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LY的小世界
(一)农牧业发展质量效益不高一是质量与数量不相适应。耕地面积、草地面积、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居全国第2位,森林面积居全国第1位,总水面居全国第8位,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和5个粮食净调出省区之一,常年净调出粮食250亿斤以上,居全国第4位。2021年粮食产量居全国第6位,牛奶、羊肉、牛肉、羊绒、细毛羊毛产量居全国第1位,但202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居全国第20位。农畜产品加工业与农牧业总产值之比为,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除伊利、蒙牛、鄂尔多斯、通辽梅花生物等国内外知名加工龙头企业外,肉类、果蔬、粮油、土豆等方面的知名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二是品牌影响力小。内蒙古已形成了天赋河套等区域品牌,但存在重创建、轻保护、重营销、轻管理等现象,产品品牌杂、弱等问题突出,多数农畜产品种养分散,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低。(二)粮经、粮食内部等比例不合理一是粮经比例不合理。2020年全区粮经比例为77:23,而全国平均为。目前粮经效益差距很大。二是粮食内部品种比例不合理。2021年玉米产量占全部粮食产量的78%,占比比2005年提高14个百分点,小麦、马铃薯占比均下降了5个百分点。三是城乡居民收入比例仍不合理。据统计,内蒙古城乡居民收入比已由2015年的:1缩小到2021年的:1,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收入缩小主要是由于农牧民进城务工收入增加。近年来,农牧业占比较大的通辽市、巴彦淖尔市农牧业劳动人口流出增加。四是粮食主产区投入大收入少。内蒙古整体干旱,耕地灌溉面积仅占,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投入大。2020年,全区农林水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全国平均高个百分点。通辽、赤峰、巴彦淖尔、兴安盟、呼伦贝尔等粮食生产任务越重的盟市对农牧业的投入和配套越多,而这些盟市普遍财政困难。(三)农牧业科技水平亟待提高农畜产品育种等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加工转化技术制约突出。设施、智慧农牧业发展水平不高。基层农牧业技术推广人员老化、断层、流失问题突出。乡村空心化、农牧民老龄化。(四)工业反哺农牧业能力不强工业化程度和制造业发展水平不高。2020年制造业总产值仅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全国平均低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例仅占全部就业人员的17%,比全国平均低12个百分点。内蒙古产业以煤炭、电力、大型原材料为主,产业链短,吸纳就业能力不高,也直接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质量水平。农牧民很难像江浙农民一样及时转换工业和服务业岗位身份。(五)城乡公共服务不均衡牧区、边境地广人稀,农牧区人口和孩子减少,乡村教学质量差强人意,“就近、免费”教育受到影响。很多孩子只能到县城甚至盟市所在地城市借读,家长陪读现象普遍,大幅度增加了农牧民家庭负担。农牧民养老保障收入普遍很少,而乡村养老问题突出。农牧区医疗卫生质量水平与城市差距大,特别是人口较少的牧区和边境旗县医疗卫生质量亟待提高。(六)农牧民增收难度大一是农牧业劳动人员比重大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统计,2020年全国农业劳动就业人员比重为,而内蒙古兴安盟、通辽、巴彦淖尔、赤峰、乌兰察布5盟市农牧业就业人员比重达50%及以上,其中兴安盟、通辽、赤峰3个盟市达80%。二是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和部分脱贫人口脱贫基础比较脆弱。三是农牧业与旅游、康养、电商等产业融合不够。乡村旅游等产业刚刚破题,特色、规模效益还未彰显。多数行政村(嘎查)集体经济还未起步。直播电商落后,制约了农畜产品的宣传和销售。(七)水资源、生态环境约束趋紧地下水超采区分布广泛,粮食主产区缺水严重,西辽河平原漏斗中心区地下水位下降达12米,黄河流域部分地区下降2-8米,草原沙化退化等问题依然突出,农业面源污染亟待破解。二、对策建议(一)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一是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耕地保护两个“党政同责”,落实调动种粮积极性政策和实施耕地“长牙齿”的硬举措,对耕地、粮食播种面积实行网格化管理,明确责任人,层层签订责任书,严格考核。严格耕地占补平衡责任,加强耕地用途管制。抓好高标准农田、黑土地保护、盐碱地改造、高效节水灌溉等工程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930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用于粮食生产。二是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扩大小麦、水稻、杂粮杂豆等口粮种植面积。恢复和稳定马铃薯种植面积,强化种子培育和订制专用土豆生产。三是积极调整靠近大中城市区域粮经比例。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利用沙化土地、距大规模高端市场较近和新能源优势,发展立体、高效设施农业,规模化建设面向京津的冬春高质量蔬菜、瓜果生产基地。四是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坚持草畜平衡和草畜一体化。继续推进牧区现代化试点,实现牧区生态、生产、生活统筹和改善。扩大农区牛羊肉生产,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强化抗菌药、饲料添加监管。实施奶业振兴行动,建设一流种源、饲草、奶源基地,打造智慧乳业,建设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进一步增强伊利、蒙牛两大龙头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对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实施粮改饲,推进苜蓿等优质饲草饲料专业化生产。五是大力发展高效旱作农业、戈壁农业、寒凉农业。稳定水产养殖面积,提升渔业发展质量。(二)推进农畜产品全产业链发展加快培育牛奶、玉米2个千亿级及以上,牛羊肉、羊绒、粮油、马铃薯、饲草料、杂粮豆、果蔬、种子百亿级产业链。重点抓好龙头企业多,产业链条长,加工增值幅度大,能够做大做强的产业链条。按照标准确定“链主”企业名单,并确定各链条链长、产业集中地区链长,重点抓好“链式”招商,统筹建设一批延链补强链的重点关键项目,协调解决存量和增量“链式”发展的难点堵点、科技创新、资源要素保障等问题,在主产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布局中央厨房、休闲食品、方便食品等业态,再打响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和产品知名品牌,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链主”企业,建设一批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三)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一是大力发展县域内比较优势明显的富民产业,培育龙头企业,集聚配套企业,打造一乡镇(苏木)一品、一旗(县)一业格局。二是着力扶持发展中小企业。强化资金、共性技术等服务,加快创业、创新、配套、品牌型中小企业发展。三是优化发展乡村旅游等新业态。依托大中城市5A、4A级旅游景区优先集中集聚建设一批休闲农牧业精品园区和乡村旅游重点乡镇(苏木)。推动农牧业与旅游、研学科普、现代民宿、康养、光伏风力发电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争取创建一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发挥特色小镇微型产业集聚成本低的作用,促进其向特色细分产业方向发展。四是扶持电商发展。培育农牧区电子商务主体,规范引导直播带货发展。强化区域品牌、寒旱绿色等品牌通过多种媒体的宣传,扩大“蒙字号”品牌的影响力。(四)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落实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积极开展林草碳汇交易。合理划定以生态为主的旗县,不再以经济发展指标为主要考核内容,并强化转移支付和人口转移转出。鼓励利用“四荒”资源、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发展林果业。积极争取将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锡林郭勒盟部分区域和贺兰山纳入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体系,留下原真大草原、大森林。强化对高耗水工业项目的审核,不再新建高耗水高耗能高排放、产业链短的煤制油、煤制气等项目,优先保障生活生态农业用水。允许农牧民和村集体以被利用草地空地入股光伏和风力发电企业,长期分红。(五)促进科技进步增加内蒙古财政对农牧业科技投入,落实科技创新激励政策,尽可能利用市场化方式建设乳、草、薯、种等高水平科创平台,建设巴彦淖尔市国家农高区,支持农牧业领军企业牵头建设农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或新型研发机构,聚焦育种、动物疫病、病虫害防治、节水、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绿色环保等领域,对关键技术开展联合研发攻关、“揭榜挂帅”等方式,力争取得一批适用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以推广优质专用品种为重点,集成推广增产增效技术,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提高农畜产品生产全程机械化数字化水平,大力推广以“控肥、控药、控水、控膜”为主的绿色生产技术。加强农牧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公益性科技推广机构建设。(六)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一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均衡。推进“农牧区,特别是边境、牧业旗县幼儿园小学就近、初高中进城”,每个旗县都要建设1所高质量初高中一体寄宿制中学,学校公用经费应在寄宿生数年生均增200元的基础上再较大幅度增加,切实改善寄宿生住宿、饮食、卫生、学习条件。持续改善农村牧区办学条件,保留并办好必要的小规模小学、幼儿园和教学点。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二是提高县级医院诊疗能力,建立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加强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继续实施固定和流动相结合的“小药箱”进牧户工程。三是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提升县级敬老院供养服务功能和乡镇敬老院供养水平。加快缩小城乡低保、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差距,提高保障水平。提高农牧区、进城经济困难的老年人和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生活和护理补贴,给予边远牧区牧民机构养老适当补助。建立健全农村牧区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残疾人以及困境儿童探访关爱服务制度,兜牢困难农牧民基本生活保障。四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村牧区客运货运邮政快递融合发展,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现乡镇(苏木)通三级及以上公路、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嘎查)通硬化路。建立和完善生活垃圾清理收运处置体系。积极解决排水和污水处理问题,务实进行户厕改建,实行质量追责制。加强边境地区、牧区苏木乡镇基础设施建设。(七)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农牧民收入增长一是监测范围扩大到低收入人口,用好衔接政策,及时精准消除返贫风险,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二是抓好对脱贫旗县和易地搬迁点的支持扶助。用好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补助资金,选好补短板促发展项目,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继续支持有条件的脱贫地区发展光伏、风电产业。完善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开展实用劳动技能培训,发挥以工代赈提高劳务报酬发放比例等作用。三是推动对口帮扶取得更大成效。深化区县、村企、学校、医院等结对帮扶和关键行业人才组团式帮扶。继续鼓励企业扩大投资,转移技术。扩大消费帮扶。持续做好内蒙古各级单位定点帮扶工作。四是努力增加农牧民收入。支持本土人才、优秀大学生返乡创业,农牧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推动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实行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机制。深化财政资金投入形成经营性资产产权折股量化村嘎查集体成员的政策,保障农牧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和获取收益、有偿退出、继承等权益,通过股份合作社形式发展集体经济。对设施农业实行峰谷分时电价。
LiangJin0727
乌拉特后旗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存在的问题如下:(一)农牧业发展质量效益不高一是质量与数量不相适应。耕地面积、草地面积、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居全国第2位。(二)粮经、粮食内部等比例不合理一是粮经比例不合理。2020年全区粮经比例为77:23,而全国平均为。目前粮经效益差距很大。
芬琳漆厦门站
关于文字发展的学术论文篇二 文字的形成和发展 摘 要:通过对文字起源和形成的简单论述知道了汉字的主要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在汉字的各个时期的演变过程。从而让我们对汉字有更加深入和系统化的理解,正确把握文字发展方向,以便于我们能更好的继承和发展我们民族的文字。 关键词:文字的起源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有着文化传承的国家。汉字作为中华文化重要载体,它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一、汉字的形成 1.汉字的起源 关于汉字的起源,就像中国文明的起源一样有着很多古老的传说。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最有名的要算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然而成系统的文字是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只是文字整理者或编辑者。文字是在劳动中产生的,最初只是一些传递简单讯息的刻划符号。这些符号是原始社会晚期被人们刻在或彩绘在陶器上面,还有少量的被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这些符号比殷墟的甲骨文要早的多,它们可以说是汉字的源头。 2.文字体系形成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目前商代文字资料主要是河南安阳殷墟占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上的文字,被叫做“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也最能代表商代的文字特色。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在造字方式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从字构形上看,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象形性,便于理解。 二、文字的发展 当一种成熟文字的体系形成之后,它要想延续下去必然要有一定改变和发展。作为世界上唯一保留至今的古老文字,汉字的发展经过: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这几个过程。 1.甲骨文和金文 距今约3400年前到2700年前的殷周时代,可以称之为甲金时代。甲骨文和金文是迄今所知最为古老的汉字体系,其单字的数量已达到4000-5000个,足以满足记录语言的需要。他们把卜辞刻在龟甲和兽骨的平坦面上,涂上红色标示吉利,黑色标示凶险。这些文字都是用刀刻上去的,大字约一寸见方,小字如谷粒,或繁或简,非常精致。于是便被叫做甲骨文。 古文字学家对十万余片中的文字进行研究,发现骨甲文字的结构已由独体走向合体,有了形声字,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了。在四千六百多个甲骨文单字中,已经辨识了一千七百多个。 比甲骨文稍晚出现的是金文,金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金文的内容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2.战国文字――小篆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实行了一连串的改革;其中,统一文字就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政策。整个工作由丞相李斯主持,分为两个步骤:一是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以秦国文字作为规范的基础;二是将秦国已有的正统使用的籀文即大篆的形体,加以简省删改,同时吸收民间的字体中的一些简体、俗体字,进行规范。统一后的字为了与原先使用的大篆相区别被称为小篆。秦小篆书迹保留下来的以秦始皇所立诸石最为主:琅邪台、泰山原石及拓本残存,都是小篆很好的体现。 3.隶书 隶书的产生也有一个传说。相传秦朝有一个叫程邈的徒隶,因为得罪了秦始皇,被关在监狱里。程邈看到当时狱官的么牌用篆书写很麻烦,就作了改革,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又创立一种新的字体。秦始皇看了很欣赏,不仅赦了他的罪,还封他为御史,并将这种字体规定在官狱中应用。因为程邈是个徒隶,起初又专供隶役应用,所以把这一书体称之为隶书。且不论这个传说的真假,我们知道隶书是在秦代的时候就产生了,但是他的兴盛却是在汉代。 隶书的出现,是书法史乃至文字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从此,书法告别了延续三千多年的古文字而开端了今文字,字的结构不再有古文字那种象形的含义,而完全符号化了。隶书上承篆书,下启楷书,是一个质的转变和过渡。作为书法艺术,它打破了原来篆书单一用笔的局限,而有了十分丰富的变化。汉代隶书蕴含着一种博大的气势,充溢着雄健的力量美。 4.楷书 楷书大约在东汉末年形成,到魏晋时代就逐渐成熟,是对隶书略加改造的一种字体。因其可作为习字的法式楷模,所以叫楷书,也叫“正书”、“真书”。到三国魏钟繇和晋王羲之,进一步规范了楷书的体势,使楷书成为一种完全独立的书体。和隶书比较起来,楷书的线条更平直,字形更加方正。具体说来,汉隶的笔势大多是扁方形状,向外摊开,而楷书笔势则大多是长方形状,向内集中。汉隶的用笔大多带有波折,粗细变化很大,而楷书用笔较平稳,在转折的地方是硬折,粗细变化相对少些。楷书的特点是:用笔规矩、结构严谨、重心平稳。是古往今来很多人习书的首选字体。 5.行书 行书起源于汉代,隶书还占主要地位。因此这时的行书则是隶书的简易流行书体。汉末的行书是隶书的手写体,带有隶意,晋以后的行书,是楷书的手写体,具有楷法。因此行书,则有汉末和晋后之分。东汉的刘德升,擅长这种便于挥运的手写体,写得“风华婉约”,独步当时。其实刘德升所创行书正如李斯所造篆书、秦邈所造隶书一样,只不过是在当时的民间流行书体的基础上加以整理、改造、提高罢了。行书通过王羲之的推陈出新糅进楷书写法才完美起来。王羲之的《兰亭序》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书法艺术让人叹为观止。 汉字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这些变化都是为了更方便人们的使用,是一个从复杂到简化的过程。但是,是不是汉字的发展方向就是一味的简化下去呢?这个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们的汉字除了书写交流等使用功能外,与其他文字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它的审美功能以及它本身的文化内涵。过度的简化必然会让这些独特的内容缺失,这是对传统文化的抛弃。因此,我们只有正确地把握住了汉字的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保护、继承和发展我们中华民族的这一宝贵文化财产。 参考文献: [1]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九州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 [2]王世征主编,云志功等著:《中国书法理论纲要》,首都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3]王镇远著:《中国书法理论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5月第一版 看了“关于文字发展的学术论文”的人还看: 1. 大一学术论文3000字 2. 学术论文的格式及字体要求 3. 关于学术论文怎么写 4. 大学学术论文格式 5. 关于信息的学术论文怎么写
“骄傲”两个字我有点怀疑。凡是有点干劲的,有点能力的,他总是相信自己,是有点主见的人。越有主见的人,越有自信。这个并不坏。真是有点骄傲,如果放到适当岗位,他自己
萤火虫696969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毕 业 论 文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历程及其趋势 自电子技术一问世,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的结合就开始了,只是出现了半导体集成电路,尤其是出现了以微处理器为代表的
坠落的梦天使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慢慢接触智能问答,对它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这篇文章主要整理智能问题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 问答系统的目标: 给定一个问题, 能够得到简短、精确的答案. 系统定义
司马懿砸缸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好多少了,看你的意思!加名帮你
么么哒哒啦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电气自动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引导语:近些年我国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的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成就,已经被推广至制造业的应用中。下面是电气自动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供
wwddllhhppqq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