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蜜honey
清代康熙朝,政权稳定,社会繁荣,一个艺术新潮派出现在万商云集的扬州的画坛上,这便是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扬州八怪”。“扬州八怪”一般所指的八位画家是:金农、黄慎、郑燮、李鱓、李方膺、高翔、高凤翰、罗聘。他们在艺术上各有面貌和独特成就,但又有许多相同之处。他们大多出身知识阶层,有的科举从政,最终厌弃官场,而更多的是一生布衣,不求功名,最终为谋生卖画而踏上扬州路。艺术上注重抒发心灵,标新立异,不受约束,任情放笔。当时的社会习俗以封建正统为规则 ,如有相违,便被视为异端,世人便以“怪”视之。他们的绘画却深受扬州新兴的工商士人层的推崇。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扬州的盐业进入鼎盛时期。富裕的盐商们热衷于附庸风雅,因而在扬州形成对艺术品的强大购买力。那时在扬州画坛上活跃着一批以卖画为生的职业画家,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是金农、黄慎、郑燮、李鳝、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罗聘等8人。他们在生活作风、艺术观点、绘画风格上都有相通之处,因此形成了一个流派——扬州画派,习惯上称之为“扬州八怪”。“扬州八怪”在研究、学习传统的基础上,不受成法的约束,自由驰骋笔墨,抒发胸怀,以清高绝俗、清新淋漓的画风出现在清代画坛上,被当时主张复古的正统画派视之为“怪”。在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史上,他们打破常规,推陈出新,树一代画风,占有重要位置。他们继承了文人画的艺术传统,并在文人画的传统题材中赋予新意。在构图布局上,诗、书、画、印浑然一体;在形式技巧上丰富了水墨写意法的表现力,用笔奔放,挥洒自如,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桃大大仙
在中国美术史上众多的绘画流派中,“扬州画派”作为大众皆知的一个美术流派。他们几乎毫无师承关系(其中只有一对师徒),同时也没有明确的“建章立派”的艺术主张,仅由书画供求市场自由形成书画群体,但是他们带给中国艺术史特别是社会大众的影响,却是历史上众多艺术主张鲜明(如元四家、清四王),地域特点突出(如吴门画派、华亭派),艺术师承关系明确(如岭南画派、吴门画派)的艺术流派所无法比肩的。是什么原因使“扬州画派”如此影响广大,声名远播,风标独著而鹤立于艺术之林的呢? 一、“扬州画派”的形成历史及其特色18世纪的扬州,因长江和大运河水运枢纽的优势,扬州成了当时中国盐运的集散中心。主宰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命脉的食盐业使扬州聚集了“数百家”富甲天下的盐商。拥有大量财富的盐商聚居扬州,必然带动扬州的繁荣。特别是当时官商巨贾对艺术的需求,促使艺术品需求增加,带来艺术品的生产与供给市场的发达。应市场所需,众多的画家聚集到了扬州。这些聚集到扬州的画家,都是在野文人,生活上较为困苦,对当时封建社会现实也多有不满,如金农、黄慎、高翔、罗聘、华喦等。他们中即使有的曾做过小官,如郑燮、李鱓、李方膺等人,但也多遭谗贬罢,甚至被侮入狱。这样,他们的艺术创作一方面出于维持生计的需要,另一方面,他们可以更加自由地抒发个人性灵。“扬州画派”是当时扬州的一个画家群体,他们每个人又都极富创新精神,个人风格独特,且极力与他人拉开差距,便形成了所谓的“八怪”。出于经济方面的原因,为了取得盐商的喜爱与支持,扬州画家们必须使自己成为某种专门的画家,才能更加引人注目和吸引人购买。例如金农早期也画竹,为了不与郑燮冲突,故后来转向了画梅,成为画梅的专家。诸如李鱓的色彩表达,高凤翰的左手松笔画与指画,金农的“漆书”,个个都别开生面,这在客观上促成了扬州画家一人一个面目。同时,由于卖画的原因,“扬州画派”画家在作画速度上再也不像古人那样“五日一山,十日一河”的精工细琢。他们多以快速创作展示花鸟人物为题材,形成了“扬州画派”以擅长写意花鸟画为主的特色。尽管他们中也有以擅长人物或山水者,但往往都是写意手法用笔,落笔落墨酣畅淋漓,成画快速急捷。例如李鱓作画的挥洒淋漓,郑板桥寥寥数笔而极富生趣的兰竹,黄慎的以草书入画等等。在题材的取舍上,他们画花鸟又多以梅、竹、兰、菊四君子或身边常见之瓜果虫鱼为题;画人物则多以神仙鬼怪及下层人物为对象;画山水则以一些残山剩石进行点染。总之,其取材对象多是普通之物,以其一枝半角来草草勾染,既表现文人士大夫高雅清幽的逸趣,同时也更容易被盐商及大众所接受。在作品的展示上,“扬州画派”强调诗书画的结合,画上必题诗,且有时甚至长篇巨制地题写文字,俨然以书法、诗词为主。在书法表现上,他们都形成了各自的鲜明特色。如郑板桥的“六分半书”,金农的“漆书”,在中国书法史上都是空前的创新。同时,“扬州画派”画家本身还非常看重自己的诗书画综合能力。据说,扬州盐商巨富对画家们也有要求,如“扬州二马,以文会友,凡文人来访,进门须先做诗一首,待审定后再决定接待等级”(见陈传席《扬州盐商与扬州画派及其它》)。据传,丁敬初到扬州,曾因盐商马曰琯考问其掌故和对对联未答出而遭到轻视和怠慢,只好跑到杭州去。黄慎初到扬州卖画失势请教金农,乃知在扬州卖画必须善诗善书,黄慎便回闽学诗后再到扬州,才得以名气大振。这一方面是盐商对画家诗文修养、名气的要求,客观上也造就了扬州画家个人诗书画兼善的特色。扬州画派在对待绘画传统时,具备的强烈的创新求变的意识。在创作态度上,“扬州画派”画家出于维持生存和竞争的需要,在创作中尽可能地展示其艺术才能,作品中除了诗书画完美结合,表现较强的综合素质外,他们更多地考虑如何使自己的创作主题成为符合市场要求的作品。扬州画家都非常注重写生,他们中早年大多师从职业画家学习,临摹描绘尽可能地采取实用之物像,从大量实物写真而来。如黄慎早年仔细观察过各个阶层的种种人物肖像,郑板桥分不同时辰认真观察竹子,形成“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创作理念。同时,他们还善于转益多师,向古人学习。如石涛对扬州画派的全面影响,“笔墨当随时代”、“借古开今”成为了“扬州画派”绘画创作的理论基础。郑板桥为学习古人,专门刻了一方“青藤门下走狗”的印,以示对徐渭的仰慕与学习。李鱓有《题花卉册》诗句表达其个人的学习取法:“不学元章与补之,庭前老干是吾师……岂知造化从心手,顷刻春生莫要迟。”“扬州画派”的画家们都十分钦佩石涛,主要是石涛敢于摆脱当时画坛的正统主义和形式主义束缚,主张个性解放。如金农画马曾题诗曰:“扑面风沙行路难,昔年曾蹑五云端,红鞯今敝雕鞍损,不与人骑更好看。”由此可观,他所表现的更主要是人的理想和人的特殊思想感情以及叛逆思想。二、“扬州画派”对当代中国书画艺术的启迪扬州画派之所以能在18世纪中期商业发达的城市扬州迅速崛起,并因盐商和广大市民的认同而名载史册,流传千古,其成功之处对振兴和繁荣当代中国书画艺术具有重要启迪意义:(1)艺术创作必须紧密结合市场,结合受众的审美习俗。扬州画派因盐商而兴,因广大市民的认同而流传于千古。18世纪的封建中国社会,商人的政治地位并不高。按照传统的儒家尊卑思想,要使在古代封建社会占有重要地位的士大夫(文人)去迎逢商人的口味,应该说是很难的。但“扬州画派”画家由于他们本身已沦入生活窘迫之境,为了维持生存,只有按商人们的意志去创作,去画一些佛道之像或民间生活题材,甚至画乞丐,从而反造就了“扬州画派”在历史上的地位。(2)具备较高的艺术综合素质。诗、书、画、印结合是历代中国艺术家们的崇高追求,诗、书、画、印结合是中国书画艺术魅力的完美表现。“扬州画派”即使作为卖画求生者也得遵守这一艺术形式,即使是充满铜臭的扬州盐商们,在对待画家、对待文人和与文人们打交道时也不忘“以文会友”,以诗文水平确定招待档次,以诗文水平确定画作的价格。(3)艺术必须树立个人风格,形成独特面貌。“扬州画派”画家之所以又被后人冠以“扬州八怪”,主要是针对他们每个人所形成的风标独著,不乖同道的个人特色。即使一个地域,一个时代、一个师门所出的画家,他们的作品也会迥然而异。例如,“扬州画派”几乎都画梅兰,但是各人在所画梅花的表现手法上却各有不同。如汪士慎画梅清淡秀雅,李方膺画梅则“铁干铜皮”,高翔画梅疏枝瘦朵、花蕊半开、雪冷风清,金农画梅则是用笔简朴、古涩,浓淡相宜,玲珑剔透;罗聘师从于金农,而画梅则又是浓淡交映,疏狂粗放。同时,在扬州画家中,早年金农同郑燮一样都喜画竹,由于郑板桥的显著影响,金农为了与郑拉开差距晚年便转向画梅而以此著称。其他如金农自创“漆书”,郑板桥的“六分半书”,黄慎的以草书入画,都使扬州画家一人一个面貌,一家自有一家风格,才形成了“扬州八怪”。从某种程度讲,怪而不怪,只是一种特殊的个人风格而已。(4)创新求变的艺术理念和深入写生的学习方法。在扬州画家的眼里,真正意义上的作品应该是创造性地表现某种思想情感,并产生表现形式的创新。他们的创造以石涛、徐渭等大家为榜样,更多地吸取他们对传统的变革创新的创作思想,与古人拉开差距,与同时代者拉开距离,形成极富个性的作品。这些作品一方面是他们深入学习古人技法技巧的结果,更是他们深入观察生活、观察身边事物的结果。正如郑板桥所说:“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毫夜间思……”又如李鱓在学蒋廷锡的同时,还深入向高其佩学习,并在表现形式上吸取明代孙隆、清代恽南田及石涛诸家,这种集众家所长不断丰富自身,从而导致其画风数变,并形成自己的崭新风格的学习方式亦为后世所传颂。对于学习古人,扬州画家们多是取长补短的扬弃式学习。如李鱓曾言:“……八大山人长于笔,清湘大涤子长于墨;至予则长于水。水为茶墨之介绍,用之得法,乃凝于神,甚矣。”“笔与墨作合生动。妙在用水。余长于用水,而用墨用笔又不及二公(石涛与八大)”。可见,他们对古人是选择性的学习、扬弃,才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扬州画派的创造无疑是成功的。他们既有那一个时代,那一个地域经济文化背景,更有他们自身努力创新的结果。
好事都找我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没有孰高孰低的问题,两者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犹如两棵大树所结出不同果实,两条大河各自归海,两个文化源流不同,结果不一样,尤其是艺术并没有先进和落后的区别,只有形态的不同。中国画的历史本身造就了中国画是一种具丰富传统文化底蕴的绘画,不是一种摹仿性绘画(西方绘画),这是中国画自然选择和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把中国画视为中国文化的“综合体”绘画才能把中国画说清楚。她表现在传统思维(气)、传统文学(诗词歌赋)、传统笔墨(运笔的疾迟,运墨的浓淡干湿——“焦、浓、重、淡、清”)、色彩、技法等诸方面。气在古代中国人的心里,不仅是联系人体与自然,社会与天道的基础,而且也是维系生命、自然、社会、天道的基本物质。可以说,无论是儒学思想中的伦理,还是道家思想中的道德,还是阴阳家的阴阳,都必须也只有通过“气”去实现。因此,“气”的思想,是颇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之一。(从本源上讲,“气”反映的是古代中国人对生命观,气集则生,气散则死。)在“天人合一”观念的作用下,这种气生命观被放大成为自然观和宇宙观:云气、天地之气、阴阳二气、五行之气等等,天地万物,都是“气”凝聚而成,天地的运动,则是“气”运转的的结果。以此为基础,“气”进而虚玄成为决定个人、社会、国家等成败的因素:得气则成,否则必败。在朱子理学中,气被看成是“理”(天理)的外化或者物化,天地一理,但如何体现这个理呢,就是通过天地之“气” 来实现的。当然,我们清理作为传统文化形态之一的“气”,在于“气”的思想里所体现、反映的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在今天看来,中国画的“气”、“气韵生动”主要体现在笔墨的运用上,笔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李可染先生说:“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笔墨的目的要达到“气韵生动”。关于“气韵生动”古人论述很多,如明代唐志契说:“盖气者:有笔气,有墨气,有色气,而又有气势,有气度,有气机,此间即谓之韵”。唐岱《绘事发微》中说:“凡物无气不生,……有气则有韵、无气则板呆矣,气韵由笔墨而生,或取圆浑而雄壮者,或取顺快而流畅者,用笔不凝不弱,是得笔之气也;用墨要浓 淡相宜,干湿得当,不滞不枯……苍润之气欲吐,是得墨之气也,不知以法,淡雅则枯涩,老健则重浊,细巧则怯弱矣,此皆不得气韵之病也。”中国书画的笔墨运用是书画家长期在艺术实践中严格训练出来的一种“力透纸背”的功力。谢赫六法中“骨法用笔”列为第二条。书法、中国画以线造型为主,用笔要有气力,内含骨格,如锥画沙、如折钗股,如屋漏痕。书法和中国画的运笔是运气产生的力起作用于毫端,用笔忌板(腕弱笔凝、平扁不圆)、刻(笔迹显露、妄生圭角)、结(行笔凝滞、不能流畅)、礭(用笔拘谨、状好雕切)。线条要刚柔相济,刚中有柔,如棉裹铁,勾、皴、擦、点、染都要凝重沉着而不板滞,灵活急速而不浮华松散无力,用笔还要有提按顿挫的转折变化,急徐相间有节奏。中国画用笔主要体现在“气”上,而运墨则体现在“韵”上,即“韵味”、“韵律”和 “节奏”。中国画讲究墨分五色、即浓、淡、干、湿、焦,用墨要灵、活、清、明、厚。不能呆、滞、浊、晦、薄。用墨的成败对气韵生动关系极大。实际上笔与墨 是分不开的,笔为墨骨,墨为笔魂,笔中有墨,墨中有笔,笔是通过墨来显示的。墨是通过笔来传达的。笔墨是中国画的特殊节奏韵律,特别是写意画更为突出,它不同于其他画种。我国古代和现代对笔墨的运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人物画运笔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等十八描,山水画有披麻、折带、斧劈、荷叶、解 索、乱柴等十六种皴法,用墨有积墨、破墨、泼墨、宿墨、泼彩、破彩等各种墨法。艺术是一种或多种技能发展到一定的高度(高峰),给人们创造出一种精神(思想)上的享受(或美的熏陶)。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浩如烟海,而中国画的形式和一般的绘画形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梦溪笔谈》中说道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得到客人送的《按乐图》很兴奋,王维说这是画的《霓裳羽衣曲》第三遍的第一段,客人不信,请来乐工演奏那段舞曲,这才信服。因此说,图画只能画出一瞬间的演奏活动即“止(只)能画一声”而不是一段舞曲的演奏过程。唐代诗人徐凝在题画诗中这样写道“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萃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诗的前两句是写画中景,后两句是诗人发出的感叹:画家挖空心思,终究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 止(只)能画一声,而凄楚动人的猿三声,是画面上表达不出的,此绘画之弊也……。然诗歌(词、赋)却能做到表现时间 、空间、环境、音 乐、舞蹈等,人世间的喜 、怒 、哀、乐 及万事万物的刻画等——包罗万象 ;也正好弥补绘画之不足。但诗是含蓄的,不及画的直观通俗易懂 。历来有诗 、书 、画同源之说 ,三者的最高境界是 “诗情画意”;都是写心 、写思想 、抒发感情的。因此,从根本上说,三者是相通的。历来的书画家,一般都精于诗词创作,如大画家、大文豪苏轼评价唐代的诗 、书 、画大家王维:“观摩诘画,画中有诗;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达芬奇说:“画是哑巴诗,诗是盲人画”。古希腊诗人西蒙尼德斯说:“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清代文学批评家姜夔指出:“舒(抒)写胸臆与发挥景物结合起来”。艺术家完成画的创作后,再作一首题画诗,或者创作诗意画,这样画与诗相互补充,相互辉映,相得益彰;使艺术家的艺术境界(作品),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诗情画意”。
小丸子新
写个人画画感觉。如果你是学教育的就可以写:小学美术教育改革措施探讨、中小学生美术教育心理研究、论中小学美育对人格的影响,等等等等诸如此类。很好写的。我一个论文8000字的2小时搞定。
美乐淘淘
中国画的传统,是几千年来无数画家的心血和劳动的结晶.历代画家创造了许多珍贵的作品和绘画理论,技法.我们应该珍惜.继承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宝贵财富. 要想在国画中有所创作,首先就应当熟练掌握基本技法,继承传统国画的优点,在其基础上积极而又大胆的探索新的技法,以辅助和补充笔墨之不足.且不可失去笔墨.丢掉了国画的特点.其次学习西方绘画之长,只能作为营养,批判的吸收,以丰富国画的表现力. 画家的创作道路是艰难而又漫长的,要想其作品有所创新,情感的投入是门不可缺少的课题.对画家来说;国画是情感的表现,生活的结晶.情感主宰着国画的创作.情感可以并发出创作欲望,如果不把情感投入到创作中去,那么在好的技法也画不出感人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把情感贯穿到国画艺术作品中去,才能创作出富有感染力的作品来.也就是说带着情感去创作,让情感入画. 作为画家,熟练了技法,懂得了情感的投入,还应具备良好的修养.首先,世界观的修养很重要,它是画家的灵魂,决定作品的思想倾向,影响着画家的实践活动.著名画家齐白石老人在世界观中包含着明显是进步因素.如果画家的世界观是落后的,那就绝对创作不出人民大众代言的,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和进步思想的不朽之作.国画虽是用笔墨所做,但它是种精神产品,光有绘画技法不行,画品亦很重要,画品既是人品,它将直接影响作品的品位.正如画论中所讲;笔墨之高下亦如人品,笔墨虽出欲手,实根于心.可见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对画家来说,加强学习修养可以帮助画家提高整体创作境界.同样文化素质也能直接影响艺术的表现力,文化素养更能使画家从文化视野的高度,去深层次的洞悉现实,领悟人生,创作和理解作品,用心灵去撞击生活作品,使其具有更广,更全面的表现力.其次丰富曲折的生活体验是画家创作中基本的材料和必要的前提条件.其实,技巧是一种才能,但它绝不是没有广博知识也行的.必须去体验生活,去寻找真理.从生活中体验国画艺术的真谛.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一个很有才华的画家,让他长期远离社会生活,或对要表现的对象并不熟悉,不深刻,其对作品的创作亦是失败的.画家应该像一颗饱满而富有生命力的种子那样,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埋在生活的土壤中,从中吸取养料,化作成自己的血肉和灵魂,才能对生活具有深刻的认识和感受,这样画家在生活中必然要多看,多听,多想,多记,以丰富画家的艺术思维能力,和生活建立亲切的关系,从生活中得修养. 国画的艺术情感是画家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一种情绪体验,所以画家只有在技法熟练的基础上,具备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认识,才能在国画创作中产生真挚的情感;才会在生活对象面前自觉或不自觉的产生"浮想联翩,夜不能寐"的创作激情;直到在国画创作中表现出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达到情景交融的美的境界! ---- 发表于中央文史研究馆和山东文史研究馆主办的书画报羲之书画报
yoyoubaobao
我觉得你现在的问题是:还不知道写什么,而不是题目的问题。没有积累直接想写论文是不可能的。现在应该大量的阅读相关的信息。1.去学校图书馆或者省市图书馆,查阅期刊(去电子阅览室查期刊网),不用去阅览室看大部头。2.上网看最新的行业动向,比如说有什么座谈会,会上专家有什么方向性的发言等等。3.由自己比较擅长的方面入手找相关信息,比如漫画和国画之类。找一个你比较有兴趣或者有所了解的方向。比如说:新技法新材料、国画空间观念、齐白石……再想:写这个方向里的什么题目。比如:现代工笔画中的形式感、六法论在今天的意义……有了方向,明确主要观点,列提纲,逐条丰富,一点一点论文就出来了~~仅作参考,祝你顺利。
你好啊,你的浅谈工笔人物画中的线开题报告选题定了没?开题报告选题老师同意了吗?准备往哪个方向写?开题报告学校具体格式准备好了没?准备写多少字还有什么不懂不明白的
说写论文是不陌生的,每到每学期期末的时候,各类论文层出不穷,尤其是思政类的课程,很多都是要写论文的,那么大学期末论文的基本格式是怎样的呢?操作方法01摘要:这是
艺术类论文提纲范文 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类院校是培养具备各专业知识,能从事各专业门类教育和实践的人才。那么,艺术类论文提纲
毕业论文格式要求: 毕业论文设计统一用A4纸打印。 页边距一般设置为:上2.5cm,下2.5cm,左3cm,右2cm具体按学校毕业论文格式要求。 封面:使用学校
论文的一般格式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我整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