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思忞
心律失常是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和节律及其冲动传导的异 常,大多病例是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电解质失衡、大量失血所致。 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治疗心律失常中医偏方,欢迎阅读。
处方1 宁心饮
【方药与用法】太子参15〜30g,淮小麦、磁石、龙骨(先煎)、牡蛎(先煎)各30g,麦冬、丹参、百合各15g,五味子、甘草各6g,大枣(先煎)7枚;取上药加水浸泡30min,将先煎药物煎20min;然后,再入其他中药续煎30min;每剂水煎2次,混匀后,每日分早、晚2次口服。患者心悸明显时,宜加生铁落、天王补心丹(吞服)等;出现梦多心烦时,宜加用三七、柏子仁、莲子;发生大便秘结时,可加生大黄3〜4.5g;痰火上扰者,可加入酒制大黄4.5g同煎。
【功能与主治】益气养阴,生脉宁心;主治心动过速、期前收缩或心脏神 经官能症,此方更适合于治疗阴虚型心动过速,如有烦热、口干、入夜烦躁、 舌质红、苔少、脉细数等。
【简释】此方为自生脉散合甘麦大枣汤加味,适用于治疗心动过速而气阴 不足者。方中太子参、麦冬、百合、淮小麦、五味子、甘草、大枣,能益气养阴、 养心安神; 配以龙骨、牡蛎、磁石,能重镇安神而标本兼治。
处方2 整律合剂
【方药与用法】党参、丹参、苦参各30g,柏子仁、常山、炙甘草各15g;每剂水煎2次,混匀后分2次口服,每日1剂,连用30天为1疗程。
【功能与主治】益气活血,养心复脉;主治各种期前收缩或心动过速。
【疗效评估】有人报道,用此方治疗期前收缩35例,显效12例(其中房性2例、室性9例、房室交界性1例),有效16例(其中房性4例、室性11例、 房室交界性1例),临床总有效率为80%。
【简释】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常山与西药奎尼丁有某些类似的作用,既可用来治疗疟疾,也适用于各类期前收缩。本品有小毒,注意不可用量过大,否则可出现呕吐,严重者发生急性中毒。
处方3 期前收缩验方
【方药与用法】葛根60g,全瓜萎、磁石(先煎)、珍珠母(后下)各 30g、泽兰、郁金各15g,当归、刘寄奴、炙甘草各9g。每剂水煎2次,分次口服, 每日1剂。
【功能与主治】活血宁心;主治各种类型的期前收缩。
【疗效评估】有人报道,用此方治疗199例期前收缩,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房性期前收缩91%、交界性期前收缩91%、室性期前收缩92%。对不同病因所导 致的期前收缩的总有效率分别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88%、高血压病92%、冠心病91%、病毒性心肌炎95%。另据报道,采用本方治疗,还能缩短心肌炎的病程及改善心肌缺血性的心电图异常。
处方4 稳脉汤
【方药与用法】麦冬、生地黄、黄芪、白芍各15g,人参、当归、阿胶、 炙甘草各12g,五味子8g,炙龟甲18g;上药加水文火同煎,分3次口服,每日1剂,连用10天为1疗程,以治疗2〜8个疗程为宜。
【功能与主治】益气养阴,生津补血;主治气阴两虚型快速型心律失常。
【疗效评估】有人报道,用此方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86例,主要包括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结果显效46例,有效30例,总有效率约88%。其中以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或心肌炎所致者的疗效较好,前者显效率为95.5%,后者显效率为87.5%。
处方5 苦地汤
【方药与用法】苦参40g,生地黄50g。每剂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 剂,连服7天为1疗程。
【功能与主治】清热定志;主治房性和室性期前收缩。但是,在脾胃虚寒、 腹痛腹泻或心率迟缓时此方禁用。
【疗效评估】有人报道,用此方治疗108例患者,其中心电图显示房性、 交界性、室性期前收缩各为54例、28例、26例,经治疗几乎所有病例的期前收缩都已消失或基本消失。服药最少5剂、最多30剂。有74例实施1〜3年随访,其中功能性期前收缩均告治愈,器质性期前收缩者8例,仅有偶发期前收缩,持续服药也可逐渐完全消失。
【简释】苦参对各种原因引发的心律失常都有一定疗效,对病程较短的频 发性室性期前收缩的疗效更好;而且,对窦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也有疗效; 可是,对房室传导阻滞、房室交界性逸搏、房室交界性心律等缓慢性心律失常则不易奏效。
处方6 滋阴和阳汤
【方药与用法】阿胶、火麻仁、炙甘草各12g,生地黄、茯神、麦冬各15g,人参、炒山楂、砂仁、大枣各l0g;上药水煎2次,每日早、晚分2次口服,每日1剂。患者遇事易惊、心悸不安时,宜加龙骨、牡蛎、珍珠母、柏子仁、 炙远志:若出现胸闷痞窒、呼吸不畅时,可加郁金、瓜蒌皮等;若有胸部刺痛、舌质紫暗,可加用三七、丹参、赤芍、制乳香、制没药等,以便活血散瘀、通络止痛。
【功能与主治】滋阴和阳,益气养血;主治因心肌病、冠心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引起的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出现心悸、 气短、自汗、少寐、舌质淡、苔薄黄、脉细数或结代。
【简释】此方源自炙甘草汤加减,为治疗脉结代、心动悸的验方,能益气复脉、养血益心、滋阴和阳,其临床总有效率为84%〜93%。
处方7 黄连甘草汤
【方药与用法】黄连、炙甘草各10g;上药水煎2次,少量多次频服,每日1剂, 连用7天为1疗程。
【功能与主治】清心泻火;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阵发性心动过速。
【疗效评估】有人报道,用此方治疗42例顽固性快速型心律失常,其中包括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心动过速36例。结果显效19例、改善12例,对4例频发的房性期前收缩,显效2例、改善2例。
【简释】此方始载于《症因脉治》,称为“泻心汤”,能“治心火乘金、 内伤胸痛、左寸洪数”等。现代医学临床和实验研究已证明,黄连有效成分小檗碱具有显著抗心律失常的作用;而且,小檗碱对氯化钙和乌头碱诱发的小鼠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室颤动均有对抗作用。黄连的这种作用机制,可能与本品能降低心肌自律性、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有关。
处方8 黄连温胆汤
【方药与用法】茯苓18g,半夏12g,陈皮10g,黄连9g,枳实、胆南星、甘草各6g;上药水煎2次,分2次口服,每日1剂,连用2周为1疗程。
【功能与主治】化痰泻火,行气消滞;主治室性期前收缩,及痰郁火扰所 致的怔忡、心悸患者。
【疗效评估】有人报道,用此方治疗室性期前收缩65例,对于16例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均有效,治愈者14例;对18例冠心病的期前收缩,治愈者13例、好转者3例;对16例心肌炎后遗症的期前收缩,治愈者13例、好转者1例;对11例高血压心脏病的期前收缩,治愈者8例、好转者2例;对4例风湿性心脏病的期前收缩,治愈者3例、好转者1例。临床总有效率达92%。
处方9 黄连生脉饮
【方药与用法】黄连5〜10g;苦参15〜20g,黄芪20g,麦冬、当归各10g,五味子6g,党参、丹参、酸枣仁各15g;上药水煎2次,每日分早、中、晚3次口服,每日1剂,连用7天为1疗程,以服药2〜4个疗程为宜。患者气虚明显时,须将党参换为人参5g并加入炙甘草6g同煎;患者出现胸闷憋气时, 宜加用瓜萎皮、郁金;心绞痛明显时,须加用延胡索、水蛭各5g。
【功能与主治】益气养阴,清心活血;主治期前收缩。
【疗效评估】用此方治疗期前收缩357例,治疗总有效率可达86%。还有 人报道,使用本方治疗心气虚证的总有效率为96%,治疗气阴两虚证的总有效率为78.5%。
【简释】此方源于生脉饮加黄芪,从而增强了补气作用;辅以苦参、黄连 等尚能清心复脉,佐以丹参、当归,即可养血活血,共奏益气滋阴、清心活血和复脉之功效。
处方10 半夏莒蒲屑
【方药与用法】生半夏、石菖蒲各等分。上药研极细末,密封贮瓶备用。 使用时取末少许,吹入患者鼻腔,取嚏3~8次。
【功能与主治】开心气,调心律;主治阵发性心动过速。
【疗效评估】有人报道,用此方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14例,患者尚无其他严重的心脏合并症,临床中多次采取按压眼球或颈动脉窦操作治疗无效,取 嚏5〜10次,已有13例恢复正常,1例无效。
【简释】早在《金匮要略》就有用菖蒲屑吹鼻孑1中治“小儿卒死”记载。 《备急千金要方》和《肘后备急方》都有用半夏末吹鼻治“卒死”方。通常认为二药不仅能苏醒神志,还可能具有激发经气而起到调控心律的作用。
处方11 疏郁宁心汤
【方药与用法】郁金、法半夏、丹参、酸枣仁各10g,黄连5g,炙甘草 15g;上药加水600ml浸泡20min,每剂水煎2次,分2次口服;每日1剂,连服30天为1疗程。
【功能与主治】行气活血,清化痰热,安神定悸;主治痰热型心律失常。
【疗效评估】有人报道,以此方治疗心律失常108例,其中包括冠心病、心肌炎、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原因引起的房性、室性、交界性期前收缩,以及室上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速等。结果显效34例、有效66例, 临床总有效率约92%。
【简释】方中丹参能养血活血,酸枣仁能养心安神,郁金可行气解郁、活 血清心,黄连能清心泻火、宁神平悸,半夏可以燥湿化痰,炙甘草能养心清热并调和诸药。
处方12 升心率汤
【方药与用法】黄芪、丹参20g,补骨脂、附子(先煎)各10g,降香5g,肉桂3g。附子先煎2h,与余药共煎20min,滤出药液150ml;次煎20min,滤出药液150ml,混匀后分2次口服;每日1剂,连服12天为1疗程。
【功能与主治】温阳益气,化瘀通脉;主治缓慢型心律失常。
【疗效评估】曾有报道,用此方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36例,其中包括严 重窦性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可疑性病窦或房室传导阻滞等。依中医辨证分型,包括阳虚夹瘀6例、气虚夹瘀17例、气阳两虚夹瘀13例。 最终治疗结果显示,显效18例、有效15例,总有效率达92%。经治后患者胸闷、 头晕平均消失时间为6. 5天;治疗后心率平均每分钟提升12次。
【简释】方中附子能温心肾之阳气,补骨脂可助附子温阳,肉桂能温经散 寒,黄芪可补益心气,丹参能活血化瘀,降香可散瘀止痛。诸药伍用能振奋阳气、 补益心气,故可以改善患者的窦房结自律性和传导功能。
处方13 益气活血通阳方
【方药与用法】桂枝18g,丹参20g,红参6g,白术12g,茯苓15g,炙甘 草8g;上药水煎2次,分2次口服,每日1剂。患者肢冷汗出明显时,宜加用 制附片;若伴胸闷、心悸失眠时,尚可加用炒酸枣仁、合欢皮和瓜蒌皮等。
【功能与主治】益气活血,温通心阳;主治心脾阳虚型房室传导阻滞。
【疗效评估】已有报道,以此方治疗房室传导阻滞20例,心电图改变全 部恢复正常,患者所有临床症状消失,平均治疗时间16.5天。
TATA木门韩林
缓慢性心律失常中医辨治
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多伴有心悸、心慌、易惊、难寐之症,多为心神虚所致,故诊疗中必须注意护养心神。因中成药具有“便利、快捷、高效”的特点,可在辨证的基础上,恰当选用,如参附注射液、丹红注射液、参仙升脉口服液、心宝丸等,因其使用便捷,可显著提高救治效果。
摘要:
目的:探讨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中医辨治方法。方法:通过多年临床观察,从中医对本病的认识、辨病辨证、分型论治、诊疗中需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加以总结。结果:中医辨证施治疗效确切,即使重症患者,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医综合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西医治疗,且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中医药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具有优势。
关键词:
缓慢性心律失常;中医病机;辨证分型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指心律失常发生时以心率缓慢为特征的一大类心脏疾病,为临床常见病症,多为心系本身疾病所伴生,如冠心病、心肌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归属于中医“心悸”“怔忡”范畴,其病机错综复杂,标本虚实难辨,中医在本病治疗方面有一定优势,现归纳总结如下。
1中医对本病发病机制的认识
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同时并见[1]。《伤寒杂病论》正式提出“惊悸”病名;《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对“惊悸”的发病原因及审证求因的方法进行了论述,如“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济生方》提出了“怔忡”病名,指出“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济生方•怔忡论治》指出发病原因为“真血虚耗,心帝失辅,渐成怔忡”,以及“五饮停蓄,湮塞中脘”;《丹溪心法》认为当“责之虚与痰”;《医林改错•心慌》认为瘀血内阻亦能导致心悸怔忡。总之,其病机常与心虚胆怯、心血不足、心阳衰弱、水饮内停、瘀血阻络、湿热阻滞等相关。
2辨病辨证撮要
2.1善于识脉
结脉、代脉、迟脉、缓脉、濡脉为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特征性脉象。《伤寒论集注》中载:“结代之脉……皆气血两虚,而经隧不通、阴阳不交之故。”指出经隧不通、阴阳不交为病变之本质。“结脉因气血凝”,需着重行气活血;“代脉因元气衰”,则重在补益元气。若出现成联律的代脉,则心脏虚弱更明显,古人有“结轻代重自殊途”之说,这是识病的一般脉象规律。在此基础上,又需善于认识特殊情况,如损脉、败脉在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或较重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时出现,至于夺精脉几乎仅见于心脏骤停时极慢的室性自身节律。临床需知常达变,辨识出脉象的本质意义。
2.2四诊合参
首辨虚实。实证其脉迟而细弦,舌苔白腻,临床表现胸闷气急,或有胸痛彻背,面晦,神疲等,多为痰饮上犯,心阳痹阻,兼挟瘀血者,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虚证其脉沉细,或大而无力,舌质胖大或淡紫,苔白,面白唇绀,心慌、心痛、胸闷,气短似喘,自汗怕冷,神疲懒言,此乃元气虚馁,心阳不振,阳微不运之征。
2.3结合现代医学的相关检查
识别清“病”,如查心电图、或24h动态心电图,心脏多普勒、心电生理检查、运动试验、实验室检查等,分清楚是“器质型”,抑或“功能型”,以及伴随的基础病、危险分型、预后判断等。
3分型论治举要
辨病是基础,辨证是关键,在辨清“证”的前提下,制定出恰当的治法。兹将临床常见治法归纳如下。
3.1益气升清法
症见脑空、眩晕、耳鸣、掉摇欲仆,或卒然晕厥,伴有短气似喘、心悸、胸闷,舌质淡胖、苔薄,脉迟或损脉、败脉。证属上气不足、心肺气虚,治宜益气升陷,方用升陷汤。气虚甚者,加人参、黄芪,山萸肉酸敛,可防升散太过。
3.2益气温中法
症见心悸眩晕,腹部冷痛,呕吐泄泻,虚烦劳热,肢体倦怠,四肢不温,舌体淡胖,苔白,脉迟而软或损脉,或伴结脉、代脉。证属宗气不足、脾胃虚寒,治宜益气温中,在脾用附子理中汤加减,在胃用小建中汤加减。气虚者加黄芪,名黄芪建中汤,血虚者加当归,名当归建中汤。
3.3温阳化饮法
症见胸胁满闷,心悸、眩晕,短气而喘,或腰膝酸软,水肿尿少,舌淡紫,苔腻白滑,脉迟而滑等。证属阳虚饮停、胸阳不振,治宜温阳化饮。在脾用苓桂术甘汤,在肾用五苓散。
3.4温经散寒法
症见怕冷,肢清或微发热,头晕头痛,脉沉迟。证属表里两寒,治宜温阳散寒,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者,应回阳救逆,方用四逆汤化裁。
3.5温通胸阳法
症见胸脘痞闷,心悸眩晕,痰多气短,形寒肢冷,或胸痛彻背,背寒冷如掌大,或浮肿,小便短少,恶心吐涎,苔白腻滑,脉弦迟,或短、代、结。证属痰浊痹阻、心阳不振,治宜温通心阳、化痰蠲浊,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附桂化裁。
3.6温补心肾法
症见胸闷、心悸、气短,畏寒、怕冷,眩晕、乏力,腰酸,小便清长,舌苔灰黑,脉迟缓无力。证属心肾阳虚、神失内守,治宜温通心肾,方用右归丸化裁。
3.7活血化瘀法
症见心悸、心痛,舌紫,脉迟涩或结代。证属瘀血阻络、心脉不畅,治宜活血化瘀、舒心通脉,方用血府逐瘀汤合丹参饮化裁。
3.8清化湿热法
症见胸闷、心悸,脘痞、纳呆、乏力,汗出不畅,尿少色黄,大便不爽,舌质淡红,苔薄黄腻,脉濡。证属湿热阻滞、心阳被遏,治宜清化湿热,方用三仁汤化裁。
4诊疗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4.1坚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
引起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原因很多,需借助现代医学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进行危险分层、预后判断等,对重症需中西医结合治疗,如心脏起搏器的急诊植入,基础病的救治等,在此基础上,辨证处以中医综合治疗。
4.2正确处理“标”与“本”的关系
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阳虚(气虚)为发病之本,痰浊、瘀血、湿热为标。亦需处理好温阳与补气的关系,若以阳虚为主者,应在温阳的基础上,兼以补气;若以气虚为主者,可在补气的基础上,兼以温阳,因为“阳为气之渐,气为阳之基”,在临床上,兼顾二者的关系,相使用药。对慢性或恢复期患者,需用药缓图,以逐渐改善患者的体能,提高疗效。
4.3运用好疗效确切的中成药
因中成药具有“便利、快捷、高效”的特点,可在辨证的基础上,恰当选用,如参附注射液、丹红注射液、参仙升脉口服液、心宝丸等,因其使用便捷,可显著提高救治效果。
4.4制定出适合患者个体的“组合拳”治疗、康复方案
如“药物治疗+康复训练+食物疗法+戒烟限酒”等,以提高疗效,改善患者体质,提高生活质量。
4.5要善于养心神
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多伴有心悸、心慌、易惊、难寐之症,多为心神虚所致,故诊疗中必须注意护养心神。如心气虚者,选用归脾丸、钱氏养心丸;心阴亏虚者,选用甘麦大枣汤、天王补心丹等;心之阴阳气血皆亏者,常用复脉汤。
5验案举例
王某,女,56岁,教师,2010年4月2日初诊。自诉曾因反复晕厥伴眩晕、心悸3个月,加重5天而住院治疗。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窦性静止。最慢心率43次/min。阿托品试验后见窦性心律不齐,结性逸搏,最快心率86次/min。查血色素62g/L。中医诊断为虚劳(脾胃虚寒、气血两虚型);西医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慢心率),中度贫血。经住院治疗16天,一般情况改善,但心率改善不明显,出院1周后病情反复,遂来门诊求治。刻诊见:神疲乏力,面色萎黄,食欲不振,爪甲无华,畏寒踡卧,舌胖苔白,脉细沉迟。四诊合参,辨证为脾胃虚寒、气血两亏。治以温中补虚、养血活血之法,方用四物汤合桂枝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化裁。处方:熟地15g,当归10g,赤芍15g,白芍15g,桂枝10g,炙甘草6g,大枣6g,阿胶6g,麻黄6g,附片6g,细辛3g,砂仁5g,干姜6g。3剂,2日1剂,水煎分服。二诊:脉搏48~56次/min,精神好转,仍食欲不振。阳气有所振奋,气血一时尚难恢复,效不更方,守原方7剂,煎服法不变。三诊:服药2周后,脉搏52~64次/min,症状大减,食纳增加明显。此为脾胃生化之机得复,宗气有源,心脉鼓动有力,血运得以通畅。故于前方去麻黄、附片、细辛,加党参15g、白术15g,阿胶每剂增至10g,以加强益气健脾补血之用,续进7剂。四诊:精神、饮食如常,脉率稳定在62次/min以上。在三诊方基础上,加丹参15g、柏子仁15g,5剂,2日1剂,水煎分服。嘱劳逸结合,适当锻炼,饮食以富含营养易消化为宜,避免感冒,调畅情志。服药结束后,脉率稳定在64~68次/min,复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血色素恢复正常。
参考文献:
[1]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103.
论文中列出的主要参考文献,其顺序以出现的先后为序。列出的参考文献是作者直接引用、正式出版物公开发表,读者能够查阅到的文献。未在正式出版物发表的资料一般不引用。所
心律失常患者在平常一定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第一、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对于快速心律失常患者而言,一般都能够及时的得到缓解。第二、电复律。电复律直接的用直流电来
医学论文题目是医学科技信息着录体系和索引等二次文献的重要内容,是医学文献检索的主要标识。医学论文题目必须要够专业才行。下面我给大家带来专业的医学论文题目选题免费
心理病治没治好,有没有效果,这个本身就很难界定的。医生好不好不能看宣传和学历各。
肿瘤学论文参考文献 考文献是论著文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论文内容的可信程度,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