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那缕羁绊
黎族是海南最早的居民,也是海南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现有人口132多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黎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而独特的民族文化。黎锦技艺是黎族妇女利用棉、麻等天然纤维制作衣物和其它生活用品所使用的传统手工技艺,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在中国棉纺织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2009年10月1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黎锦技艺作为珍贵的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已成为享誉全球优秀的海南特色和黎族文化的重要标识。随着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黎族掌握黎锦技艺的妇女逐渐减少。20世纪50年代,掌握该技艺的黎族妇女约有5万人,到20世纪70年代数量减少了一大半。至今掌握该技艺的黎族妇女已不足1000人,且多为年过七旬的老人。其中掌握絣染技艺的不足200人,掌握双面绣技艺的屈指可数,而龙被制作技艺则已无人能够完整地掌握,黎锦技艺生存已临濒危。黎锦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中央和海南省财政资金投入较多,市县财政配套投入相对过少;传习活动没有形成系统规模,黎锦技艺培训基地建设和正规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对于传承人的保护,有待制定积极的保护措施;受代表性传承人数量和能力所限,规模化、常规化传习活动还很有限;宣传力度不够,组织机构和专业队伍薄弱。 为了全面履行申报承诺,落实相关保护措施,更好地保护、传承、发展和弘扬黎锦技艺,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增添更加灿烂绚丽的文化魅力,我们建议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利用黎锦技艺的关系: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海南地区,有选择地建立黎族文化遗产保护生态区,在传统特色鲜明、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社区、乡村,开展创建民间传统文化之乡的活动。通过采取积极而适当的措施,对选定的地区或选定的可持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较为完整的、动态的和持续性的保护。二、建立技艺传习馆,保护和培养该技艺的传承人。在海南省白沙、东方、五指山、乐东、保亭等市县各建一处功能健全的黎锦技艺传习馆,开设传统纺纱、染色、织布、刺绣等课程,由国家级和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收徒授艺,对有兴趣学习该项技艺的进行常规和系统的辅导培训,使其掌握较全面的技能,成为在推广和传习该技艺的骨干。同时多渠道筹资改善代表性传承人生活状况,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给予其必要的工作经费和生活资助,以保障传承活动正常进行。三、建立技艺传承村,促进黎族村寨及其人民的保护自觉。2013年前,建立5个黎锦技艺传承村,即白沙黎族自治县南开乡南开双面绣传承村、东方市东河镇西方絣染传承村、五指山市冲山镇番茅服饰传承村、乐东黎族自治县志仲镇红内麻纺传承村、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保城镇番道棉纺传承村,使黎锦技艺得以在传统文化背景下全面恢复。四、建立技艺所需原材料生产基地,保护自然环境。在相关黎族市县建立一批棉花、麻、蓝靛等植物生产基地,为黎族传承纺染织绣技艺提供基本原材料。种植棉花300亩,麻200亩,蓝靛植物200亩,其他染料植物2000株。五、设立研究机构和展览场所,加强该技艺的宣传和研究工作。在黎族市县应积极举办黎锦技艺知识普及活动,在中小学开设该技艺课程,使少年儿童得到相关知识的学习。建立黎锦技艺研究机构和黎锦技艺保护官方网站,出版相关学术著作,召开由联合国专家参加的国际学术会议,宣传和发扬黎锦技艺。六、全面整理黎锦技艺的档案资料,建立专项数据库。通过普查和专题调查,用文字、录音、照相、摄像等多种手段,全面记录该技艺及其传承人的相关信息,同时抢救和收集一批承载黎族传统纺染技艺信息的实物,分类整理,立档管理,建立多媒体数据库。
hanzhe2013
黎族是“南方海中洲”和“古越之地”上最古老的民族,据考察属于“百越”遗民的后代,海南岛上的先住民.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地区中南部的琼中、白沙、昌江、东方、乐东、陵水、保亭、通什、三亚市等七县二市之内,地势多以山地为主;散居主要在万宁、屯昌、琼海、澄迈、儋县,定安等地区,以平原地形为主.居住的地理环境特殊,黎族人内部根据各自的语言、服饰、文身等生活习俗的不同,分为哈、杞、润、赛、美孚五种方言,各个方言支系根据他们对黎族文化的认知,衍生出具有其方言支系特色的黎锦图案纹样.常见的题材分为自然类纹样、人物类纹样、动物类纹样、爬行昆虫类纹样、植物类纹样和日常用具纹样.黎锦是黎族人心理和个性的写照,不但能反映黎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和风格的差异,也能反映黎族各支系之间存在内部差异的文化特征.一、黎锦最早的史籍和技艺传承有关黎锦的史籍记载最早要追随到西汉时期.在《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记载:“武帝来,珠崖太守会稽孙幸调广幅布献之.”将黎锦作为贡品献给当时的权贵,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往后,宋人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也说到:海南黎族制作的“黎单”是“青红问道”,“木棉布也”.而关于黎锦工艺方面要见于南宋人方勺《泊宅编》:“海南蛮人织为巾,上作细字,杂花卉,尤工巧.”黎族同大多数少数民族一样,只存在语言,而没有书写的文字,因此在工艺传承方面没有文字记载,技术的传承由年长者讲述给年幼者,母女间心口相传.黎锦纹样的形成,主要是对现实生活中自然物和人造物的提炼,形成单纯简练而又变化有序的纹样造型,黎族妇女作为工艺技巧和织绣纹案主要传承者,在对动植物进行采集的过程,也形成了对采集活动中遇到的各类植物产生了认知和理解,并通过织绣方式抽象地在黎锦上表达这些植物.二、猜想划分的理由有关黎锦图案纹样划分方法,笔者根据图案纹样个体属性的不同,总结为两大类划分方式:一类由所居住区域地理划分,另外一类是由各大方言支系进行划分:1.区域地理划分图案纹样.由现存的海南黎锦中得出的结论,海南岛中南部地势多以山地地形为主,对比同时期平原地形黎族妇女聚居地在黎锦中的织绣纹案呈现截然不同,图案纹样的形成多由生活环境、地理条件等自然景象加工变形制作而成.山地地形的妇女多喜欢以林中的水鹿(海南鹿)、鸟和其他野兽,以及花丛间的彩蝶、蜜蜂,地下的小爬虫,田边的木棉花、泥嫩花、龙骨花等作为图案蓝本;平原地形的妇女则喜欢以河中的游鱼、溪边的虾、池畔中的青蛙和田间的鹭鸶等动物作为织绣图案的素材.所居住的地域不同,产生的黎族织绣图案风格也发生了变异,呈现出一种混杂的艺术风格.同时也是对一个民族生产力的还原,同一民族不同支系的生产力水平不同极大影响其艺术文化的积淀,故而形成的民族文化和黎锦图案纹样就成了差异性.2.各大方言支系划分图案纹样.黎族的语言由哈方言、润方言、赛方言、杞方言、美孚方言、各方言(除开五大方言所存在的方言),笔者在观察同一类纹样在各个方言区中,在黎锦图案纹样表现形式大不相同
张凉凉2779
黎锦图案的纹样与色彩研究-建筑论文黎锦图案的纹样与色彩研究 裴靖(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海南海口571158)【摘要】在对黎锦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黎锦图案精美,色彩古朴艳丽,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态,代表着中国民族文化群体的宇宙观、美学观、审美喜好、内心情感和民族精神,反映了中原文化的哲学体系、艺术体系、造型体系和色彩体系。试图通过对黎族历史的梳理,多角度、全方位了解黎族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与演变,深入研究黎锦图案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并与其他民族图案进行系统比较,凸显其学术特色。据此,从美学和传统文化的角度,对黎锦图案的形式美和色彩美展开探讨和挖掘,体现美学的意义和现实价值。关键词 黎锦图案;纹样;色彩海南黎族织锦在我国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黎锦造型形象、夸张,图案色彩精美纷呈,极富装饰感与想象力,但是由于海岛地理位置和经济原因,人们对传统海南黎锦艺术了解甚少,使得这一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瑰宝面临灭绝的危险。时至今日,以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为契机,黎锦这一濒临失传的民族民间艺术将迎来自己盼望已久的历史机遇与希望。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加入了拯救黎锦的保护工作,成立了相关的保护机构,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继承和弘扬黎锦这一优秀的民族的文化艺术,同时也更加激发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关注热情,纷纷涉足这一领域一探究竟,虽然有相关黎锦方面的理论研究、专著、学术论文陆续相继问世,但其中所涉及和针对有关研究海南黎锦图案与色彩方面的专题学术论文和主题研究却可谓是凤毛麟角,少之甚少,这不符合艺术史全面发展的实际情况。所以我们应该从海南本土出发,从美学这一独特的学术角度来研究和探寻海南黎锦的图案美学价值,使它的美学价值大放光彩。海南黎族织锦艺术,是我国文化艺术中不可获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东巴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代表着中国民族文化群体的宇宙观、美学观、审美喜好、内心情感和民族精神,通过对黎锦图案的研究和解读,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我们了解黎族的文化艺术发展史,反映了中原文化的哲学体系、艺术体系、造型体系和色彩体系。黎族织锦从图案上来分析大体又可分为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以及反映人们日常生活的生产用具、自然界现象和汉字符号等纹样。其中人形纹、动物纹和植物纹是最常用的织锦图案。通过对这些纹样和色彩的分析与研究发现,图案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传统哲学价值观,另外,从美学的角度来研究海南黎锦图案,在图案的构成中,点、线、面是最基本的元素,通过它们各自的大小、长短、形态等的变化以及相互之间的位置、方向、构成创作丰富的造型,在黎族织锦中点的应用较少,线的应用较为广泛,相互交织穿插成大小不同的面,形成了不同的图案,使得黎族织锦充满调和之美。从造型的功能上分析,线条是最有活力的,表达了人们丰富的思想感情具有韵律之美。具体有归纳法、夸张法、重复法、近似法、对比法等。黎族织锦的色彩配置朴质夸张、浪漫艳丽,它与人的思想感情密切相关,有内在和外在之美,有统一于对立之美,生理与心理之美,色彩的形式之美对黎族织锦的构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自古就有“黎锦光辉艳如云”的美誉。黎族织锦艺术是我们今日在众多领域中应当传承与借鉴的宝贵财富和文化艺术资源,我们应该知其所长,发扬光大,挖掘和探索出其中最深层的精妙内涵,从而为我们在日后的研究
素食更好
黎族人在节日、婚娶、入新屋、生育、社交等活动,都要摆席设宴饮酒。平时迎宾会客也以饮酒为情礼,敬酒对歌常通宵达旦。所有,黎族同胞大多嗜酒,所饮之酒大多是家酿的低度米酒、番薯酒和木薯酒等。用山兰米酿造的酒是远近闻名的佳酿,常作为贵重的礼品。黎家人常用这种酒款待贵宾。有的地方习惯以小竹管吸酒敬客。
黎族传统美食有"竹筒饭"、"雷公根"、"祥",而且"祥"只有在节庆或贵客登门时才能吃到,有"鱼茶"和"肉茶"两种。黎家人还喜爱吃鼠肉,无论是山鼠、田鼠、家鼠、松鼠均可捕食,家家都有竹制捕鼠器,一次安装几十付,第二天便可捕到几十只鼠。
黎族服饰风格也很独特,没有季节之分。黎族男子一般上身穿无领对胸无纽扣麻衣,腰间前后各挂一块麻织长条布,头上缠红布或黑布,形状有角状和盘状。妇女的装饰一般穿对襟或偏襟,直领或圆领上衣,上衣边沿绣花,并缀以贝壳、铜钱、穿珠等饰品。黎族女性习惯头带花巾,下身穿筒裙,再加上头发扎成球形,黎族妇女以前有纹身的传统习惯,现已不多见。再加上插上个银簪或者骨簪。每年三月三,黎族人民都会穿上他们独特的服饰为大家展示他们独特的魅力的。
扩展资料: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陵水、保亭、三亚、乐东、东方、昌江、白沙、琼中、五指山等县市,其余散居在海南省境内的万宁、儋州、屯昌、琼海等县市以及贵州等省。
关于黎族的族源,过去有多种不同见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学者根据文献记载,结合大量的考古学、语言学、民族学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多数人认为,黎族是从古代越族发展而来,特别是和“百越”的一支——“骆越”的关系更为密切。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黎族
论文研究现状可以写如下: 研究现状是开题报告的关键部分,对开题报告的层次和水平起决定性作用,也是英语论文“文献综述”的基础。研究现状内容长度一般是在1000字左
毕业论文调研报告范文,下面就来给大家详细介绍:毕业论文调研报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描写,首先可以描写调研的目的,第二个可以描写调研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第三个可以描写
论文研究现状怎么写如下: 第一,写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时候首先需要具备的是研究国内的现状,需要举出一系列的数据,同时这些数据必须是来源于正规的数据平台,这样的平台国
论文国内外研究现状写法如下: 首先,我们要知道国内外研究现状是什么,其实通俗来说,就是国内和国外对于一个研究对象目前的研究现状,可以是国家层面上相关部门对于研究
研究课题申报中“目前的研究状况”是指研究课题目前国内外有些什么研究成果,以及对这些成果的观点综述。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应注意: 1、文中反映最新研究成果。预期成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