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aaronzy
浅析孔子美学思想中仁之美论文
摘 要: 儒家美学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主要的基本派别,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孔子美学作为儒家美学的代表,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仁”作为孔子美学的思想精髓,与其密切联系。“仁”是阐述如何“做人”、“成人”的人性理论,孔子以“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为自己对人生的追求和处世之道,他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将自然美与做人联系起来,既深刻又富有人生哲理。
关键词: 孔子;仁;美学
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发展长河之中,儒家思想有其特殊的地位,根植于人们的价值体系和道德思想。“仁”是孔子美学思想的核心,是孔子关于人生和社会的最高理想,也是他审美理想和美学体系的核心,就是要解决和培养“仁”的心灵,道法品质以及人生境界“仁人”。
一、以仁爱为精髓的儒家美学
层叠式宝塔是孔子美学结构体系的特点,而“仁”处在这个结构的中心而贯穿上下。“仁”是他整个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也是孔子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高的道德标准。孔子的美学就是仁学的延伸,因此我们也可以称作为仁学美学。以血缘关系所产生的亲子之爱是整个仁学的根基。他讲到“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1都强调了“孝悌”是“仁”的第一要义,也为“仁”之本。“孝”是讲儿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悌”是兄弟姐妹之间各自应尽的责任,“孝悌”是两种最重要的血亲关系的道德规范。这种血亲关系是发自内心之情,是一种自然的流露,这与天下普遍的情感相类似。这样一个过程就完成了“泛爱众,而亲仁”的仁学体系建构。
“仁”是道德标准,孔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2就是说,君子中可能出现“不仁者”,而小人中则决不会出现“仁者”。这样来说,“仁”是一种天赋的道德属性。所以孔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3“为仁由已,而由仁乎哉?”4“仁”与“不仁”,主要取决个人思想意识的修养,要有主观的努力才能有所提高。
二、孔子对“仁”的人生追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5这句话说出了“仁”字的真谛,可以看出要做一个真正的仁者是需要先对自己要求严格,这是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追求,也是去衡量一个人是否为君子的标准。要求他人首先要自己做到,如果大家都能做到用仁爱之心的准则去为人处世,并遵循“仁”字,那么孔子提出的这个想法和愿景就能够得以实现,君王实施仁政,爱戴百姓,百姓安居乐业,家庭和睦友爱,这是社会所希望达到的最高境界。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6。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不光是要有平等仁爱之心去对待他人,同时身体力行,用“礼”的外在行为表现去待人接物,而作为“六艺”7首位的“礼”确实是孔子“君子”这一社会理想美标准的道德集中体现之一,周礼是孔子最为推崇的礼仪。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8又说:“甚矣吾哀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9由此可见其对周礼毫不掩饰的敬仰。而周礼,显然是宗法贵族统治者的的礼数,如铸鼎、乐舞,都有等级,不能乱用,乱用即为“礼崩乐坏”。
基于这种为使社会变得有序,让人们的行为规范起来的理想,孔子采取了“礼”的方法,让人们将精神寄托于恢复“周礼”中,从人的本性规定出发,重建道德和信念,以此来挽救礼崩乐坏的社会,在孔子看来“不学礼,无以立。”10礼是人安身立命,言行举止的准则。孔子所倡导的“礼”是奴隶主贵族等级意识的反映,是不同阶级、不同阶层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三、孔子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孔子在谈到对自然美的赞赏时表示过对“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11从整句话来看,就是知者从水的形象中看到了和自己道德品质相同的特点,即是水的清澈和流动象征着一种乐观的精神,而仁者从山的形象中看到了和自己道德品质相同的特点,山的矗立高耸,是一种静态的美。这里的“乐”是一种美感,而这对孔子看来不是由山水的景象引起的,而是“知者”对于水,“仁者”对于山的感情外移,即移情作用起来的.,换句话说,不是触景生情,而是缘情观景。“知者”在审美对象水那里,“仁者”的审美对象在山那里,看到了有与“知者”、“仁者”相似的性情,故而产生喜爱之感。
这种对自然美的欣赏由此而产生的审美关照使得山水之所以成为“君子”观照的对象,是因为“君子”以山水比德,发展起来“比德”理论。山水的自然形象所具备的某些特征可以象征人的高尚道德品质。人的精神品质与自然相联系,自然美就不是纯客观的东西,它包含有审美主体的联想、想象的成分,也就是包含有主观意识形态的思想成分。
四、结论
分析孔子美学思想中的“仁”,美在于“仁”的表现,美就在于精神能力的发挥,在于精神光芒的照耀,在于人生境界的呈现。中国古代文化有生生不息、源远流长、永葆青春的生命活力,在世界文明中有其崇高伟大的地位,这可以说都和孔子儒家思想有密切关系。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梁漱溟认为:“孔家没有别的,就是要顺着自然道理,顶活泼顶流畅的去生发。他为宇宙总是向前生发的,万物欲生,即任其生,不加造作必能与宇宙契合,使全宇宙充满了生意春气。”12这是宇宙自然的状态,是人应当有的生存状态,身心充满生机活力,充满创造性,也是人的审美状态。宇宙充满生意春气,人的精神世界也要充满这生意春气,也要由这生意春气生成丰富多彩、崇高伟大的精神境界,生成一个更美的世界。
注释:
1.出自《论语·学而》
2.出自《论语·宪问》
3.出自《论语·述而》
4.出自《论语·颜渊》
5.出自《论语·卫灵公》
6.出自《论语·颜渊》
7.孔子编订的“六艺”,包括:礼、乐、御、射、书、数。
8.出自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七。
9.出自《论语·述而五》。
10.出自《论语·尧曰篇第二十》第三章。
11.出自《论语·雍也》。
12.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
石语angeline
换个角度看世界/多角度思考,多角度看问题不守常规也很好/要敢于与众不同,不要人云亦云/“习惯”对社会的危害,要突破“习惯”/另辟蹊径能卓尔不群/特立独行/走自己的路(选择)/知其不可而为之/ 做有意义的事不管别人的评价 社会舆论不能完全代表对错。 人言可畏·孔子是在让学生放弃尊严换取百姓的善心/孔子不该自作聪明不该对人没有信心/期待相信·从国家管理者的角度考虑问题·是否应当接受回报/正确看待利益/金钱观 用理智去审视利益,维护道德/淡泊名利,培养公德意识(不同意孔子的观点)/学会舍弃 有付出(奉献)就应有回报/助人应有偿,施恩要得报/做好事应该得到奖励/德利不对立/奉献不是虚名/接受也是一种美德/道德可以与利益共存。/等量交换是成立的,也是应该做到的/应该用物质鼓励百姓助人为乐好人该有好报/真心给予坦然获取/行善当取酬 不必惧人言 见义勇为可以得到相应的物质奖励,这样可以鼓励有能力见义勇为的人去帮助别人。/适当的奖赏与鼓励可以加快社会迈向文明的步伐。 知恩、感恩、报恩/懂得感恩/应该学会对帮助行为表示感恩 接受利益重于内心·三思而行/懂得思考的人,便是成功的人。正确作出人生的选择/做好与做对(追求目的)/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分清主次矛盾,做出最佳选择/正确助人为善 要使生活更和谐,需要将好人做到底/想使社会前进发展就必须用好的行为去影响社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名人有义务用好的行为引导大众带头作用,应勇做第一人/敢为天下先。·无论环境如何,始终心存善念/好事无大小之分/小善成就大善/多为别人着想,帮助了人才算是得到真正的快乐/奉献·诚信·责任/勇于承担责任 勇于承担名声·重视细节·我们应学会鼓励。·助人为乐是为了宣扬美德 而非夸耀自己·应对行善有充分信任·行善要注意不要伤及他人自尊·人之性本私 故而充分考虑人的欲望 使之逐渐无欲 才能真正和谐
镜SHOW公主
论孔子思想的影响史孔子(前551 - 前 479) 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为体」。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与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一大部分人近两千年。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出身于没落的宋国贵族家庭,刻苦好学。曾从事「儒」(贵族丧事赞礼者)的职业,中年时开办私学。一度出任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职,四年后因遭小人暗算,弃职,后率弟子周游列国,经十三年,晚年归鲁,继续讲学,整理古籍。《论语》20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纪录。 孔子经常被认为是一种宗教的创始人,但这是不正确的。孔子及少谈论神,拒绝讨论来世,避免任何形式的形而上学。他对人生的关系深刻了解,他的学说并不是他所创立的,严格来说,他只是及中华文化思想的大成者。他是一位重视个人的伦理道德和行为的现世哲学家。 孔子把「仁」和「义」视为道德的最高原则,他规范着高尚者的行为。「仁」在有些时候可以解释为「爱」,但我们最好将他理解为对人类的关心。「礼」是道德,礼节,规矩,传统等观点的总和。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虽然当时的统治者没有采纳孔子的学说,然而在他死后,儒家成为显学。但是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儒家学说遭到贬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他采用法家的建议,下令「焚书坑儒」。以为这样就可以整齐学术,统一思想。然而,秦始皇的努力并不成功,在秦朝灭亡前夕,儒生们又开始宣讲儒家学说。西汉时期的汉武帝时代,儒家学说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的中国科举制度,始于汉朝。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学生们对孔子礼教的理解程度。由于科举制度是步入仕途的唯一途径,所以由汉朝开始,一直到十九世纪,中国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在孔子的四书五经中打转。知识分子穷一生精力从事研究他的学说,一生都跳不出这个圈子。大大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中国的历史就是孔子思想的影响史。《四书五经》成了学校的教科书,每一个学生都必须熟记。古代哲人的教条,深深地植跟于人民的心中。由于这种儒学的熏陶,中国逐发展出一种和谐的社会生活,追求智识崇尚智慧的狂热,以及稳健的文化。中国虽经常遭受侵略,旦其文化不但能屹立不绕,而且还能同化异族。但是,儒学并不是万能灵药。他对于统治者来说,是一剂有效的灵药,能使他们的王朝尽量避免混乱和衰落的来临。但是,对于在求变求新的国际竞争压迫下,对于一国的发展,是个阻碍,那些维系个人和社会秩序的礼教,几乎使人无法动弹,而造成一套用不改变的模式。孔子的教条。彻底的限制了人类自然而充沛的冲劲。孔子的那些礼教实在太完美了,以致显得过分的严肃。在孔子的教条下,简直没有豪放和冒险,爱情和友谊也过分的受到桎梏。他使妇女一味服从,贬低了自己。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这一著名口号给人的印象,似乎是“五四”那批代表人物都是全盘否定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的。更有一种观点,认为“五四”以来在文化领域就开始了一种过激主义的“左”的倾向,似乎解放以后严重泛滥的“左”倾思潮,以至“文化大革命”的发生,都可以追溯到“五四”运动,这使我有些不解。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外历史上多次启蒙运动采取尊古、复古的形式有所不同,是以鲜明的反传统形式出现的。因为从旧的思想、道德、文化中,不仅很难找到改革的基点或旗号,而且日益显示严重的障碍。而选定“孔家店”这个突破口,无疑有利于冲破旧的以封建政治、伦理秩序为核心的文化格局。然而,另一方面,那些代表人物并不是“全盘反传统”的,从胡适的著述中可以看到,他对孔子和朱熹都怀有敬意。又如当时对旧文化作激烈批判的另一位人物钱玄同,他曾一度主张废除汉字,但他在坚决反对学术、文化领域的专制主义时,又十分向往中国古人所幻想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宽阔而自由的世界。对于孔子本人或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他们主要是把批判的锋芒指向利用儒家经典来箝制人的思想与个性。所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精神,是要求思想自由、精神独立、个性解放。“五四”运动并没有造成什么“文化断裂”或“思想危机”,而是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中起着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
小牛丫头
孔子与儒家文化论文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以下是我精心准备的孔子与儒家文化论文,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多难兴邦,励精图治,是有志为国效力的志士仁人的伟大抱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神圣的天职。中华传统文化凝聚着民族的人格力量,厚载着民族文明的硕果,具有巨大的思想生命力,成为历史进步与社会文明的强大推动力。因此,学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明是极其重要的事情了。
一、中华传统文化与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顽强生命力和无与伦比的延续性,创造了辉煌的人类文明。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宝典。古人“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今人“半篇《论语》可以护一生”。它对今天的人们仍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五千年的悠悠中华文明史,孔子曾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他创建了影响深远的儒家思想,成为儒家学派的奠基人。孔子的思想是真正傲视百代的大智慧。孔子思想,涵盖天地,通亘古今,博大精深,历久弥新。
孔子对传统的思想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总结,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体系。孔子长期从事教育事业。他首创私学,提倡有教无类,将教育扩展到民间,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他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出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被后人尊为教育始祖。
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他的许多思想内容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中华民族道德意识精神生活和民俗习惯的准则。《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经典杰作,它的生命力就在于每一个时代都可以给予人们新的触发,新的启示,从而延续着经典的生命。《论语》虽老,然而老而不朽,且永垂不朽。他的思想对世界各民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00年几十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于巴黎研究世界的发展,会议所取得的共识之一是,“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2500年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由此可见,孔子思想智慧超越了时空,中华传统文化是何等的博大精深呵!
二、以孔子为榜样,“学而不厌”发奋图强
今天我们应该向孔子学习什么呢?我认为首先应学习孔子的“学而不厌”的精神、发奋图强的志气。他一生都在如饥似渴地追求知识。青年时期,孔子把主要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习之中。他学习不仅专注用心,而且善于思考。他非常珍惜时间,看到一去不返的河水,就联想到飞逝的时间,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呼声。
在鲁国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孔子如饥似渴,他善于抓住每一个可以学习的机会。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他言行如一,行不出言外。他与别人一起唱歌,别人唱得好听,就一定请人再唱一遍,自己跟着学。他到了鲁国太庙,每事都要问,以至别人以为他不懂得礼。孔子在问和知的范畴内提出了不耻下问的观点。同时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精通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精通诗、书、礼、乐易等五经。孔子为什么能够五经、六艺等都能精通呢?这和他青年时代的勤奋学习是分不开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孔子无论学哪门知识都手、眼、心、神俱到,而非浅尝辄止。他曾向鲁国乐师师襄学琴,十日之内依旧习一曲,师襄告诉他可以练别的.曲子了,孔子用经“未得其数”做答;又过了一段时间,依旧练习该曲,师襄又劝说可以练别的曲子了,孔子以“未得其志”做答,再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再次劝他更换曲目,孔子则以“未得其人”做答。后来师襄再见到他,问及其弹奏曲子的情况,孔子神情肃穆,手法娴熟,专注于一心,完全沉浸在音乐中。奏毕,孔子说:“我体会到了作曲者的心态和志向了,他必定肤色黝黑,身材修伟,双眸雪亮,深邃如泉,宽厚威严于一身,是个统治四方的君王,一定是周文王。师襄听闻大惊,起身离座而拜,说:“我的老师曾告诉我说这首曲子就是《文王操》。”孔子习艺真可谓是手、眼、心、神俱到;乐声、志趣、作者风范悉体察于胸。这就是孔子“学而不厌”、“发奋图强”的精神。
三、发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精神,铸造我们
我们要学习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关于孔子一生的行事风格,最足以用来形容的就是这七个字:“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孔子是春秋时代名人,在弟子眼中,以颜渊所说的八个字最能传神:“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孔子是个“一旦打定主意,就不轻言放弃”的人,即使外在形势毫无希望,他也要坚持到底。一个人有了理想,当然希望予以实现。在实现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种阻碍与挑战。“置之死地而后生”,居然反败为胜,得享成功的果实。孔子异于一般人的地方显然在于:他所坚持的不是个人成就,而是对所有的人都十分重要的“人生正途”;其次,即使孔子本人无法见到开花结果,他也可以经由教育,代代相传。维系此一文明理想。
个人的理想需要外在条件的配合。如果善于把握教育的功能,培养人才,一代一代努力下去,外在条件总会逐渐改善的。这是孔子的心愿,若不坚持,万事皆体;若是坚持,本身即展示一种精神的力量与理想的号召。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于是成为勇者的表现,肯定人性有超过利害考虑的尊严。在拿破仑字典里没有“困难”两字。困难愈甚者,其成功愈巨。不屈不挠之精神,是成功的法宝。成功的要诀惟坚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成功的基础是在“奋斗”,奋斗的收获是成功。所以,天下唯有不知艰难而拼命奋斗的人,唯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他才能走上成功的最高峰。“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以精到之识,用坚持之心,运精进之力,便可金石可开,豚鱼可格,更有什么难做之事功,难造之神圣?
四、当仁不让,坚持真理
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意思是说:“面临仁义,就是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为了真理,不必客气,可以抢在老师之前去做。中国人重视师生关系,以至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这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美德。
西方亚里士多德曾在柏拉图学院受教约二十年,与柏拉图的师生情感不言而喻,但是他后来自立门户,声称:“吾爱师,吾尤爱真理”。这种态度是合理的,因为老师之所以为老师,也不过是“真理的传递者与代言人”而已。如果为了老师而背弃真理,无异于本末倒置。
中国人尊师,也不至于不顾真理,因此我们以“尊师重道”四字连用。师若离道,仍须以道为重。“当仁,不让于师。”原因何在?在于师生之间所教的与所学的,原本就是以“仁”为最高原则。大家相勉于仁义之道。所谓“不让于师”,绝无骄傲或逞强的念头,而是为了自我实现,并且这种自我实现正是老师对我的最高期许。师生一起朝着“仁”的方向去努力,古人所谓“师友之间”,也当以“仁”为共同理想。
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中华
中华传统无以伦比的伟大智慧凝聚着民族的人格力量,厚载着民族文明的硕果,具有巨大的思想生命力,并成为历史进步与社会文明的强大推动力。孙子、老子、孔子,这是人类文明史最灿烂的三颗明星。中国需要孙子、老子、孔子,世界需要孙子、老子、孔子。今天当我们能以孙子、老子、孔子的智慧来武装我们头脑的时候,那将化为翻天覆地、扭转乾坤的力量。读懂孙子、老子、孔子行遍天下也不怕,好男儿当读五车书,大丈夫当读懂孙子、老子、孔子。为让中华民族能在21世纪扬眉吐气,实现民族大复兴,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让我们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振兴中华而奋斗吧!
原创写,帮你
其实,论文答辩的目的只有一个,检查学生对所写论文题目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下面是我整理的论文答辩陈述稿,欢迎参考!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 我叫xx,我的论文题
据求臻学术介绍:论文格式字体要求:1.页面设置:页边距上2.8cm,下2.5cm,左3.0cm(装订线0.5cm),右2.5cm,,页脚1.5cm。2.封面格式
本章主要对中美大学体育竞赛管理体制进行比较研究,讨论中美大学体育竞赛管理体制在不同政治、文化背景下体现出的不同特点,分析NCAA和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FUSC)
墨子成就墨子的哲学思想反映了从宗法奴隶制下解放出来的小生产者阶层的二重性,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为后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其神秘主义的糟粕也为秦汉以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