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69

小熊爱兔兔
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地湾彩陶鸟纹研究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nellie0223

已采纳

大地湾文化是中国黄河中游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亦称“老官台文化”,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关中及丹江上游地区,存在于约公元前6000年至5000年。大地湾文化内涵丰富、特征鲜明,既是中国率先使用彩陶的史前先民,又是西北地区最早产生的农业文化。因其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所以处处显露出原始的特征。 文明起源 一、原始建筑文明 天水是中华文明的多源生发地之一,距今7800年前的大地湾文化遗址所展示的天水远古文明,时间跨度越3000年,内容异常丰富。其在原始建筑、艺术、农业起源、文字和宗教等多方面,均是中华文明悠久、博大和先进的典型代表,是中华文明火花的最初闪现,故而被称之为“大地湾文化”。由于大地湾1期文化早于中原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半坡文化千年以上,两者在文化原貌上又有延袭承传的密切关系,因而,她上开中原仰韶文化之先河,下启陇右马家窑,齐家文化之滥觞,对探索中华文明的线索和原生面貌,揭示陇右与天水古代文化的考古编年和文化序列,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大地湾遗址、师赵村遗址发掘房屋遗址200多座,最早的是深穴窝棚式建筑,距今7000至8000年间,这是标志着人类的居住方式从穴居向半穴居迈进的一个新起点。到晚期,已发现平地起建、居住面多以白灰面涂抹或青灰色料礓石渣和细沙混合筑成。屋前有与住室相通的“凸”字形门斗。尤其编号为F901的房址,是为止年代最早,规模最大最具中国建筑风格的“宫殿式建筑”,距今5000多年。代表了仰韶建筑的最高成就,其一是建筑规模巨大;其二是工艺精良,方法进步;其三是布局规整,平衡对称。它由主室、东西两侧室和后室、门前附属物构成,总面积420平方米。 是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典型代表。并在墙壁、门、灶台的设计布局上还增加了防火保护层。是富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宫殿建筑雏形,而且开创了后世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先河,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建筑丰碑。 二、原始艺术文明 天水史前遗址出土的陶器,不仅是发现最早的陶器,而且陶器口沿上多绘有红色宽彩带,是中国最原始的彩绘图案。以这一独特风格为标志的大地湾一期遗址,在考古学上被称为“大地湾文化”。 这些陶器以生产、生活用器为主,形状有圆底钵、三足钵、三足罐、圈足碗、小口瓶、尖底瓶、口足鼎、平底釜、条形盘、深腹罐等. 大量早期彩陶制品以绘有变体鱼纹和鸟纹相结合的花纹为主。大地湾遗址的彩陶是中国已知最古老的彩陶之一。由此说明包括甘肃东部、南部的渭河、西汉水等是中国彩陶的故乡。自此,彩陶在甘肃久盛不衰。加之大地湾晚期F411房屋的大型地画,距今5000年,更是迄今最早且保存完整的绘画作品,这对研究中国绘画的起源和原始社会的绘画艺术有重要学术价值。三、文字的起源地 中国的文字,到商朝时期的甲骨文、金文已是成熟的文字,但产生的年代不可考。大地湾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发现的10多种刻划符号,有类似水波纹状的;有类似植物生长的,还有以直线和曲经相交的形纹等。这些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的朱彩符号,在年代上早于半坡的刻划符号千年以上,又与仰韶时代种类逐渐增多的刻划符号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基至有些刻划符号与半坡的完全一致,这无疑为中国的文字起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和线索。郭沫若说“彩陶上的那些刻划符号,可以肯定地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是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 四、大地湾遗址是中国农业文化的起源地之一在大地湾一期灰坑中,采集到已碳化的禾本科的黍和十字花科的油菜籽,其中黍的碳测年代距今约7000多年,是中国同类作物中时代最早的标本。说明陇原大地最早的垦荒者至少在7000多年以前就成功地将野生黍培养成裁培黍,纠正了国际农史界通行多年的中国黍源于国外的谬误,进而确立了中国黍源于陇西黄土高原的说法,证明了以大地湾遗址为中心的清水河谷是中国最早的粮食和油料作物的种植地,也是中国旱作农业黍、稷的发祥地,这两种植物距今已有7800年左右,较之于半坡早了1500多年,两种植物种子的出土毫无疑问地认定以大地湾遗址为中心的河谷是中国农业文化的起源地之一。以秦安大地湾为代表的天水史前文化,对中国文明起源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许多遗迹证明了城市发生的前奏及父权制时代。所有这些“对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线索”,“是中华文明的曙光”。大地湾仰韶晚期文化无疑处于文明的前夜。大地湾和关桃园遗址发现有该时期的墓葬,但不见集中的公共墓地。墓坑呈长方形或圆形,葬式以单人仰身直肢为王,关桃园有屈肢葬和二次葬。大地湾的葬俗流行双手交叉于胸前,腰腿一侧随葬少量陶器和石器等,其中多有彩陶。这些器物均为死者生前使用的生活、生产用品,不是专事随葬的冥器,由此可见当时的生产制作能力有限。关桃园还发现一座幼儿尸骨装殓在绳纹鼓腹罐中的墓葬,这是考古发现中时代最早的第一例瓮棺葬,这种独特的埋葬方式表达了先民们对夭折儿童的亲情和 哀思,后者的仰韶文化亦承袭了这类葬俗;大地湾文化的陶器具有鲜明的特征,易与其他史前文化区别。从外观上看,器表色泽不统一,常见褐色斑块,陶色或红或褐、或内黑外红,质地不甚坚硬,陶片分层。仔细观察陶质,多为夹细砂陶,陶片断茬处砂粒清晰可见。器物类别不多,形制简单而特殊,与其他文化判然有别,常见器物有圜底钵、三足钵、深腹罐、三足罐、圈足碗、小口壶等。大量使用的纹饰是交错绳纹或细密的斜绳纹,尤其是同一器物同时使用彩绘和绳纹,是该文化独有的现象。其陶器制法独特,在陶模上分层敷泥而成,简称力模具敷泥法,它不同于大多数彩陶文化使用的泥条盘筑法;石、骨器种类较少,—且大多制作粗糙。石器多打制,仅有少量的磨光石器,且形制不甚规整。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关桃园遗址灰坑中发现了晶莹的玉环,这是西北地区最早的玉器。还出土有制作精美的石刃骨刀,这是一种切割兽肉的复合工具,形似今日的水果刀,器身为骨,刃部镶嵌有锋利的石片,后来流行于西北史前文化以及北方草原文化;在大地湾编号为H398的灰坑中,发现一堆炭化的粮食标本,经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刘长江先生鉴定为黍(俗称糜子),但黍粒均小于现代种,反映出当时栽培技术的原始。出土的骨末、磨石、磨盘、陶刀、石刀等农业生产工具进一步证实了农业已经产生,并且超越了刀耕火种的最初阶段。由此说明,在中国西北地区彩陶和农业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338 评论

Smile丶燚

天水是中华文明的生发地之一,距今7800年前的大地湾文化遗址所展示的天水远古文明,时间跨度越3000年,内容异常丰富。其在原始建筑、艺术、农业起源、文字和宗教等多方面,均是中华文明悠久、博大和先进的典型代表,是中华文明火花的最初闪现,故而被称之为“大地湾文化”。大量早期彩陶制品以绘有变体鱼纹和鸟纹相结合的花纹为主。大地湾遗址的彩陶是中国已知最古老的彩陶之一。由此说明包括甘肃东部、南部的渭河、西汉水等是中国彩陶的故乡。自此,彩陶在甘肃久盛不衰。加之大地湾晚期F411房屋的大型地画,距今5000年,更是迄今最早且保存完整的绘画作品,这对研究中国绘画的起源和原始社会的绘画艺术有重要学术价值。

129 评论

晚上吃白片

1大地湾文化是华夏族先民在黄河流域创造的古老文明,是仰韶文化的来源之一2大地湾是一处距今8000年—4800年的史前遗址。它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遗址,比广为人们所知的河南渑池仰韶村和陕西西安的半坡村遗址都要早

358 评论

A广州淘上居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甘肃是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甘肃新石器时代文化以丰富的彩陶为特征,迄今为至出现了距今约8000年以来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彩陶,它经仰韶、马家窑、齐家、四坝、辛店、沙井等文化,一直延续了5000多年,形成了一部完整的彩陶发展史。特别是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达到了彩陶艺术的巅峰,代表着中国彩陶艺术灿烂辉煌的成就。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距今5000年—4000年。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1923年~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青海一带调查,其助手们在1924年发现马家窑遗址并进行了发掘。1957年开始,甘肃省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发现了马家窑类型叠压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之上的地层关系。马家窑文化和马家窑类型均由该遗址而得名。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许多马家窑文化遗存中,还发现有窑场和陶窑、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马家窑文化的制陶二I:艺已开始使用慢轮修坯,并利用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等纹饰,表现出了娴熟的绘画技巧。彩陶的大量生产,说明这一时期制陶的社会分工早已专业化,出现了专门的制陶工匠师。彩陶的发达是马家窑文化显著的特点,在我国所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内彩也特别发达,图案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随着大量新出土材料的积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研究,越来越受学术界关注,逐渐形成为史前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热点。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论述、分析、探讨彩陶花纹的演变、装饰手法的运用、装饰部位的选择等,研究工作在不断地深入。 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地区,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北部,北达宁夏自治区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分布区内主要河流为黄河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湟水等。临夏是马家窑文化的核心区域,东乡县的林家遗址、康乐县的边家林遗址、广河县的地巴坪遗址是其中最重要的遗存。林家遗址位于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大夏河东岸的黄土塬上,文化内涵以马家窑类型为主,包含有马家窑类型早、中、晚期的文化遗存,是马家窑类型的代表性遗址。 1978年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临夏回族自治州文化局、东乡族自治县文化馆共同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近3 000平方米。发现马家窑时期房屋遗迹27处,制陶窑址3处,灰坑985个(甘肃省文物工作队、临夏回族自治州文化局、东乡族自治县文化馆:《甘肃东乡林家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四集)。从地层上初步搞清了马家窑类型遗存早、中、晚三个阶段的堆积关系。发掘和采集各类遗物3 000余件,其中各类工具和生活用具2000余件,以石器为主,骨器次之,也有少量的陶、蚌、角器。最重要的是在遗址的房址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刀,在H54灰坑中出土了铜渣。铜刀由两块范浇铸而成,表面平整,薄厚均匀,短柄长刃,刀尖圆钝,微上翘,弧背,柄端有明显的安装木把的痕迹。1981年经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研究所检验,为含锡青铜。在一个窖穴内还发现有炭化的粟粒和成穗的粟子,说明粟是当时居民的主要粮食之一。出土的陶器分泥质和夹砂两类,主要采用泥条盘筑和捏塑法制作。根据地层堆积,分早、中、晚三期。早期的陶器数量较少,主要有瓶、罐、盆、钵等,瓶多为喇叭口,罐为敞口,盆的口沿外卷,钵为圆唇。彩绘为黑色,漆黑发亮,纹饰以旋纹和弧线纹为主,线条粗健古朴;中期的瓶口沿向外翻转,颈部变长,罐的颈部变短,纹饰以弧形并列条纹为主,线条均匀细密,活泼流畅;晚期陶器数量最多,陶质较粗,主要器形有盆、钵、碗、壶、瓶、罐等,色彩也发生变化,出现了白彩,纹饰简化、潦草,以旋纹、平行条纹为主,色彩清淡,白彩多为辅助装饰,黑白分明,对比强烈,是晚期的突出特点。林家遗址的发掘,弄清了马家窑类型早、中、晚期的地层堆积关系,为文化遗物的33期提供了明确的地层证据。特别是陶器,阶段性特征非常明显,发展和演变情况比较清楚,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边家林遗址位于甘肃省康乐县虎关乡关风村,是马家窑类型晚期墓地,分布在三岔河北岸二级台地上,面积约1万平方米。1981年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和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康乐县文化馆联合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425平方米,清理墓葬17座,灰坑1个,出土陶器100多件,石、骨器等近800件。陶器以彩陶为主,器形有壶、罐、盆、瓶、碗、钵等。壶颈较细直,出现红彩。边家林晚期的器形和纹饰与半山早期的花寨子下层遗存类似,已清楚地显示出向半山类型过渡的趋势,填补了从马家窑类型发展到半山类型的缺环。地巴坪遗址位于甘肃省广河县城东南6公里处地巴坪村西北的广通河南岸台地。这里不但有半山类型遗存,还有马厂类型、齐家文化的遗存。1973年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和广河县文化馆先后两次进行发掘,清理半山时期墓葬66座,形制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出土遗物756件,随葬品以陶器为主,还有石器和骨珠等。出土陶器392件,其中彩陶的比例达90%,每座墓一般出土7—8件彩陶,最多的有17件,最少的1件。地巴坪遗址是半山时期彩陶出土比例最高的一处遗存,陶器中以大型的小口直颈彩陶壶和侈口短颈彩陶瓮(罐)较为普遍。陶器组合基本是壶、瓮、罐或瓶,少数墓兼有盆或碗。陶质细腻,呈橙黄色或砖红色,器表打磨光滑。彩陶以黑色为主、红色为辅绘制花纹,纹饰精美、繁缛,以旋纹和菱格纹为主。经过对出土的彩陶整理,与马家窑类型和马厂类型彩陶纹饰作对比研究,地巴坪遗址应属半山类型早期遗址(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 《广河地巴坪“半山类型”墓地》,载《考古学报》,1978年第2期)。地巴坪遗址是半山类型保存较好、出土物较多的一处墓地,为研究半山时期的葬俗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引自郎树德等著《甘肃考古文化丛书·彩陶》,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马家窑文化彩陶 甘肃是我国彩陶起源最早、发展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艺术成就最高的地区,素有“彩陶之乡”的美称。距今7800年前的秦安大地湾一期文化出现的彩陶,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彩陶文化之一,属于仰韶文化的大地弯文化依存中发现,彩陶呈现为这一时期的最重要的文化表征。其代表是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构思奇特,造型别致,文饰美观,线条流畅,标志了中国古代制陶工艺技术的高度发达。在甘肃发现最多、分布面最广、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早在20世纪20年代由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发现,它最鲜明的特征,便是彩陶文化十分发达,各个不同文化类型遗址中有大量的彩陶出现,这在整个中国彩陶文化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不仅如此,这一文化类型的彩陶还有着自己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风貌,同其它考古学文化中的彩陶比较,其画彩的部位更加广泛,不仅在许多细泥陶的外壁和口沿布满了花纹,而且在许多大口径器物的里面和其他夹砂的炊器上画上彩纹,其繁缛而多变,细腻而奔放的文饰,表明这一时期无论是陶器的烧制,还是绘彩的技术,都已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正因为如此,所以考古界一度将其称为“甘肃彩陶文化”。马家窑文化位于黄河上游地区,最先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其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前2050年。它上承庙底沟文化,下启齐家文化,是仰韶文化晚期的一个地方分支。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制作工艺很成熟,数量特别繁盛,占各类陶器总和的25%——50%。在陪葬陶器中,彩陶多达80%。马家窑的彩陶多为红陶,分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彩绘幅面很大,许多泥质细陶往往口沿、外壁都绘有花纹,还盛行内彩,纹饰绘于器物内壁。甚至一些作为炊器的夹砂陶也有彩绘,极为少见。花纹繁缛瑰丽,富于变化而有规律。大多数的夹砂陶表面饰以绳纹,少数饰数道平行线、折线、三角或交错的附加堆纹。马家窑文化的陶器在造型上具有自己的显著特点,器形有碗,钵,盆,罐,壶,瓶,杯等。马家窑文化彩陶上承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下接齐家文化。按时间先后可以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类型。这四种类型的彩陶各具特色。石岭下类型的彩陶多瓶、罐、壶等,流行变形鸟纹流行、圆圈纹等;马家窑类型多瓶、罐、盆、瓮等器形,流行漩涡纹、弧边三角纹,代表作有青海大通山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等;半山类型的彩陶多小口直颈广肩鼓腹双耳壶等,流行红黑相间的锯齿纹、漩涡纹;马厂类型器形与半山基本相同,流行变体人形等纹样。

322 评论

相关问答

  • 彩陶论文题目

    自几动脑筋。

    木木兮123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陶艺文化实地参观研究论文

    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内容摘要】 陶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以及手工艺认识的不断提高,陶艺课程在我国各大高职高专院校也都有相

    广州文仔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白洋淀湿地鸟类栖息之地论文研究

    因为白洋淀的环境保护的很好,适合鸟类生存,所以白洋淀成为了鸟类的天堂。

    芒果东瓜酱 8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传统纹样研究论文

    中国素以“衣冠之国”位居,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服饰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和内涵。在长期占有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影响下,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在服饰上有极其显著的反映

    tonyxiaozb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鸟击防范研究论文

    1  驱鸟 驱鸟一般是指利用捕杀,恐吓,化学等手段,防止鸟类危害人类劳动成果、生命安全或者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中文名  驱鸟 外文名  bird

    恩恩慧慧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