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56

鸡汁小笼包包
首页 > 学术论文 > 国际儿科学杂志2021影响因子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癞皮狗旺旺

已采纳

荨麻疹

临床上对判断荨麻疹还是很容易的,荨麻疹有典型的皮疹特点,从几个小丘疹,慢慢扩散甚至连成一片,形成大面积的皮肤水肿。

得了荨麻疹,一定有诱发因素,如夏季是荨麻疹高发季节,有寒冷性荨麻疹,就是受凉影响了免疫功能,有蛋白胨性荨麻疹,就是大口吃肉海鲜,大口喝酒后突发的,这种情况 常常见于聚餐后发生。

对于荨麻疹的治疗,我们的认识是有错误的,荨麻疹发生在皮肤,并不是皮肤疾病,而是免疫性疾病,荨麻疹是典型的IGE介导型过敏反应性疾病,在治疗中,我们可以使用抗过敏药来缓解皮疹瘙痒,这些都容易,最难解决的问题是荨麻疹复发问题。荨麻疹复发,是因为没有解决免疫环节,只有修复免疫功能,才能让荨麻疹彻底消失。康敏元抗过敏益生菌服用六个月可降低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修复免疫细胞,减少荨麻疹复发率。

感受微生物的力量

建议选择有临床试验及论文研究的抗过敏益生菌配方

康敏元抗过敏益生菌与西京医院儿科团队的临床研究,历经两年的时间顺利收案,两篇研究论文均被国际级期刊收录发表,重点针对过敏的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发现抗过敏益生菌诱导CD103+树突状细胞的生成,进而调控免疫细胞T淋巴细胞(Treg)的生成,促进免疫平衡,降低食物过敏及气道炎症的风险。

论文1:康敏元抗过敏益生菌对食物过敏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

论文出处: Journal of Functionnal Foods(SCI影响因子:)

论文摘要:康敏元抗过敏益生菌能够降低血清中IgE和IgG的含量,促进IgA的生成来抑制食物过敏症状,并诱导CD103+的树突状细胞(DCs)的生成,促进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的生成,促进肠道免疫平衡,帮助调整过敏体质。

论文2:康敏元抗过敏益生菌对气道炎症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

论文出处:J Shanxi Med Univ

论文摘要:康敏元抗过敏益生菌可以改善气道过敏性炎症,减少肺泡组织中炎症细胞数量(嗜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明显减少),减轻气道慢性炎症,同时能够诱导肺淋巴结中Treg细胞的产生,促进相关抑制性细胞因子IL-10的表达,抑制Th2型细胞因子表达,发挥免疫调控的作用,抑制抗原引起的过敏性炎症,对气道炎症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利用抗过敏益生菌微生物免疫疗法修复免疫细胞,减少荨麻疹复发率。

118 评论

长腿蚊子

安徽医科大学代码是10366,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安徽医科大学(Anhui Medical University),简称“安医大”,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是安徽省属重点大学,是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安徽省第一批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和第一批综合改革试点学校、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创始成员。

学校历史

东南医科大学

安徽医科大学的前身在原亚东医大的校址上(上海市沪军营)创办的私立东南医科大学,当年9月10日开学。

1927年秋,校董会修订章程,改办大学五年制,专科即停止招生。

1928年春,杭州广济、苏州医大和广州中法3所医学院先后改组或停办,大批失学学生流入东南医大。

东南医学院

1930年春,学校改称东南医学院,并于1931年奉国民政府教育部训令核准立案。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日军入侵,校舍尽毁,师生员工挤往在沦陷后的租界——上海萨坡赛路299号院内。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迁至上海南市制造局路。

1949年上海解放后,东南医学院响应中共中央华东局发出的“面向农村、面向内地”的号召,于当年12月底整体内迁安徽怀远县西门岗,以原美国办的淮西中学、培德女子学校、民望医院、民康医院及省立中学等处房舍为校址,占地300多亩,成为安徽省第一所高等医科院校。

1951年6月22日,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批准将学校由私立改为国立,委托皖北行署正式接管,学校直属中央卫生部领导。8月27日,东南医学院附属医院从皖北怀远迁至合肥市前大街(现长江路)。

安徽医学院

1952年,学校全部迁建合肥。当年10月,经安徽人民政府批准,东南医学院改名为安徽医学院。

1968年,学校迁到凤台县农村,停止招生4年,第一附院停办,第二附院被部队占用,附院皖西分院也被国防工办接管,大批教职医护员工下放,人员流散,校舍、设备损失严重。

1970年春,学校迁回合肥。经省革命委员会决定,蚌埠医学院、安徽中医学院、芜湖医专撤并到安徽医学院,称“安徽医学院总校”。

1973年,省委、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取消“安徽医学院总校”建制,恢复蚌埠医学院,筹建皖南医学院。

1978年,安徽医学院被定为省属重点大学。

安徽医科大学

1996年6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安徽医科大学。

2010年,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

2014年,入选安徽省第一批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6月,学校有在职教职医护员工(含直属附院)15163人,其中正高395人,副高1052人。校本部教职工1400人,专任教师778人,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其中正高职称144人,副高职称426人。有35人次在国际学术组织和SCI源期刊任职。7人担任国家级专科学会主委,12人入选教育部高校医药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8人次担任国家卫健委“十三五”规划教材主编。10余人获得全国、全省模范教师、优秀教师称号。

截至2014年4月,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骨干教师,卫生部、人事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首批青年拔尖人才,“百人计划”,“皖江学者”特聘教授,高校领军人才等30人次。有16人次在国际学术组织和SCI源期刊任职,6人次担任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主编。3人担任国家级专科学会主委,1人在亚洲学术组织担任主席,9人入选教育部高校医药学科指导委员会专家。10多人获得全国、全省模范教师、优秀教师光荣称号。有1个高校高端人才引进团队,1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2个安徽省科技创新团队,3个安徽省“115”科技产业创新团队。1名教授入选“万人计划”第一批教学名师

学科建设

截至2014年4月,该校设有临床医学(七年制)、临床医学(五年制)、口腔医学、预防医学、生物技术、护理学、公共事业管理、药学、中药学、医事法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临床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等24个本科专业;1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14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3个省级学科建设重大项目,19个省级重点学科,49个安徽省临床重点专科。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药学、临床医学

省级特色专业:生物技术、口腔医学、护理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卫生检验与检疫、公共事业管理、麻醉学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口腔医学

省级重点学科:药理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口腔临床医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中药学、老年医学、内科学(消化系病、传染病、血液病)、神经病学、外科学(泌尿外、骨外、普外)、妇产科学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泌尿外科、皮肤科、急诊科、麻醉科、病理科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公共事业管理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生物科学、应用心理学、精神医学、儿科学、中药学、康复治疗学、卫生检验与检疫、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劳动与社会保障

学术科研

截至2019年7月,学校建有1个科技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重点实验室,32个省部级实验室;有1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2个安徽省科技创新团队,3个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3个安徽省高校科研创新平台团队,1个安徽省高校智库;是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

2007年至2012年,获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奖105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以上项目7项。发表学术论文9166篇,自然科学类三大检索论文714篇。出版学术著作200余部。2009年至2013年,该校共承担“863”、“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42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近年来保持安徽省属高校领先地位。研究成果分别入选201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2012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高校自然科学技术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一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三项、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普奖和卫生管理奖各1项。先后以责任作者单位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自然遗传学》等国际著名SCI刊物发表多篇高水平研究论文,在复杂疾病易感基因研究上居国内领先水平。

2008年度,该校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35项;发表国内科技论文1612篇,发表SCI期刊收录论文被引92篇223次。该校皮肤遗传研究团队发现银屑病易感基因,国际著名杂志《自然遗传》(Nature-Genetics)在线发表研究成果,这一发现标志着中国银屑病的易感基因研究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继2005年和2006年连续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之后,该校徐德祥和魏伟教授领衔再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一项。2001级药理学硕士研究生一科技论文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

2009年度,该校自然科学研究再次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科普奖,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6项、三等奖8项,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共有246项项目获得资助(含16项横向课题)。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39项;新增1项科技部“十一五”计划重大新药创制专项,1项973计划项目前期专项,1项863计划专项。发现银屑病、红斑狼疮和麻风病易感基因的三项原创性重大成果被国际顶尖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和《自然遗传》刊载。张学军教授研究组利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银屑病、白癜风和麻风病易感基因的研究成果被评为201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之一。

2011年,该校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卫生管理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各类省级奖项16项。发表国内科技论文2302篇,35篇论文被评为“表现不俗的论文”,8篇论文进入SCI学科影响因子前1/10的期刊。共有426个项目获得资助,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年度97项。2012年,该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88项,首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批优青项目资助。

截至2019年5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连续15年保持省属高校领先地位。研究成果分别入选2010、201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2012年度中国高校科技十大进展。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中国青年科技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4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先后在《细胞》《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自然遗传》等国际著名SCI刊物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

合作交流

截至2019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香港大学等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开展医工交叉创新研究,积极发展“新医科”。临床学院达50余所,实践教学基地90余所,分布于安徽省各地市及北京、上海、江苏、山东、浙江、广东、福建、新疆等省(市、自治区)。学校同美国、德国、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意大利、日本、西班牙、瑞典、马来西亚、加纳、埃塞俄比亚、韩国以及台湾地区、香港地区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广泛开展合作交流与合作办学,双方互派专家学者、互派学生、相互交流信息资料、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

该校主办了20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科学领域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期答辩与结题验收会、中德复杂疾病遗传学研究论坛、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国际论坛等大型国际国内学术会议。

2022年1月19日,安徽中科庚玖医院与安徽医科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48 评论

Herculeses

夏季来临,夏季特有的炎热气候和潮湿环境、强烈紫外线照射、种类繁多的致病微生物和昆虫叮咬或毒液,这些都是容易导致过敏反应的,当我们的皮肤接触到这些过敏原,就容易出现荨麻疹的症状,容易使我们的皮肤表面出现红肿和风团。

荨麻疹是一种非常顽固的皮肤疾病,得了荨麻疹之后就会反反复复的发作,病情也时好时坏,很难一次性彻底治好,很多患者在得了荨麻疹之后进行了有效的治疗,但是一到夏季就又会反复的发作,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夏季,对荨麻疹患者来说,比较难熬,这个季节,也是荨麻疹易反复发作的阶段。

原因一:夏季天热人们爱出汗,当汗水蒸发以后,这些物质就会滞留在皮肤上,量一多,时间一长,就会对皮肤形成刺激,导致荨麻疹。

原因二:夏季有过敏体质的人也易发荨麻疹。荨麻疹具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也与人体是不是过敏体质有关。随着年龄、环境的改变,神经因素如忧虑等因素也会引发荨麻疹。

原因三:夏季人们饮食上,偏爱吃些海鲜、烧烤,喝些啤酒等,容易诱发荨麻疹。

原因四:夏季蚊虫叮咬也是导致多数人荨麻疹的原因之一,因为蚊虫本身携带很多细菌病毒,对于皮肤的损害尤其严重。

夏季,不想荨麻疹反复?谨记:少碰3类食物、做好5件事

少碰3类食物:

第1:易过敏蔬菜

很多人都说多吃蔬菜可以对自身的身体较为有好处,但是大家也要知道食用有些蔬菜,其实会容易引起皮肤过敏。比如说食用竹笋,菠菜和芥菜等这些蔬菜可能会诱发皮肤出现溃疡的蔬菜,所以说蔬菜虽好,但也不能盲目多吃。

第2:海鲜类

夏季是人们吃海鲜的胜季,但对荨麻疹者来说,要管住嘴。因为海鲜类食品对皮肤病是一种诱发食物,大多数海鲜都寒凉而且较为腥,容易引发体质过敏或者是皮肤过敏。

第3:发物及油炸肥腻食物

属于发物的有獐肉、腐乳、酒酿及葱、蒜、韭菜等。

各种油炸、煎烤、熏腌肉制品、动物内脏、奶油蛋糕、巧克力等也应忌食。因为这些食品易生痰动火或聚湿生热,使湿热内蕴,郁于肌肤而诱发本病。

做好5件事 :

第一:对症处理

最有效措施是寻找出过敏诱发因子,避免再接触这种物质。

但要在2万种不同的诱发因子中准确地找到致病的因子,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为检测一种物质的致敏反应,医生需要做各种不同的皮肤测试,费时费事。更因为许多致敏物质是不可以完全避免的,比如药物和昆虫等防不胜防。

第二:病因治疗,调整过敏体质

荨麻疹病因在过敏体质。过敏体质的构成严峻影响荨麻疹患者日子品质。人体肠道中的有益菌有影响免疫系统的效果,但假如在日常日子中食物所含抗生素或是类固醇的含量太高的话,都会导致肠道内的有益菌下降,因此无法有用地影响免疫细胞中辅佐型T细胞1(Th1)的生成,而这些辅佐型T细胞1的生成与辅佐型T细胞2(Th2)相关过敏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联系。

荨麻疹治疗临床上一般会选用抗组胺类和激素类药物,但这类药物通常只能缓解当时的不适症状,停用后没有持续作用,因此容易复发。研究表明,抗过敏益生菌台敏乐能够影响免疫系统,激起能够调度过敏免疫反响中的Th1型免疫反响来平衡过敏所发引发的Th2型免疫反响,将可到达改进过敏体质的效果。台敏乐抗过敏益生菌采用了具有增强抗过敏能力的、生理上可接受的益生菌组合物,通过定植肠道,促进白介素质12(IL-12)和干扰素γ的分泌增加,可有效改善过敏症状,调控Th1型免疫反应而抑制免疫球蛋白IgE,改善Th2型免疫反应过度的过敏现象的方法。此外补充一定量,可大大降低血清中的IgE抗体而抑制TH2型细胞免疫应答从而能够很好的诱导TH1免疫应答,同时降低TH2免疫反应,这种免疫功能的调整,这样一来,外因不能通过内因起作用,疾病也就自然改善了。

第三:饮食以清淡为主

多吃含有丰富维他命的新鲜蔬果或是服用维他命C与B群,或是B群中的B 6。

多吃碱性食物如:葡萄、绿茶、海带、蕃茄、芝麻、黄瓜、胡萝卜、香蕉、苹果、橘子、萝卜、绿豆、意仁等。

第四:适量运动,控制体重

即便进入夏季,荨麻疹者也应适量进行运动,这样利于提高免疫力。但不要剧烈运动,让自己出太多汗。最好做些运动强度低、有节奏、不中断和持续时间长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太极拳、游泳等。切记,不要在炎热时段进行户外运动,运动过程中应及时补充水分。

第五:注意卫生,勤洗澡

荨麻疹最怕的就是闷热,挠了,所以我们提供良好的环境,尽量不要用手去挠。一方面家庭要保证空气清爽,养宠物的家庭要注意卫生,避免动物毛发,皮屑引起荨麻疹加重,尽量每天洗热水澡,在患处用温水擦拭,日常要保持室内通风。

132 评论

小菜菜菜菜子

荨麻疹是一种过敏性的皮肤疾病,分为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麻疹,常表现为皮肤出现风团或血管性水肿,可伴有瘙痒症状,荨麻疹一般会在20个小时内自动消退,但是会反复出现,如果时间超过6周,就变成了慢性荨麻疹。

那么荨麻疹发生后都有哪些症状呢?

1. 会在皮肤上出现风团,如果通过抓挠过后,会出现发痒或者是一连串的疙瘩。

2. 皮肤在刺激下八小时左右就会出现红斑,如果持续下去,皮肤损伤就会变大,局部还有发热的现象,在按压的时候会有疼痛感。

3. 皮疹出现后局部会有疼痛和肿胀的感觉,可能还会有头疼,发热,甚至全身不舒服等症状。

4. 有时身体会出现寒冷性的荨麻疹,也就是天气忽然降温或者接触冷水后,一般在面部或者手部出现红肿瘙痒的症状,有时会更加严重。

荨麻疹的发生和个人的体质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患者免疫力低下,很容易出现反复的现象,如果患者出现荨麻疹,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过敏药物治疗。如果身上反复出现荨麻疹,应注意什么呢?

1. 饮食

如果患者有吃海鲜或者吃蛋白质含量较高食物的习惯,那么很容易引起荨麻疹,高蛋白质和海鲜就是荨麻疹反复的诱因。

2. 外界刺激

如果患者经常受到阳光刺激或者一些化学物质等接触物的刺激,也容易引起荨麻疹,荨麻疹患者的皮肤比较敏感,任何忽冷忽热、压力摩擦等都可能诱发荨麻疹的出现。

3. 药物

我们平时生活中的一些抗生素也会引起荨麻疹,比如青霉素、一些血清疫苗会刺激身体的免疫系统,从而引起引起荨麻疹。

4.过敏

如果患者是过敏体质,在接触一些过敏原后,可能诱发荨麻疹的出现。

340 评论

芝士大人

武汉大学医学专业挺不错的。武汉大学是国家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首批成员单位,医学教学、科研、医疗水平高。临床医学等8个医学及相关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有一级学科博士点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2021年,口腔医学学科QS学科排名为全球27位,亚洲第3,大陆地区第1。

164 评论

相关问答

  • 杂志影响因子查询2021

    第一期将于2022年3月正式发布。是由威立、肠菌分会和本领域数百位华人科学家合作出版的开放获取期刊,主编由中科院微生物所刘双江和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傅静远教授担任。

    奔跑的鱼肝油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国际儿科学杂志2021影响因子

    荨麻疹 临床上对判断荨麻疹还是很容易的,荨麻疹有典型的皮疹特点,从几个小丘疹,慢慢扩散甚至连成一片,形成大面积的皮肤水肿。 得了荨麻疹,一定有诱发因素,如夏季是

    鸡汁小笼包包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影响因子

    期刊名 cell metabolism 出版周期: 月刊 中科院杂志分区 内分泌学与代谢分类下的 1 区期刊 近四年影响因

    超级懒喵喵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草业科学杂志影响因子

    "畜牧,兽医科学类""排 名","代码"," 期刊名称","总被引频次"," 影响因子"1,"H527","草业学报",571,"2.415 "2,"H234"

    微雨燕双飞1988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国际护理医学杂志影响因子

    1,中华护理杂志复合影响因子:1.485 综合影响因子:1.248 2,中国护理管理复合影响因子:0.817 综合影响因子:0.718 3,护理管理杂志复合影响

    草菜一家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