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红虎
我自小学起就没少背诵文言文,包括我最喜爱的《滕王阁序》,乃至十分难记的《长恨歌》都曾1字不差的背下来。然,近10年过去了,大多数已经忘怀,唯有《木兰辞》到现在我都可以拍着胸脯说能倒背如流。可能正是源自这种打小以来对木兰形象的喜爱吧,也有可能是赵薇演的这部《花木兰》着实拍的不错,总之,今天看完后我是非常的感动。“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是何等的壮怀激烈啊!“国家兴亡,女子有责”,至孝至忠。有女如此,真叫我们这些堂堂7尺男儿都不得不感叹:“谁说女子不如男?” 木兰,简单的两个字,与其说是一个巾帼英雄的名字,倒不如说已经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后世的女英雄,试问哪个不是以木兰为榜样,以木兰自许?女子尚且能为国,为家,为父征战沙场,驰骋纵横。那么“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呢?说实话,我很欣赏中国古时的那种尚武精神。如今的国人有些过于儒弱了。“儒弱”!是啊,多贴切的词啊。读书多了自然少了武者的雄气,难怪有人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呢!可是,两宋之前的儒生并非现在这样子的。众所周知,李太白便能“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厉抵卿相。”周公瑾亦是书生,同样“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才是胸中自有百万兵的儒者真面貌,而并非现在被那些死读书的穷酸,弄得面目全非的懦弱,呆板形象。我最近看的电子书《新宋》中就这样描写:“大敌当前,秀才出身的战士们都视死如归,互约忠烈祠相见,把为国战死视为一种无上荣誉,受万世敬仰。”假设有这样的社会风气,那岂不是战无不胜?所以,即使现在不宜效古佩剑,但我认为我们每一个人心中也都应该有一把“剑”,有一身高傲不屈的骨气,正如我汉唐盛世那样:“犯我天威者,虽远必诛!” 武,我的名字里就包含着这个字。所以我对它是十分熟悉的——止戈为武。武的真正寓意就在于以武制武,罢息干戈。《花木兰》这部电影里就体现出了这样的真谛。正所谓一将成名万古枯,君不见那无定河边骨,皆是春闺梦里人啊!战争是残酷的,有时通过战争可以谋取一些利益,但始终流干的是无数壮士的鲜血。所以,自古以来就是文治和武治并重,有武有仁,即便有时“树欲静而风不止”,我们也可以做到有理、有力、有节,这才是仁者无敌。而惟武不仁,则只是穷兵黩武,祸国殃民罢了。所以,我又不禁想起武侠大师金庸的那句名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何为侠?并非唯武艺高强者居之。哪怕你身体单薄,只要有报国之心,即便只做出一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贡献,那么都堪称一个侠字。而木兰,虽一介女流,亦颇有侠气!当万世敬之! 最后一起回忆下《木兰辞》的结尾吧:“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超级懒喵喵
一提到“花木兰”,大家都会想起一个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在古代闭塞的社会中,木兰能毅然决然地超越社会习俗,女扮男装,勇敢地代父从军,这种行为,如果没有大智大勇是无法做到的。从另一方面而言,木兰代父从军并在疆场上立下不少汗马功劳,这不但有功于国家,更是大忠、大孝、大勇的表现。 花木兰集大忠、大孝、大勇、大智于一身,为中国妇女树立了一个新的典型,并说明了一个事实:妇女一样能够尽忠,一样能够为国家效力。现代男女都平等了,花木兰们都可以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了! 花木兰的故事能流传千古,显示了人们对花木兰的喜爱、敬仰以及这位奇女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千百年来,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 这首叙事诗充满传奇色彩。故事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叙述详略得当,如木兰沙场征战,思念亲人,心理描写细腻传神;而关山飞度,百战建功,却只用寥寥几句诗来概括。这样写,使得木兰的形象真实感人,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首民歌刚健清新,表现了古代北方人民英武豪迈的气概。它还成功的运用了对偶和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全诗气势雄浑,又易记易诵。习诵时,要注意体会它的民歌特色。 《木兰诗》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人物形象。木兰是一个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可以吗?
Perfect颜
木兰是一个少女,又是一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后,又谢绝做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帼国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祖国,不慕高的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从木兰身上,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美德。木兰原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平民女子,为了保存父老,毅然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两千年前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她这一行为是何等大胆,她抛弃儿女情长,越过重重关山,勇敢地来到前线,这与中国古代女子“绣花楼上,足不出户”形成鲜明对比,她身经百战,历时十年,打败敌人凯旋归来,直到这时同伴才发现她是女郎。经过战争的磨练,从一个普通姑娘成为一个坚强无畏的将军。但她功成不求赏赐,只愿回家与亲人团聚,恢复她当年“当户织”的劳动生活。
甜甜的今天
唧唧唧唧,木兰对着门在织布。听不到织布的声音,只听见姑娘的叹息声。 问姑娘你这样叹息是在思念什么,在回想什么呢?(木兰回答道)木兰没有思念什么,也没有回想什么。 昨夜我看见军中的文告,知道皇上在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上面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代父亲去应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马鞍下的垫子,南市买驾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北市买驾牲口的鞭子。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的流水声。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不怕万里征程的遥远,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论功行赏)。木兰被记了很大的功劳,赏赐了很多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做官,只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返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外城来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羊。(木兰回到家里)打开东边的阁楼门,坐在西边内房的坐榻,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对着窗子整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头上的金片(旧时女子的装饰物)。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地说:我们同行多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姑娘。 把兔子耳朵拎起时,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眼时常眯着。雄雌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分辨得出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注释 1. 唧唧(j ī j ī):指纺线。 2. 当户织 :对着门织布。 3.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杼:织布梭(suō)子。 4. 惟:同“唯”。只。 4.何所思:想什么。 5.忆:思念。 6. 军帖:军中的文告。 7. 可汗(kè hán)大点兵:皇上大规模地征兵。可汗,我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最高统怡者的称号。 8.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年”、“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9. 爷:和下文的“阿爷”同,都指父亲。 10. 愿为市鞍马:为,为此。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11. 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12. 辔(pèi):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13. 溅溅(jiān jiān):水流声。 14. 朝、旦:早晨。 15. 胡骑(jì):胡人的战马。 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16. 啾啾(jiū jiū):马叫的声音。 17. 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战争。 18.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度,过。 19. 朔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古时军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 20.铁衣:铠(kai)甲,古时军人穿的护身符装。 21.天子:指上文的“可汗” 22.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朝堂。 23. 策勋十二转: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十二转为表示多数,非确指 24. 赏赐百千强:赏赐很多的财物。强,有余。 25. 问所欲:问(木兰)想要什么。 26. 不用:不愿做。 27.上书郎: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 28. 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 29. 郭:外城。 30. 扶将:扶持。 31. 红妆(zhuāng):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32. 霍霍(huò huò):磨刀的声音。 33. 著:穿。 34. 云鬓(bìn):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35. 帖花黄:帖同“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36. 火伴:同“伙伴”。同伍的上兵。当时规定若干士兵同一个灶吃饭,所以称“火伴”。 37.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 38.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雄雌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傍地走,并排跑。 字词句: A.字音:机杼〔zhu〕 鞍鞯〔an jiang〕 辔〔pei〕头 鸣溅溅〔jian〕 金柝〔tuo〕 阿姊〔zi〕 霍霍〔huo〕 可汗〔ke han〕 贴:军帖〔tie〕;贴〔tie〕黄花;字帖〔tie〕 通假字: ①.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粘贴。 古今异义: ①.爷:古义指父亲,eg:卷卷有爷名;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②.走: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③.但:古义为只,副词,eg: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④.郭:古义为外城,eg:出郭相扶将;今仅用作姓氏。 一词多义: 市:a.集市,eg:东市买鞍马;b.买,eg:愿为市鞍马。(名词作动词。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买:a.买(东西), eg:东市买骏马;b.雇,租,eg:欲买舟而下。 词语活用: ①.“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问女何所思。 ②.“策”名词作动词,登记。策勋十二转 ③.“骑”动词作名词,战马。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省略句:愿为市鞍马。(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②. 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宾语前置。) 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跨越关山岭(疾行)如飞。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 寒冷的月光照射着铠甲。将军(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壮士(转战)多年(凯旋而)归来。 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对着窗户,梳理着乌云般(美丽)的头发,对着镜子(在前额)贴上花黄。[编辑本段]相关背景 作者资料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 郭茂倩,字德粲(《宋诗纪事补遗》卷二四),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宋史》卷二九七《郭劝传》)。劝孙,源明子。神宗元丰七年(一○八四)时为河南府法曹参军(《苏魏公集》卷五九《郭君墓志铭》)。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以解题考据精博,为学术界所重视。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乡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本文约作于北魏迁都洛阳以后,中经隋唐文人润色。 关于花木兰身处年代的说法,主要是两种说法: 第一:北魏太武帝向北大破柔然期间。 第二: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 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一十二年,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南歌,即南朝民歌,注重抒情,语言浮华,用词细腻,风格委婉。北歌,即北朝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木兰诗》与南朝民歌中的《孔雀东南飞》合称长篇叙事诗双壁。
yuyanyanbobo
花木兰的人物形象:
木兰是一个少女,又是一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后,又谢绝做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
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帼国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祖国,不慕高的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从木兰身上,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美德。木兰原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平民女子,为了保存父老,毅然女扮男装,代父从军。
在两千年前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她这一行为是何等大胆,她抛弃儿女情长,越过重重关山,勇敢地来到前线,这与中国古代女子“绣花楼上,足不出户”形成鲜明对比,她身经百战,历时十年,打败敌人凯旋归来,直到这时同伴才发现她是女郎。
经过战争的磨练,从一个普通姑娘成为一个坚强无畏的将军。但她功成不求赏赐,只愿回家与亲人团聚,恢复她当年“当户织”的劳动生活。
花木兰(412年-502年),花木兰的事迹流传至今,中国古代巾帼英雄,忠孝节义,代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流传千古,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
花木兰故事的流传,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但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书并无确载。花木兰事迹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电影、电视剧、歌舞豫剧等。
百度百科-花木兰 (古代民族女英雄)
品名暂无
最美花木兰_写历史人物的作文500字 千百年来,这位巾帼国英雄家喻户晓,讲述的是一位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也是因为花木兰的英勇善战,才成就了这广为流传的古事。 花木兰虽然是女儿身,但却拥有男子一般的气概。在从军过程中,她曾经风餐露宿在黄河边、黑山头,不远万里奔赴战场。 这也表明,木兰对家人的热爱,因为他父亲年迈多病,不能在沙场上战斗,弟弟妹妹又小,只好自己女扮男装去打仗。 木兰决心非常之大,她不得不这么做。一个女子去战场,当然容易被杀掉,但木兰不一样,她有着惊人的意志。 立下了赫赫战功,当今皇上必定有赏,当皇上问木兰要什么,木兰说:“我什么都不要,只要回家。”可见木兰这么多年来对家人的渴望,也表明了木兰去打战不是因为名利,而是为了国家和家人。 在我心中,花木兰是最美的,因为她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愿意为了别人的安危而付出自己的生命。 在课文中,花木兰的形象也是豪爽的,她从未感到过害怕,也没有退缩,既然选择了,就要走下去。 除了这一面,木兰还有另外一面,就是女儿形象,回到家以后,她换上了女儿装感到非常开心,她终于可以做真实的自己了,再也不要做一个男人,他要做一个娇美的女儿。
123456789
撰写历史类论文,我们需要了解相关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从客观的角度予以评价,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不能携带个人偏见色彩,而且,撰写此类文章对同学们的文笔功底要求也很高
花木兰的事迹传至今,主要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绝 唱,是这篇长篇叙事诗歌颂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现在更有许多人将它拍成了电影,千古流传。战争
王尔德说:“人们都是生活在阴沟里,却依然有人在仰望星空。” 刺穿世俗的尘埃,孩子真正的目光看到了星空,面对世俗的偏见而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其境界如《人间词话
花木兰的事迹传至今,主要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绝 唱,是这篇长篇叙事诗歌颂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现在更有许多人将它拍成了电影,千古流传。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