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iyeping001
纸的种类 造纸的主要源料多为植物纤维,以竹与木为主,木之纤维柔韧,制成之纸,吸墨较强;竹之纤维脆硬,所制之纸,吸墨性较弱,故以此分为两大类: 弱吸墨纸类: 多系竹纤维制成,纸面较光滑,墨浮于表面,不易慢开,所以色彩鲜艳。以牋纸类为主,如澄心堂纸、泥金牋,还有今之洋纸也属之。 澄心堂纸: 为南唐李后主所使用之名纸,与廷圭墨齐名。特性平滑紧密,有「滑如春冰密如玺」之称,为弱吸墨纸之上品,差一点的称玉水纸,次差的称冷金牋。「轻脆」,即其特性。 蜀牋: 据说西蜀传蔡伦造纸古法,所产蜀牋,自唐以来颇富盛名,如薛涛牋、谢公牋等。据说其地水质精纯,故其纸特优。「谢公牋」以师厚创牋样得名,因有十色,又称十色牋。「薛涛牋」则因涛得名,但此种彩色牋纸,虽系遵古法制成,染色易败,不能传久,为应酬把玩罢了。 藏经纸: 藏经纸乃佛寺用以书写或印制佛经者,又名金粟牋,有黄白两种。 明清人常用之泥金牋、蜡牋,今天已很少见,冷光牋虽为表光之最下者,也很少见了。今天一般都用日本制的鸟子纸,但价格昂贵,又不能持久,实在也并不实用。 强吸墨纸类: 多系木质纤维所制,吸墨性强,表面生涩,墨一落纸,极易漫开,书写常加浆或涂蜡,光彩不若牋纸鲜明,较为含蓄,以宣纸类为主。虽然较晚出现,但今已取代牋纸,成为最名贵的书写用纸。 宣纸与彷宣: 今日最名贵之书写用纸便是玉板宣了。玉板宣,合桑、短节木头、稻杆与檀木皮以以石灰浸之制成,吸墨性最强,质地最优。宣纸以安徽宣城而得名,但宣城本身实不产纸,而是周围诸地产纸,皆以宣为散集地的原因。 继续来讲名贵的玉板宣。这种纸可不是人人有办法用的,因为它非常吸墨,所以运笔过慢的人,用的就很辛苦了:只要笔稍停,墨就会渗出来,形成一个大大的墨团!但也有人利用它的特性,写出别有风味的字,像包世臣的淡墨书,齐白石的大笔写意画等。 因为宣纸过于吸墨难写,所以就有人加以改良:或用砑光,或加胶矾,还有加浆而成的。经过改良之后的宣纸吸墨性略减,比较容易书写。 毛边纸、元书纸与棉纸: 宣纸昂贵,一般习字时多用毛边纸。这种纸本来是用于印书的,但因为纸质好,有人买了书之后裁来练字,所以称为「毛边纸」。此纸所用原料,以竹为主,色呈牙黄,质地精良,和我们今天中小学生习字簿所用的机器制毛边纸有很大的差距。元书纸和毛边纸近似,但今已无闻。本省所制的棉纸也可以算是这一类,质地渐佳,颇具韧性,价格亦不甚贵,可以做为习字用。纸的选择方法 质地柔韧厚密: 选择纸张的时候质地是最重要的,质地不佳的纸既容易损笔,又不易保存,古今名纸,莫不以品质见称,如澄心堂纸「密如玺」,玉板宣「柔韧、耐久」。纸质坚韧紧密是最好的,选择时以目测就可以知晓。 色彩洁白: 纸如果不白,就是原料不好、或水质欠佳,都算不上是好的纸。洁白无比的玉板宣便以檀木为原料,蜀牋则「以浣花潭水造纸」,都是实例。若是染色的,也要精纯洁白,才是本性佳之纸,但染色之纸不易传久,若希望作品百年后能放在故宫博物院,还是避免使用的好。洁白不洁白用眼睛看就能明白,这也不需要我多言吧。 表面光涩适中: 纸之表面有光滑和粗涩之分;光滑固易行笔,但若过滑而笔轻拂而过,便无笔力可言,若粗涩则与之相反,易得笔力,但过涩则难于施笔,易损笔锋,所谓「细而不涩」也。这个可凭视觉与触觉分辨,就不多谈了。 吸墨适度: 纸须能入墨,否则墨浮纸表,易于脱落,不能久存。一般而言,宣纸类吸墨较强,牋纸则反之。吸墨太强,若运笔稍慢,则点画俱成墨团。但若吸墨性太弱,墨不易入纸,亦非所宜。故择纸时要考虑到书体及个人运笔速度,要以墨汁能入纸但不成「团」为佳,选购时若店家允许,仅管用墨去试,一试便知。 据碑帖择纸: 临摹碑帖,若要求形似神肖,不仅要注意到笔,纸也是条件之一。择纸先辨其吸墨性,视真迹的入纸程度而定,入纸多则选用强吸墨纸,反之便选较弱者。若无法窥知入墨实况,如石板所印者,亦可就其风俗辨之,锋芒显露,神彩奕奕者,多用牋纸类;温润含蓄,风华内敛者,则可选用宣纸类。 依个性择纸: 当然,个人的喜好也是该考虑的,否则若买回不爱用的纸,只怕用都不想用了。另运笔急者,宜选强吸墨纸,其墨方能入纸,行笔迟缓者,则可选弱吸墨纸,不然墨团跃然纸上,可不大妙啊。纸的使用方法 宜平: 书写时必需平放,才易于书写;若纸皱,便不易书写了。惟有人写古篆隶时,故意将纸揉皱,以求斑驳之致与古意。 洁净: 纸上污秽,会影响观瞻运笔与墨色,灰尘也会影响运笔,若与墨汁相杂,墨既不坚,亦乏光彩。这虽然只是小事,但也是很重要的哦! 分格: 书法书法,写字最重法度,故「书」、「法」并称,尤重间架与章法,布置章法有纵行横列之分,立定间架则有九宫、田字、米字诸式。线条亦有明暗之别,凡篆隶行草楷诸体都是如此,尤其是楷书更是重要;据说唐人重「法」,丝毫不苟,看留下来的名家诸法,其法度之谨严,空前绝后,故有九宫创于唐人之说。 分格也需随书体而定,法度最严的楷书和篆隶,纵横需整齐,行列皆可画分,而行草惟有直行,不宜加横列,以免缚手缚脚,不得纵放。明线宜细,以免妨害观胆,暗线用书宜轻,不必涂抹,以免损毁纸张。若摺纸易起皱折,妨碍运笔,亦须避免。 固定: 书写时纸需固定,若纸随笔动,字便不能随心应手。方法除了以左手按纸,也可以用镇尺压在适当位置,使纸固定。 垫吸水布: 以笔饱蘸浓墨写字时于顿挫重按处,力透纸背,墨渗纸外,不但会沾污桌面,且笔画染开,也会破坏画面。所以需要以吸水纸或布垫在纸下,可以将渗出的墨吸乾净,保持画面整齐。 待乾收纸: 墨汁未乾时收纸的下场大家都很明白吧!好好的一个字平白多了个「镜像」,有时实在令人哭笑不得。还有,不要自作聪明的将作品「盼乾」,或是想用卫生纸吸乾,这样不但会使墨易脱落,且会使墨色受损。收拾时,不要任意摺叠,以免损纸,有碍观胆。 藏诸乾凉处: 纸受潮易腐朽,过度乾燥又会破裂,因此若想使贵大作能长长久久,就保存在乾燥阴凉的地方。其他如虫蛀也需注意。纸的发明 造纸术也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纸张的发明和应用,对人类文明的进步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纸张不仅是书写的理想材料,也是印刷的理想材料,因此,纸张的发明为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纸是谁发明的蔡伦 纸在文房四宝中,较之笔、墨、砚晚出。古今中外,公认为东汉初期的宦官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人。 据范晔的《后汉书》记载:"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这是历史文献中最早的关于造纸术的记载。从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蔡伦造纸使用的原材料是树皮、麻头、旧布、渔网等价格低廉的物料,这样造出的纸成本低,很快就得到了推广应用。 早期纸张的使用 公元105年,蔡伦所造的纸已经能满足书写的要求,对于蔡伦来说,造纸的目的就是用来取代木牍、竹简、缣帛等书写、记录文字的材料,由于纸质轻,价格低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东汉末年,山东人左伯,就是一个以造纸精美而闻名,当时的书法家都十分推崇左伯的纸,这就是说,在东汉末年,造纸技术与超过了蔡伦的造纸。 公元2世纪4世纪,是竹简、缣帛和纸张并用的时期,由于纸张的质量和产量不断提高,纸张作为写字用的材料,其使用的比列也越来越大,在这个时期,纸张已成为文人不可缺少的写字材料。早期的造纸方法造纸的图片 有关中国古代造纸的方法,历史上记载很少,但就纸的制作工艺及其原理,发明迄今两千年来,并无多大实质性变化。总结起可归纳以下几点: 一是将砍伐来的植物,比如麻类植物,用水浸泡,剥其皮,再用刀剁碎,放在锅里煮,待晾凉后再行浸泡、脚踩,用棍棒搅拌,使其纤维变碎、变细。造纸的图片 二是掺入辅料,制成纸浆。 三是用抄纸器(竹帘之类)进行抄捞、晾干,即可制成为纸。造纸的图片造纸术的发明中国历史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阶段。迄今已五千年以上。在此漫长的岁月中,我们的祖先为了帮助记忆、记录经验、留传、著书立说等需要,采用过许多天然原料或经过加工的材料作为记事、书写所用。古书记载过的方法或经考古发现有实物者就有:结绳记事、甲骨镂刻、石鼓碑碣、简牍缣帛等。 在以上早期的记事材料中,使用最广的是简牍和缣帛,尤其是简牍。简牍实际是几种东西的总称,指的是竹简、木简、竹牍和木牍,其中简以竹简,牍以木牍为多。把字写在狭长的竹片或木条上叫做竹简或木简;写在较宽的竹片或木板上叫竹牍或木牍。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记载:“竹生于山,木长于林,截竹为简,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迹,乃成文字”,“断木为椠,柝之为板,力加刮削,乃成奏牍”。所记即为此物。 缣帛实际上是一种丝织品,可以裁剪、缝制衣服,也能写字绘画。与简牍相比,它柔软光滑,易于运笔和舒卷,又不像竹简那么笨重、易于散乱。但缣帛的价格昂贵,不可能被普及推广。 蔡伦是汉和帝时的中常侍兼尚方令,掌管制造宫廷用品。《蔡伦传》记载,他“有才学,尽力敦慎,……永元九年(公元97年),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秘,为后世法。”说明他具备发明创造的个人素质与研制植物纤维纸的物质条件。又说他“每至休沐,辄闭门绝宾,暴体田野”说明他经常去民间考察沤麻、煮葛、纺织等生产经验,并潜心研究,加深和积累了对植物原料与纤维性能的认识。他顺从社会之需要,合乎众人之期望,经长期努力研制,终于在公元105年(东汉元兴元年),利用破鱼网、旧布头、麻头及树皮制成了书写用纸。关于蔡伦发明了造纸的史实,我国二十五代史之三《后汉书》有着明确的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候纸。”其他古书上还记载了蔡伦造纸的工艺方法,如《博物志》中说:“蔡伦煮树皮 以造纸”,“蔡伦始捣故鱼网造纸”,《后汉书集解》称:“蔡伦挫捣故布网抄作纸”。这里的挫、煮、捣、钞,相当于现在的切料、蒸煮、打浆、抄纸等主要造纸工序。“造意”、“始捣”有首先发明之意,说明蔡伦首先以破布、鱼网和韧皮植物的茎皮为
夏内内爱吃饭
在青海的草原上旅游时,经常能见到一种花,开在清晨的露珠里玲珑剔透;开在夕阳的余晖里金碧辉煌,粉白紫红间杂的花朵一丛丛、一簇簇、一片片,犹如仙女织锦散落人间,美得绚丽耀眼,惊心动魄,这就是狼毒花。 狼毒是瑞香科狼毒属植物,分布于中国北方各省区及西南地区,生于海拔2600-4200米的干燥而向阳的高山草坡、草坪或河滩台地。常见的有3个野生种;瑞香狼毒、狼毒大戟、月腺大戟。为多年生草本;根茎木质,粗壮,圆柱形,不分枝或分枝,表面棕色,内面淡黄色;茎直立,丛生,不分枝,纤细,绿色。花白色、黄色至带紫色,芳香,头状花序顶生,圆球形,因形似小馒头,而被藏族人成为馒头花。花期4-6月,果期7-9月。 一、毒性分析 狼毒花的根、茎、叶均含剧毒,故叫“狼毒花”,以警示人们不要轻易接触和误食这种食物。现代化学分析表明,其主要成分为二萜、黄酮、木脂素、香豆精类成分。其中二萜类包括格尼迪木任,河朔荛花素,瑞香狼毒任A、B,18-去-(苯甲酰氧基)-28-去氧格尼迪木任,12-乙酰氧基赫雷毒素,赭雷毒素。黄酮类:狼毒素A、B、C、异狼毒素,7-甲氧基狼毒素,新狼毒素A、B,狼毒色酮及二氢山柰酚。木脂体:鹅掌揪树脂酚B,松脂酚穗罗汉松脂酚;挥发油:有27种成分。狼毒素及异狼毒素为毒性成分。 对人体的伤害主要表现在: 1.刺激致炎作用:引起皮肤黏膜原发性刺激作用。进而产生急性性反应,口服导致口腔咽喉肿痛、有灼烧感,局部外用引起局部皮肤发红、起泡、热痛。 2.消化系统损害: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甚至出现休克,内服使消化道腐蚀出血。 3.呼吸系统损害:引起呼吸麻痹、抑制甚至呼吸衰竭。 二、生态影响 狼毒根系大,吸水能力极强,能适应干旱寒冷气候,周围的草本植物很难与之抗争,在一些地方已被视为草原荒漠化的“警示灯”。由于天然草地持续退化,狼毒在退化草地上的扩散日益严重,影响中国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安全。 三、药用价值 药用部位为:狼毒的根茎,秋季采、洗、切片、晒干使用。其性味苦,辛,平,毒,入脾经,有杀虫散瘀,止痛之功效。可用于创伤出血,以及疥癣、瘰疬等病症,也可用于脘腹冷痛,治心腹寒胀痛。狼毒素毒性大,内服宜慎重,孕妇禁用。狼毒可做农药,用以防治螟虫、蚜虫。 四、狼毒纸的应用 狼毒在西藏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以它为主原料,能制造出一种无比珍贵圣洁的东西—狼毒纸。《中华造纸两千年》记载,狼毒纸是由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入的工匠经过探索实践,利用狼毒为造纸原料,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藏纸工艺。 狼毒纸,就是利用狼毒花的根茎,经历11道工序:采料、泡洗、锤捣、去皮、撕料、煮料、捶打、打浆、浇造、日光晾干、揭纸制作而成。工序历经艰辛,但这种纸具有不怕虫蛀鼠咬、不腐烂、不变色、不易撕破的特点,可以保护经文千百年不烂,所以,也仅在制作高品质的经书时才会用到。如德格印经院印刷一般的普及性经书,使用内地生产的普通纸张;而印刷重要的高品质经书,就一定要用自己手工制作的狼毒纸。因此狼毒纸也被誉为“身怀绝技的经书保镖”,成为了藏族文明传承的最佳载体。
有不少消费者曾对泉泉提出疑问: 你们纸巾的颜色与白纸不一样是不是为了标新立异?你们所宣传的环保健康是不是只是一种概念?你们……。 诚然,连情怀都可以贱卖
化工论文格式范文 导语:化学工程其实就是指一系列的化学生产活动,在现代的环保减排理念之下,化学工程的整个过程应该节能减排和低碳环保。下面是我分享的化工论文格式的
学校艺术教育融合民间剪纸艺术的实践论文 民间剪纸艺术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越来越被重视。民间剪纸
谈民间剪纸艺术的民俗文化 论文关键词:民俗 文化 剪纸 艺术 论文摘要:民间剪纸是中国古老的传
中国造纸学报是中文核心期刊;但是不被EI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