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那一天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性探讨
【论文关键词】教育理论教育实践结合性实践群体理论研究群体
【论文摘要】 以往探索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多是从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差异角度展开的,这样的研究思路有助于克服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践者之间的矛盾,但难以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结合提供富有针对性的启示。因此,从教育理论的可实践性入手,探究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中介,结合的层次对应性,弄清其结合的内外机制,就成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研究取得突破的关键。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就是教育理论被实践群体内化并用以指导实践,研究者根据实践群体反馈,对教育理论进行修正、完善的相互作用过程。由于教育理论与实践都具有层次性,这就决定了其结合也有一定的层次对应性。加上不同种类教育理论品格和目的指向的差异,因此不是所有的教育理论都能为实践群体所选择和内化。只有那些具备内化条件与结合机制的教育理论,才能成为真正指导教育实践的可行性理论。 一、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条件 (一)教育理论的可实践性 在整个教育理论体系中,指导教育实践的理论必须保持自身的可实践性。因为具有实践性的理论才能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那些从学科逻辑体系中演绎、从其他学科移植或翻译引进的教育理论,因其缺乏与教育实践结合的土壤,缺乏与教育实践历史的、情景性的联系,很难直接用来指导教育实践。教育理论要具有可实践性,就需要经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发展过程。因为只有这样创生的教育理论,才能做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在创生指向上具有针对当下教育实践的目的性,具有走进实践群体内心世界的亲和力,形成特定历史条件下指导实践的针对性、可操作性等系列实践特性。 纵观历史上对教育实践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的教育理论,可以发现教育理论的可实践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具有切合实际的指导性,这是成为指导教育实践理论的前提。二是切实可行的操作性。实践者行为的改变是教育理论最终得以实践的重要标志,它往往以师生形成新的操作程序加以显现。三是实事求是的推广性。教育理论具有切合实际的指导性,表明其对指导特定条件下的某些实践活动是有效的,但能否在一定层面和范围内推广,才是真正表明其指导实践深度和广度的关键。四是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大众性,这正是教育理论走向实践群体的特有品格。指导实践的教育理论,只有面向生活才具有现实的生命力,做到与时俱进;也只有面向大众,才能获得实践群体的支持,打牢践行教育理论的群众基础。 (二)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中介 首先,要形成在二者结合中起桥梁作用的中层教育理论。中层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K·默顿提出的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思路,他提倡在整体的社会理论体系和具体的实践研究之间建构一类与特定领域和实际问题相关的中观层次的概念体系。中层理论的定义决定了中层教育理论建构者既要有扎实的相关理论基础,能准确、完整地、富有创造性地解读抽象的理论文本,又要与实践群体有着密切联系,具有丰富的关于当前教育实践的经验,并能深刻把握和理解当前教育实践的状态。中央和省市教科所研究人员就具有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可以利用自身既是理论研究者又是实践指导者的双重身份,选择其中最为当代教育实践所需要的理论作为切入点,将抽象的教育理论作应用性加工,对外来教育理论作本土化处理,将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升为指导实践的理论。这样建构的中层教育理论,既坚持了抽象教育理论的基本精神,又把其理论核心变成了易于为实践者理解和操作的方法,从而起着联结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中介作用。 其次,借助对教育政策的影响走向实践。教育理论要实现大面积地与教育实践的结合,最为有效的`捷径就是通过影响教育政策的制订,借助教育政策对教育实践产生广泛作用。要成为这种影响教育政策研制的教育理论,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教育理论建构主体具有参与教育政策研制的权力。这类教育理论建构主体可直接以建议或提案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影响相关研制者的思想,将自己的理论渗透到教育政策之中乃至为教育政策的研制提供理论基础。二是教育理论本身恰好是教育政策研制者所需要的。就不同层次教育理论对教育政策研制的影响看,只有那些影响较大且反映了时代教育改革脉搏、代表多数人心声的基础教育理论,才易引起教育政策研制者的关注。因为以此为基础制订的教育政策才能既反映时代特征,又能得到多数人的支持。
Mr.白马王爷
浅谈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媒体理论与实践实验教学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 任务驱动 实验教学 综合能力
论文摘要: 在“教学媒体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中,基于任务驱动的实验教学,培养和训练学生对媒体的综合运用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证明,基于任务驱动的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明显的作用。
媒体理论与实践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基础课,理论不是很深奥,按照教学大纲安排,实验内容也不是很复杂,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规媒体设备及媒体的应用。如何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对媒体设备及媒体应用的综合能力,是教师应该努力探讨、进行研究的课题。鉴于此目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基于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法,进行了一些研究与实践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属于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其显著表现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围绕着一个目标——完成一至几项任务。学生在强烈的解决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任务的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然后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对资源的积极主动运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产生新任务的一种学习实践活动,适合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符合本门课程的层次性和实用性,学生可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精益求精地学习各种教学媒体的理论与操作技能。比如,在学习了理论基础以及掌握各种媒体的基本操作方法后,学生可通过将某种媒体运用于某个教学任务中,巩固理论知识,熟悉媒体的教学特性,学会利用各种媒体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设计好实验任务
任务驱动的关健是作好任务设计,主要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过的知识隐含在任务中,让学生以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为目标,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巩固专业知识,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他们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让学生能够自己提出问题,经过思考,自己解决问题,提高他们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教师的角色从教学的主体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则成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我们将教学媒体理论与实践的实验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常规教学媒体的了解熟悉阶段,18学时左右,主要是对常规教学媒体设备,如幻灯机、投影机、照相机、实物投影仪、电影放映机、电视机、多媒体计算机以及对各种媒体,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属性的基本了解;第二阶段以小组为单位布置任务,时间一周,每个小组5~8人,针对一种媒体设备作一个演示教学片(包含多种媒体的应用),对它的历史、种类、功能、适用范围、技术参数及教学特性作详细的讲解;第三个阶段是评价与反馈,8学时,以小组为单位演示教学片,交流收获和问题,教师和其他学生参与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实验任务的实施
任务实施是任务设计的落实阶段。在任务的实施阶段,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来分析任务,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小组成员齐心协力,查找各种资料,探讨各种方案的特点和优点,选择最佳方案,然后每个小组成员承担具体的任务。对于学生觉得有困难的环节,教师要及时引导、提示、讲解,提供必要的设备和技术支持。以“调音台的使用”任务为例,首先设计任务:使一个非专业人员通过观看演示片,了解调音台的原理、功能和操作。设计要求: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来说明它的原理和操作过程。其次,任务应包括本课程知识点和技能的教学应用,能够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学以致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本次任务中,介绍了调音台的种类、原理、使用方法。学生通过查阅网络收集各种类型调音台的图片,了解他们的技术参数,由于网上没有调音台的视频教学资料,他们利用摄像机拍摄了调音台的操作过程,从每一个接线头开始介绍,并配上文字和讲解。这一任务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和动手的积极性,在制作的过程中,他们不仅对调音台熟练掌握,对摄像机及录音设备的操作同样熟练掌握,并且也掌握了调音台的教学运用方法。
实验任务评价反馈
教育评价的目的在于实现教育目标,根据评价结果,教师可以知道目前的教学情况离目标有多远,是否需要修正目标或改变教学策略,是否需要改换教材或教法等。同时,教育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学习的功能,明确所要学习的内容,提供短期的学习目标,特别是学习的反馈信息能激励学生学习的动机,让学生了解自己在学习上的优缺点,有哪些错误需要更正以及有哪些技能已达到熟练程度等,促进学生自我了解、自我认可,帮助学生做出最佳的方案和成果来。因此,实验任务的评价反馈是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此阶段,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设计成果,将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重点问题进行解释,阐述自己的设计方案。教师组织学生相互评价,探讨该设计方案的合理性,通过相互探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迁移。
总结
在教学媒体理论与实践的实验课程教学中,基于任务驱动的实验教学,有效地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1.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由于采用基于任务驱动的实验教学,不拘泥于形式,在规定的时内利用多种媒体对某一媒体设备进行详细的介绍,格式不限,从设计到制作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明显增加。因为时问有限,所以学生天天加班加点地查阅资料、修改方案、准备素材、制作作品,仍然乐此不疲。
2.扩大了学生视野,增加了新知识。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许多教材中没有涉及的知识和新产品,对自己所要介绍的媒体设备从历史到现时的发展有了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并从中了解专业学科发展的一些新动态。
3.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掌握了各种媒体的属性、适用范围及对媒体设备的安装、调试和在教学中的正确使用。采用小组形式,而且每一任务都有两个小组分别完成,小组之间有竞争,这就要求小组成员齐心协力,作好分工合作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提高了学生合作协作能力。从方案的制订到实施,促使学生自觉、主动上网或去文献室查阅文献,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提高了学生检索信息和撰写计划方案的能力。在制作的过程中要应用多种媒体和多种设备,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4.对本课程的实验,85%的学生持肯定和支持态度。认为对培养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力有帮助,也有助于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灵活自主地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的能力,加强了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另一方面,有部分学生认为此教学方式纵容了极少数懒散的学生“搭顺风车”。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给极少数平时懒散的学生更多关注或指定部分任务,充分挖掘所有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增强他们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刘光蓉,周红,基于任务驱动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学[j].中国电化教育,2004(8).
[2]苏兴洲,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0).
pinguo0911
《课程理论》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文献 参考文献: 1:加涅(1999),《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孙克平(1998),《现代教学设计纲要》,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乌美娜(1994),《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盛群力 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5:施良方,《课程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6:杨开城,"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几点看法",《中国电化教育》,2001 7:Brent G. Wilson Reflections on Constructivism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 March 1997. 8:郑永柏,《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9:徐晓东,"学习文件夹评价法的理论与方法" 10:张倩苇 桑新民 ,"网络环境下学习评价新模式的探索" 11: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12:杨开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原则",《中国电化教育》2000年 13:容淑芳,张文兰,"ID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电化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 14:刘莉《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方案的设计研究》,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2000年6月 15:王 铟 ,《高等师范院校非教育技术专业课程培养方案的研究》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0年6月 16:汪颖,《基于问题解决的课教学方案探索研究》硕士毕业论文2001 17:李向荣,杨开城《对认知领域教学目标分类的再认识》,待发表 18:尹俊华著,《教育技术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19:桑新民,张傅苇,赵纳新_"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主干课程信息化探索",教育技术论坛2001 20:高文,"建构主义与教学设计",《外国教育资料》1998年第1期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青少年学生常见的的心理健康及教育对策 选题的意义/
关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若干问题思考论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需要大量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从强调理论的精英化
小学英语教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转眼间充满意义的大学生活就即将结束,众所周知毕业生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计划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什么样的
创新思维 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毛概关于创新的2000字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毛概关于创新的2000字论文
大学英语分层教学的实践思考论文 【摘要】 近年来,不少高校尝试着改革英语教学模式,对大学英语采取分层教学的试验,这既遵循了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