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幸福~~
找寻一份豁达 “春来草自青”,这是佛家的一句禅语。春天自然会来,草儿自然会青,一切都是那么顺其自然,那么豁达。 古语说,“女思春,士悲秋”。倘若如杜甫陆游心念社稷,忧国忧民倒还罢了,可现实中却有许多人,并没有忧愁事,却生了忧人忧己的毛病。他们的忧是为功名、为利禄、为香车、为娇娃。心绪混沌繁杂,难得片刻宁静。他们不明白“春来草自青”,在滚滚红尘中追名逐利,“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关键的是要有那一份豁达。 有这种豁达不易,这要有一种胸怀。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也许将整个世界都装进胸膛,把心当天地,一切欲望对你而言都渺如蝼蚁;而待在墙角里孤芳自赏,一切欲望对你而言都硕大如天。 就如同那个 “奋厉有当世志”的苏东坡;他科场得意,天子赏识,一时间几乎仕途似锦;可在历经官场磨难之后,为什么没有被摧毁得轰然到地,烟消云散?正是有一种博大的胸襟,也正因为这种胸襟,让他面对现实生活中种种不如意和个人的悲愁,从个人的情感上升到了理性的旷达, 在苏轼的思想里,有儒、有道,有禅。禅,与其说是宗教,不如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与其说是信仰,不如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欲仕则仕,不以仕为高;欲隐则隐,不以隐为高。”这是苏轼评价陶公时说的。做官时,陶公没有把自己当成是稀世的珍珠,归隐时,自然泥土的清香扑鼻而来。我喜欢陶公的泰然、坦然、陶然、怡然。他就像南山脚下的泥土,为自己创造出一份宁静。他把自己当成泥土,但这泥土却盛开出菊花,散发出几千年不断的幽香…… 封建时代的文人,几人能如陶翁?他们或如孟浩然郁郁寡欢,抱憾终身;或如阮籍、嵇康,终日“嗜酒”,佯狂煎熬。都不像陶渊明的归隐,保持着平和的心态,执着于田园生活,平静地拒绝着朝廷对他的再次起用。 又如周国平先生,他在文革期间被“囚禁”在一个偏僻荒凉的小县接受改造,这意味着其才华有被埋没的危险。然而他抛弃身边“积极分子”的冷嘲热讽,用那颗放大了的心去思索生命并努力学习和写作,最后以“哲学家”著称于世。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人们应该学会对人生中的挫折和不如意产生一点儿超越,因为也许人的生命本质上就是一粒土,一粒沙。一粒土的命运既然不能落到工匠的手中变成一件坚硬的陶器,那么就平静地钻进蚌壳,等待它发出耀出夺目的光华。 美国戴尔卡耐基曾对人生做过这样的评说:“只要不把自己看得太重,一个人就会很快乐。”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你可以活成珍珠一样的人,但你不能把自己看得跟珍珠一样。把自己看成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泥土何不清香,道路才是永久。
yuanxia6636
豁达胸怀与和谐社会今日的社会日益纷繁复杂。头顶上的蓝天有时也有乌云;脚底下的大地并非尽是平坦之道。让人烦恼、忧愁,甚至无法容忍的事情经常摩肩接踵而至。这就要求一个人应有胸怀、有肚量、有涵养。宽以待人,严于律己。不计较一言一语一事的得失。通过个人的胸怀、肚量、涵养来顾全大局,构建和谐。中华民族是一个讲胸怀、重涵养的民族,这是中国5000年文明史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点。春秋时期有个“管鲍之交”的故事。管仲和鲍叔牙是两个好友,共同做买卖,一起从军打仗。合伙做生意时,鲍的本钱比管的多,赚钱后管却多拿一份。旁人不服,鲍为管辩解,说他家里穷,理应多拿一份。打仗时管仲往往躲在后面,撤退时他跑得最快。别人不满,鲍叔牙仍为他辨解,说他家有老母亲,是出于孝顺之心。鲍叔牙的胸怀感动了管仲。后来,他们成了患难之交,携手干出了一番成功事业。胸怀,是一种肚量。俗话说:“宰相肚里撑得船”,就是允许别人的反对,不计较别人的态度。史书曾载:完璧归赵后,由于蔺相如功绩共认,赵惠王封其为上卿,位于廉颇之右。廉颇是位老将军,见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居我上”,十分不满。宣称:“我见相如,必辱之”。蔺相如认为:“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便处处忍让,表现了豁达的胸怀,历史上留下了千古传说“将相和”的故事。胸怀,是一种涵养。遇到不顺心的事善于自我解脱,即不急不躁,从容冷静。拿得起放得下,不耿耿于一时之得失,这是一种令人敬重的涵养。清朝年间,安徽桐城有个名叫张英的人,官至文化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其父就是备受雍正帝、乾隆帝倚重的清朝大臣张廷玉。张英老家在桐城与一吴姓为邻。宅旁有块空地被吴家占用。吴家越界当属无礼。堂堂尚书门第,家人此能坐视受辱。遂驰书于京都。张英阅书信后赋诗一首寄回家中:“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4句小诗劝说,语气谦和,豁达胸怀跃然纸上。吴家既感动又佩服,也让出了三尺地,便成了六尺巷。前年,我们一行到安徽省合肥市参加《中国铁路文艺》杂志一个笔会时,特意到六尺巷游览过。这条仅6尺宽,百多米长的小巷保留至今,并成为旅游热点,可见人们对具有豁达胸怀,明理知让的人是敬仰的,是不会忘记的。面对小事目光短浅,心胸狭窄,互不相让,两败俱伤的教训,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讲胸怀、讲肚量、讲涵养,并不是不讲原则。胸怀是种姿态,是种境界。在同志、朋友、亲人、同胞之间,对不同意见者,特别是对那些伤害自己的人,应采取宽容、谅解的态度。有豁达胸怀的人,具有宽广的理解力和谦让精神。上世纪初,梁启超和陈寅恪同为清华大学研究院导师。梁的声望、资历和年龄都比陈要高。但陈同梁二人在学术上分岐很大,以陈寅恪学术上的锋芒毕露和气质上的心高气傲,常在诗文中对梁启超加以嘲讽。但梁启超每次看到后都一笑置之,原则问题不让步,非原则问题不计较,两人关系一如既往。这说明,你以豁达的胸怀谅解别人的过失,等于给别人留下一个改正机会,有利于今后双方在各种场合产生一种良性互动。当然,胸怀是讲原则的,胸怀是有限度的。过分了是种纵容,到了极限斗争必不可少。在人际关系中,以豁达胸怀待人接物,作为一种处世方式或生活涵养,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社会上有些年轻人血气方刚,要强好胜。即使明白应该胸怀豁达的道理,但事到临头,容易心血来潮,干出没胸怀、不理智的事来。俗话说:“忍一声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个“忍”和“退”,就是胸怀,就是肚量,就是涵养。这是一种长期的、艰苦的脾气和性格锻炼、培养、熏陶过程。当今社会虽然竞争激烈,但是人与人需要相互支持而生活,相互依靠而工作。社会上各类人都有,不如意之事常有八九。因此,惟有锤炼成豁达胸怀和培养为良好涵养,才能适应这个社会,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石缝间的生命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是那不定的风把那无人采撷的种籽撒落到海角天涯。当它们不能再找到泥土,它们便把最后一线生的希望寄托在这一线石缝
找寻一份豁达 “春来草自青”,这是佛家的一句禅语。春天自然会来,草儿自然会青,一切都是那么顺其自然,那么豁达。 古语说,“女思春,士悲秋”。倘若如杜甫
知足常乐,要求我们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宠辱得失。下面是关于知足常乐的议论文素材,一起来看吧! 1、唐伯虎与仕途擦肩而过,唐伯虎没有悲伤,反而对自己的田园生活感到快乐
苏轼,这个名字在中国传誉了一千年。一千年的花开花落,我依托着你听花的气息。一千年的雁归雁回,我寻着你的脚步,察觉着自然的眷恋。——心感一少年时,你就“奋厉有当世
与苏诗一样,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这种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