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萌妹
认知共鸣是指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通过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情绪,并且试着去理解对方的想法和情绪,从而达到感同身受的效果。而情感共鸣是指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通过感同身受他人的想法和情绪,从而达到共情的目的。认知共情和情感共鸣的区别在于:认知共情只是理解他人的情绪,但是并没有真正感同身受;而情感共鸣是能够感同身受对方的情绪,并且理解对方的想法。
壁虎荡秋千
这种共情,实在有些矫情。共情,情感同频,感同身受,但不至于不开心,或者内耗。好与不好,要看在什么条件下。或者说,好与不好的标准是什么?快不快乐?有些时候,标准是自己定的。首先要明白共情能力是什么呢?我看过很多关于共情能力的文章,有人说这是天生的,有人说这是换位思考的能力,有人说这是善良的体现。后来我又去搜了一下专业的名词解释,共情又分为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就是字面上的意思。过强的情绪共情能力可以让人体会到丰富的情绪,运用的好的话,被共情的那一方能感受到被理解认同的感觉。但是物极必反,过于强大的的共情能力如果加注在没有与之能力相匹配的躯体上,这对共情者本身将会是一种伤害。强烈的情感如果没有及时疏导的话,这种伤害会造成成倍攻击,因为这本来就不是ta应该承受的情感。我不知道这种伤害到底有多么的大,但是我知道这会很难受,而这是出于我的认知共情得到的认识。我妹妹的情绪共情就比较强,但是与之而来的是她的早熟,会失去很多快乐。我印象很深刻,有一次她突然对我来一句:姐,你是不是压力很大啊。还有一次她突然来一句:感觉你经历了好多坎坷啊。但是实际上我当时本身并没有任何感觉,这时候她就承受了不该承受的情绪。至于我的压力大不大,大,但是我真的没有感受到。但是我身体做出了反馈(长了满脸痘痘),不过也说明了这在我的心理承受范围内(毕竟心里没有感觉但是身体的感觉都表现出来了)但是没有意识到就无法进行情绪疏导。。。也就只能反馈到身体上了……现在长痘痘想来这应该属于身体的保护信号。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这对当时的我本身来能说是一种好事,毕竟造不成心理伤害,不过担心的到成了她了,想想都感觉她很无辜。现在可就不一样了,情绪感知不强可不是一件好事,说明这是盲区,潜在的麻烦事儿就会出现了。突然想到边城里面的一句话: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共情能力本身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它就是保护作用,用的不好就是刺伤自己。不过能拥有很强的共情能力在我看来可以说是非常棒了。人生嘛,就是要体验人世百态呀,体会到了才能说这好还是不好嘛。我能感受到近段时间自己的情绪感知力变强了,这种感觉很复杂,挺棒的。也挺快乐的哦!
终于改了名字
所以,那些共情能力弱的人,是很自私光明地在幸福着。——太宰治《候鸟》什么是共情?共情就是用你认为别人会用的那种视角去体验生活的能力。其中分为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认知共情指即使在没有任何情绪传染的情况下,也能理解他人脑海中想法的能力。情绪共情指如果你受苦会让我难过,会让我也身临其境般体验到你的感受。共情能力是分等级的,从0到6,分成了6个级别。如何判断自己的共情能力是否偏高可以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然后真诚地回答自己。“对方开心,我才会感觉开心。”“当别人需要我时,我很难说不。”“我经常因别人的事情,操劳分心。”如果你的回答都是“是”的话,那也基本上拥有了比较高的共情能力。说说共情能力太强的人的日常生活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三观非常正,而且可以无障碍地接纳并理解很多价值观,简单地说就是包容性很强。很轻易地就可以解读正在和自己交流的别人的精神状态,可以和顺着别人的情感导向说下去,进而让别人感觉和自己聊天很舒服而且三观很合,但自己本身并没有太多正反馈。但在别人不想和你多废话的时候也能感受得非常明显,当一个人并无意在与你的沟通中浪费太多时间时,他的精神是一种关闭的状态,而对此自己并没有什么可以做的,相反因为过于敏感,自己会更能放大别人在聊天时的“不想聊下去”那一部分的意图。共情而不能改变别人的情感还是一种很无力的感受。可以敏锐地察觉出别人的交流雷区并避开,也就是和别人的交往不会经历很糟糕的好感度滑坡事件,也不会成为网上所说的直男癌。成为很多好友的贴心树洞一样的存在,因为可以给人一种我与你思维一体,我在和你一起想怎么解决你的问题的感受。我从不认为共情能力强是好事,一个人容易低落,太过敏感,很羡慕那些在阳光下明艳幸福的自私。常常能感受到别人隐藏的难过与愤怒,哪怕与我无关,我也无法置身事外,因为这样的心态,我常常讶异于旁人与加害者的自私冷漠,事不关己。我常常能意识到别人的情绪变化,并不意味着我能很好地帮他化解。共情能力强并不等于着情商高和圆滑,相反,我因为无能为力和对旁人的冷漠而感到一次次的难过。为了他人的幸福感到幸福、为了他人的悲伤感到悲伤,但最终又深深地意识到这些与自己无关,只是自作多情而又孤独的活着。就像是一种与生俱来、无比恶毒的诅咒。
lilybell714
共情是在区分自我和他人的基础上对他人情绪的体验和理解,共情既是一种人格特质,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共情的结构和功能是近年来发展心理学、比较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焦点之一。共情不是一个单维的心理结构,而是包含着自下而上的情绪分享过程和自上而下的认知调节过程。情绪分享过程是刺激驱动的自动化的过程,而认知调节过程会对情绪分享过程产生调节作用,两个过程既彼此独立又互相作用,以确保个体社会适应的灵活性。两个过程的不平衡可能会导致社会适应问题,甚至引发心理疾病。共情是在区分自我和他人的基础上对他人情绪的体验和理解,共情既是一种人格特质,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共情的结构和功能是近年来发展心理学、比较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焦点之一。共情不是一个单维的心理结构,而是包含着自下而上的情绪分享过程和自上而下的认知调节过程。情绪分享过程是刺激驱动的自动化的过程,而认知调节过程会对情绪分享过程产生调节作用,两个过程既彼此独立又互相作用,以确保个体社会适应的灵活性。两个过程的不平衡可能会导致社会适应问题,甚至引发心理疾病。共情是理解和分享他人感受并对他人的处境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共情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涉及到个体社会性的方方面面。共情既可以作为一种特质,也可以作为一种状态而存在。首先,共情可以是一种人格特质或者一般性的能力,是一种“了解他人的内部感受”、“感受他人情绪”的能力和倾向。确实,共情是一种跨情境的特征,且存在稳定的个体差异,有些人就是比其他人更容易产生共情、更倾向于采取亲社会的行为方式,且共情还和某些人格特征有关系。其次,共情还是情景特异化的认知一情感状态,不论是共情的认知方面还是情感方面,产生共情体验最终取决于当时的情境;并需要一个过程。
小班新生入园是孩子从家庭生活走向集体生活的第一步,也是他们人生中第儿断奶期,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要从一个熟悉的环境直接进入到陌生的环境,及其陌生的人,对于有些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需要通过情绪表达来传递自己的情绪体验,然而,情绪表达很容易受主观意志控制,人们的情绪表达与人们的真实体验往往是不一致的。在情绪表现规则的发展过
新型冠状病毒让这个假期不太安宁,不断增加的确诊病例、防护物资供应紧张、疫情笼罩下人性的光辉与阴影、生活范围被限缩由此带来的不便,让我们的心情由最初的怀疑、恐慌,
大学生情绪管理1500字论文篇三 《大学生情绪管理策略》 摘要:情绪对大学生身心健康 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阐述了情绪及情绪管理的概念和大学
齐心协力不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