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美的小女人
改革竞技舞龙运动竞赛规则的设想论文
【摘 要】 竞赛规则是竞赛的准则和杠杆,具有导向作用,是技术发展方向的指南,技术的发展又能促进竞赛规则的不断完善。本文依据中国舞龙竞赛规则和近几年来舞龙裁判工作的经验与教训,从竞技舞龙运动发展与竞赛规则间的制约关系着手,探讨了现行竞赛规则中存在的与竞技舞龙运动发展不相适应的一些问题,进而提出了不断完善竞赛规则,满足竞技舞龙运动快速发展要求的可行性建议与对策。这对推动舞龙运动的普及与提高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舞龙运动 竞赛规则 设想
1 前言
舞龙运动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是一种以自发性、娱乐性、随意性为特点的中国民间传统文体活动。1994年5月国家体委将舞龙列入体育竞技项目,竞赛体制也随之逐步完善。1994年5月第一届全国舞龙“佐海杯”邀请赛在福州举行,试行了第一套“舞龙竞赛规定套路”。它标志着中国舞龙从民间活动向竞技体育的转变。在此基础上,第一套“舞龙竞赛规则”于1995年3月出台。1996年10月,第三届农民运动会舞龙比赛在上海举行,这是中国舞龙首次列入农民运动会。2001年4月,在马来西亚举行了国际舞龙锦标赛,并在此基础上修订出台了《国际舞龙舞狮竞赛规则》,使竞技舞龙的竞赛规则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和国际化。2004年10月在第五届全国舞龙舞狮锦标赛中又增设了3个竞赛项目,即:抽签舞龙、竞速舞龙、障碍舞龙。目前定期举行的赛事有:全国农运会龙狮比赛、全国龙狮锦标赛、国际龙狮邀请赛、全国体育大会龙狮比赛、全国龙狮精英赛及多次商业性比赛。
2 对规则的一些内容的分析与讨论
舞龙运动从中国民族民间体育走向全国并被列入全国正式比赛(四类)项目,继而又走向国际,突破了地域和民族的界线,实现了从传统舞龙表演向现代竞技舞龙的转型。现代舞龙由于对动作不断的创新,使演练技巧和表演水平迅速的提高,已呈现出高、新、难、神、韵、意、美不同组合的表演形式,发展前景一片灿烂。但是目前施行的竞赛规则仍是2002年经国际龙狮总会审定的中英文版《国际舞龙舞狮竞赛规则、裁判法》,规则的完善与发展步伐已远远落后于竞技舞龙运动的发展步伐。因此,完善竞技舞龙运动竞赛规则并使其与运动发展相适应是目前竞技舞龙运动发展的迫切需求。
放宽对比赛器材的严格限制
放宽对比赛器材的严格限制。比如,龙头的重量、外形尺寸等限制。舞龙比赛,比的是运动员的演练技巧和表演水平,比的是对“龙”在形象、气势、风韵、神采上的体现以及对“人龙合一、龙乐一体”完美意蕴的诠释。舞龙器材过重过大直接影响着运动员演练技巧和水平的发挥。现代高校舞龙由于动作结构不断更新,演练技巧和表演水平不断提高,已呈现出高、新、难、神、韵、意、美不同组合的表演形式,简单的说就是舞的更快、舞的更高、舞的更花、舞的更美。这也是高校舞龙运动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竞赛规则对比赛器材的严格限制会毫无疑问的阻碍高校竞技舞龙的发展速度。
改革评分规则,重视难度分值的体现
现行的评分规则虽然也考虑到比赛套路的难度分值,一方面它占的`比例太少,不加创新难度分值仅占总平分的3%。另一方面,随着竞技舞龙技术的不断发展,一般水平队伍比赛套路的难度分值早已达到或超过现行规则最高难度得分对难度分值(分)的要求。国内一些高水平运动队甚至能达到20分的难度分值。众所周知,比赛套路难度越高,对运动员的技术和心理要求越高,比赛的观赏也越强。但是对参赛队来说也就越容易出现失误,比赛的风险也增加了,而比赛规则对动作失误,特别是较大失误动作的扣分,往往是参赛队不可承受之痛,严重影响比赛结果。所以在这种风险与利益的权衡间,参赛队伍往往会降低难度系数以求稳定发挥,这就严重影响舞龙技术向更新、更难、更美的方向发展。所以本研究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应将完成套路难度分值达到对应分值的标准相应提高,或者是重新规定A、B、C三级难度动作名称和类别。将一些开始出现的比较难以完成的动作,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大多数队伍都能轻松完成的动作的难度等级向下降低。另外,本研究认为,还可以在改革评分标准过程中,裁判评分时不再考虑难度分值,在裁判评分的基础上乘以相应的难度系数,得出参赛队的最后得分。总之就是要改革评分规则,重视难度分值,促进高校舞龙技术更快发展。
竞赛规则改革应增加舞龙配乐、服饰、器材外观等方面的评分分值
音乐是舞龙表演的灵魂,服饰、器材是表演的外在包装。在舞龙表演中只有把内在美和外在美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体现出较高的观赏价值。以舞龙配乐为例,它在烘托气氛、转换节奏、激励队员情绪和引起观众共鸣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旋律快慢强弱的转换和每一个舞龙动作的协调配合,使音乐的流畅性与舞龙的流动性构成了一幅和谐完美的画面。音乐是舞龙运动的灵魂。鼓、锣、拨等传统打击乐现仍是舞龙配乐采用的最多的形式,而选用音乐带伴奏的比例也在逐年地提高。音乐带伴奏,要求龙运行的节奏变化与音乐的轻柔舒缓变化节奏变化相一致,达到很好的融合效果,一环紧扣一环,音乐烘托表演的气氛,表演表现音乐的意蕴。如果音乐配合得当,可以把表演者和观众一起带入高雅的意境,达到忘我境界。同时由于音乐带伴奏时间是固定的,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在音乐带的伴奏下完成动作不必考虑套路的完成时间是否超出规定时间。舞龙运动向舞台艺术、高雅艺术发展也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那么能够配合这种舞台表演,并且体现出高雅艺术特质的舞龙配乐,首先应该是包含多种音乐元素的高雅音乐,显然这种仅由鼓、锣、拨合成的体现浓郁民族特色传递喜庆祥和的打击乐不能够完全满足舞台表演需求,而选用合适的合成音乐伴奏却能够完全满足舞台表演对音乐多元性的需要。另外,选用音乐带的伴奏,在参加比赛和表演的过程中可以增加便利,减少比赛或表演开支成本。所以选用音乐带伴奏也是舞龙产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故而竞赛规则改革应增加舞龙配乐、服饰、器材外观等方面的评分分值,同时要充分利用规则对舞龙运动发展的导向作用,大力提倡使用多元合成的现代音乐。
竞赛规则要向简洁化、量化的方向发展,且易于操作竞赛规则要向简洁化、量化的方向发展,且易于操作。还要在赛制上寻求改革,在年龄、性别、专业类别等方面加以分组进行比赛。
3 结论与建议
竞技舞龙运动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竞赛规则的制约和导向作用,因此对舞龙运动竞赛规则的完善显的尤为重要。首先竞赛规则要向简洁化、量化、易于操作的方向发展;其次竞赛规则的修改不仅要放宽对比赛器材的严格限制,重视难度分值的体现,还应增加舞龙配乐、服饰、器材外观等方面的评分分值。总之,要充分利用舞龙竞赛规则对运动发展的导向作用,顺应现代舞龙动作结构不断更新,演练技巧和表演水平不断提高的发展趋势,将舞龙运动导向“舞的更快、舞的更高、舞的更花、舞的更美”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国际舞龙舞狮竞赛规则、裁判法.国际龙狮总会审定,2002.
美丽依然张
放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为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现在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以及浙江温州等地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其生产的爆竹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人们除了辞旧迎新在春节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诸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婚嫁、建房、开业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压岁钱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小编SAY:过春节最开心的莫过于收压岁钱啦!民间传说,孩子们可用压岁钱抵制“年兽”的伤害哦。呵~呵~ ^_^*过节气氛指数:★★★★★春节舞龙耍龙灯也叫“舞龙”、“龙灯舞”,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民间娱乐活动。从春节到元宵灯节,我国城乡广大地区都有耍龙灯的习俗。经过千百年的沿袭、发展,耍龙灯已成为一种形式活泼、表演优美、带有浪漫色彩的民间舞蹈。 耍龙灯起源于人们对龙的迷信,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古代人们用舞龙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龙的习俗在海外华人那里得到了发扬和光大。每逢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和重大庆典活动,他们就会舞起狮子,耍起龙灯,呈现出一片浓浓的东方气概。小编SAY :只可惜现在很少有地方还拥有舞龙这么好的风俗了~~过节气氛指数:★★★★倒贴福字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小编SAY:难怪啊,我说这“福”字好好的为什么要倒着贴。+_+过节气氛指数:★★★★吃年糕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年糕的种类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农家的黄米糕、江南水乡的水磨年糕、台湾的红龟糕等。年糕有南北风味之别。北方年糕有蒸、炸两种,均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汤煮诸法,味道甜咸皆有。据说最早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诗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过节气氛指数:★★★☆咬春立春日吃春饼称为“咬春”。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擀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春饼是用来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一起卷进春饼里吃。过节气氛指数:★★★★
江河装饰
每逢节日庆典,我们都能看到欢腾旋跃,让人兴奋不已的舞龙。舞龙也称“龙舞”、“耍龙”、“闹龙灯”、“玩龙灯”、“龙灯会”。那么,为什么要舞龙呢? 舞龙的用意,概括起来不外乎这么几条:一为祈雨祈福,二为娱神娱己,三为彰显力量,四为兴旺人丁。 其中,祈雨祈福是最基础的。两湖一带民间传说,战国时的鬼谷子和金角老龙相遇,鬼谷子说:“据我掐算,近日有雨,城内三十六点,城外四十八点。”金角老龙有意让鬼谷子的预言落空,便利用职务之便,让城内下了四十八点,城外下了三十六点,结果城内不少老百姓死于水患。后来玉皇大帝问罪,金角老龙受到贬黜。为了赎罪,老龙便在每年的新春到来之际,逐门逐户地向老百姓鞠躬赔礼,并承诺一年的风调雨顺。于是,人们便据此传说,用竹条铁丝、绸缎纱布扎制成彩龙,每逢年节舞耍一番,表达欢快喜悦之情,也寓意老龙臣服,天随人愿。四川铜梁一带的传说也异曲同工:东海龙王患腰痛病,变成一个老头上岸求医。大夫通过把脉知其非人,便让其恢复原形,并从其腰间捉出一条蜈蚣。龙王病愈后,以泄露天机为谢:言人们只要照它的样子造一条龙四处舞游,便能保雨水及时,五谷丰成。 舞龙祈雨在先秦时期已开始流行,到汉代已具相当规模,形式也多有讲究。据董仲舒《春秋繁露》载,汉代人春旱求雨舞青龙,炎夏求雨舞赤龙或黄龙,秋季求雨舞白龙,冬天求雨舞黑龙。这些龙长达数丈,每次出动五至九条不等。 后世的舞龙,大都包含有祈雨祈福的意味。如流行于湖南省湘西山区的“龙头蚕身灯”。该灯由“龙”的头和“蚕”的身与尾组成。制作考究,形体小巧,头尾能曲能伸,宛转灵活。竹圈联成蚕身,绳索系其内,白布蒙其外,外用红绿彩环缠身,由三个舞技出众的民间艺人分别持头、腰、尾三个部分执耍。“龙头蚕身灯”一般都是成对出行。出灯前,每对灯都要下到江边“吸水”,然后才沿门沿户祝福吉祥。为什么要“吸水”呢?很好理解,龙吸饱了水,才能保证雨水充足。 南方一些地方流行舞草龙枣由柳条、青藤、稻草扎成,夜晚舞耍时,龙身上满插香火,因而又称“香龙”、“香火龙”。舞龙结束时,还要在喧天的锣鼓鞭炮声中,恭恭敬敬地将草龙送到江河溪潭之中。其用意也是让龙回龙宫,以保佑一方地面风调雨顺。 以娱神娱己为目的舞龙可追溯到汉代的“鱼龙曼延”。《汉书·西域传赞》载:“孝武之世……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颜师古解释说,巴俞都卢、海中砀极都是歌舞名,而“鱼龙”,则是由人装扮成一种来自西域的巨形珍兽枣舍利之兽,先在庭前舞蹈戏乐,然后到殿前激水,水花飞溅中,化作一条巨大的比目鱼,“跳跃漱水,作雾障目”。然后,再化作身长八丈的黄龙,“出水敖戏于庭,炫耀日光”,故又名“黄龙变”。由此看来,“鱼龙”,当是一种由人装扮成巨鱼和巨龙进行表演的大型舞蹈。由于巨鱼和巨龙之间有一个“变”的问题,因此在表演时,可能还需要幻术、布景、烟雾等来配合。 那么,“曼延”又作何解释呢?“曼延”也作漫衍、曼衍、蔓延等,是古代一种大兽的名字。据说这种大兽“似狸,长百寻”,可以“仿此演为百戏。”古代八尺为一寻,百寻就是八十丈。因而《西京赋》中有“巨兽百寻,是为曼延”之句,薛综注曰:“作大兽,长八十丈,所谓鱼龙曼延也。”由此推断,“曼延”是“假作兽以戏”,是由人扮演成各种巨兽的舞蹈。“鱼龙”当是其中典型的主要的一种,因而称作“鱼龙曼延”。 东汉张衡在《西京赋》、李尤在《平乐观赋》中都有对“鱼龙曼延”的生动描述。从中可以看到,作为汉代的大型歌舞,“鱼龙曼延”集合了当时最高水平的演员阵容以及布景、道具和特技,可谓规模宏大,幻象纷呈。除中心节目“巨鱼变巨龙”外,还有由人扮装的熊、虎、猿猴、大象、大雀、大龟、大蟾蜍及其它不知名的奇兽参与演出。 史料之外,还可以从汉代画像石上找到“鱼龙曼延”的影子。如铜山洪楼发现的乐舞百戏画像石,山东沂南出土的角抵百戏画像石,上面都有鱼龙作舞的图像。 “鱼龙曼延”从汉至唐,延续了将近七八百年的时间,唐以后,整体上逐渐失传,后世传留下来的,只是其中的部分节目。民间的龙舞、狮子舞、麒麟舞等,可视作对“鱼龙曼延”的传承和演变。 灯与龙的结合,大约起始于宋时。南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记道:“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这样的龙灯,即是我们所说的放置在那里专供人们观赏的龙形灯饰。问题是龙是一个能行走、善飞腾的神物,总不能呆到那儿不动啊,况且无论宫廷还是民间,自古都有舞龙的传统。既然舞,就不光在白天舞,晚上也要舞,晚上舞就离不开灯,因此大凡舞之龙,都通称“龙灯”。 “龙灯会”一般在佳节、盛会时举行,场地选在长街广场、村头湾边开阔平坦的地方。龙的品种丰富多彩,有竹龙、木龙、荆龙、草龙、布龙、纱龙、纸龙;有由荷花和蝴蝶组成的“百叶龙”,用刨花扎成的“木花龙”,用铁皮卷成的“铁皮龙”,等等。 龙灯各地都有。四川省铜梁县的龙灯比较出名。国庆50周年大典上的金色巨龙,就出自这个县。铜梁龙灯有“正龙”:头大、胫长、节内点灯,以灯光取代烟火,玩时比较安全。还有用竹编作龙骨,纸扎龙头,布做龙脊,借助灯火而起舞的“彩龙”;用皮纸或绢绸做皮,彩绘鳞甲,龙身能伸缩转动的“肉龙”或“蠕龙”;天旱时求雨,舞时可泼水的“黄荆龙”;用白花扎成,用来祭祀亡灵的“孝龙”;用稻草扎成,插入竹竿,执持起来耍舞的“草把龙”;以及由孩子们耍舞的,用一棵棵大白菜插上竹竿,点燃红烛,中间串以绳索的“菜龙”,等等。 铜梁人舞龙有不少讲究。过去沿袭汉代的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的规矩。现在逢年过节舞彩龙,舞到人家门前就暂时停下来,龙头频点向主人拜年祝福,然后再上下翻腾,左盘右旋。这时,主人必须鸣放鞭炮以示欢迎,并有所答谢:裹着钱的“红包”或糖果香烟等。 广东佛山人也喜欢舞龙。四五十年代,佛山龙多是用一把把雨伞连接再绘上图案的“伞龙”,或用稻草扎成的“草龙”,做工比较简单。现在的佛山“彩龙”,用竹篾、铁丝做骨架,龙头、龙尾用纸糊,龙身蒙丝绸,配以金属镜片、铝金纸、剪纸、绒球做装饰,造型美观,色彩艳丽。佛山彩龙的品种多样,有金龙、烟花龙、火龙、彩灯龙、坐龙、卧龙等。近年来,“机械龙”、“电脑龙”也走进佛山彩龙的行列。这些具有时代特色的龙能喷出水柱和肥皂泡,做出各种有趣的动作。佛山彩龙出游时很壮观,旌旗、日月旗前边开路,塔灯、鲤鱼、龙珠作引,然后才是张牙舞爪的龙,龙后面跟着锣鼓音乐。舞龙者在锣鼓音乐的伴奏下,表演盘龙、跳龙、扣龙门、穿龙尾、龙过桥、玉龙盘柱、二龙戏珠、蛟龙漫游、巨龙腾空等舞蹈造型。香港回归期间,九龙各界举办“万尺金龙献瑞祥活动”,其高10米、长9米、宽3米,重一吨多的巨型龙头就是由佛山工艺社承造的。佛山彩龙近年来还走出国门,远渡重洋,出现在墨尔本、夏威夷、温哥华、伦敦、路易港等地的街头广场上。
1、论文格式的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论文格式的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论文格式的内容提要:是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有关春雨的作文500字,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
5种常见野菜的吃法 1.荠菜 它是春天最具有代表性的野菜,很多人读过课文《挖荠菜》,自然也知晓了这种野菜。 荠菜本身所含的蛋白质质量上乘,含有多种氨基酸,味道鲜
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 因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各刊不尽相同,投稿前作者应注意杂志稿约的有关规定,至少得先看看有关期刊发表的论文的参考文献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