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我猜不猜
主题教育活动是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应课程综合化和促进幼儿整体发展趋势而生的一种教育活动形态。促进幼儿整体发展是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的根本目标。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主题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幼儿整体发展的思考》
【摘要】主题教育活动是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应课程综合化和促进幼儿整体发展趋势而生的一种教育活动形态。促进幼儿整体发展是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的根本目标,为此,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把促进幼儿整体发展的理念融入到主题教育活动的目标设定、内容选择、组织实施等方面中去。
【关键词】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幼儿;整体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4)03-0003-04
在幼儿园课程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下,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成为一种有效的课程与教学思路。从近百年来我国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发展历程及当下的改革趋势与实践状况来看,主题教育活动也是幼儿园教育未来变革的基本走向。幼儿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从浅层次看是为了解决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学科中心、课程与幼儿生活脱节等问题;从深层次看是尊重幼儿身心发展与学习特点的体现。幼儿的发展包括身体、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整体发展,因此,相应的学习活动应该是不分科的。为此,研究者从促进幼儿整体发展的角度解析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以期为幼儿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提供理论支撑。
一、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的内涵
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即在幼儿园中围绕特定主题展开的教育活动,具体是指师幼围绕具有独特发展脉络或发展价值的主题开展的教育活动,它以帮助幼儿形成关于世界的整体认识、促使幼儿发展成为身心和谐的“完整的人”为主旨。主题通常具有统整性,包含儿童要学习的关键经验,统摄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诸要素,将教育教学的目标、内容、形式、过程与评价等整合起来,并使之随主题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它不只是教育教学活动内部的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组织协调或学习内容的重新安排。
具有内在统整性的主题活动为参与者创设了一种分科教学无法比拟的情境系统,对幼儿的发展具有内在价值,关于这一点,伯恩斯坦在其教育编码与教学话语理论中就有所阐述。〔1〕通过主题形式进行学习,对于学习者知识的有意义建构、经验的丰富、情感的发展、主体人格与精神的养成是有益的。主题活动不仅是对活动内容的整体性规定,不仅指向教学系统,更指向幼儿的整体性发展,并关涉相应评价体系的完善。
二、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中的幼儿整体发展解析
幼儿教育领域中的综合课程、当前整体主义倡导的整体教学观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全人发展”理念,都可视为整体论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整体论”(holism)一词源于希腊语“holon”,其意思是“子整体”,表示每一个元素不仅是一个整体,也是一个部分,它同时还是另外一个整体之一部分。John Miller指出,“holon”在希腊语中意味着“由结合的整体所构成的世界是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其各部分的总和的”。〔2〕以整体论的观点来看,世界及宇宙是一个整合的机制,在这个机制里,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密切的关系,它们是一个共同体,相互关联并演化为更高级的形式。人类也属于这样一种整合的个体。个体的每一部分,包括生理、情绪、智能、艺术性、社会性、道德及性灵等,都有同样的重要性,且每一部分的功能及领域都是互相影响、环环相扣的。
要正确认识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幼儿整体发展,关键在于要正确认识“整体”这个概念。“整体”仅仅是指关涉幼儿发展的各种教学内容的总和,抑或只是强调提供给幼儿的教学内容要面面俱到吗?如果是前者,事实上我们难以界定幼儿发展所需的教学内容究竟有几个方面;如果是后者,我们又无法罗列出面面俱到的教学内容并试图找到其中的关联,因为教学内容本身是难以穷尽的。人是活生生的机体,是相互联系的一切生命交织的现象,是一个不能断然地还原为任何一种东西的、拥有复杂多样的丰富性的整体。因此,促进幼儿整体发展是对幼儿完满世界的关照,包括生理、情绪、智能、艺术性、社会性、道德及性灵等的关照,并促进幼儿个体在活动中逐渐整合这些方面以达到和谐状态。
不同时代对幼儿整体发展的理解及促进幼儿整体发展的途径是不同的。分科教学论也是以促进幼儿整体发展为追求的,但它采用了片段化的思维方式,用所谓的科学分析方法将整体拆解为简单、离散的部分,然后赋予每个部分以精确的意义,试图通过这种拼合的方式来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这种还原主义的假设是“整体可以分解为各个部分,整体等于部分之和”,认为只有先了解部分,才能去建构整体。
当下,我们之所以将主题教育活动视为促进幼儿整体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是因为主题教育活动为学习者呈现了一幅整体的学习图景,它更加关注幼儿的整体发展。一方面,人们认识到,幼儿是作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存在着的,所以,他需要的是具有整体性的、不受学科界限限制的知识。在主题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打破学科领域界限,根据主题核心内容,确定主题展开的基本线索,再顺着这些基本线索确定主题的具体内容,并创设相应的教育环境,组织开展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3〕另一方面,人们认识到,除了知识层面,主题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更关注幼儿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其他层面的发展。它着眼于幼儿的生活本身,认为幼儿的学习是一个关乎幼儿情感、经验、意义发展的过程。换言之,我们可以把主题教育活动视为多层面、多维度理解和把握知识,把幼儿的个人知识、经验与学习、生活整合起来以促进其有意义学习和整体性发展的活动。
三、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中践行幼儿整体发展思想的路径
(一)以促进幼儿整体发展为主题活动目标设定的出发点
1.摒弃主题活动目标设定的唯理性思维模式
当前幼儿园教育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受唯理性思维模式的影响,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为了训练的目的,一个人的理智认识方面已经被分割得支离破碎,而其他方面不是被遗忘,就是被忽视;不是被还原到一种胚胎状态,就是随它在无政府状态下发展”。〔4〕在这种唯理性教育模式的支配下,幼教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通常会过分注重幼儿的感觉、知觉、概念、判断等认知水平的发展,将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和理性精神视为主要的、甚至唯一的目标。他们往往不关注幼儿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体验等方面,忽视对幼儿完满精神世界的关照。在这种价值观支配下,幼儿园教学活动会变成训练活动的代名词,幼儿获得的不是对整体世界的认识和体验,接受的是难以感受到生命意义的教育。
2.关注幼儿均衡发展的节奏
我们要关注幼儿智力、情感及道德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教育的目的绝不只是满足幼儿求知的欲望、训练其学业及工作上的技能,为其以后进入社会做准备。相反,“我们应该帮助我们的下一代成长为自由的、有创意的、有同情心的人,使之能够完全参与这个群体的生活”。〔5〕
哈佛大学费歇尔教授等人曾据此提出“成长与发展的非线性动态模式”,他们认为,“某种行为产生的不当刺激所导致的短期变化会对人的整体成长系统产生弥散性影响,使得整体发展脱离平衡状态,接受过不当的催熟刺激的领域发展水平会比较低下。成长速率过高可能会导致系统的紊乱无序,为了促使系统的稳定、平衡发展,应维持相对平衡的速率。由此可见,教育所提供的支持性影响应当是适宜有度的,各领域间的联系应当是适中的,这样才有利于学习者的整体发展”。〔6〕
(二)从有机融合的角度选择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
从有机融合的角度来看,我们在选择主题活动内容时要处理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关系。
一方面,要处理好儿童、社会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寻找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力求主题教育活动设计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另一方面,要处理好不同领域、学科间的关系,有机整合不同领域、学科的知识。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是各个知识领域和知识类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结果,而不是相互孤立的知识的堆砌。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所指出的那样: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儿童作为一个自然存在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是一个不断成长发展的整合体,其发展有各方面的需求,不仅有生理的,也有心理的;不仅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不仅有行为的,也有认知的、情感的与社会性的。所以,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单一的、局部的、孤立的发展。”〔7〕因此在选择主题教育活动内容时,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寻求不同学习领域知识间更广泛、深刻的关联,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分科课程内容及其他形式的课程内容统整在一起,帮助幼儿形成关于世界的整体认识和全息观念。
所谓从有机融合的角度选择主题活动的内容,不是将分化了的部分叠加成一个“复合体”。诚如沃伦・本尼斯所言,“一个整体包括目的、观念和交流,由各个部分间的同一性综合成内部一致而有效的整体”。〔8〕主题活动的内容应该是一种有机“连续体”,是融会贯通了幼儿发展、社会需求、知识经验的具有时间与空间意义上关联性的整体。
(三)以螺旋式构建网络的方式组织与实施主题教育活动
以螺旋式构建网络的方式组织与实施主题教育活动,是指要改变线型课程实施方式,对各年龄主题活动进行统筹,如大、中、小班都有以“季节”为核心的主题活动,但各年龄班主题活动的组织要有层次性,内容要逐层拓展与深化,整个主题活动应成为螺旋式的主题网络。以“我的情绪和需要”主题活动为例,小班阶段的活动目标可以是“知道不同情绪的表达方式,知道自己有喜爱的和不喜爱的事”;中班阶段的活动目标可以是“知道如何使自己及别人快乐,知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大班阶段活动目标则可进一步深化为“明白需要被爱和爱别人”。这种螺旋式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是综合的、“去边界”的。主题教育活动实施者要“站在人和儿童的本性是‘活动’的高度,把课程看成是‘一段教育进程’。课程将不仅仅是存在于‘观念状态’的可以分割的‘计划’‘预期结果’或‘经验’,而是生成于‘实践状态’的、无法分解的、整体的‘教育’活动”。〔9〕
参考文献:
〔1〕刘丽玲.论巴兹尔・伯恩斯坦的教学话语理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41-142.
〔2〕安桂清.整体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11.
〔3〕郑健成.学前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82.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3.
〔5〕RONALD E KOETZCH.学习自由的国度:另类理念学校在美国的实践〔M〕.薛晓华,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56.
〔6〕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82.
〔7〕王春燕.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与变革的历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8〕D・A・库伯.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王灿明,朱水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91.
〔9〕黄甫全.大课程论初探:兼论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2000,(5):2-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园主题教育论文
薰衣草恋人
有效利用本土文化资源促进幼儿园主题探究活动开展的论文
[摘要] 我们可爱的家乡丽水有着非常丰厚的文化底蕴,本土文化中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可说处处是教材。将本土文化渗透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根据丽水特有的地方性文化资源来选择和调整活动内容、开展主题探索活动,有助于增强本土文化的吸引力,不仅能充分调动起幼儿的探索兴趣,激发孩子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同时还能培养幼儿爱家乡的情感。本人就如何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使我们的孩子深入了解和喜爱我们的家乡、从小具有本土意识作了一个调查研究。
[关键词] 本土文化主题活动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我们的家乡丽水拥有得天独厚的地方性教育资源,我们试图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目的地生成一系列的探索性主题活动,从家乡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中科学地筛选和归纳出适合幼儿学习的资源,生成有价值的主题活动,使本土文化资源与主题探究活动有机整合,培养幼儿从小树立起本土意识。在主题探究活动中促进师生互动,促进师幼整体性和谐发展;培养幼儿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幼儿自主学习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陈鹤琴先生提出了“活教育”理论体系。他主张幼儿园课程要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引导幼儿从广阔的自然界、纷繁的社会生活中学习各种实际的、活生生的知识,让幼儿在各种有益的活动中得到身心和谐的发展。
二、研究范围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莲都区机关幼儿园大一班20名幼儿,其中男女各半。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收集各种材料并进行分析。
2、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有关文献研究,开阔研究思路。
3、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教研经验,为研究活动积累材料。
三、过程分析
1、幼儿对本土文化了解程度的调查。
我们面向幼儿科学地设计了本土文化知识调查表,问卷从丽水的风光、历史、人文、特产等几大方面进行测查,旨在了解幼儿对家乡的了解、熟悉程度。
2、本土文化资源与幼儿园主题探究活动的整合
(1)目标上的整合。
本着主题活动与《规程》、《纲要》培养目标一致:以幼儿发展作为指导思想,着眼于幼儿品德和人格的完善,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全面提高幼儿的整体素质的原则,我们在制定主题探究活动以此为准绳,尽量在落实的过程中,体现出多领域的、有机的、整体的层层推进,体现目标上的整合。
(2)内容与形式的整合。
在研究中,我们提倡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多种方法、方式,发挥课程的整体效应;我们关注幼儿的兴趣、需要、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我们关心幼儿对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应用而不是知识的形式。因此,我们通过主题探究活动的教育形式,结合本土文化资源,以目标的整合为基点,实现内容和形式上的整合。
3、主题的建构与开展。
主题建构的原则应是符合幼儿生活经验的、幼儿感兴趣的、方便幼儿实际操作的。有关专家认为,成人与幼儿共同建构、共同表达、共同成长是主题探究活动的基本要素。我们在主题网络的架构与主题活动的设计上也体现了这些原则。
丽水地处浙西南边陲,拥有多种香飘万家的绿色生态名茶、脍炙人口的椪柑和香菇等生态特产。并赢得了全国第一个“中国摄影之乡”的美誉。缙云仙都黄帝祠宇,龙泉青瓷与古剑,青田石雕、云和木制品等,无不散发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幽香。丽水还有着独特的人文景观,如防洪堤、缙云仙都、莲都东西岩、南明山摩崖题记、遂昌南尖岩以及各处的漂流等等无不体现了丽水的人杰地灵。针对丽水这些有特色的本土文化资源,我们选择性地开展了如下主题活动:摄影文化(摄影节、家乡的美景、小小摄影师〈摄影作品展〉)、茶文化(茶叶、茶的文化、丽水名茶)、家乡的特产(柑橘丰收了、青田石雕、龙泉青瓷)、我爱母亲河(美丽的防洪堤、森林公园、环保小卫士)等,均历时半学年。
四、结果分析
(一)幼儿对本土文化有了较大程度的了解和熟悉
作为祖国的未来、家乡的希望,幼儿有责任了解家乡的人文资源、本土文化,让家乡的本土文化走进他们年幼的`心。只有在此基础上他们才会有责任去自觉地保护它,主动地宣传它,让更多的人了解家乡,从而为建设家乡做贡献。在研究初期我们对幼儿开展了本土文化知识调查,问卷的通过人数和通过率如下:
在经过为期一学年的整合本土资源的主题探究活动之后,在对原有问卷进行问题的深化与补充的基础上,我们再次对幼儿进行了本土文化知识了解程度的问卷调查,通过人数和通过率如下:
从两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经过一学年的整合本土资源的主题探究活动,幼儿对家乡文化的了解、熟悉程度有了明显提升。
(二)幼儿得到了爱家乡的情感体验
本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让家乡的本土文化走进幼儿心中,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我们通过对幼儿的问卷及日常生活中的了解,发现幼儿对家乡的概念很模糊与淡薄,甚至有部分幼儿根本不了解家乡的概念。通过开展一系列有目标的主题探索活动,幼儿在收集资料、参加各种活动、交流与讨论的过程中,逐渐了解、熟悉了家乡的文化,慢慢强化了家乡的概念,并从对家乡的了解过程中自然地衍生出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并产生了一定的自豪感。如在“摄影文化”这一主题活动中,为了让幼儿充分应有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利用幼儿参加“国际摄影文化节”后高涨的兴趣,我们开展了“小小摄影师”的系列主题探究活动,并举办了幼儿摄影作品展。展出的摄影作品全部来自幼儿手中的相机,镜头均采自丽水的名胜古迹、人文景观,以及人物、花草等,虽然拍摄的角度很幼稚,拍摄的镜头不尽美观,但这些却是幼儿自己的作品,体现出幼儿对家乡的美好观感和殷殷热情。
(三)师幼互动得到充分体现
良好的师幼互动能给幼儿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心理、行为空间,在这种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幼儿才能充分感受到学习的愉悦,才能使他们主题探索活动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教师开启的互动行为启发指导幼儿。例如在“茶文化”这一主题实施过程中,我们带幼儿参观了茶园。回来的途中有一幼儿问:“树上的茶叶是绿的,但我们家的茶叶却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针对幼儿的这一问题,我们又设计了炒茶、泡茶和品茶的一系列主题活动,活动中我们通过录像和实地参观工人的炒茶工作,让幼儿了解茶叶的制作过程和品尝过程。通过这些师幼互动活动,幼儿对茶文化已达到一定程度的理解了。
(四)幼儿的多项能力得到了发展
在研究活动中,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了大量资料,制定了一套有计划、有目的的较为完整的主题活动计划,并通过主题探究活动的形式进行教育实践。它的操作性强、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幼儿在活动中通过探索、交流、分享、合作多种形式,使社会交往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通过主题探究活动,幼儿了解了家乡资源的珍贵,使他们懂得了保护资源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了解了人与环境的关系,培养了幼儿的环保意识,幼儿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
五、思考与建议
本土资源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已逐步渗透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并给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极大的冲击,为现代的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实践证明:利用本土资源开展主题探究活动,巩固和丰富了幼儿的知识,促进了幼儿的智力发展和良好行为品质的形成,增进了幼儿间的交往与合作,培养了幼儿爱家乡的情感,起到了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发现目前研究中存在一些值得思考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1、如何有选择性地运用本土文化资源。
家乡丽水的文化资源无穷无尽,在此次研究中,我们在制定主题活动时只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资源为切入点。有限的时间里,我们不可能了解无限的本土文化,所以如何选择本土文化资源为课程、为主题服务,也是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的。今后我们还将不断探索,深入挖掘家乡中可用的各种教育资源,让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这一生动的教材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2、如何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更好地开展主题活动。
在此次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在主题活动中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使家长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成为主题开发、实施的一部分,能够更好地推动主题活动的开展和实施。比如在“我爱防洪堤”这一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让家长带幼儿到大自然中感受和体验家乡防洪堤的美丽,并让幼儿在保护母亲河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幼儿亲近社会、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幼儿观察力、审美力以及对周围事物的兴趣。通过教育合力,能进行教师在幼儿园所不能充分开展的补充活动,幼儿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对主题的兴趣更浓了,对主题的认识也更深刻了。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1.9
[2]《家庭教育——怎样教孩子》陈鹤琴2001.9
[3]《幼儿教育中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任华(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4
装饰小板凳
从古至今,“中草药”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中草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与疾病相互斗争过程中积累的人类宝贵财富,也是数千年医疗实践的积累和升华。在当代,中草药依然在医学及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生活中,“中草药”也无处不在。孩子们喝的银耳雪梨汤、端午节时幼儿园二楼阳台拔的艾草、秋季泡的菊花茶、孩子们在幼儿园采摘的薄荷叶、家长给孩子们做的中草药小香包……这些都源于孩子们的生活。过程中孩子们也会产生交流讨论: “这个雪梨汤我在家里也喝,因为妈妈说可以治咳嗽!” “闻到这个香包的味道我要晕了!也太难闻了吧!这里边都是什么呀!” “艾草我认识!闻起来香香的!我奶奶都用它来泡脚!” …… 可见,“中草药”就在孩子们身边,也起着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中草药的种类、不同中草药的作用、如何更好地利用中草药的价值”等问题,孩子们没有系统的、具体的、深入的探究和认识。 所以,基于孩子的兴趣点及其已有经验,孩子们开启了中草药的探究之旅,看看这群娃娃们和中草药会摩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一、我有许多小问号 “中草药用草做的吗?” “为什么我喝过的中药是苦苦的?” “中草药也是药吗?为什么我们喝的银耳雪梨汤也是中草药?” …… 起初,孩子们对中草药产生了好多小问号,并将其用符号表征的形式进行了记录。教师思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和幼儿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 所以,为了解决这些小问号,孩子们如何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呢?比如首先收集来种类丰富的中草药实物、或者通过阅读关于中草药的绘本图书、观看视频图片、网上查找答案、邀请中草药大师进课堂,还有通过调查表查找等。 二、观察中草药,自主尝试泡中草药 (一)收集、观察、对比、分类 真是人多力量大啊!在孩子们的努力下,孩子们从家里收集来了各种各样的中草药,有花茶、大枣、枸杞、蒲公英根、葛根…… “哇!好多中草药呀!” “你快闻闻,这是什么味道呀?” “太臭了吧!” “这是银杏果,是从银杏树上摘下来的!” “我带来的是蒲公英根,它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 孩子们非常热情地和同伴分享自己带来的中草药,比如气味、形状、作用…但是,面对这么多中草药,我们该如何摆放呢?“我们可以分类!我们之前收集来的瓶子也是分类的!”孩子们将“物品分类”的经验迁移到了这里。 “要怎样分类呢?” “可以把精油放在一起!把这种中成药放在一起!” “可以把能直接泡茶喝的放在一类,把能煮粥的放在一起!” “动物做的中药可以放在一起!” 根据孩子们的提议,我们说干就干!孩子们开始了分类~在孩子们的努力下,本来杂乱地堆放在一起的中草药,现在有序、整齐地摆放出来啦!(二)泡、煮、品、看、闻收集来这么多中草药,孩子们已经忍不住自己动手煮一煮、泡一泡啦! “就泡菊花茶吧!现在是秋天,喝菊花茶可以降火。” “我还想泡百合花茶,我妈妈在家里就泡百合花茶,可以治润肺治咳嗽。” 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老师的协助下取来热水,开始冲泡花茶。 “我闻到有菊花的香味了!”冉冉说道。 “菊花在水里开了!好美呀~”小溪观察到了干菊花泡在水里之后的变化。 “如果喝起来会是什么味道呢?”我说道。 “我来试一试。”越越喝了一口,“苦苦的!你来试试。”其他几个孩子也开始品尝。虽然菊花茶苦苦的,但是孩子们乐在其中,还讲自己的观察发现记录在“观察记录单”中。“韩老师,所有的中草药都可以直接泡在水里吗?这种银杏果的种子也可以直接泡在水里吗?”子瀚问道。“应该不可以吧?这种需要煮一煮,煮熟了再吃吧?我见过妈妈放在稀饭里煮过。”芒果说道。 “对!这个黑豆也需要煮一煮!” 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发现,原来中草药的食用方法也很多呢,比如“泡”、“煮”、“煎”。三、邀请中草药大师进课堂(一)我的收获多又多 在整理中草药时,我们发现并不是每一种中草药的名称和功效我们都知道。如何才能更全面地知道它们的名称和功效呢?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这些中草药,发挥它们最大的作用呢? “我们可以上网查一查这些中草药的名字!” “我可以让我妈妈来!我妈妈就是医生,我经常在家里喝养生茶!都是我妈妈给我做的。”嘉和激动地说道。 在嘉和的提议下,我们邀请来了嘉和的妈妈进课堂。 穿上白大褂,展示各种各样的中草药。在嘉和妈妈的分享中,孩子们知道了,原来中草药只是一个统称,植物、动物都可以作为中草药;原来,动物的便便都可以作为中草药呢!孩子们知道了,原来我们生活中吃的海蛎皮就可以作为中草药,它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原来我们的头发也可以作为中草药;原来,公鸡的口水可以解蜈蚣的毒……孩子们听的非常认真,原来中草药这么神奇呀!孩子们还将自己的收获用符号表征记录了下来。(二)我来搭配养生茶在分享中,孩子们还知道了,其实我们还可以把多种中草药放在一起煮,可以增加它的药效。比如,我们平常喝的养生茶,“金银花菊花茶”、“蒲公英桂花茶”——清热解毒、益肝明目;“山楂桂花茶”——生津止渴、消积化痰;乌梅汤——滋阴益肾、敛肺止咳…… 孩子们自己也开始尝试根据不同的需求搭配养生茶、煮养生茶。今天孩子们煮的是金银花菊花茶和乌梅汤,大家一起来品尝一下吧!不仅要自己喝,我们还要分享给幼儿园更多的小朋友,还有园长妈妈、门卫爷爷、保洁阿姨……他们为我们的幼儿园默默付出,希望他们的身体喝了我们煮的养生茶身体越来越棒!但是,在搭配养生茶的过程中,靖彦提出:“老师,我们每次怎样才能知道往养生壶里放多少菊花和金银花呢?”我见过妈妈去买中草药给小朋友制作香包的时候,那里的叔叔都是用秤来称一称的!”艺霏说道。 “老师,我们也去买一个秤吧。” “老师我家里有。” 孩子们开始收集来了各种各样的秤,有电子秤,还有中草药大药房专门用的戥子。这些工具该如何使用呢?期待孩子们接下来的探究吧! (我们下期再见~) 教师思考: 孩子们本次对中草药的探究源于孩子们生活,伴随着探究一步步深入,孩子们开始产生各种小问号。《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的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所以阶段的探究,孩子们从对中草药产生的各种小问号开始,教师鼓励孩子们通过绘本图书、调查表、邀请家长进课堂、收集中草药并观察煮泡品尝等方法,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中学习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幼儿园课程的整合》 【摘 要】主题教育活动打破了学科领域之间的界限,使各领域内容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促进了幼儿园课程的整合。主题教育活动设计中
《浅议对幼儿的批评与惩罚教育的适宜性》 摘要:没有批评和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批评可以让幼儿充分认识自己的不足;惩罚,能让幼儿形成为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的意识
你在和叶是属于教育类的论文吧~你可以多看下(职业教育 )这类型的论文期刊~看下别人是怎么选题的~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提供材料和机会,让幼儿通过自身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一种活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
浅谈如何探究幼儿园小班主题活动?《纲要》提出,幼儿园教育是全面、启蒙性的,各个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去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在主题探索活动中,根据我园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