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漱口的袜子
1. 试论莫扎特《g 小调弦乐五重奏》第一乐章中对中提琴地位与作用的提升 2. 优雅的男高音——论大提琴在乐队中的作用 3. 大提琴演奏中国民族音乐的几点探索 4. 大提琴演奏发音问题探讨 5. 论二胡演奏的内心感觉与艺术修养的提高 6. 古筝演奏与心理音色 7. 浅谈想像力与心理调控力在小提琴演奏中的作用 8. 长笛演奏的基本技巧分析与实践 9. 关于借鉴西方作品分析法分析传统古琴曲的几点思考 10. 小议视唱练耳在乐器演奏中的重要性 11. 谈儿童学习乐器演奏的意义 12. 探析铜管乐器演奏的音准问题 13. 浅谈中小学铜管乐队的训练 14. 如何组织开展中小学小乐队的活动 15. (某器乐)演奏中的准确读谱与正确理解 16. 论(某器乐)作品的音乐风格与演奏 17. (某器乐)演奏右手技术问题之我见 18. 如何处理好(某器乐)教学中音乐表现与弹奏技术的关系 19. 浅谈(某器乐)考试、比赛前的心理的准备 20. 《二泉映月》的创作分析与演奏实践 21. 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与现状之研究 22. 论杨琴演奏的思维 23. 浅析关于(某器乐)演奏的发音问题 24. 如何演奏好《莫扎特C大调长笛与竖琴协奏曲》K299 25. 小提琴的左手技巧 26. 浅析现代杨琴的演奏技巧及表现力 27. 简述萨克斯的气息 28. 浅谈琵琶演奏与教学心得 29. 论扬琴演奏中手臂运动与力度控制 30. 少年儿童古筝考级教学浅谈 31. 长笛演奏中的呼吸气息运用 32. 浅析二胡曲《洪湖人民的心愿》 33. 女子十二乐坊现象分析 钢琴 1. 怎样提高钢琴伴奏的演奏水平 2. 论钢琴演奏情和理的统一 3. 临场演奏中的心理因素 4. 浅谈钢琴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演奏能力 5. 论钢琴演奏艺术中的想像力 6. 浅谈钢琴演奏的基本技巧 7. 浅谈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演奏 8. 试论钢琴表演艺术中的共性与个性关系 9. 试论钢琴表演艺术中的二度创作与实践 10. 论钢琴教育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11. 论钢琴教师的职业素养 12. 即兴伴奏与音乐表现 13. 论钢琴演奏中音乐表现与弹奏技术的关系 14. 论钢琴踏板的重要性及运用 15. 试论儿童钢琴教学的特殊性 16. 论钢琴教学中弱指的训练 17. 论钢琴演奏中的放松问题 18. 论巴赫钢琴作品的演奏风格 19. 论钢琴的指法艺术 20. 对钢琴演奏心理问题的研究 声乐 1. 当前适应中小学音乐新课程的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刍论 2. 民族声乐演唱中字正腔圆探究 3. 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 4. 透过声乐套曲《冬之旅》浅谈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演唱 5. 演唱中国作品的发声与吐字 6. 歌唱心理素质在演唱中的影响 7. 花腔技巧在古典歌剧演唱中的运用与表现 8. 论赵元任声乐作品的民族性与演唱表达 9. 浅析黄自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与演唱表达 10. 试论多媒体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11. 释析巴罗克(古典/浪漫)时期声乐作品的风格特征 12. 试论声乐教育的评价体系 13. 怎样运用歌声传达情感 14. 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演唱通俗歌曲 15. 歌唱艺术中的情感体验与表现 16. 论学校声乐人才培养方案如何适应社会要求 17. 中国古代声乐美学发展初探 18. 童声训练的原则与方法 19. 高师音乐专业声乐课改革之我见 20. 声乐教学中应注意民族问题 21. 歌唱心理调控在人声训练中的作用 22. 民族声乐歌唱方法探析 23. 通俗演唱方法探析 舞蹈 1. 浅谈舞蹈教学中表演意识的培养和训练 2. 论舞蹈的教育功能 3. 浅谈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4. 文化对舞者的重要性——浅谈舞蹈理论对舞蹈实践的指导作用 5. 儿童舞蹈教学中的寓教于乐原则 6. 舞蹈对幼儿成长的作用 7. 论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 8. 中小学音乐舞蹈教育的现状及创新发展探讨 9. 论普及性舞蹈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10. 论节奏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11. 加强高师民间舞教学中“民俗”的渗透 12. 论中小学舞蹈教育 13. 浅谈中小学舞蹈课程设置 14. 浅谈幼儿师范学校的舞蹈教学 15. 谈儿童舞蹈教学的制作 16. 浅谈中国民间舞的表演 17. “鼓”在民间舞中的运用和发展 18. “道具”在中国民间舞教学与创作中的运用和发展 19. 论舞蹈作品与社会生活 20. 浅谈舞蹈表演形式的创新 21. 浅析现代舞动作的发展 22. 浅谈中国古典舞对戏曲舞蹈的借鉴 23. 新时期大学生校园舞蹈教育的思考 24. 浅谈中等师范学校的民间舞教学 25. 浅谈地域文化对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影响 音乐教育 1.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高师音乐教育 2. 从普通高校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现状所引发的思考 3. 浅议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4. 音乐素质的培养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 5. 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6. 音乐新课程标准下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 7. 合唱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8. 论音乐教师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9. 论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10. 美育与音乐教育 11. 试论童声合唱的训练方法 12. 音乐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方法研究 13. 中小学音乐教育与合唱活动 14.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如何体现师范性的要求 作品分析 1. 析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唐·吉诃德》中的引子的主题内涵 2. 浅析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奏鸣曲——Scherzo》的写作特征 3. 浅析莫扎特钢琴作品的和声曲式结构特征 4. 现代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因素 5. 对某某作曲技法的分析 6. 简述车尔尼练习曲 7. 论肖邦夜曲 8. 肖邦第一叙事曲解析 其他 1. 关于现代大众审美的思考 2. 浅论音乐音调与基本情绪运动状态的关系 3. 胶片上流淌着的音乐篇章——有关电影音乐的综述 4. “文化融合”视野下的探戈音乐 5. 17世纪古式风格与新式风格 6. 试论前古典时期的情感风格对古典主义音乐的影响
dt930014240
浅谈新课标下如何上好音乐课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提高中专音乐课的教学效果,打造音乐高效课堂,成为广大中专音乐教师关心的热门话题。音乐课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注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化文化;完善评价机制。那么我们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实际音乐教学工作中,应如何贯彻新的教育观念,上好一节音乐课呢? 关键词:中专音乐兴趣 教学方法 一、教师课前应依据教材、学情做好有效的备课 要想上好一节音乐课首先应把握音乐作品,吃透教材,我们不仅要把握作品的体裁、情绪、结构形式等,研究教学还应从作品的点滴入手,如:“作品中的节奏、装饰音等”也应挖掘吃透,多去搜集一些相关的音乐元素,再通过教师的肢体语言、情感语言来感染学生,使枯燥的音乐知识变成学生身边感兴趣的、触手可及的,把一些理性的概念,变成感性的艺术,把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放在首位,这样更使学生感兴趣。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备学生,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她们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程度。只有正确的分析学生的年龄和对音乐的感知特点,才能更好的与学生进行音乐上的沟通,从而更好地驾驭课堂。 二、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现代课堂教学论认为: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是创新教育的真缔所在。在音乐课堂教育中,教师必须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使其主体地位不断得到提高,尊重学生意愿,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创新中去。 例如:在音乐欣赏课“走进《茉莉花》”中,我设置了“茉莉剧场”这个环节,将创作、表演的舞台交给学生,他们根据本课学习的有关内容,结合自己的幼教专业,用自己所喜欢的艺术形式去创作、表演《茉莉花》。这样不仅给学生留下了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她们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且也使课堂更精彩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也营造了师生间的良好互动氛围,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好的课,兴趣是关键。所以我们要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师语言、教学实物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在音乐欣赏课《天鹅湖》的教学导入环节,我采用了故事导入的方法,通过讲解生动的故事情节,并运用课件音画结合,使学生对作品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采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 音乐课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作为一名音乐老师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应该采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爱的激励和美的享受,从而做到积极主动地参加教学活动,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学习音乐、驾驭音乐的主人。 美国教育家雷塔科说: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寻找自己的.道路的时候,教育才能成为艺术,才会有高质量,发挥自我素质特长,努力做到“启发有方,诱导得法”,对于老师来说好的教学方法是达到成功教学的一种捷径! 1、情景教学法 如:在欣赏大提琴独奏曲《天鹅》时,初听作品我不出示课题,而是让学生带着“这首曲子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等问题进行欣赏。从而让学生了解音色与音乐作品表现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运用已有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分析音乐作品,通过听赏音乐的情绪情感变化,逐步领会音乐作品的整体情感,感受节拍、节奏、音色、和声、配器等音乐要素的对比与变化,通过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对形象的情感体验,感受与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与意境,加深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引起共鸣。 2、讨论式教学法 如:对歌曲演唱的处理分析、音乐欣赏作品的理解、形体律动的动作分析、旋律创作的研究等等,都可以采用讨论法。 3、启发式教学法 很好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而且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探索,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创新能力。 五、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利用课堂评价 在音乐教学中,要经常注意观察学生,尽量发现每位同学的优点,并给予高度评价。特别是让学生独唱或独奏表演时,不要给她们提过多的要求,让她们放下包袱,排除心理障碍,只要她们参与表演就有值得肯定的地方。音乐课中,经常会听到学生的掌声,那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热情的鼓励和赞扬。许多同学在这样友好、愉快的氛围中,心情舒畅,更加自信了。她们在音乐课中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体验到一点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她们树立信心,为今后的学习和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同样的班级,如果这节课我鼓励赞扬的话语多了适当了,学生的情绪便会异常地高涨,她们的行为也会与我紧密配合默契。 教师无声优美的体态语言胜过很多说教。教师的一个眼神,一抹微笑也会给学生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大拇指效应”是音乐教学中广泛使用,最为简捷及时的激励性评价方式。教师在巡视中,鼓励的眼神、赞许的微笑、大拇指的褒奖是学生们认真学习,积极进取的动力。 音乐课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除了做到以上这些,我们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个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好的音乐课留给学生的精神是永恒的。实施课改以来,一切都是新的,课程是新的,理念是新的。
Amber已存在
音乐专业的论文题目有很多,下面学术堂整理了二十个好写的论题,供大家参考:1、多媒体技术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2、高校音乐专业合唱训练与视唱练耳的关联互动3、公民社会塑造过程中的高校职能研究4、冷爵士的艺术风格研究5、论歌唱中“声”与“情”的关系6、论民族声乐艺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7、论声乐学习和演唱中心理调适的作用8、论西方音乐剧的发展脉络9、论中国传统音乐中“和”的审美内涵10、论中国近现代声乐演唱发展的多元化11、论中国艺术歌曲的风格及演唱特点12、浅述抗战时期在重庆创作的音乐13、浅谈“微笑”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作用14、浅谈西方民族音乐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影响15、如何将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教学相互渗透16、如何提高即兴伴奏的能力17、印度宝莱坞电影音乐的特点18、由中国好声音引发的思考19、《试论民歌演唱方法训练与民歌地域风格把握——以陕北民歌为例》20、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中减七和弦的使用技法及其审美
zhenghan116
如何构建小学音乐的高效课堂 音乐课是小学生很喜欢的一门学科,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陶冶他们的情操。要使学生在音乐课上更好的掌握音乐技能,提高音乐素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敢于打破框框套套,冲出语文、数学等课堂教学模式的限定,创造出符合音乐课教学规律、教学目标和高效、高质量的音乐教学模式来,使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使学生的心扉自由地接受音乐美的沐浴。 1.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任何一堂成功的音乐课都有它吸引学生教学的环节,任何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必须从学生出发,这样才能为实现音乐课堂的有效教学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科学制定教学目标是音乐课堂教学高效率的重要因素。目标的制定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不能盲目,目标过高学生完成不了,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信心受到打击;目标太低,起不了教育教学的效果,课堂的作用会降低。所以,必须把握本学期的音乐教学方向,了解本册的音乐教学重点、难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制定一份详细而清晰的学期总体教学目标。抓住课堂目标的总体走向后,细化每个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根本途径。 2.积极创设课堂情境,合理诱导,激活课堂氛围 营造良好的课堂情境是实现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理解作品的能力欠缺,如果老师在教学前没有将上课的氛围营造好,他们很难理解歌(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教师可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审美特征,在新授课前,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心理诱导”即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堂是演绎师生智慧的舞台。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小学语文课堂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小学语文课堂论文篇1:《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我帮你找!求你把手机开开吧! 臭臭
人的情感分很多,爱情,亲情,友情等等,音乐是情感的寄托,是情感的表达,是情感的传递。所以我觉得可以用‘羞涩的梦’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最佳题目数学核心素养下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运算能力培养的研究小学数学大班额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其评价
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因素,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合理的运用体育游戏成为了现今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