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03

佳音音乐
首页 > 学术论文 > 北京艺术研究院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日月草112

已采纳

6月28日 16:19 个人觉得,电脑学校是次要的,主要看你的实际能力,自学能力,多结交这方面的高手,多向人家学习,自己要具备一台电脑,方便练习和学习.英语不要很好,但也不能太差,英语对你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包括在编程领域,少走很多弯路. 学校是个环境,不是不重要,而是学校在好,你不学,也没人会避你学. 加上现在学电脑的人多了,有真本事才行,不然出来了,只有3角猫的工夫连网吧都不会要的(当然指的是比较大型的网吧) 刚出学校,我也什么都不会,跟着人家屁股后面,在网吧也呆过,没学到什么,后来有机会到了个电脑公司里,工资底,但学了很多,老板是个技术型的,原来在市区做主管的,很厉害,最佩服他了,虽然现在没在他那里做了,但是学的东西比我在学校几年的都多都实用. 路靠自己走,机会靠自己把握,做技术要胆大心细,不能急于求成,不会了还可以借助网络找资料问朋友嘛. 呵呵,罗嗦一大堆,祝你好运气

243 评论

甜甜小小宝Sally

您的位置:首页 >> 考研院校 >>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是全国唯一的一所国家级综合性艺术科研机构,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是从建国初期成立的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央民族音乐研究所、中国绘画研究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毛泽东同志1951年为其前身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并题写院名算起,已有56年的历史。经过56年特别是新的历史时期以来的全面建设与发展,中国艺术研究院已经具备了与国家级艺术科学研究机构相适应的人才储备、基本建制和学科设置以及相应的规模。目前,中国艺术研究院共有戏曲研究所、音乐研究所、美术研究所、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舞蹈研究所、话剧研究所、曲艺研究所、红楼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中国文化研究所、摄影艺术研究所、建筑艺术研究所等12个专业研究所。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国家中心、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中心、创作研究中心、宗教艺术研究中心、陶瓷艺术研究中心、影视制作中心、录音录像制作中心、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艺术管理研究中心、休闲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美术创作院、中国书法院、文化发展战略中心、篆刻艺术研究中心、艺术设计研究中心、美术材料与绘画修复技术研究推广中心、中国传统工艺技术研究中心、数字动漫艺术创作研究中心和艺术品鉴定委员会办公室等16个专业研究中心和创作机构。有研究生院、文化艺术出版社、图书馆等3个专业机构,院刊为《文艺研究》杂志社,另主办有《美术观察》杂志社、《红楼梦学刊》杂志社、《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社、《中国文化》杂志社、《世界汉学》杂志社、《中国摄影家》杂志社、《传记文学》杂志社、《艺术评论》杂志社、《中国音乐学》杂志社和《中华文化画报》社,有《艺术科学通讯》编辑部、《戏曲研究》编辑部等12个杂志社、编辑部。在职人员近600人,其中在职的具有高级职称的各艺术门类专家学者180多人(离退休专家学者有300多人)。几十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曾汇集了一大批在各学科领域卓有建树的著名学者和艺术家,如梅兰芳、程砚秋、张庚、郭汉城、黄宾虹、王朝闻、蔡若虹、朱丹、杨荫浏、缪天瑞、葛一虹、郑雪莱、吴晓邦、侯宝林、冯其庸、李希凡、周汝昌、陆梅林等,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56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的国家级、部级、院级重点科研项目近300项,在艺术科学研究领域的各个学科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在中国戏曲、中国音乐、中国美术、中国舞蹈、中国电影、文艺学等领域的史论研究方面,完成了一大批学科的奠基性著作,如《中国戏曲通史》、《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国美术史》、《中国民间美术全集》、《中国话剧通史》、《中国舞蹈发展史》、《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国建筑艺术史》、《中国先进文化论》等等,为我国艺术学科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奠定了全国艺术科学高级研究机构的地位。在挖掘、抢救、保存民族优秀艺术遗产和文化传播方面,也取得了重要成果,如经典民族乐曲《二泉映月》等一大批优秀艺术遗产正是由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专家的抢救,才得以流传于世。中国艺术研究院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保护和研究传统与民间表演艺术的世界性主要机构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传统与民间表演艺术数据库”公布的中国首批5家研究保护机构,全部都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音乐音响资料收藏,以其丰富性和民族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这是中国第一个列入名录的项目。中国艺术研究院还承担着文化部委托的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论证、评选工作,近年来已有效地建立起了规范的申报的论证评选机制,中国昆曲艺术与古琴艺术成功入选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报单位就是中国艺术研究院。近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在艺术科研、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2001年和2003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受文化部委托,先后成功地将中国昆曲和古琴艺术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为第一批和第二批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课题,从2002年到2004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连续3年成功地召开了三届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200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主持的大型课题《昆曲艺术大典》进入实质工作阶段,这是有史以来对分散的昆曲艺术遗存规模最大,最为系统、全面和科学的保护、抢救、整理与研究活动。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还聘任了首批30位民族民间艺术家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将高层次的科研力量同民间草根创作传统相结合,这种方式在国内可以说是一个创举。继昆曲和古琴艺术之后,受文化部委托,中国艺术研究院从近20个备选项目中遴选出中国维吾尔族木卡姆和蒙古族长调民歌,成功地申报为第三批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此外,在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经验,也遇到了许多问题,为了进行系统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设立了重点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经过集体攻关,课题已完成初稿。中国艺术研究院作为国家级综合性研究机构,学科建设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研究的基础。近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先后在财政部、文化部、科技部、北京市科委等立项达近百个科研课题。其中,2005年设立的重要课题有《中国艺术科学大系》、《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研究》、《中国现代美术史》、《中国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发展史》等,正在进行中的重要课题,除上述《昆曲艺术大典》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外,还有《中国戏曲剧种音像资料库》、《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史》、《中国当代艺术大典》、《中国近代戏曲文化研究》、《中国宗教艺术基础数据库》、《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与西部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中国近代戏曲史》、《中国话剧艺术通史》等。200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研究成绩十分显著,全年共发表出版学术专著60部、论文近400篇、评论147篇、学术报告44篇、文献资料13种,共计3400多万字。我院的学术成绩赢得了社会的高度评价。2005年底第二届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向社会公示,在7个一等奖中,我院获得了4个,即《中国音乐文物大系》、《中国建筑艺术史》、《中华舞蹈图史》和《中国先进文化论》,在全部94个奖项中,我院获得了25个。在文化部首届科技创新奖评选中,我院申报的科技成果也获得了一等奖。另外,有不少学术成果获得其他部委和全国文联等的奖励。在科研论著和课题项目之外,学术讲座也是中国艺术研究院日常学术活动的重要内容,全年各所举办讲座30多个。在各研究所举办的学术讲座基础上,自2004年起,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高层学术论坛,邀请著名作家王蒙、著名物理学家周光召和著名文化学者刘梦溪,分别发表学术演讲,并与本院专家交流研讨。2005年,又延请国际著名数学大师、美籍华裔科学家丘成桐担任论坛主讲人,就数学与中国文学发表了卓越见解。将学术讲座制度化,有利于科研人员交流信息,开阔视野,同时也成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建设的一个特色。研究生教育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出现了跨越式的发展。200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中国艺术研究院为首批艺术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截止2005年仍是唯一的一家。国家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研究决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设立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这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的。2004年,中国艺术研究院按照一级学科的学科设置要求,在原有的“戏剧戏曲学”、“美术学”、“音乐学”、“舞蹈学”、“电影学”5个博士点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艺术学”、“设计艺术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点,全面完成了艺术学一级学科8个博士点建制的学科建设。200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教育又出现重要进展,报考人数和招生人数都大幅度增长,取得了历史上的最好成绩。同时,经教育部考察批准,中国艺术研究院开始面向港澳台地区招收2006级博士、硕士研究生,这对于提升中国艺术研究院在海外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将起到重要作用。中国艺术研究院汇集了一大批在各学科领域卓有建树的著名学者和艺术家,其学术理念和治学方法不仅形成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学术传统,也完整地建构起研究生教育思想的框架,形成了以科研带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同学科密切互动,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倡专业精深,兼容博采,着重培养学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特点。作为综合性学术机构,改变单一艺术研究的发展途径,实现艺术科研、艺术教育、艺术创作三足鼎立的格局,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在新的历史时期所努力实现的发展战略。为此,近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先后成立了艺术创作研究院、中国美术创作院、中国书法院等专门从事艺术创作的机构,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200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先后举办了三场系列展览,分别是“南北山水·当代中国山水画学术交流展”、“南北人物·当代中国人物画学术交流展”和“南北花鸟·当代中国花鸟画学术交流展”。借助“南北”这种地域性的框架,这个系列展览以高屋建瓴的全国性的视野,展示了南方与北方的美术家彼此不同的眼光、体验、理念和风格,表现出相当宏阔的艺术抱负和学术内涵。此外,在中国画、书法和陶瓷艺术领域,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了多场个人作品展,向学术界和社会公众展示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在艺术创作方面的重要成果。对外交流是学习借鉴世界先进经验的重要渠道,也是国外同行了解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积极开展与法国、俄罗斯、日本、英国、德国、美国、韩国、古巴、伊朗、越南、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广泛交流,一些外国著名艺术家和著名学者应邀来中国艺术研究院参观访问,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专家学者和代表团也对法兰西艺术院、莫斯科国立文化艺术学院、奥地利科学院音响档案馆、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伊朗艺术研究院等海外知名艺术研究机构进行了学术交流和考察。200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教育考察团前往意大利、德国和法国进行考察,先后参观访问了罗马大学、柏林艺术大学和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中国艺术研究院还组成学术考察团访问土耳其、埃及,考察了伊斯坦布尔大学艺术学院和开罗大学等,就现代艺术教育体制、培养方式、教育理念以及发展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等问题同国外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中国艺术研究院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合作,组织专家撰写了5卷本《澳门艺术从书》,举办了为期两个月的“粉墨春秋——中国戏曲文化展”,作为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五周年的献礼。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艺术研究院将继续以学术科研为中心,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形成艺术科研、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争取早日建设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艺术科研中心、艺术教育中心和国际艺术交流中心。

148 评论

小宝151205

艺术类国家级核心期刊有《美与时代》和《艺术品鉴》。

可以在《美与时代》和《艺术品鉴》上发表美术理论,这两种刊物均在中国知网收录。

扩展资料:

投稿须知

1、稿件署名作者应为合法著作权人,文责自负,作者排序以原稿为准,文章内容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本刊只接受电子邮件投稿,文稿请以WORD格式按附件形式发至本刊投稿信箱。

2、本刊对来稿一律先按栏目要求进行汇总编号登记,并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根据具体情况可能会对来稿文章进行必要的删改,不接受删改的作者请声明。

3、来稿应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数据准确,层次清楚,逻辑性强,用字规范。文辞力求精炼,以3000~6000字为宜。随文根据需要可附200字左右的中文摘要,关键词3~8个,参考文献若干。

4、若来稿论文受到省(市)、部级以上基金项目支持,请注明基金名称和项目编号,并将相关证明(或复印件)的电子版发送到本刊编辑部邮箱。

5、来稿请作者注明真实姓名、性别、所在单位全称、联系电话、手机和信箱。

6、请作者自留底稿,本刊概不退稿,出刊后每篇文章赠作者1~2册样,如果作者仍有需要,可按邮局征订价购买。

7、来稿需注明:作者姓名、研究方向、单位全称、通讯地址、邮政编码以及联络手机,以便于给杂志社给你邮寄用稿通知和杂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美与时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艺术品鉴

103 评论

小茉莉0906

中国民族乐器:侗族琵琶(弹拨乐器)[ 发表时间:2006-9-28 13:27:00 来源:中国艺术吧 作者: ]侗族琵琶介绍: 侗族琵琶是侗族人民所喜爱的一种弹拨乐器。常用于侗歌的伴奏。主要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的侗族居住地区。侗家寨都有鼓楼,每逢节日和劳动之余,全寨的男女老少都会尽情的欢乐,弹起琵琶,传歌、对歌。侗族歌手在唱琵琶歌时,也常常用它伴奏,自弹自唱。侗族琵琶构成: 侗族琵琶是由琴头、琴杆、弦轴、共鸣箱和弦构成的。在各地区琵琶的大小不一,可分大、中、小三种。大的音色柔和低沉,中的音色明亮甜美,小的音色清脆悦耳。演奏时,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持小牛角或竹制的拨片弹奏.它除了独奏、合奏外,还可为侗歌、舞蹈伴奏。是一件极有少数民族特点的乐器。侗族琵琶分类: 侗族大琵琶 是侗族弹拨弦鸣乐器。侗语琵琶称衣、黑衣、比巴。大琵琶侗语称比巴劳。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从江、黎平,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融水和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等地。 侗族人民美丽的家乡,在绿树浓荫的苗岭山下,在蜿蜒清澈的都柳江、融江和清水江畔,在黔、桂、湘三省交界的广大地区。千百年来,侗族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不仅发展了农、林、渔、牧各业生产,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在侗族人民生活中,音乐是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他们无论在记述历史、生产劳动、还是倾吐爱情……都离不开歌唱。风格独特的侗歌,就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19世纪中叶,又在侗歌的基础上融入舞蹈,发展成为富有民族特色的侗戏。 侗族人民喜爱歌唱、善于歌唱,他们认为“话是说不完全的,只有歌才能表达得完全”。在漫长的旧社会,他们用歌声表达对反动统治的憎恨、对劳动的热爱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20世纪50年代后,侗族同胞激情满怀,用歌声赞颂共产党,歌唱幸福的新生活。在每个侗家寨,都有一座飞阁重檐的鼓楼,这是侗族特有的建筑物,为全寨聚众、议事、休息和娱乐的地方。每逢节日和劳动之余,全寨的男女老少都来到这富有民族色彩的鼓楼,庆祝节日和尽情欢乐,在这里传歌、对歌。当夜幕降临,侗寨的鼓楼里灯火通明,由男女青年组成的合唱队在这里练歌或赛歌。不仅年轻人抒发衷肠的情歌在这里传递,连五六岁的孩童也在这里接受音乐的洗礼。白发苍苍的歌师傅,是鼓楼里最受尊敬的人,他把侗族传统的歌曲传给年轻一代。侗歌优美动听,风格独特,是我国民族音乐中少有的多声部、有伴奏、有完整形式的民歌。侗歌有由合唱队演唱的大歌、独唱或对唱的小歌以及用琵琶边弹边唱的“琵琶歌”等。� 公元14世纪末,侗族琵琶已在侗族民间流行。明代沈庠《贵州图经新志》载有:“男子……则吹芦笙、木叶、弹琵琶、二弦琴,牵狗臂鹰以为乐。”榕江县侗族《祭祖歌》中也唱道:“鸡尾垂耳边,琵琶抱胸前……”琵琶歌里还有这样的唱词:“砍下樟木带回家,拿起樟木做琵琶。”证明侗族琵琶已有600多年的流传历史了。� 侗族大琵琶和常见的琵琶迥然各异,它的式样和汉族三弦、蒙古族四弦有些相象,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缚弦和琴弦等部分组成。琴体多使用一整块樟木、桑木、杉木或其它硬杂木斫制,以使用当地生长的一种叫作“香秀雪”的木材为佳。也可共鸣箱单独制作,然后与琴头、琴杆拼装。全长100厘米~110厘米。共鸣箱呈倒桃形或椭圆形,系在木材下部挖凿出腹腔,其上粘以面板而成,面板多使用梧桐木制作,板厚厘米,也有蒙以杉木或樟木面板的,板面中部开有若干个圆形小出音孔,琴箱长20厘米~26厘米、面径16厘米~20厘米、厚6厘米~8厘米,箱内装有木制音柱。琴头扁而宽,上部较大,多呈扁铲形,长 20厘米左右,顶端朝向上方或向后弯曲,中间开有长方形穿底弦槽,两侧设有三、四个或五个木制圆锥形弦轴,轴长8厘米~12厘米。琴杆较窄而薄,呈半圆柱状体,倒桃形琴箱的琴杆则较宽而厚,正面平坦为按弦指板,不设品位,但在外弦的纯五度、向下小三度和中弦的小三度、向下纯四度位置的琴杆表面,钉有短小而低矮的金属标记,可兼起品位的作用,也有的在琴杆上拴以细线作把位记号。面板中央或偏下方,置有一个竹或木制长桥形琴马,下方设有竹、木或金属板制缚弦,无缚弦者,琴弦系于琴底尾柱上。张有三至五条琴弦,可用丝弦、钢丝弦或牛筋弦等。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侗族大琵琶一件。琴体用硬杂木制成,全长101厘米。共鸣箱呈倒梯形,蒙以桐木面板,琴箱长21厘米、宽16厘米、厚6厘米,面板中央开有三个圆形小音孔,呈品字形排列。琴头双菱形,长24厘米,中开弦槽,两侧设四个黄杨木弦轴。琴杆无品,张四条丝弦。这是一件广西侗族琵琶歌手制作的大琵琶,1964年由广西音协赠予该所。 演奏侗族大琵琶,多采用坐姿,将琴箱置于右腿之上,琴头斜向左上方。左手扶持琴杆按弦取音,右手执拨片弹拨琴弦发音。拨片用老竹片、牛角片或牛骨片制成。侗族大琵琶的定弦,三弦者每弦一音;四弦者中间两弦同音;五弦者中、外弦为双弦、定同音。三弦大琵琶定弦为:c、d、a;四弦大琵琶定弦为:c、d、d、a;五弦大琵琶定弦为:c、d、d、a、a。音域同为c—f1。音色浑厚而饱满,但也因用弦不同而有异:丝弦音色柔和,钢丝弦音色洪亮,牛筋弦则低沉而浓重。常用外弦弹奏旋律,其它弦作空弦音伴奏,也可双弹而得和音效果。多用于侗族叙事性琵琶歌伴奏,尤适宜为男声伴奏,常由男子一人自弹自唱。也可用于独奏或为侗戏伴奏。在为叙事长歌伴奏时,只用于前奏和间奏中,通常不跟腔伴奏,有时只在演唱过程中即兴勾划一下,以加强歌曲的节奏感。在为侗族合唱队演唱的大歌伴奏时,常使用琴箱较大、张有牛筋弦的大琵琶,发音低沉浓郁,与男声合唱大歌雄浑而苍劲的音色非常和谐统一。 侗族的叙事性长歌是侗族琵琶歌的一个主要品种,其旋律起伏较大,常有纯五度和大小六度、小七度的跳跃,演唱苍劲、庄重,有史诗风格。它又有坐唱和说唱之分。侗语称作“嘎常”的坐唱,通常是由一位中年或老年男性在夜晚自弹自唱,可长可短,短则百句,长则上千,一唱到底,故事有完整的内容;侗语称为“嘎锦”的说唱,多在夏季夜晚乘凉时,由一位中年或老年男性自弹自唱,短的可唱半夜、一夜,长的能唱上几夜。故事情节连续完整,弹、唱、说、表随机应变,说唱生动、表演细腻。内容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天文地理、风土人情、道德修养和爱情婚姻等等。中、老年人既达到了自娱的目的,青年人也从中受到了教育、增长了知识。由合唱队演唱、用大琵琶伴奏的侗族合唱大歌,深受侗族青年人的喜爱,这种大歌多以“套”来计算,一套中有的包括几首,有的多达几十首不等。在侗族民间,合唱大歌的蕴藏量十分丰富。 侗族中琵琶: 是侗族弹拨弦鸣乐器。侗语称嘎黑元、嘎琵琶、嘎弹。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从江、黎平,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融水和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等地。� 传说在远古之时,洪水滔天,淹没了整个人类,只有张良和张妹兄妹二人坐在葫芦里,随水任其飘流,才得以幸存下来,兄妹结为夫妻,繁衍了人类。他们的后裔彭祖为了纪念先人,召集了八百青年,一边弹琵琶、一边唱歌,曲调优美和谐,感动了天宫的七位仙女也天天弹唱,她们的歌声笼罩着整个侗族,就这样教会了整个侗家,才形成现在这样完美的侗族琵琶歌。 侗族人民把由琵琶伴奏的歌曲叫作“琵琶歌”。在广大的侗族地区,人人会弹琵琶,个个会唱琵琶歌。琵琶歌是侗族文化的瑰宝,据说它的曲调在百种以上,有大调与小调之分,除有传统的曲调外,多为歌唱爱情的抒情歌,歌词也多是根据曲调临时自编的。琵琶除随歌伴奏外,还拨弹出引子和过门,这种即兴的弹奏,虽然可长可短,但是优秀的琵琶手却能演奏出极其华丽而动人的过门和引子。� 形制与侗族大琵琶相近,琴体用一整块樟木、桑木、杉木或硬杂木制作,当地多使用叫作“香秀雪”的木材制成,规格尺寸不一,全长65厘米~85厘米。共鸣箱呈长方形、倒梯形或倒桃形,蒙以桐木或杉木面板,板面中部两侧多开有两个圆形音孔,琴箱长18厘米~24厘米、面宽厘米~厘米、厚4厘米~6厘米。琴头扁而宽,上部较大,呈扁铲形,长11厘米~15厘米,顶端朝上或后仰,中间开有长方形弦槽,两侧多设有三个或四个木制弦轴,少有五轴者。琴杆较窄而长,正面为按弦指板,不设品位。但钉有低矮的金属标记或拴有把位细线。后经改革的中琵琶,琴杆设有品位。面板中下部置有竹或木制桥形琴马,下方设有竹、木或金属制缚弦,张有三至五条尼龙弦、丝弦或钢丝弦。 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件侗族中琵琶。琴体用桑木制成,全长64厘米。共鸣箱椭圆形,蒙以桐木面板,琴箱长20厘米、宽厘米、厚厘米,面板中部两侧各开有一个花朵形音孔,中间开有三个小音孔,呈倒品字形。琴头扁铲形,呈弧形后弯,中间开有通底弦槽,两侧设有五个(左三右二)桑木制六棱锥形弦轴。琴杆较短而宽,正面设有十二个木制音品。面板中下部置竹制琴马,下方设有金属缚弦,张五条钢丝弦。此琴为经过改革的侗族中琵琶,制作精细,已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 演奏侗族中琵琶时,多采用坐姿,将琴箱置于右腿上,琴头斜向左上方,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竹或牛角制拨片弹奏。也可在行进中演奏。侗族中琵琶的定弦比大琵琶高八度。三弦中琵琶定弦为:c1、d1、a1;四弦中琵琶定弦为:c1、d1、d1、a1;五弦中琵琶定弦为:c1、d1、d1、a1、a1。音域同为c1—d2。发音明亮而圆润,音色柔和而甜美。既可伴奏琵琶歌中优美抒情的情歌、小调,又可为侗族叙事性琵琶歌伴奏,颇受侗族青年的喜爱,男女皆可自弹自唱,尤适于女声弹唱或为女声合唱伴奏。也可用于独奏或为侗戏伴奏。有的地区在琵琶伴奏中还加用牛腿琴,以增强伴奏的和声效果。 侗族小琵琶: 侗族弹拨弦鸣乐器。侗语称比巴拉。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从江、黎平、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融水和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等地。 构造与侗族大琵琶相同,但琴的外形式样繁多。琴体用一整块樟木、桑木、杉木或硬杂木制作,当地多使用叫作“香秀雪”的木材制成,规格尺寸不尽相同,全长50厘米~60厘米。共鸣箱有卵形、桃形、椭圆形、八角形、梯形或长方形等多种,以长方形居多,此外,还有琴形与牛腿琴相似的小琵琶,琴箱正面蒙以薄桐木或杉木面板,内腔支有木制音柱,板面中部开有圆形小音孔,琴箱长15厘米~20厘米、面宽10厘米~15厘米、厚4厘米~5厘米。琴头较扁而宽,呈扁铲形,上部较大,顶端稍向后仰,中间开有长方形通底弦槽,两侧多设有三个或四个木制弦轴。琴杆较窄而长,指板上不设品位,只拴有标明把位的细线。经过改革的侗族小琵琶,琴杆上设有音品。面板中下部置有竹或木制桥形琴马,下方设有竹、木或金属制缚弦。张有三或四条尼龙弦、丝弦或钢丝弦。有的小琵琶还有装饰,在琴头、琴箱上绘画或雕刻出富有民族风格的图案和花纹。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侗族小琵琶一件。琴体用桑木制作,全长58厘米。共鸣箱呈扁梨形,既与常见的琵琶近似,也与侗族的拉弦乐器牛腿琴酷肖,蒙以桐木面板,面宽厘米,琴箱厚3厘米。面板上开有三个圆形小音孔。琴头上部较扁而厚、向后微弯,中间开有长方形通底弦槽,两侧设有三个桑木制弦轴(左二右一),其中两个轴顶呈圆柱形,一个轴顶呈六方形,外表均雕刻有颇富民族风格的图案纹饰。琴颈为半圆柱状体,上窄下宽,正面平坦无品,下部与琴箱接为一体。面板中部置竹制桥形琴马,张以三条丝弦。不设缚弦,琴弦一端系于琴箱下方的尾柱上。此琴造型独特,工艺细致。1958年购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已被载入大型画册《中国乐器图鉴》中。 演奏侗族小琵琶,将琴箱置于右腹处,琴头斜向左上方,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拨弹奏。拨片多用竹制或小牛角制。既可采用坐姿,又可用立姿弹奏,因其琴体较小、易于携带,所以又适于在行进中边走边奏。侗族小琵琶的定弦比中琵琶高四度,三弦小琵琶定弦为:f1、 g1、d2;四弦小琵琶定弦为:f1、g1、g1、d2。音域同为f1—g2。音色清脆悦耳。宜于演奏细小的装饰音和活跃的旋律,少换把位。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为侗族的民歌——情歌(又称“小琵琶歌”)伴奏。小琵琶以伴奏情歌、小调的旋律为主,或弹四、五度和音加强节奏。小琵琶是侗族青年男女社交和“行歌坐妹”(恋爱)时离不开的弹弦乐器。可以弹、唱结合,边弹边唱,也可男弹女唱或男、女自弹自唱。演唱时常用小嗓(假嗓) ,歌词委婉、比喻生动,曲调优美、含蓄深情,节奏欢快、活泼鲜明。许多衬词、衬腔和许多细微的装饰音,也给曲调增添了不少华丽的色彩。青年人也常用小琵琶独奏自娱或一起合奏同娱。此外,侗族小琵琶还用于伴奏酒歌或拦路歌等。 秋收以后的侗家寨,当月亮挂在树梢,在幽美而清静的夜色里,随处可见青年们弹奏着小琵琶,听到他们即兴编唱的“琵琶歌”。劳动一天之后,听着琮琮的琵琶声伴着青年人轻柔的歌唱,确是一种美好的享受。有时,歌声隐隐约约地响起来,由远而近,又渐渐地消失在寨边上,这正是姑娘和小伙子对唱的好时光。 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村寨里,有不少优美动听的情歌。有个正在找对象的青年唱道:“我现在要唱歌了,姑娘们请不要笑,虽然我的歌唱得不好,可我是用心在唱的。”这位青年多么希望他的歌声能引起姑娘们的注意啊!在侗家,如果哪个青年不会唱或唱不好琵琶歌,就不能受到姑娘们的欢迎,也更难获得姑娘的爱情。一个正在恋爱的青年,带着他心爱的琵琶来访姑娘,他站在姑娘的窗户下边,轻轻拨动琴弦,禁不住唱起来:“白天六个时辰,晚上六个时辰,你就像一支绣花针,把我的心挑得像乱麻一样。”歌声洋溢着青年人爱恋的激情,姑娘很快地跨出门来相会。过去的“琵琶歌”,有些唱的是因果报应、才子佳人等传说故事;而今,侗族民间的广大琵琶歌手,大编新歌、大弹新调。侗族的“琵琶歌”就像一股春风,吹拂着美丽富饶的侗乡山寨。

325 评论

相关问答

  • 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毕业论文

    美术作为艺术的最直接表现形式,其不仅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而且还是一门深刻的艺术课题。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美术生 毕业 论文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

    melodyhanhan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北京体育学院论文体育研究论文

    中体育论文: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是根据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对原有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进行的带有质变的扬弃过程。 体育课程改革涉及到体育、教

    高兴儿88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南京艺术学院毕业论文

    随着人们自身素质提升,报告的用途越来越大,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完整。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美术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

    我想我是海啊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毕业论文

    我觉得是的,因为重复率实在是太高了,非常的离谱。

    吧啦左耳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南京艺术学院论文格式

    艺术鉴赏以具有美的属性的艺术作品为对象,并伴随着复杂的情感运动,人们对艺术作品进行的非 反思 性的审美接受活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艺术鉴赏方面的论文的

    卫浴小哥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