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ZYHJM1021
中外名著不胜枚举,其中总会有能够吸引我们目光的书籍。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8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据说很多有志成为作家的人,尤其是青年人,在第一次读完《卡拉马佐夫兄弟》之后都被震慑住了,以至于对写作本身产生了惧意和强烈的挫败感——“看完之后丧失了提笔的勇气”。我非常能理解,因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已经涵盖了人类艺术所能触及的全部母命题。既不说“基本涵盖”,也不是“几乎涵盖”,而是实实在在地写了一切能写的。主流评论倾向于认为陀氏小说的深度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巅峰,但在广度上有所欠缺,不如擅长描绘世间百态万象众生的同期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这里的广度主要是指对时间维度、空间和人物的选择范围上。若论小说探讨到的主题范围的广度,陀氏也绝对当得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赞誉。前无古人自不必说,后无来者也很明显,当一个人的作品已经包罗万象之后,后世的作家无论再怎么写,也只能涉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分支。卡尔维诺在《新千年文学备忘录》里主张用“文学之轻”来解构“现实之重”,而轻的美学也越来越成为现代文学的主流。卡尔维诺总结了“轻”的三种含义,即减轻语言的分量;高度抽象的描写;象征性的轻的视觉形象。在一篇讨论卡尔维诺“轻”文学的论文里,有一段话对后现代主义文学进行了很精准的概括:
“后现代主义的最大特点在于以语言为中心,关注语言的游戏和实验,热衷于开发语言的符号和代码功能,他们的意图不是表现世界,而是用语言来制造一个新的世界。”
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截然相反:他的意图从来都是表现世界,语言只是表达形式而已,绝不会喧宾夺主。这也是陀氏被一些注重“语言游戏”的作家和读者诟病为“文笔粗糙”的原因。比如纳博科夫就看不上陀氏,说他没有品味,总是喜欢在作品里来来回回地探讨些空洞的深刻思想,而缺少艺术性。其实看看纳博科夫的文学风格,就很容易理解他为什么和陀氏八字不合。纳博科夫一生致力于对小说语言、风格和结构的创新,是“艺术形式大于内容”的忠实信徒,而陀氏是典型的“文以载道”的坚定践行者,在他的作品中思想性永远是第一位,语言和结构的艺术性是为思想的传达服务的,必要时为了思想更直接、更高效、更精确地传达出来,牺牲艺术性是在所不惜的。
其次,比起“轻”逐渐成为当代文学的主流, 陀氏的文学是绝对的“重中之重”,这份重量摧枯拉朽,可以直接将人拉沉到最深层的地狱中去,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作家说陀氏是身处地狱中写作的人。 美国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在编纂《西方正典》时,在俄罗斯作家中只保守地选择了列夫托尔斯泰,因为他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有一种邪气”。列夫托尔斯泰在听闻陀氏去世后写给友人的信件中也曾说,“他无疑是伟大的……但无法将他树立为青年人的榜样”。因为陀氏是直面地狱的人。他将人性中最阴暗、恐怖、卑贱、羞耻的一面用一种近乎绝情的方式剖开来给人看,他的描写拒绝一切的暧昧,绝无任何掖藏。都说陀氏的心理分析和描写是所有作家中最鞭辟入里的,一针见血深入骨髓,读起来异常地酣畅淋漓。由于《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戏剧性极强,高潮迭起,几乎没有低潮,大段大段慷慨激昂步步紧逼的人物对话和一波三折,随时在两个极端无缝切换的心理活动(指陀氏自述的两个深渊:一个在人们头顶上,是高尚的理想的深渊;一个在人们脚底下,是极为卑鄙丑恶的罪恶的深渊), 层层递进的拷问和思考,几乎每一句话都一针见血,都能将人的思维网络激活,瞬间发散到无数延伸的思考节点上,让读者的大脑一直处于一种极度亢奋的状态下。譬如我在读“宗教大法官”和“魔鬼-伊凡费多洛维奇的梦魇”这两章时一度经历了颅内高潮。但过度亢奋的代价必然是疲劳至极,这也是很多读者一致的感受,那就是陀氏的作品往往会把读者逼至绝境(阅读体验意义上的绝境)。我自己也是读读歇歇,读的时候禁不住疯狂做笔记,划线的句子更是数不胜数,三四章之后便停一停,给自己一段思考消化的时间,中途看看其他作家的东西休息一下,也当做是一种阅读铺垫,然后接着读。陀氏的作品最初读起来确实会带给人一种“生理上”的不适,如同波涛汹涌的海啸,一波接一波灭顶之灾的力量袭来,不停歇,不给人喘息的机会,让人倍感压抑,甚至心生恐惧,这也是一部分读者中途弃读的原因。
但陀氏的作品从来不是给身感幸福的人看的。只有那些感到自己身处地狱,日日夜夜被荒谬和无解的思想和拷问追杀,直至如困兽般走投无路,在经历了人生种种肉体和精神的摧残后,在生命进入倒数计时,在死亡如影随形,精神在无望的绝壁上已一脚悬空,只有那个时候,阅读陀氏的作品才有了非凡的意义。真正热爱陀氏作品的人是一群极度渴望救赎的人。从这个角度讲,陀氏的作品犹如临终关怀。周国平曾说过一句,人在面临死亡时往往会走向宗教,那么陀氏的作品就如同精神上濒临死亡的人所必然走向的宗教。陀氏在地狱里赌上自己身为作家的全部骄傲与荣誉——那强大的精神意志力、莫大的勇气与忍耐力趟出的这条血路,这条绝大多数人类所期待的从地狱走向人间,甚至也许有一丝微弱到近乎不存在的希冀走向天堂的路,后辈也将带着莫大的敬意和感激之情走完。诚如黑塞所说:
“我们之必须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只是在我们遭受痛苦不幸,而我们承受痛苦的能力又趋于极限之时,只是在我们感到整个生活有如一个火烧火燎、疼痛难忍的伤口之时,只是在我们充满绝望、经历无可慰藉的死亡之时。当我们孤独苦闷,麻木不仁地面对生活时,当我们不再能理解生活那疯狂而美丽的残酷,并对生活一无所求时,我们就会敞开心扉去聆听这位惊世骇俗、才华横溢的诗人的音乐。这样,我们就不再是旁观者,不再是欣赏者和评判者,而是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所有受苦爱难者共命运的兄弟,我们承受他们的苦难,并与他们一道着魔般地、骎骎乎投身于生活的旋涡,投身于死亡的永恒碾盘。只有当我们体验到陀思妥耶夫斯基那令人恐惧的常常像地狱般的世界的奇妙意义,我们才能听到他的音乐和飘荡在音乐中的安慰和爱。”
坦白讲,这本书我看了几个月的时间,而且只读了一遍,所以有很多细节和精彩的地方也只是走马观花的略读,我认为,对于这样一部世界级的经典名作来说,需要耐心的多读几次才能品味到其中滋味。
如果说这部作品放在如今这个年代,那他写作的风格很难取得年轻人的喜欢。整部作品由大量对话、念白、心理描写来推动剧情,书中既有惊心动魄的剧情,也塑造了卡拉马佐夫兄弟截然不同的人物特性,并借此展现了当时那个年代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法律法规等等。
简单概述一下剧情,老卡拉马佐夫是个贪婪并好色的人,他抢占了妻子留给儿子的财产,并和大儿子德米特里因为一个女人争风吃醋,在一个夜晚德米特里怀疑自己的女人和父亲约会了,就闯入家园,将父亲打伤,然而当他仓皇逃离后,躲在暗处的私生子斯乜尔加科夫却将老卡拉马佐夫打死,而无人看见的案发现场导致大儿子德米特里接受了一场震惊整个国家的审判。
大儿子德米特里在我看来是个“真小人”,因为他毫不掩饰自己的缺点,他贪财,好色,疯癫,但他的行为也是代表着最原始的欲望,他疯狂的爱着那个女人,但同时他也经常陷入自己和自己的矛盾。
二儿子伊凡是个无神论者,他在寻找一条脱离于宗教爱别人的办法,但最终因为没有找到爱的对象而陷入矛盾之中,他的悲剧在于他找到了路,却没有找到表达的人,而二儿子和小儿子的对比也代表着陀氏自己对宗教的思考。
小儿子阿廖沙是书中最完美的一个角色,他仿佛“天使”一般,自带着悲天悯人的气质,他深受基督教和长老的影响,养成了慈悲的气质,在纯洁的孩子们面前,阿廖沙像天使降临人间一般,而他在伊柳沙葬礼上的演讲也是本书我最喜欢的一个片段。
我觉得这本书对我而言特殊的地方在于,我在读的时候有很多地方是没读懂的,不仅因为书中人物名字翻译过来特别拗口,还因为对话推进剧情这种写作方式也让我不是很适应,但神奇的地方在于,当整本书读过之后我对大致的剧情有了了解,再反过来回忆书中一幕幕剧情,反而比初读时更清晰了,下面讲讲整本书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
陀氏通过二儿子伊凡和小儿子阿廖沙就那个八岁的小女孩的遭遇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善与恶到底是如何存在的,上帝是否真的存在,如果上帝真的存在那么怎么会放任一个八岁的小女孩被残忍的撕碎,明明陀氏自己也是基督信徒,但却一次次向自己的信仰发起冲击,这种觉醒让我震撼,他在思考中质疑信仰的真实性,书中的伊凡就代表了陀氏自己的意志,而活在矛盾中的伊凡最后疯癫甚至死去可能也代表着陀氏自己也没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书中的大儿子德米特里是个让人又气又笑的角色,虽然他身上有着种种恶劣的品性,但他是个充满激情的人,而且他从始至终,一直到审判庭上他爱的也只有一个人,他因为这个女人陷入无尽的痛苦和纠结之中,陀氏笔下的几个人都是这样充满激情甚至被激情奴役的形象。所谓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实际上是一群怀有澎湃的情感,看似疯狂的疯癫的,也只不过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梦想。
我能体会到书中蕴藏的感情有多强烈,书中的人物被巨大的激情裹挟,不是通向了巨大的幸福,就是走向了毁灭,他们做到了我们不敢做的行为,正因为如此,你会被他们的故事吸引。
刚读完《卡拉马佐夫兄弟》,脑海里不断浮现出一位穿着修长衣服、面容和善、微笑着的年轻人的背影,还有一群孩子,他们手拉着手,蹦蹦跳跳,用响亮的嗓音喊着“乌拉,卡拉马佐夫”。我的心怦怦的跳动着,久久难以平静,各种想法萦绕在心头,关于信仰,关于救赎,关于善与恶,关于人性,关于饶恕,关于裁决……这些将需要我花很长时间去慢慢思考消化,也许最终能想出些什么,也许就这样一直模糊着。
当初选择看这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着作,是因为曾经看《爱因斯坦全传》时,里面提到说爱因斯坦称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我看过的小说中最好的一本”。很好奇是怎样的一部作品能让这位物理学家给出这么高的评价。遂去图书馆借来读,花了四个晚上一个白天读完了这部作品。读完后,很庆幸自己读了这部作品。 读这部作品时,我的精神时刻处于紧张状态,需要时不时停下来思考一下。这是一个卡拉马佐夫家庭的悲剧故事,暴躁好色的父亲费多尔?巴夫洛维奇,粗野暴躁的大儿子德米特里,否定上帝存在、沉默的二儿子伊凡,虔诚和善的小儿子阿辽沙。整部作品的情节随着这个家庭的各种冲突以及大儿子被控弑父的案件展开,紧凑联系。说实话,一直到最后私生子斯麦尔佳科夫亲口承认是他杀死了费多尔,我都还在猜测这个凶手到底是谁。
这部作品对人物的描写实在是很,尤其是心理活动的描写,入木三分。人物大多同时有着“跨越两个深渊”的天性,温情和暴力,癫狂和理智,怀疑和虔诚,作者却能把这样复杂多变的心理描写的细致入微,丝毫没有混乱的感觉。这些人物的形象现在都深深的刻画在了我的脑海里。
对于这个弑父案的主角德米特里,我刚刚在思考一个问题,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坏人吗?他性格暴躁、粗野,荒淫;为了格鲁申卡,他表现出了近乎疯狂的“卡拉马佐夫式不顾一切”;他与父亲正面激烈冲突,最后惹上了弑父的嫌疑。他的这一系列行为的确很荒诞无理。但我印象很深的是他在认为自己杀了老仆人后的“最后一夜”的一系列行为。他疯狂的奔向格鲁申卡,表达他的爱,表现的像个孩子。在那一刻,我突然有点喜欢这个人物了,为他的不顾一切,为他的诚实坦率,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善良的.吧。
再这部作品中总是给人带来光明的阿辽沙,因为这个人物的存在,使冲突、压抑中总还有些安慰和希望。他也曾经迷茫,怀疑过,但在仰望繁星,感受阳光时,他重新找回了对人世间的爱。在他“热烈亲吻大地”时,我突然也感觉生活如此美好,感激自然赐予我们的一切,那一刻,我也如他般明朗。在经历了那么多事后,他还是保持着那颗善良、诚实的心。
还有那位凶手斯麦尔佳科夫,对于他为什么宣称“您(伊凡)才是这个案子的唯一元凶,我只不过是个小小的从犯”,我有一些想法。斯麦尔佳科夫才开始对伊凡是怀着敬意的,认为宣称没有信仰、否定一切事物的伊凡有自己的思想,和他所谓的是一样的。原本斯麦尔佳科夫是孤单的一个人,现在,他觉得自己找到了和自己有同样想法的人,找到了同盟。他认为他和伊凡能进行思想上的交流,总认为伊凡“全都知道”,这就使他认为伊凡在与他谈话时理解了他的意思,是教唆他杀费多尔。这是一个极度孤单、沉浸在自己世界的人的悲哀。但对于他最终的选择,我还是有点疑惑,他最后的精神应该是清醒的,也没有表现出内心
的极度矛盾,为什么会选择自杀呢?是害怕接受审判?发觉伊凡不全都知道感觉失去同盟的绝望?为难知道真相的伊凡?
这部作品很多地方都讲到了宗教,讲到了上帝,也时不时的在怀疑上帝的存在与否。我不是教徒,所以我也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但我接受其他人心中的上帝的存在,因为我觉得那是一种信仰,无关乎宗教。信仰是什么?我认为是自己认为正确的一种信念准则,是心灵深处自我反省的一片无人打扰的净土,指导着我们的思想、行动。人总该信仰点什么,如果没有信仰,怎么有力量不断前进?关于人性,我认为没有一个人是真正的坏,就算是罪大恶极的人,心中也会存着一点善意,比如费多尔对自己的儿子阿辽沙的爱。关于裁决,应该由谁来裁决?宗教?法律?但这些不都是人制定出来的吗?还是自我裁决,如德米特里一般,“我为我整个的一生惩罚我自己,我惩罚我整个的一生”?我同样疑惑。
这部作品中还有很多看似寻常的句子却往往蕴含深意,如“不要对自己撒谎”,“爱生活本身甚于爱它的意义”,这些都需要我慢慢咀嚼回味,我还会再读第二遍,第三遍的。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部由家庭中的父子关系入手探讨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出路的杰作。作者自称,这部作品在头脑中孕育达30年之久,其中伊凡的自白“宗教大法官”一章,甚至“在自己的心里几乎酝酿了一生”,可见作者用心之苦,写作态度之谨严。的确,这部作品的分量是沉重的,就个人的阅读经验而论,迄今为止,似乎还没有哪一部外国文学名著如此强烈地震撼了我的心灵。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思想型的作家,他要探讨的是俄罗斯的文化重建以及人类和谐的生活秩序的建立问题。他所看重的宗教性质的“我在故我爱”,也许不无虚幻性与抽象性,所流露的对暴力革命的否定态度亦不无偏颇,但若像许多学者因此而断言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敌视俄国革命,甚至将其斥之为“反动”,怕也失之简单粗暴。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暴力革命也许是必要的,但却不见得是人类社会变革惟一可取的方式,革命的目的更不是为了加剧人间的仇恨。事实上,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对于人类的社会发展而言,对爱的呼唤,对他人与社会承担责任的呼唤,都是必不可少的,否则,正如《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所展示的,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多么可怕。令人不安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个多世纪之前冥思苦索的问题,仍在困惑着当今的人类。以我国目前的现实来看,经济发展与法律建设固然是重要的,但正如佐西马长老当年所意识到的,仅此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的全部问题的,我们同时还要重视的正是“我在故我爱”这样一种人生哲学的建立。
与那些重在叙事的传统作品相比,《卡拉马佐夫兄弟》不是一部轻松易读的小说,需要沉下心来,通过那些意蕴丰富的文字,体悟人性的奥妙,与人物、与作家进行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作品中,虽然因其凶杀的悬念与破案的曲折,不乏引人人胜的故事结构,但作家显然不是重在传统式的讲述故事,而是从拯救人性的伟大使命出发,重在以精微犀利的笔触,通过人物灵魂的拷问,破译人性的密码,呼唤人间之爱,探索人生的出路。读着这样一部作品,会令人愈加感到我们的当代文学中精神内涵的贫乏与苍白,而这也许正是我们缺乏真正惊心动魄的优秀之作的重要原因。而事实上,与陀氏生活的时代相比,面对物欲纷繁的现实,我们是多么地更加需要这样一种精神的沉思与探索。
喵喵咪儿
119 《 卡拉马佐夫兄弟 》读书笔记 干货分享: 《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作者是 陀思妥耶夫斯基 ,豆瓣上 9184 人读过,评分 9.7 。 本书是俄国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一桩真实的弑父案,描写老卡拉马佐夫同三个儿子及一个私生子,两代人之间的尖锐冲突。老卡拉马佐夫贪婪好色,独占妻子留给儿子们的遗产,并与长子德米特里为一个风流女子争风吃醋。一天黑夜,德米特里疑心自己的情人去跟老头儿幽会,便闯入家园,一怒之下,差点儿把老头砸死。他仓皇逃离后,躲在暗中装病的私生子斯乜尔加科夫悄悄杀死了老头,造成了一桩震惊全俄的扑朔迷离的血案,从而引发了一连串惊心动魄的事件。作品展示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家庭、道德和人性的悲剧主题,体现了作家一生的最高艺术成就。 要想概括《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大致内容并非是件难事,可如果要把内容所映射的社会问题分析清楚,就非常不容易了。我打算先简单介绍人物情况,再从人物谈话内容的意义、情节设置的含义、故事性及艺术性四个方面纵深剖析《卡拉马佐夫兄弟》所表现的意义。 人物特征 《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哲学性比故事性更有鲜明,书中出场的人物并非简简单单的无名小卒,而是各自代表了深刻的含义。在接下来的分析中,五个主要人物可以分别用简称代指,比如老头代表老卡拉马佐夫,老大代表长子米嘉,老二代表次子伊万,老三代表小儿子阿廖纯,私生子斯乜尔加科夫就以私生子为简称。 个性鲜明的卡拉马佐夫一家,老卡拉马佐夫狡猾又诡计多端,他代表了混沌、生存和野性,这三个性质毫无道德可言,老头自然不顾任何道德底线;大儿子米嘉心思单纯,热诚冲动,代表了人的肉体;老二伊万深沉内敛,野心勃勃,代表的是精神;老三阿廖纯洁真诚,富有信仰,待人和善,代表的是精神;还有老卡拉马佐夫的私生子:城府极深又虚伪的斯乜尔加科夫,他则代表了人性中最深沉的东西——不满和欲望。这五个人是书中的一级角色,重要性最强烈,代表性最深刻,围绕着这五个人的又有二级角色和三级角色。从老卡拉马佐夫和他的儿子们开始: 费多尔·巴弗洛维奇·卡拉马佐夫(Fyodor Pavlovich Karamazov) 老卡拉马佐夫是个寄生虫,同时也是个只顾享乐的老流氓。他贪财好色、不负责任,毫无道德廉耻可言,以两次婚姻经历为手段占据财富,再以投机的方式经营财富。他所做的一切都没有高尚的目的,有的只是对七情六欲的满足。老卡拉马佐夫的生存方式是“寄生虫式”的,刚开始的一切目的都服务于自己的生存需要,在满足生存条件后开始展开对私欲的满足。 因此,老卡拉马佐夫是没有高尚和道德可言的,在他的意识中,不论是老婆还是孩子,都和外人无异。不论是亲生儿子还是私生子,既不关心也不在乎。“寄生虫式”的生存模式意味着毁灭的结局——要么和环境同归于尽,要么遭到环境的绞杀。后者正是他的解决。 老卡拉马佐夫所生的四个孩子,在“寄生虫式”的家庭氛围中各自走出了自己的人生轨迹,这象征着由混沌向秩序变化时出现的四种衍生载体,分别是肉体,理性,精神,矛盾。 德米特里·费多罗维奇·卡拉马佐夫(Dmitri Fyodorovich Karamazov)(米嘉) 作为老卡拉马佐夫的长子,米嘉是混沌走向秩序时“肉体”的载体。 和老卡拉马佐夫一样的是:米嘉喜欢感官体验,比如使用暴力,发生冲突,沉迷美色,享受快感等等。但和他不一样的是:米嘉想法简单,乐于助人,内心真诚,慷慨大方。在老卡拉马佐夫的算计中,米嘉失去了财产的继承权,捉襟见肘的经济条件不足以再维持他声色犬马的日子时,他们二人却又喜欢上了相同的女人:格露莘卡,导致本就毫无感情基础的父子关系变得更为剑拔弩张。 肉体对感官的依赖和冲动在米嘉的身上表现的非常深刻,米嘉甚至多次扬言要杀掉卑鄙的老卡拉马佐夫,夺回本就属于自己的财产和女人,想不到老卡拉马佐夫被别人杀了,作为被赋予“肉体”意义的他却要为此承担罪孽,象征着不论发生了什么,永远是人的身体来支付代价。 伊万·费多罗维奇·卡拉马佐夫(Ivan Fyodorovich Karamazov) 作为老卡拉马佐夫的次子,伊万是混沌走向秩序时“理性”的载体。 伊万是三个孩子中唯一和老卡拉马佐夫住在一起的人,他是理性主义者,他存在于老卡拉马佐夫身边,象征着这个无耻的老头并没有失去理性——老卡拉马佐夫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需要什么,以及如何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看似疯疯癫癫和危机时弱小无助的样子,其实都是装的。 即便是极其理性的伊万,他同样极度厌恶和仇视老卡拉马佐夫。伊万所代表的理性,是不择手段的理性,是极端的理性。对于不理性的事情,他嘴上不说不代表他可以接受,相反,不采取手段只是他在等待合适的机会而已。伊万的形象比老大米嘉、老三阿辽沙塑造的更深刻,他也常被认为是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最“黑暗”的一个,也有评论家说伊万更像是这部小说的主角。 书中伊万有很多精彩绝伦的长篇论述,从无神论主义者的角度来看,他讲述了自己在对待痛苦的感受是“我并非不接受上帝的存在,只是我谢绝了他的拯救。”他用被害人是不是要宽恕凶手所犯下罪行的例子阐述了宗教存在泯灭人性,不顾及受害者真实痛苦的一面。从俄国贫穷落后的社会制度中,他意识到政府的软弱无力和置若罔闻,于是无神论主义、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理念在他的世界观中融合成了极端现实主义。最终在书中,他教唆了代表着不满和欲望的斯乜尔加科夫杀了父亲。 伊万是整部小说中最深沉的部分,他是人性中灵魂的底色,是沉默、怀疑、反抗、斗争的代表。小说有了伊万,故事才得以推动;人性有了伊万,世界才不断发展。书中最精彩的部分都有伊万的身影,他也在和阿辽沙的对话中描述侵略者虐杀儿童、统治阶级放狗咬死农奴的孩子的各种暴行,并对凡是遭遇如此对待还依然宽恕凶手、与凶手拥抱的母亲加以谴责。如此有力的论据,哪怕宅心仁厚的阿辽沙回答这个问题——该不该枪毙凶手时,都脱口而出:“枪毙!” 理性设置的世界框架中,理性是不可逆的,即便是精神信仰也无法背离理性的意思。 阿列克塞·费多罗维奇·卡拉马佐夫(Alexei Fyodorovich Karamazov)(阿辽沙、阿辽什卡) 作为老卡拉马佐夫最小的儿子,阿辽沙是混沌走向秩序时“精神”的载体。 阿辽沙是个天使一般的存在,在他面前,丑陋不堪的事情都会自行惭愧。他心思细腻,内心聪慧,对世事万物都能包容并给予希望。围绕着阿辽沙的故事有三个,从佐西玛长老临终时要他回到尘世接受历练开始,阿辽沙就进入了主线故事——老卡拉马佐夫家的谋杀案,然后是与之交集不多却同样意义重大的两个支线故事——他和莉兹的情感故事,以及和小学童伊柳沙的故事。 在主线故事中,阿辽沙作为见证卡拉马佐夫家凶杀案的传话人和目击者,在支线故事中,阿辽沙作为支线故事走向的核心参与者。不论作为传话人还只是参与者,阿辽沙都在经历佐西玛长老留给他的历练。 帕维尔·费奥多罗维奇·斯乜尔加科夫(Pavel Fyodorovich Smerdyakov) 作为老卡拉马佐夫的私生子,斯乜尔加科夫是混沌走向秩序时“矛盾”的载体。 斯乜尔加科夫的存在本身就是悲剧,他是老卡拉马佐夫强暴拾荒女后剩下的孩子,并被仆人格里果利老夫妇收养长大,以厨子的身份待在卡拉马佐夫家里。他集合了毫无名分的出生,先天性癫痫,没有父母的童年,被人唾弃的存在等诸多悲剧因素。偏偏他又是个心中有理想,渴望新生的有想法的人。 在卡拉马佐夫家中,斯乜尔加科夫表面听从老卡拉马佐夫和米嘉的话,替他们守着暗号,看似唯唯诺诺,实际上和谁都不亲近。但是他又对伊万有着特殊的钦佩,和伊万一样是个无神论者。他虽然是个私生子、下人,却又希望过上有名分、尊贵的生活;他虽然看起来病恹恹的,却能毫不手软地击杀老卡拉马佐夫;他孤独阴郁、心事重重,却又弹得一手吉他,唱的了情歌;斯乜尔加科夫是个极其矛盾的人,是理性的对立面,又是理性衍生出的新一面——“矛盾”。在理性的唆使下,矛盾杀死了混沌,却让肉体承担了罪孽。 阿格拉菲娜·亚历山德罗芙娜·斯维特洛娃(Agrafena Alexandrovna Svetlova)(格鲁莘卡、格露莎) 格露莘卡是米嘉最心爱的女人,也是个悲剧人物,年轻时被波兰军官抛弃,又被一个残暴的吝啬鬼包养。结束被包养的生活后还是对波兰军官念念不忘,于是过起了放荡的生活。她勾引了老卡拉马佐夫和米嘉,导致父子相残。最终她意识到了米嘉对她的爱,守在了被审判的米嘉身边。 卡捷琳娜·伊万诺夫娜·维尔霍夫策娃(Katerina Ivanovna Verkhovtseva)(卡嘉) 卡嘉是米嘉的未婚妻,也与伊万相互爱慕。卡嘉是盲目的牺牲主义者,她为了感谢米嘉出手偿还她父亲债务的行为,放下高傲和自尊乞求嫁给米嘉;她为了考验米嘉会不会为了格鲁莘卡这个荡妇而抛弃她们二人的感情时,主动拿钱给米嘉;她为了救被审判的米嘉,愿意前后策划,并出面作证米嘉帮助她父亲的行为;却在伊万在法庭上坦白时,为了帮助伊万洗脱罪名出卖米嘉,指责米嘉就是杀父凶手。卡嘉是多面的,是聪慧的又是愚昧的,是利他的又是利己的,她不断的为别人而改变立场,导致了最终的悲剧结局。 佐西马长老(Zosima, the elder) 佐西马长老阿辽沙的导师,也是书中唯一闪烁着信仰和希望之光的人。在书中他救死扶伤、预知未来、充满爱和慈祥,预告米嘉将承受牢狱之灾,反驳伊万的无神论,鼓励阿辽沙进入尘世历练。在故事的前六卷中,在世的佐西马长老代表了宗教信仰中最光辉、人性的一面,自第七卷起佐西马离世,故事进入阴霾,信仰坍塌下的旧社会各种光怪陆离的丑事纷纷抖露出来。人开始摒弃道德和人性,在罪孽中迷失。 伊柳沙(Ilyusha) 伊柳沙是当地的小学童,围绕着小学童以及几个孩子之间展开的支线故事,从伊柳沙的爸爸——穷困潦倒的退伍上尉斯涅吉辽夫,被老卡拉马佐夫差遣去恐吓背有债务的米嘉,却反遭米嘉侮辱开始,伊柳沙目睹了这整个过程,并产生心病。此后这个退伍上尉的一家便阴霾不断,而伊柳沙也因病魔缠身直至死亡,故事在伊柳沙的葬礼上走进尾声,使得原本略显黑暗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一书,在末处闪耀了希望和人性的光辉。伊柳沙的故事同样诠释了小说的核心主题——即使一个微小的举动都会影响别人的命运,或者说我们“都对别人负有责任”。
写作思路:写出亚马逊的各种景色,描述亚马逊的各种美丽场景。 前几天,我们到亚马逊的经历令人难忘,那一天惊心动魄的探险,让我改变了对生命的看法,感受到生命可贵和美
你好:狄更斯的文章现实性太强,我觉得以大多数人的文化背景和经历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讲到英国文学的话,还是Jane Austen的文章最好写吧。主题贴近生活,从
现在人们把价格视为其次,首要的是其质量个对健康有益的特点,农夫山泉有这两点。
卡福卡的生事并不顺利,文学人士对他的《变形记》有很多研究,各种理解不一而足。 我个人认为该书是对卡福卡本人某一特定时期内心世界的自叙。其主题并无明显的
洗夫人生活于梁,她保持了岭南一百一十余年的和平稳定、陈,有勇有谋、隋三个朝代,反对叛乱掠夺和贪暴,促进民族的融合和地方经济发展,是我国闻名的俚族女首领,她一生致