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从来没赢过
(文章来源《院士讲科学》,该书由《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总策划,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
近些天来,暑热难耐,人人都渴望盼来一丝清凉。那么,在未来,气候有没有可能会变冷呢?
2001年至今,担任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香港天文台科学顾问、《气象学报》主编、英国皇家气象学会《国际气候》杂志编委,是国际上气候变化研究领域有影响、有贡献的科学家之一。
全球变暖现状
(随着全球变暖,冻土层的命运也值得关注)
目前主流的气象学(气候学)观点认为,全球气候未来发展的大趋势是变暖。包括中国的科学家在内,全世界的气候学专家都参与了对气候未来趋势的预测。
现在看来,未来地球的增温幅度,取决于现在人们节能减排的努力。如果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气温到2100年也可能不会有大幅增加。
如果在100年的时间尺度里,气温只是略微上升一点点,那么人可以(凭借现代科技手段)适应。但如果我们不减排,那么气温仍将急剧上升,对全球的各个方面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我们应该怎么办
(在中国西北荒漠地区,大型太阳能电池阵列生产无污染的电能)
随着冰川融化,海平面将会继续上升。如果未来仍然保持较高的二氧化碳排放,全球海平面有可能上升100厘米,很多沿海城市可能就要被淹没;如果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得好,海平面可能只会上升10~20厘米,那么用防波堤坝来防御或许还有希望。虽然高温导致的热浪,也仍然会是一个令人不适的大问题。
现在,全世界主要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已不断地召开气候变化高峰会议,以商讨如何减排二氧化碳,以及各个国家的减排责任。中国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承诺,所以现在就要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以实现减排二氧化碳的目标,履行对地球的责任。
正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言,减少温室气体的根本目的,就是保障全球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不再恶化和维系可持续发展。
现在看来,如果全球平均气温再升高5℃左右,地球就将不再宜居,因为全球生态系统将会受到严重破坏。可以说,从现在做起,发力节能减排,是为子孙后代储备未来。
未来,气候有可能变冷吗?
现在有一部分天文学家,尤其是俄罗斯的天文学家,根据天文观测得到的数据认为,太阳活动辐射到地球上来的能量将会减少。他们认为,2030—2050年,地球接受的太阳辐射可能会减少到最低值,那么气候就会变冷。
但“2030—2050年处在一个太阳活动极小期”这样的结论,是根据过去的太阳活动演变来推出未来的演变规律,基本上是个推算,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过去的演变规律不等于未来的演变,所以这样想,可能还有很多因子没考虑在内。
另一方面,在历史上,1675年前后有过一个太阳活动很低的“蒙德极小期”,此时地球上很冷。但那是人类还没有开始工业革命的中世纪,今天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已经比那时候大得多,平均温度也高,所以不能用现在的地球环境和当年的来类比。
即使将来进入微小冰期,地球也顶多只是发生10~20年的温度脉动而已,而不是真正进入冰河期。
落跑蚂蚁
时代变幻间,由中国科协主管,科学普及出版社主办的《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已经悄然走过了60个年头。60年的变化,60年的成长,60年的感恩。11月20日,在中国科技馆一层报告厅(新馆),《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举办杂志创刊60周年主题纪念活动及专场科普讲座,以此感谢这么多年来社会各界读者们的鼎力支持与厚爱。本次活动邀请了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编委会主任徐延豪、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规划发展司李建臣司长等嘉宾出席。在会上,徐延豪书记指出,60年来,作为科普杂志的一个优秀代表,《知识就是力量》也始终注意与时代同行,在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科学爱好者的支持和关注下,不懈探索、开拓进取,在传播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质、培养科技人才、推动科技进步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堪称我国科普的时代先锋、面向大众普及科学的一面旗帜。他希望,《知识就是力量》要牢牢抓住变革之时代机遇,坚持与时俱进,勇于自我革新,继续发挥专业权威的优势,将《知识就是力量》深度打造为孕育青少年科学梦想的摇篮,弘扬科学精神的殿堂,滋养科技创新的沃土,在引导青少年乃至社会大众认识科学、热爱科学、用好科学的征途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李建臣司长也发表讲话:“非常高兴的是,在前不久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全国报刊媒体融合创新优秀案例100佳’中,我们看到《知识就是力量》杂志路演成功,这是此全媒体平台面向全社会公众和面向同行的一次公开集中亮相,我们能够看到杂志改版这三年为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不仅在纸质科普期刊的内容策划、发行销售上得到更多读者和渠道的认可,更在全媒体平台的搭建上不断创新,取得了不俗的成果。更加可喜的是,就在《知识就是力量》杂志60周年之际,成功完成了体制改革,为品牌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次主题纪念活动,以穿越舞台剧的形式呈现杂志60年的发展历程,由杂志社的编辑们带来的惟妙惟肖的精彩表演,充分展示了创刊阶段、复刊阶段、改刊阶段的杂志风采,旨在发扬传承历代科普工作者的知力精神,点燃青少年的科学梦想。我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者、《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作者代表高士其之子、高士其基金委员会秘书长、著名辞赋家高志其老师也上台回忆了家父高士其先生与杂志的深厚缘源,他表示,其父高士其先生在1979年为《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创作的复刊词,登在《知识就是力量》复刊后的第一期上,就是1979年1月刊,杂志编辑部用心地请著名作曲家石夫先生把这首词谱成了歌曲。“最近我听到《知识就是力量》杂志带着青少年重新演唱了这首歌曲,感谢杂志社赋予这首歌新的生命力。相信我父亲衷爱的这本科普期刊,将在引领青少年和社会大众走上科学探索之路上贡献更多的力量,也希望青少年能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刻苦钻研精神,用你们的所知所学,用你们的青春和梦想,为中国科技创新不懈努力。”在现场,活动主办方还颁发了知识传承奖和杰出贡献奖。获得杰出贡献奖的专家分别是王麦林、王天一、高士其、茅以升、路甬祥、金涛、陈芳烈;获得知识传承奖的专家分别是王潜、王谷岩、王益平、文有仁、尹传红、邓俊峰、甘本祓、叶永烈、田如森、付万成、白丽娟、冯昭奎、曲建翘、朱志尧、朱毅麟、刘夕庆、刘仁庆、刘嘉麒、齐仲、许健民、杜爱军、李青、李敏、李佑华、李荫浓、李家春、史军、杨先碧、肖枕石、位梦华、余海若、张劲硕、陈会忠、欧阳自远、金维克、庞之浩、郑永春、赵璞、赵震东、郝应其、星河、秦利中、袁同辰、莫功敏、顾瑞金高广元、曹嘉晶、戚发轫、董素民、董新生、蒋志刚、鲍云樵 、缪印堂。不仅如此,该活动还举办了专场科普讲座,邀请老中青三代科学家代表,如欧阳自远的《火星生命探寻》、傅前哨的《从珠海航展看中国航空装备的发展》、张劲硕的《蹄兔非兔,象鼱非鼱》,分别以青少年最感兴趣的自然科学领域为主题,为近300名中小学生和教师代表展开一场科学前沿盛宴。在场的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踊跃举手发言,现场气氛一度达到高潮。 文/纪阿黎本文系原创作品,商业合作及转载请联系 投稿请联系
知识能够丰富人的思想,能够让人更聪明。我们获得知识,通过思考,就能解决我们以前所不知道的很多问题,这时候,知识就是力量的一种。 “知识就是力量”是一句经典名言。
是正规杂志,简介如下,希望有所帮助: 《知识就是力量》创刊于1956年,由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刊名,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华全国总工会和共
是正规的出版社出版的杂志,在邮寄都能查询到杂志期刊。希望能有帮助....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力量》杂志是新中国成立后较早一批出版的科普杂志,到现在依旧受到很多读者的信赖和喜爱。许多的科学家都是读着《知识就是力量》长大的。
比较常见的有《环球科学》《科学焦点》《科学世界》和《博物》。1《环球科学》《科学美国人》的中文版,以全世界的科学发展动态为着眼点介绍当今的科学发展前景和趋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