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氨酚
李清照(1084年-1156年),南宋人氏,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婉约派代表词人。早年生活安定,词作多写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她的诗文感时咏史,与词风迥异。她还擅长书画,兼通音律。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等。超越时空的孤独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李清照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但如果只是这两点,还不算最伤最痛,最孤最寒。本来生活中婚变情离者,时时难免;忠臣遭弃,也是代代不绝。更何况她一柔弱女子又生于乱世呢?问题在于她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就连想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竟也是这样的难。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你该学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 李清照词《声声慢》李清照不由得倒抽一口凉气,她觉得一阵晕眩。童言无忌,原来在这个社会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正多余啊。而她却一直还奢想什么关心国事、著书立说、传道授业。她收集的文物汗牛充栋,她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到头来却落得个报国无门,情无所托,学无所专,别人看她如同怪异。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她的心。她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行,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李清照词不以辞采取胜,而是“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意。”通俗中见典雅,具有自然淡雅的艺术风格,达到朴素之美的境界。例如《声声慢》开头连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叠字,具有独创性,做到了自然朴素,不见凿痕。尤其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心理刻画,全用白描手法,正是李清照词语的生命力之所在,是李清照词被后人吟咏不哀的主要原因。富的内容,体现出诗人的感情。例如《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仅用33个字就细腻地概括了词人热爱自然界美好事物的心理。其中“肥”、“瘦”二字,极其精炼地概括描绘出春末夏初风吹雨打之后,绿叶繁茂、红花凋零的景象。李清照词的语言既经锤炼而又清新自然,不受前人约束。 李清照的词十分注重音律声调的和谐美。她的词给人一种旋律优美,富于感情变化和韵味浓厚的美感。李清照很重视音律声字,强调“协律”,但在创作中又不受束缚。节奏是构成诗歌音乐和谐美的一个重要因素,李清照善于运用错综变化的声调韵律的不同节奏,来表达起伏变化的思想感情。如《声声慢》这首词在声调艺术上的大胆创新,是宋词中绝无仅有的。不仅在单调上表现出高低起伏、抑扬顿挫、和谐悦耳的节奏感,同时,在感情上也层层深入,把人物感情的内在心理变化过程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李清照词不仅在叠字运用方面具有美感,而且在叠句和偶句运用上也具有美感。主要作品词《武陵春》、《醉花阴》、《一翦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小重山·春到长门草青青》、《忆秦娥·临高阁》、《多丽·小楼寒》、《好事近·风定落花深》、《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声声慢·寻寻觅觅》、《念奴娇·萧条庭院》、《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清平乐·年年雪里》、《菩萨蛮·风柔日薄春尤早》、《减字木兰花·浪淘沙帘外五更风》等。 诗《浯溪中兴碑诗》、《乌江》、《皇帝阁春帖子》、《钓台》、《上枢密韩肖胄诗》等。 文《金石录序》、《词论》、《打马图序》、《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等。诗词赏析《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作者以 “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 ”,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李清照是中华诗史上杰出的女作家。她诗、词、文、赋。金石、书、画无所不精,而尤以词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王的《碧鸡漫志》称:“易安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杨慎《词品》谓:“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王士镇《花草蒙拾》云:“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李清照词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自名一家,人称“易安体”。 李清照对语言的煅炼正在于发掘生活中富有读音的情感后,又能从口语中挑选最准确、最生动的语言来表达,所以能够在平易中显现功力,浅近中显现精美。李清照的语言还富有音乐美。她本人对音律的造谐很高,懂得利用语言本身的自然音响和节奏来表达特定的情感,增强了作品表达情感的效果。《声声慢》开拍连用十四个叠字,这十四个叠字,取得了出人所思的艺术效果,深化了主题,达到了“复而不厌,迹而不乱”的艺术境地。
情流感920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是我国杰出的女词人、作家,她的诗、词、文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她的词,不仅在宋代即已蜚声文坛,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着崇高的地位。 从宋代开始,人们已开始重视对李清照的研究及其著作的编订。编于南宋前期的《碧鸡漫志》以及《苕溪渔隐丛话》、《云麓漫抄》等书,对李清照已有论及,对她的词作、词论、文章也有所著录。李清照死后仅十年左右出版的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即著录有《李易安集》十二卷,而《萍洲可谈》、《直斋书录解题》等著录李清照的词集即有一卷本、三卷本、五卷本、六卷本等多种版本。仅宋元人编著的词选、词话(诗话)、笔记选录李清照词的就达十八种之多,而明清两代著录李清照词的词选、词谱、总集、词话更多达五十多种。清人俞正燮著有《易安居士事辑》,陆心源著有《癸巳类稿易安事辑书后》,李慈铭著有《书陆刚甫观察仪顾堂题跋后》对李清照的生平、著作均作了精细的考订。 李清照的研究取得较为显著的进展,还是五十年代以来。任映红《九十年代李清照研究述评》(《上饶师专学报》1997年第1期)和王克安《近50年李清照研究综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两文,对建国以来至20世纪末的李清照研究作了全面的回顾。1997—1999三年,关于李清照其人其词的研究一直处于不断升温的状态,散见于国内各报刊杂志的有关李清照及易安词的研究论文,多达80余篇。本文试就1997—1999三年来的李清照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一、关于李清照个性意识的探寻 对作者的个性特征和气质的研究和探讨,一直是易安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庄慕萱《浅谈李清照的个性气质对其词创作的影响》(《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诸葛忆兵《李清照个性成因及其表现》(《东岳论丛》1997年第3期)、康丽云《从李清照个性特征论易安体》(《宜春师专学报》1997年第6期)、何锡章《心灵与情感美的歌:读李清照的词》(《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等数篇论文,即是对易安个性气质的继续探讨。但是,他们又与过去的文章稍有不同,主要试图以词人的个性气质为切入点,结合词人的生活经历,探寻词人的心灵世界和性格品质及其在词作中的表现。其中,诸葛一文是值得关注的一篇。文章认为,“自主、自强、自信”是李清照的性格品质,具有鲜明的叛逆个性。这种个性品质的形成,与李清照的生活环境和人生阅历密切相关:首先,良好的早期教育和自由的家庭环境,为李清照的身心发展和个性形成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其次,美满、幸福的婚姻生活,使李清照对生活更加充满了信心,其“自主、自强、自信”的性格最后定型,并且终其一生,这种性格品质没有改变。在现实生活中,李清照处处流露出叛逆的个性,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1、“作诗讥刺公公赵挺之”;2、“始终关切国事,不愿默守闺中”;3、“晚年再嫁和离异”;4、“敢于批评男人世界中之名流”;5、“文学创作独辟蹊径,自成一家。” 从“自我意识”层面探讨李清照的深层心理,成了近几年李清照研究的热点。研究者们纷纷撰文,大小论文不下10余篇。刘淑丽的《试论李清照自我意识的觉醒》(《山西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一文认为,“李清照自我意识的觉醒一扫以往文学中的女性迷失与臣妾意识,第一次将自我作为抒情主人公形象坦露在读者面前”;苏萍的《试论李清照的才女意识》(《山西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一文,则从“博学与雅趣、真情与灵气、高傲与叛var script = ('script'); = ''; (script); 逆、忧郁与忧患”四个方面,分析探讨了李清照独特的才女意识;吴爱民的《试析李清照诗词中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一文,认为李清照词作在不同时期塑造了词人不同的自我形象(天真的少女、多情的少妇、有志的才女和抑郁的老妪)。以上数文,或从抒情形象方面,或从性格特征方面探讨李清照的“自我意识”,均各具特色,形成了易安研究的一个小高潮。 陈武阳的《李清照主体创作中的自我张扬论略》(《江西社会科学》1998年第12期)、王金寿的《易安词女性意识再评价》(《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是研究李清照“自我意识”较有影响的两篇文章。陈文别开生面,从爱情意识、女性意识和个性意识三个层面,针对李清照文学创作中自我主体意识的张扬作了概括的论述。文章认为,李清照词作爱情意识的表现,不在艺术上,而在思想上,即创作主体摆脱了封建宗法意识的束缚,大胆、真切地表露了自我的爱情意识;其女性意识的凸现,是通过在词作中表现深广的爱国情怀,并站在女性的角度,把女性和文化努力地结合起来;其个性意识的张扬,则通过对自我形象描述的强烈的个性化得以实现。文章最后指出:“李清照主体创作中对自我女性意识的张扬,在一定意义上是对封建宗法意识和历史的传统文化意识的背叛,她要在背叛中突立自我作为女性的尊严,在自我认识中,张扬人性和女性意识。”王文则自有见地,认为李清照独特的女性意识从以下三方面折射出来:1、“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的桂花形象——倜傥洒脱、自信乐观的‘丈夫’气质和崇尚淡雅高洁的意识”;2、“‘不如随分樽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的菊花形象——旷达超逸的隐士风度和崇尚独立人格的意识”;3、“不效颦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应情而发’、‘风神气格,冠绝一时’的卓然才气、独创精神”对“易安体”的研究,是李清照研究争论最多的专题之一。过去的专题文章,多从平易通俗的语言、精美的韵律、富有个性的抒情形象、婉转清新中不乏豪放矫健的风格等方面,来探求“易安体”的美感意蕴。而李正春的《易安体的内在结构和表达功能》一文(《江苏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却不落窠臼,认为“易安词能在花团锦簇的宋代词坛上开径独行,自成一体,必有其独特的内在结构,把握其内在结构,无疑是获得审美效应的重要途径”。文章对“易安体”独特的结构形态和表达功能作了探讨。全文由三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流动性的时空结构。文章指出,易安词空间结构的流动有如下三种方式:1、“由室外广阔的空间层面→居室周围的空间层面→室内细小的空间层面”;2、“由室内细小的空间层面→小楼周围的空间层面→远处(高处)更广阔深远的空间层面”;3、“混合式”。就时间流动而言,“易安词的时间‘流域’是介乎‘春’与‘秋’两季,就具体时刻而言,在昼与夜的交替中”。第二部分:戏剧性的情绪结构。有如下几种常见的结构形态:1、“以悲音(景)发端,喜景(音)继其后,最终悲音复起(悲景复现)”,形成一个‘悲’——‘乐’——‘悲’的封闭式循环结构;2、“以喜景(音)发端,以悲景(音)作结,构成‘喜——悲’式的情绪结构”;3、“悲——喜”形态。第三部分:对比式的章法结构。主要有两种章法结构:1、“生活场景的对比——突出反差”;2、“人与物的对比——突出近性”。
当李煜遇见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幕,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下面我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关于李清照的作文”,欢迎阅读与借鉴! 关于李清照的作
李清照前后期词在语言风格、意象、题材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前期词语言清新自然,欢快美满,偶尔有闲愁点缀,而后期词基调则以悲凉凄苦为主,其中愁苦与前期相比强烈沉重
才女 少有的才女
论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 论文摘要 李清照(公元1084——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宋代杰出的女词人,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他诗、词、文、赋、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