓷学会会员,日本陶瓷学会会员。
国外sci有很多都是假的。SCI论文具有比较高的含金量,在全世界科研领域内都受到高度的认可。很多国家的学者都会以发表SCI论文为荣。中国这些年来发表SCI论文的
SCI期刊版面费的话贵的一万多,如果是一作的话,是自己付就是自己付这一万多的费用,如果有联合作者,就是分摊,但一般是一作出大头,毕竟分量也在这里。如果你想让作者
综上所述,熊仁根教授所具有的独立工作能力,科学献身精神,以及从论文的质量和数量、获奖级别和论文他引情况等方面表现了他是一位非常优秀和严谨的青年科学家,几年来为我
蔡国响 副主任医师 / 副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 大肠外科擅长: 结直肠癌诊断治疗、热灌注治疗教育经历: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临床医学学士、肿瘤学博士 美国约
长期以来他所组织和领导的课题组执着追求、刻苦科研,在他自己的科研领域里,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的成果。主要表现在:1、发现新的类Batti-碱反应及捕获Shar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